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培养试验探讨了绿色杷夫藻(Pavlova virgdis)的生长特性,认为该藻具有指数生长期较长、藻群绝对密度较高且维持高峰时间较长等优良特性。该藻具有较广泛的生态适应性,能适应光强500~100001x、温度6~30℃、海水比重1.002~1.016,特别能在低盐度(比重为1.002)、低光照(400~5001x)条件下良好生长,生态上符合罗氏沼虾人工育苗的客观要求。在育苗水体中保持一定数量饵料性微藻并投饲其他生物饵料构成人工生态育苗体系进行工厂化育苗,以角毛藻(Chaetoceros sp.)、小球藻(Chlorella sp.)为对照,比较3种微藻培育罗氏沼虾溞状幼体的效果,发现绿色杷夫藻与角毛藻效果相当而明显好于小球藻。本文作者认为绿色杷夫藻是罗氏沼虾人工生态系育苗的理想用藻。  相似文献   

2.
绿色杷夫藻用于罗氏沼虾人工生态系育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培养试验探讨了绿色杷夫藻(Pavlovaviridis)的生长特性,认为该藻具有指数生长期较长、藻群绝对密度较高且维持高峰时间较长等优良特性。该藻具有较广泛的生态适应性,能适应光强500~10000lx、温度6~30℃、海水比重1.002~1.016,特别能在低盐度(比重为1.002)、低光照(400~500lx)条件下良好生长,生态上符合罗氏沼虾人工育苗的客观要求。在育苗水体中保持一定数量饵料性微藻并投饲其他生物饵料构成人工生态育苗体系进行工厂化育苗,以角毛藻(Chaetocerossp.)、小球藻(Chlorellasp.)为对照,比较3种微藻培育罗氏沼虾状幼体的效果,发现绿色杷夫藻与角毛藻效果相当而明显好于小球藻。本文作者认为绿色杷夫藻是罗氏沼虾人工生态系育苗的理想用藻。  相似文献   

3.
焦蓉婷  沈强  叶捷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2):2286-2288
菌、藻对罗氏沼虾的育苗废水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是两者联合处理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尚不明确。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为试验材料,采集罗氏沼虾育苗废水为处理对象,在试验期间测定水体总氮(TN)、总磷(TP)、氨氮(NH3-N)含量,以及高锰酸盐指数(CODMn)的变化。结果表明,菌(枯草芽孢杆菌)-藻(小球藻)联合处理去除水体总氮、总磷、氨氮、CODMn的能力强于单菌、单藻处理。试验期间,菌-藻联合处理的TN去除率为70.7%,TP去除率为76.9%,NH3-N去除率为79.8%,CODMn去除率为12.1%,对罗氏沼虾育苗废水的净化效果相比单菌、单藻更优。  相似文献   

4.
二、海胆的苗种生产 在我国开发规模化海胆人工育苗与养殖只有十几年的历史,因此,国内很少建有专门的海胆育苗室。由于海胆浮游幼体阶段所使用的设备及其培育方法与海参基本相同,而匍匐变态之后稚海胆阶段所使用的设施与培育方法则与稚鲍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可利用现有的海参或贝类的育苗系统进行苗种生产。海胆幼体的饵料培育包括浮游单胞藻和底栖硅藻,海胆浮游幼体阶段的饵料有牟氏角毛藻、纤细角毛藻、角刺藻等。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近岸海域褐潮频发及贝类养殖密度过大而导致的饵料微藻丰度不足的现象,以小球藻Chlorella与螺旋藻Spirulina混合藻粉、海藻酸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为原料制作成规格适中、黏性适宜的饵料微藻缓释饼,并开展了饵料微藻缓释饼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养殖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饵料微藻缓释饼在青蛤池塘中可缓释15 d左右,相比于未使用饵料微藻缓释饼的对照组,试验组青蛤养殖池塘水体中以原甲藻Prorocentrum sp.、鼓藻Cosmarium sp.、隐藻Cryptomonas sp.和纤维藻Ankistrodesmus sp.为主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密度显著增加(P0.05),浮游植物生物最高达到15.0 mg/L;试验组水体NH_3-N含量前期(1~6 d)下降趋势明显,由0.99 mg/L下降至0.68 mg/L,后又小幅上升,对照组则变化不大;试验组间NO_3~--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O_2~--N和TP含量则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青蛤存活率、壳长、湿体质量均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制备的饵料微藻缓释饼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性,可用于海水贝类养殖中。  相似文献   

6.
扁藻和小球藻在引入青蟹幼体育苗水环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可作为青蟹幼体前期的优质植物性饵料,因其富含青蟹幼体所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脂肪酸:对所投喂的动物性饵料,如轮虫、裸腹蚤、丰年虫等起着良好的同步强化作用;通过微藻的光合作用,能降低并消除育苗水体的有机污染和其他有害物质,并为水体提供充足的氧气,保持养殖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改善水质目的.  相似文献   

