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研究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分蘖动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模式相比,头季生育期间,超高产栽培模式稻株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硝酸还原酶活性、硝态氮含量、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分别高出20.60%~38.65%、5.16%~23.26%、18.91%~63.29%、18.22%~76.76%、34.88%~48.35%、1.25%~17.94%和4.09%~17.87%,有效分蘖期缩短5d,低节位分蘖多51.61%;不同生育期超高产栽培模式氮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43~2.44倍,磷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21~1.48倍,孕穗期后的钾素累积量是常规栽培模式的1.55—2.21倍,为优化群体质量,提高后期群体光合效率,实现高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2017年灌阳县"一季+再生稻"百亩高产攻关基地头季稻产量15.14 t·hm~(-2),再生稻产量8.28 t·hm~(-2),两季相加最高达23.42 t·hm~(-2)。百亩示范区种植超级杂交稻及再生稻,通过采用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微环境,增强根系活力,实现壮苗、强根、大穗、实粒,夺取超高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头季稻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组合"Ⅱ优航2号"为材料,在头季施氮量225.00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3种基蘖肥与穗肥配比分别为8:2(N1)、7:3(N2)、6:4(N3)]头季稻-再生季稻氮素累积量、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特性。结果表明:与N1、N2相比,头季成熟期N3处理氮素累积量分别增加9.26%、3.54%,头季齐穗期~头季成熟期N3处理氮素转移量分别增加21.47%、6.76%,整个生育期N3处理干物质净积累总量分别增加5.10%、4.78%。N3处理头季产量最高,达12431kg·hm-2,极显著高于N1、N2处理;氮肥利用率达46.44%,比N1、N2处理提高14.81%、5.43%;氮肥农学利用率达20.66kg·kg-1,比N1、N2处理提高14.97%、12.34%。研究结果还表明,头季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对再生稻再生季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以两系、三系杂交组合及其父本为材料,用14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的分配及其与再生稻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光合产物80%~90%分配到穗部,10%~20%残留于叶、茎,且主要残留在剑叶中,仅5%左右残留在茎鞘中,茎鞘各节间残留量一般表现为倒1>倒2>倒3>倒4的趋势,倒2以下节间贮藏的光合产物占茎秆总量的1/3~2/3,品种(组合)间差异较大;(2)稻桩贮藏光合产物的52%~70%转运至再生稻体内,且分配至穗部的最多;(3)头季稻成熟期残留在茎鞘中,特别是倒2以下节间中的光合产物越多越有利于再生稻产量的提高;(4)本试验条件下,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影响产量的首要因素是穗粒数。可见,选用穗粒数多、成熟期残留在茎鞘,特别是倒2以下节间中的光合产物较多的品种进行再生培植,有利于获得再生稻高产。  相似文献   

5.
甬优4149是用F9249和甬粳41A配合衍生出的三系籼粳杂交中稻品种。甬优4149做再生稻种植有优良的表现,有抗逆性强、高产、穗大粒多、米质优等特点。基于此,结合甬优4149作再生稻种植的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以下讨论。  相似文献   

6.
川南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因高温逼熟,产量低且稻米品质较差。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是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提高稻谷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途径。以2015—2016年审定的12个杂交中稻新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川南有一定生态代表性的隆昌、江安、富顺、宜宾4个地点采取统一的栽培技术方案,研究了杂交中稻品种与环境对头季稻及其再生稻产量与头季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4个地点间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和两季总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12个水稻品种的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均达极显著差异,而两季总产量间差异则不显著。其中有7个品种(‘创两优华占’‘内5优907’‘宜香4245’‘泸香优104’‘花优357’‘内6A/绵恢138’‘隆两优1813’)两季产量在11 000kg·hm~(-2)以上。6个稻米品质性状在4个地点间的差异除胶稠度不显著外,其余5个性状均达极显著水平,以宜宾和江安2个点的米质稍好。12个水稻品种在4个地点间的品质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综合考虑总体米质相对较好的为‘创两优华占’‘隆两优1813’两个品种。再生稻产量和头季稻产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头季稻产量与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相关不显著。说明川南特定生态下需要改良的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3个米质性状与高产并没有明显矛盾,长宽比大的品种有利于降低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提高胶稠度。  相似文献   

