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揭示南麂岛岩礁潮间带软体动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及其演替状况,于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8月,共4次对南麂岛的潮间带7个断面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调查,并对软体动物的种类、数量和优势种变化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软体动物种类63种,隶属于3纲113目34科52属,其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为506.5个/m2和801.54 g/m2;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是4个季节共有的且优势度最大的优势种;软体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冬季(1.73)春季(1.69)夏季(1.58)秋季(1.40);与历史资料对比发现,其物种数及生物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研究表明,南麂岛岩礁潮间带的软体动物发育较好,栖息密度和生物量远高于邻近的其他岛屿,但与此前调查结果相比却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3年11月、2014年2月、5月、8月对南麂列岛岩相潮间带7个断面进行的生物资源定量和定性调查所获得的软体动物资料,研究了该区域软体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共鉴定出软体动物种类63种,隶属于3纲13目34科52属。春、夏、秋、冬季出现的种类数分别是48种、48种、45种、41种。(2)不同季节软体动物资源数量不同,在个体数上是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在重量上则是春季>秋季>夏季>冬季;软体动物平均个体数和生物量分别为506.5个/m2和801.54 g/m2,且以春季为最大,冬季为最小。(3)不同潮区的软体动物平均个体数不同,具体是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生物量差异也很明显,具体是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4)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差异较大,但条纹隔贻贝是一年四季共有的第一大优势种。研究表明,由于受海流、地形、风浪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南麂列岛潮间带软体动物在不同季节、不同断面的分布差异较大。同时,通过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近二十年来,南麂列岛软体动物的物种数及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黄柏河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黄柏河干支流13个点位进行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44种,分属于3门6纲14目38科,以节肢动物(65.91%)和软体动物(29.55%)为主。各季节优势种变化明显,冬季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纲为主,春季昆虫纲开始出现,夏季昆虫纲占比进一步增大,秋季优势种种群演化明显,冬春夏秋优势种更替率分别为56.25%,65.71%,68.42%和61.11%,四季共有优势种为秀丽白虾、铜锈环棱螺和闪蚬。空间分布上,下游物种数目较少,但密度及生物量较高且以软体动物为主;上游物种数目增多,密度及生物量却逐渐降低,水生昆虫比例越往上游越高。季节分布上,物种数目变化趋势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而总密度及总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同,都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多样性分析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91~1.17,丰富度指数(dm)为0.96~1.45,均匀度指数(J′)为0.57~0.6...  相似文献   

4.
邓艳敏  王银平  胡敏琦  程鑫  黄中家  刘凯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4-029314
为掌握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课题组于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21年冬季(1月)4个季度,在鄱阳湖10个区域5种生境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同步采集水环境样品。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67种,隶属于8目14科47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41种),占比为61.19%。基于不同分组,鱼类生态类型分别以定居性鱼类(67.16%)、杂食性鱼类(44.78%)、中下层鱼类(35.82%)占据优势。该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优势类群,数量占比为68.70%;鱼类优势种共有6种,第一优势种为似鳊。鱼类群落结构在季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冬季。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空间上鱼类可划分为2个类群,分别为湖口区类群和草型湖区-湖汊区-湖心区-沿岸带类群。冗余分析(RDA)显示,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受到严重干扰(W=-0.091)。本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禁渔效果评估和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对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0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的大潮期间,对长山列岛5个代表性岛屿10个调查站点的潮间带贝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测量调查点间隙水水质参数。本次调查共采集到12种贝类,各季节贝类种类数量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贝类优势种为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冬季最少;各个潮区贝类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中潮带(1.44)>低潮带(1.40)>高潮带(0.44),各季节平均贝类物种多样性整体上为春季(1.26)>冬季(1.21)>秋季(1.11)>夏季(0.95);各个潮区中贝类均匀度指数J′为中潮带(0.67)>低潮带(0.59)>高潮带(0.29),而各季节变化不明显;各个潮区中贝类丰富度指数d为中潮带(0.56)>低潮带(0.52)>高潮带(0.17),在季节上,贝类丰富度整体上春季(0.681)>秋季(0.573)>夏季(0.458)>冬季(0.418)。