7.
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小球藻(Chlorella sp.)、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minutissima)、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对缢蛏稚贝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缢蛏稚贝对6种微藻的清滤率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清滤率反而下降;在相同浓度下,稚贝对中规格的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的清滤率显著高于小规格的小球藻、微绿球藻和大规格的亚心形扁藻(P<0.05).不同微藻对缢蛏稚贝的存活率顺序为微绿球藻<小球藻+亚心形扁藻+微绿球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小新月菱形藻<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湛江等边金藻<绿色巴夫藻.初始壳长无显著性差异的稚贝经30 d的生长试验,8个饵料组稚贝的壳长出现明显差异(P<0.05);亚心形扁藻组的日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壳长增长率和绿色巴夫藻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从本试验可知,小球藻、绿色巴夫藻、小新月菱形藻、亚心形扁藻、微绿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的适宜投喂浓度为30×104、15×104、10×104、6×104、40×104和10×104cell/mL,绿色巴夫藻和亚心形扁藻对缢蛏稚贝的生长效果要好于其他微藻.  相似文献   

8.
微藻是许多贝类、海参、虾类等经济动物苗种生产、幼体培育的重要饵料生物,其生长速度和营养成分组成对育苗的效率和质量都有重要影响。由于在苗种大规模人工繁育过程中控制水体盐度、生化组成以及病害防治等成本过高,同时为了减少水产兽药使用对苗种产生的不必要影响,本文采用试验与生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了温度和光照强度等因素对威氏海链藻9021(Thalassiosira weissflogii)、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和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4种常用饵料微藻大规模生产培养的影响。温度试验结果表明: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6~29 ℃,此温度下比生长率最大,μ牟氏角毛藻为0.565,μ亚心形扁藻为0.358;湛江叉鞭金藻的适宜温度为29~32 ℃,此温度下μ湛江叉鞭金藻为0.533;威氏海链藻9021的适宜温度为23~26 ℃,此温度下μ威氏海链藻9021为0.278。光照强度试验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牟氏角毛藻、湛江叉鞭金藻和亚心形扁藻的生长均优于阴天,而威氏海链藻9021在阴天条件下的生长要快于晴天。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湛江叉鞭金藻、威氏海链藻9021的双因子影响分析表明:不同水体温度以及光照强度对湛江叉鞭金藻和威氏海链藻9021的生长有显著性差异,共同影响着微藻的比生长速率和最大生物量,因此,实际生产培养中不能单看比生长率来判断一个藻种的适宜培养条件。本研究确定了4种常用微藻生产性培养的适宜环境条件,为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选择适合培养的饵料微藻种类提供参考,有助于水生生物养殖生产过程中幼虫培育存活率、苗种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rosenbergii)低盐育苗期养殖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探索低盐度育苗效果,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的2个高变区(V3—V4)进行测序分析,比较了低盐度(6‰、8‰和10‰)罗氏沼虾育苗水体与常规盐度(15‰)育苗水体水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盐度罗氏沼虾育苗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同,对照组(15‰)育苗水体中共检测出微生物189种,隶属于20个门;低盐度处理组(6‰、8‰和10‰)分别检测出微生物169、85和97种,分别隶属于19、9和15个门。CCA结果显示大多数核心微生物菌与总氮和总磷相关性高;盐度仅与未知菌群未分类属(S1)、气单胞菌属(S2)和红杆菌属(S9)等相关性高。主要病原微生物中,弧菌属主要与总氮含量相关,假单胞杆菌、黄杆菌属主要与总氮和总磷相关,邻单胞菌属和梭菌属主要与总磷含量相关。不同盐度主要病原菌分析结果表明,气单胞杆菌与盐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假单胞杆菌属、黄杆菌属和弧菌属等潜在病原菌含量均随盐度的降低而显著升高,表明低盐度可增加多种潜在病原菌爆发的可能性。实验结果对罗氏沼虾育苗阶段健康管理、病害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方沿海翡翠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1、2012年,在大连对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室内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成功培育出壳长为4.5~10.0 mm的稚贝6 500万个。比较了不同培育密度(5、10、15、20、30、50个/mL)和饵料种类(小球藻、湛江等鞭金藻和小球藻与湛江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对翡翠贻贝幼虫生长的影响,并分析了在4种附着基(聚乙烯网片、波纹板、聚乙烯网衣、聚乙烯吊绳)和无附着基条件下的采苗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密度的增大,幼虫生长速度下降,存活率减小,变态率降低,变态时间延迟;在室内幼虫培育期间,用小球藻与等鞭金藻的混合饵料比单一饵料的投喂效果理想,单一饵料投喂中等鞭金藻效果较好;在幼虫变态过程中,聚乙烯网片的采苗效果最理想,其次为波纹板,无附着基的采苗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1.