7.
益阳市大通湖区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2020年,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以益阳市大通湖区千山红镇为一个试验点开展了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从品种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留桩高度、大田管理等方面总结出了适宜大通湖区机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此技术不仅能保证粮食产量安全,而且有利于缓解季节矛盾,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符合新时期背景下农业生产的现状需求,适宜在大通湖区甚至湖南省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星子县地处江西北部,是双季稻北缘区,属一季稻和双季稻混作区。利用杂交籼稻进行再生栽培,是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获得水稻高产、省工、省种、节本增效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就星子县"超级—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9.
高粱是重要的经济农作物,但在种植过程中存在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问题,严重限制了高粱产量。分析高粱+再生高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有助于提升高粱种植户产量,增长养殖户经济效益。基于此,从头季高粱与再生高粱两个方面进行栽培技术分析,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九叶青花椒的用途非常广泛,涉及饮食、美容、医药、木材加工防腐等行业,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其对土壤、气候及栽培管理有着独特的要求。基于此,结合九叶青花椒的生态适应条件、栽植管理技术、肥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探讨,以提高九叶青花椒的栽培管理水平,为相关种植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经肥水管理,使休眠芽萌发,长成稻株,抽穗成熟的水稻。Ⅱ优航2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高产与优质协调较理想的组合。它具有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长势繁茂,熟期转色好,分蘖力中等,抗逆性强,再生能力较强等特点。2006年沿山镇作再生稻种植面积达66.7hm^2,同年该站对沿山村民王小伯种植“Ⅱ优航2号”  相似文献   

12.
采用"油菜+萝卜"机混播种植模式,可高效利用土地,增加土地产出和种植效益。油菜和萝卜同期播种,二者共生期短,在油菜开盘期前后即可收获萝卜,对油菜苗架影响较小。油菜苗期混种萝卜不仅阻止杂草生长,免去油菜除草工作,又可获得一季萝卜收入,同时,未采收的萝卜与油菜一起继续生长,成熟期一起收获,种子筛分后萝卜籽可作为中药出售,进一步增加种植收益,是一种费省效宏的生产方式。为大力推广该模式,特从品种选择、播种、肥水管理、病虫防治、收获等方面归纳总结出"油菜+萝卜"机混播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方便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种植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畜牧业并列为农业生产的两大支柱。水稻是一种最悠久、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本文对我国水稻栽培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提高水稻栽培技术的作用,指出了水稻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对策,希望能为我国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水稻生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水稻产值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水稻栽培技术大量出现,呈现出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基于此,以水稻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水稻栽培的具体技术,并分析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方法与策略,希望对今后水稻种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早稻-西瓜-蘑菇高效农业种植模式采用早稻种植超级稻,秋茬营养杯育苗、地膜覆盖种植无籽西瓜,冬季农膜搭棚覆盖、地面栽培种植双孢蘑菇等技术措施,一年三茬,水旱轮作,充分利用土地及光、温、水等自然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利用稻草种菇,菌渣还田,发展循环农业,有效解决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祁东县探索了一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其具有增加粮食产能、节本增效、优质高产、减轻劳动强度等特点,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示范推广实践证明,一季稻+再生稻生产效益好、优质高效、简单易行,在劳力紧张的地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针对贫困地区人多地少的特点,提高旱地土地利用率、提高收入,在玉米地里套种蔬菜,使玉米与蔬菜共生取得较高的产量,是开发利用旱地资源和合理利用光湿资源的主要内容和手段,也是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分析贫困地区推广"玉米+蔬菜"的种植模式,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把粮食与蔬菜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贫困地区农户增加经济收入新种植模式的经验及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再生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开付  张广斌  徐华  马静 《土壤学报》2020,57(6):1365-1377
再生稻作为一种特殊的水稻耕作模式,种一茬可收获两次,对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有重大意义。综述了中国再生稻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再生稻种植的关键影响因子,阐释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提出在种好头季稻的前提下,适当高留桩,在头季稻齐穗后15d施用尿素150kg·hm-2作为促芽肥,头季稻收割后3d施用尿素150 kg·hm-2作为发苗肥,同时配施磷钾肥,可在保证土壤养分平衡的基础上使再生稻获得高产,最后讨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认为未来的研究需重点关注再生稻产业化、土壤养分管理、高产栽培技术、稻米品质、温室气体和水体质量,以促进再生稻的发展并为国内同行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针对重庆伏旱气候条件下,黄瓜种植困难、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佳的问题,通过选育夏季专用品种,同时在播种、育苗、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几个关键环节入手,总结最佳种植方法,为重庆低海拔地区夏季错季茬口安排和黄瓜种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2017年冬季,福建省南安市引进费乌瑞它在官桥镇漳里村进行示范种植,表现出产量高、抗逆性强、品质好和适应性好等综合优良性状,并从选种、选地、播种、种植密度、水肥管理、病虫防治和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高产栽培技术。基于此,分析了费乌瑞它示范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