季节(温度)对潮间带贝类资源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舟山群岛外海域鱼类资源状况,于2018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在舟山群岛外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用得到的数据分析了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结果显示:(1)舟山群岛外海域鱼类有106种,隶属于12目47科80属;(2)本次调查鱼类种类数春季为63种,秋季为85种,总体与历史调查结果相比春季明显减少,而秋季却略有增加;(3)2个季节的鱼类优势种更替明显,春季优势种为黄鮟、日本红娘鱼和细条天竺鲷,秋季优势种为细条天竺鲷和日本发光鲷;(4)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值为秋季大于春季,春、秋季均匀度指数(J')对比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D)都较小,且春、秋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值基本都是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增加,均以80 m以上水深区间较高;(5)通过聚类分析与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可得,春季在35%的相似水平上分为3个群落,秋季在45%相似水平上分为2个群落,秋季物种相似度比春季高,春季在生物量和丰度水平上均比秋季低。研究表明,舟山群岛外海域的春季鱼类群落结构可能处于未受干扰状态,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可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2年5、8和10月对唐山湾海域进行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的资料,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及群落ABC曲线等分析方法,对3个季节渔业资源现状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渔获物中共有海洋动物59种,其中鱼类27种,甲壳类17种,贝类7种,棘皮动物4种,头足类3种,多毛类1种;春季捕获35种渔获物,夏季36种,秋季37种;春季平均渔获率(质量)为3.50 kg/h,夏季为13.68 kg/h,秋季为16.99 kg/h。研究表明:(1)渔获率及其组成季节差异明显。在生物量上,春季以头足类为主,鱼类与甲壳类次之;夏季甲壳类为主,鱼类次之;秋季鱼类为主,甲壳类次之。(2)渔获率空间分布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浅水区较深水区渔获率高,夏季深水区较浅水区高。(3)优势种季节变化不明显。(4)春季H'高于夏、秋季,深水区总体高于近岸浅水区。(5)ABC曲线分析可知,群落受到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海域浮游软体动物生态特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03年长江口28°00′-2°00′N、122°00′-123°30′E海域4个季节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长江口邻近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环境适应类型。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浮游软体动物总丰度分别为:春季64.61ind/m3,夏季191.84ind/m3,秋季59.11ind/m3,冬季1.4ind/m3。四季共出现软体动物24种,其中春季8种,夏季21种,秋季10种,冬季2种。马蹄螔螺(Limacina trochiformis)适温较低,是春季主要优势种;明螺(Atlanta peroni)作为暖水种,是夏季主要的优势种;秋季主要优势种为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适应于较高的水温;强卷螺(Agadina stimpsoniji)适温较低,是冬季的主要优势种。春季浮游软体动物大多聚集在苏北沿岸流和长江径流交汇处或偏沿岸流一侧,夏季在河口咸淡水水团内,秋季的高丰度则主要出现在台湾暖流和长江径流交汇偏暖水的一侧,冬季出现种类较少,低温是其最主要的因素。浮游软体动物作为一种偏大洋性的种类,在外海的数量和种类分布要远高于近海。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鱼类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2007年在北部湾海域进行的4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北部湾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格局进行分析。该调查共采获鱼类323种,隶属于18目101科。以冬季出现种类数最多,为231种;秋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217种和214种;春季最少,为186种。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了北部湾鱼类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该海域鱼类可划分为5个群落,为较为稳定的东北部沿岸群落(群落Ⅰ)、海南岛西岸群落(群落Ⅱ)、北部湾中南部群落(群落Ⅲ)、白龙尾岛附近海域群落(群落Ⅳ)和季节波动较大的琼州海峡西侧群落(群落Ⅴ)。ANOSIN检验表明,各群落间鱼类组成的差异极为显著(R=0.896~0.956,P<0.001)。对不同季节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水深、底层水温、底层盐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鱼类群落组成的变化与水深的相关性最好(春季R=0.491,夏季R=0.578,秋季R=0.594,冬季R=0.514),与温度和盐度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2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2013年1月(冬季)和5月(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渔业种类114种,隶属于17目66科90属,其中鱼类12目36科50属58种,鲈形目种类最多(26种),甲壳类2目25科33属49种,头足类仅3目5科6属7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仅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为全年优势种。秋季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最高(29.20 kg/h·net),春季(17.95 kg/h·net)高于夏季(14.60 kg/h·net),冬季最低(10.15 kg/h·net),各季节均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中上层鱼类渔获量仅春季较高,占总渔获量20.1%。