2007年9月-2008年1月,对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4口凡纳滨对虾低养殖池塘水体浮游微藻进行定期连续采样,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微藻113种,其中绿藻55种,蓝藻21种,硅藻和裸藻各15种,隐藻和甲藻各3种,金藻1种.优势种有8种,主要为蓝藻门种类,有圆胞束球藻(Coelosphaerium naegelianum)、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e)、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卷曲螺旋藻(Spirulina spirulinoides)、拟短形颤藻(Oscillatoria subbrevis)和粘连色球藻(Chroococcus cohaerens),其次还有硅藻门的角毛藻(Chaetoceros sp.)和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养殖早期浮游微藻个体数量介于7.9×105~6.2×107ind·L-1之间,生物量0.05~2.9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02~2.68;养殖中后期浮游微藻个体数量介于37.2×107~2.1×109ind·L-1之间.生物量11.6~502.9mg·L-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39~3.36.浮游藻类的种类、个体数量、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设置26、28和30℃3个水温处理组,研究温度对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微藻优势种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1)28℃处理组虾池水体中的无机氮含量与30℃处理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3个水温处理组间的活性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2)养殖前期(5月15日—29日),3个水温处理组虾池水体中浮游微藻的密度呈增大的趋势;5月29日之后,26和28℃处理组的微藻密度相对稳定,而30℃处理组呈上下波动的趋势.26、28和30℃处理组分别检测出浮游微藻3门15种、3门16种和4门17种.(3)试验期间,各水温处理组虾池水体中均未检测出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4)26℃处理组虾池水体中浮游微藻的优势种为绿藻门的普通小球藻、卵形衣藻及硅藻门的牟氏角毛藻、新月菱形藻;普通小球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28℃处理组的浮游微藻总密度呈升高的趋势;优势种为绿藻门的普通小球藻、卵形衣藻及硅藻门的牟氏角毛藻;普通小球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30℃处理组的浮游微藻密度呈"M"型趋势;前期优势种较少,以普通小球藻和牟氏角毛藻为主,普通小球藻的优势度最高;中期之后,牟氏角毛藻取代普通小球藻,成为最主要的优势种;养殖中期,铜绿微囊藻也演替为优势种;随着养殖的进行,牟氏角毛藻逐渐成为优势种,优势度逐渐增大,在养殖的后期演替为唯一优势种.(5)26、28和30℃处理组虾池水体中浮游微藻的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0~1.64、1.07~1.69和1.26~1.83;随着养殖的进行,26和28℃处理组的多样性指数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30℃处理组呈先增大后降低再增大的趋势.(6)随着养殖的进行,各处理组水体中的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均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整个养殖期间,26、28和30℃处理组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32、0.32和0.28.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水体中浮游微藻优势种演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Fabricus)因幼虾多附着河口海藻或海草上,体色呈绿色,台湾省渔民称之为草虾。由于其适应性强、生长快、个体大已成为世界重要的养殖对象,在养殖虾产量中居首位。利用对虾育苗试验场开展斑节对虾人工育苗试验工作,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对虾育苗质量,促进当地养殖业的发展。1场地设施对虾育苗试验场应有广阔海水资源及良好的育苗销路,交通便利。试验场有便利的供排水设施,包括各种潜水泵、进水管、输水管、蓄水池、沉淀池、砂滤池,还应该建有植物性饵料培养池、动物性饵料培养池(孵化桶)、良好的充气设备…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微绿球藻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分为5组,对照、A、B、C、D组的微绿球藻质量浓度分别为0、2.5×105、7.5×105、12.5×105和25.0×105cell/m L。试验结果显示:C组和D组的罗氏沼虾幼体存活率分别为54.7%和59.3%,显著高于其他组的(P0.05);C组和D组的幼体变态时间显著短于A组与对照组的,以D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仅为29.3 d;C组和D组的变态仔虾干重显著大于A组与对照组的;不同浓度微绿球藻对罗氏沼虾变态仔虾的全长影响不显著。说明在罗氏沼虾育苗过程中,添加12.5×105~25.0×105cell/m L的微绿球藻,有利于罗氏沼虾幼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微绿球藻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分为5组,对照、A、B、C、D组的微绿球藻质量浓度分别为0、2.5×105、7.5×105、12.5×105和25.0×105cell/m L。试验结果显示:C组和D组的罗氏沼虾幼体存活率分别为54.7%和59.3%,显著高于其他组的(P<0.05);C组和D组的幼体变态时间显著短于A组与对照组的,以D组的变态时间最短,仅为29.3 d;C组和D组的变态仔虾干重显著大于A组与对照组的;不同浓度微绿球藻对罗氏沼虾变态仔虾的全长影响不显著。说明在罗氏沼虾育苗过程中,添加12.5×10525.0×105cell/m L的微绿球藻,有利于罗氏沼虾幼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织锦巴非蛤幼虫在不同发育时期饲喂单胞藻饵料的合适种类,为织锦巴非蛤的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饵料投喂策略及参考依据。【方法】以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自然海域捕捞的织锦巴非蛤2龄贝为亲本,人工培育D形幼虫,在幼虫培育期间分别投喂小球藻、微绿球藻、杜氏盐藻、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显微镜下观察幼虫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种类单胞藻的摄食情况和消化效果。【结果】织锦巴非蛤初孵幼虫(D形幼虫)大小(壳长×壳高)为(82.49±3.02)μm×(63.98±2.16)μm,于4 dph(孵化后第4 d)发育至壳顶前期(115.89±3.86)μm×(101.62±3.80)μm,13 dph进入变态期(205.61±15.84)μm×(182.61±13.53)μm,于15 dph变态至稚贝(225.63±8.99)μm×(198.65±8.25)μm。织锦巴非蛤幼虫在运动过程中也伴随着摄食,通过纤毛的摆动形成水流,单胞藻则随着水流方向进入幼虫口沟,在口沟纤毛摆动下进入胃内,胃内的单胞藻在微绒毛摆动下快速旋转并消化。织锦巴非蛤幼虫在1 dph时能摄食小球藻、微绿球藻、绿色巴夫藻、湛江等鞭金藻和球等鞭金藻,在4 dph时有少量幼虫开始摄食杜氏盐藻,至10 dph时幼虫开始摄食亚心形扁藻和牟氏角毛藻,整个浮游幼虫期均不摄食三角褐指藻。在9种单胞藻饵料中,小球藻和微绿球藻较其他种类更难消化。【结论】在织锦巴非蛤幼虫培育过程中,幼虫开口饵料宜选择湛江等鞭金藻、球等鞭金藻和绿色巴夫藻,在10 dph时适宜投喂杜氏盐藻,至13 dph时可投喂牟氏角毛藻和亚心形扁藻;在其他易被摄食和消化单胞藻种类充足的情况下,一般不选取小球藻和微绿球藻作为幼虫培育的首选饵料。  相似文献   

17.
采用镊烫法切除清洁虾(Lysmata amboinensis)亲虾的单侧眼柄,研究切除眼柄对亲虾生长、怀卵量、孵化率、幼体数量、蜕皮周期、产卵周期的影响;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20、23、26、29、32℃)、盐度(24、27、30、33、36)以及饵料(小球藻、角毛藻、轮虫、卤虫)对清洁虾幼体存活及生长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切除眼柄对清洁虾亲虾的生长速度影响显著,在试验期间(126 d),试验一组(1尾切除眼柄)亲虾体长增长了24.2(±2.3) mm、试验二组(两尾切除眼柄)增长24.2(±2.7)mm、对照组(两尾眼柄均未切)增长16.2(±0.8) mm,差异显著;切除眼柄对清洁虾的怀卵量影响显著,试验一组、二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 746.0(±1.5)、1 982.0(+44.1)、1 343.0(±25.2)粒/尾;试验组的幼体数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 146.0(±5.5)、1 254.0 (±26.3)、699.3(±7.8)个/尾;切除眼柄后亲虾的蜕皮次数有所增加,分别为12、12、11次;产卵周期缩短,分别为10.8、10.0、11 d.清洁虾幼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3~29℃,最适温度为26℃;适宜盐度为27~33,最适盐度为33;Z1~Z2期幼体的最佳饵料为角毛藻,Z3~Z6期幼体的最佳饵料为卤虫.前期以角毛藻为主辅以卤虫和轮虫,后期以卤虫为主辅以轮虫和单细胞藻类饲喂清洁虾幼体,可取得较好的饵料效果.  相似文献   

18.
行业专家     
《当代农业》2010,(4):14-14
唐建清(水产专家)研究员.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技事业部主任。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先后主持或参加了“罗氏沼虾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青虾良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黄颡鱼引繁与养殖推广”等2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科研奖项5项。先后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  相似文献   

19.
行业专家     
《农家致富》2010,(4):14-14
唐建清(水产专家)研究员,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科技事业部主任。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先后主持或参加了罗氏沼虾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青虾良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黄颡鱼引繁与养殖推广等20余项科研项目,获得科研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 Dujardin)室内培养的可行性,为其生理生态特性及其赤潮形成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培养海洋尖尾藻,饵料藻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gjiangensi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结果]在实验室条件下,除高密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和湛江等鞭金藻外,以亚心形扁藻和绿色巴夫藻作为饵料时海洋尖尾藻均能良好地生长和繁殖。[结论]该研究为海洋尖尾藻的室内培养解决了饵料问题,实现了海洋尖尾藻室内的长期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