春、夏季群落多样性指数较秋、冬季高,春季(163)和夏季(176)渔业资源群落更替指数较高,群落稳定性较低,夏季(6)和冬季(–5)迁移指数接近于零,渔业生物迁入和迁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各季节渔获种类数和总渔获量分别与底层鱼类和甲壳类渔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秋季渔获种类数与表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低质种类呈增加趋势,并且渔业资源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渔获种类数、总渔获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与表层温度及深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浙江沿岸岛礁区潮间带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成业  徐衡  邹莉  李良  水柏年 《水产学报》2015,39(8):1144-1154
为研究浙江岛礁区潮间带软体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2009年春季 (4月)和秋季(10月)对浙江沿岸8个采样点的软体动物开展调查,共鉴定软体动物27种,隶属3纲11目16科22属。软体动物群落以亚热带种为主,共13种,其次为广温广布种和温带种,分别有12种和2种。春季生物量和栖息密度(156.15 g/m2,83.47 个/ m2)均高于秋季(88.04 g/m2,63.05 个/m2)。春季优势种有疣荔枝螺、渔舟蜒螺、青蚶、齿纹蜒螺及隔贻贝等,而秋季有疣荔枝螺、单齿螺、青蚶、渔舟蜒螺、条纹隔贻贝及锈凹螺等,优势种春、秋季节变化明显。各采样点Shannon-Winner指数(H')值介于1.13~2.77,均值为1.85;Pielou均匀度指数(J')值介于0.33~0.77,均值为0.64;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值介于0.80~2.02,均值为1.27。运用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MDS)分析,发现春、秋季软体动物群落在地域空间上均可分为3个组,采用SIMPER分析发现组内各采样点间的平均相似率均高于37%,组间的平均相异率均高于66%。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至2014年,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了8个航次104个站点的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种类均匀度(E)、种类丰度(D)和优势度指数(Y)等指标参数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应用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2013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49种,2014年40种,每年不同季节种类更替明显。2013年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2014年分别为冬季和夏季,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生物量和丰度明显不同。不同年份的特征种均以甲壳动物类群为主,鱼类优势种增多。2013年秋季和2014年春季的大型底栖动物相对于同年度其他季节有更高的多样性,年度变化上多样性指数整体增高。群落结构分析表明,2013年夏秋冬聚为1组,春季为1组;2014年春夏秋聚为1组,冬季为1组。ABC曲线结果显示,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2013年四季受到中度干扰,2014年春夏秋受干扰不明显,冬季受到中等程度以上的干扰。本研究结果为长江口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三峡库区中段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分别于2018年春季(3月)、夏季(7月)、秋季(9月)、冬季(1月)采集三峡库区中段万州、涪陵、忠县流域表层水样,分析水质指标和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结合PCR扩增技术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是三峡库区中段水体中的优势菌,不同菌门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冬季微生物多样性高于夏季。夏、秋、冬三季中,变形菌门是第一优势菌,占细菌群落的42.63%~92.90%,春季放线菌门的含量相对丰富,占细菌群落的16.65%~42.25%,蓝细菌门在春冬季的含量相对较高,占细菌群落的6.50%~13.50%,夏秋季的含量较低。PCoA和层级聚类分析显示,夏季和秋季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高,冬季和春季的相似度高,且夏秋季和冬春季的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RDA分析表明,温度是影响三峡库区中段水体微生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流溪河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分析不同河段、不同季节鱼类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于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对保护区上、中、下游的鱼类开展了每个季度一次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4科50属,其中鲤形目43种、鲈形目6种、鲇形目5种,合鳃鱼目2种,鳉形目1种;计算57种鱼类的相对重要性指数,结果显示,尼罗罗非鱼、越南■及鲤鱼为2017-2018年度优势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下游鱼类群落的多样性及均匀度最高,夏季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最高;各监测点之间的种类相似性系数显示,保护区上中游、上下游之间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中下游种类组成为中等相似,春夏、春冬、夏冬及夏秋季节鱼类种类组成为中等不相似,春秋、秋冬季节为中等相似;ABC分析结果显示,春、夏及冬季鱼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秋季处于中度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2月、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变动、优势种、种类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本次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43种,其中原生动物、毛颚动物、尾索动物和栉水母各1种,刺胞动物8种,浮游甲壳类18种,浮游幼体及鱼卵、仔稚鱼共13种(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2115.64 ind/m~3,不计夜光虫的平均丰度为95.93 ind/m~3,其中浮游甲壳类占71.43%。浮游动物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数量高峰出现在春季(5月),其次为冬季(2月)、秋季(10月)和夏季(8月)。毛颚动物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pinnat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等桡足类为夏、秋、冬三个季节的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为春季的绝对优势种。浮游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夏秋季高,冬春季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桡足类和浮游幼体是主要类群,对该水域浮游动物的数量变动及种类多样性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渔场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利用2000~2002年在长江口渔场的底拖网调查资料,运用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对该水域的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域的渔业生物群落以鱼类为主要生物类群,占有绝对优势;甲壳类和头足类为其次要组成部分,处于生态劣势。群落生物量以秋季最大,春季最小。渔业生物群落的丰度、多样性以及均匀度以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可能是与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的洄游有关。渔获物组成春冬季之间、夏秋季之间的相似性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北方典型养殖海湾——桑沟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7年4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8年1月(冬季)对桑沟湾水域21个站点进行4个航次的大面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该湾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1属51种,其中,硅藻(Diatom)24属43种,甲藻(Dinoflag...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陵水湾浮游动物饵料情况,本研究依据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陵水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94种和浮游幼虫21类,其中桡足类(Copepoda)最多,有38种,其次是水螅水母类(Hydromedusae)11种,毛颚类(Chaetognatha)8种,其余类群种类数在1~6种之间。浮游动物群落主要由广温广盐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外海类群组成,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前两个类群,无全年优势种;浮游幼虫是陵水湾的重要类群,丰度呈现为冬季(低温)高于春季(高温)。与亚热带海域不同,低温已不再是制约陵水湾海洋生物生长的主要因子。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冬季高于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湾外高,湾内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陵水湾浮游动物可分为湾内和湾外两个群落,主要受地形阻隔所致。盐度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是浮游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根据陵水湾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估算出浮游动物提供的渔产潜力为2.24×10~4 kg。陵水湾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剧烈的季节变化,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19.
流沙湾是中国海水珍珠“南珠”的主产区和广东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为评估湾内养殖活动的环境效应,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 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和海水理化因子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171种,包括硅藻门43属122种、甲藻门 10属44种、蓝藻门2属2种、金藻门2属2种和裸藻门1属1种。流沙湾内湾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0.05~79.04)×104个/L,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且夏季丰度远大于其他三季,内湾和外湾差异不显著。春季须状角毛藻(Chaetoceros crinitus)、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和明壁圆筛藻(Coscinodiscus debilis)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秋季优势种主要为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冬季主要优势种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us wailesii)、柔弱根管藻(Rhizosolenia delicatula)、岛脆杆藻(Fragilaria islandica)。其中,奇异棍形藻为春、秋、冬季的优势种,红海束毛藻为春、夏、秋季的优势种。冗余分析表明,流沙湾浮游植物优势种在春季与水温和氨氮密切相关,夏季受透明度显著影响,而在秋、冬季受亚硝酸氮含量影响显著。流沙湾不同养殖区的浮游植物多态性和丰度有明显季节差异。与2012年相比,流沙湾外湾的养殖覆盖率提高了近50%,内湾的珍珠贝养殖减少了近90%,养殖品种、规模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流沙湾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正是对其变化的一种响应。夏季鱼类网箱养殖提高了水域营养盐水平并降低了浮游植物多样性。大规模的扇贝养殖则导致了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丰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