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提升特色农产品历史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促进休闲旅游、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在提振当地农民精气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2022年7月,中国农...  相似文献   

2.
袁江洪 《核农学报》2024,(1):213-214
<正>农耕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核心活动,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水墨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成为表达农耕主题的重要艺术载体。农耕题材的水墨画作品通过描绘农田、农民、农具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还原了农耕社会的劳动场景。艺术家们通过创新的表现手法,诠释着农耕的内涵,使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农耕题材的表现形式,也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主要探讨农耕题材中国水墨画创作方式,为农耕文化传承提供保障,也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对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愈发重视,在现代社会中发掘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力量,最终可达到保护国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目的。因此,笔者在参与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化生态视域下云南壮族农民版画的活态传统与创新研究(1972-2019)”(20YJC760003)的过程中,以《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一书作为参考素材,重点围绕云南壮族农民版画的活态传统与创新研究展开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旨在助力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婷 《核农学报》2024,(1):215-216
<正>2022年7月18日,党中央在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所致贺信中强调,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分享,研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未来的首要重点与切实途径,促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近几年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文化内涵赋予了乡村旅游新的活力。长安鼓乐作为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鼓乐形式,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民乐乐种。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融入长安鼓乐,既可以为乡村旅游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为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为长安鼓乐的传承提供新的路径,实现长安鼓乐与旅游产业的深入融合。但是长安鼓乐的传承却面临着现代化冲击的挑战,需要适应当代游客的需求,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需深入探讨乡村旅游景观设计中长安鼓乐的传承路径,丰富乡村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2022年11月,“第七届全国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举办,主办方包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中国农学会农业文化遗产分会。会议期间还举行了农学...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农耕活动历史悠久,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类型丰富。保护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对守护传统文脉、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究河北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的意义、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旅游资源评价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有效保护的前提,评价结果对于遗产地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适宜性视角,从资源要素价值、时间适宜性和空间适宜性3个维度,选取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自然环境、资源规模潜力、游客舒适度和交通可达性7个层面的15个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组合权重,运用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并以浙江省庆元县香菇文化系统为例,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庆元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适宜性空间上总体呈"中间高,四周低"的格局。其中,中部地区的松原镇、五大堡乡、四山乡、贤良镇和百山祖乡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是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南部地区的安南乡、举水乡、岭头乡和龙溪乡尽管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自然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可达性较差,降低了旅游开发适宜度;东部地区的左溪镇、官塘乡和江根乡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较少,因而旅游开发适宜度不高。从时间分布上看,春末(4月和5月)及秋季(10月)是庆元香菇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最佳时期。为增强南部和东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适宜度,建议进一步加强该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之间的交通通达度;同时,采取多种资源组合的开发方式,增加游客的适游时间。基于开发适宜性视角构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框架,可为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价值分析、旅游开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7.
构建乡村旅游这一产业模式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当地农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突显出贫困地区的乡土文化。因此,在乡村旅游产业中融入农耕文化意识,有利于让群众更全面地认知当地乡村的特点,进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度。基于此,围绕乡村旅游及农耕文化的价值,针对当前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发展提出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拥有灿烂、丰富的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延伸,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因素之一,更积淀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因此,从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传承农耕文化,促进乡村文明的措施,为促进我国乡村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和重要载体,是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的实物体现,是重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具有很高的价值。云南省的传统村落数量多、类型丰富、特色鲜明、保存较完整,也是目前批准的全国传统村落做多的省份。云南省的传统村落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保护价值,而且也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做好云南少数民族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不仅能够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活动,还可以打造云南旅游大省,提升云南旅游质量。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以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个案,采用田野调查、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测算案例地居民对社会文化变化的态度值,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类型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开发引起的社会文化变化的感知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使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社会文化发生较大变化,且总体上呈正向发展。不同特征居民对社会文化的态度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对变化持积极态度。家庭收入、旅游移民、社会治安、建筑服饰等文化因素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居民对当地未来旅游发展的态度。只要能正确引导、调控和疏导其变化方向,旅游地社会文化变化的负面影响可以减少乃至消除,并促进旅游地更好的发展。论文还针对遗产旅游地的社会文化负面影响,提出了针对各级政府管理部门及专业机构、旅游企业及投资商、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社会文化影响调控建议。  相似文献   

11.
观光农业是将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一种休闲旅游模式,游客通过游览可从中体验农事乐趣并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农耕文化涵盖内容丰富,不同地域的农耕文化各有不同,如何将富有地域性特征的农耕文化更好地融入观光农业环境的展示氛围,营造更加富有地域性特征的体验感受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蒲钰希 《南方农业》2022,(2):166-168
茶农业文化遗产作为经济作物类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能够完整地体现经济作物类农业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为传承与活化农业文化遗产,促进民族地区茶农业文化遗产发展,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古茶园和古丈茶产业为例,分析了湘西茶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及文化要素内涵,从民族、文化、种质、景观4个层次对湘西茶农业遗产的价值体系进行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北京市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在取得斐然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旅游设施不完善、产品特色开发深度不够、缺乏乡土文化、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转型升级问题迫在眉睫。为进一步推动北京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认真分析并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从乡村旅游设施、乡村旅游产品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和乡村旅游服务进行升级,坚持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正>农业音乐文化和“祭祀”舞蹈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以及对丰收和生命的祈祷。音乐和舞蹈不仅是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祈祷和祭祀的形式。研究农业音乐文化与“祭祀”舞蹈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了解各种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更在于深入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研究,可更好地了解人类是如何依赖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此外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更加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独特之处。因此,研究农业音乐文化与“祭祀”舞蹈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文化传承和自然观念,也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发展。徐旺生、闵庆文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一书,主要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与“三农”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书中首先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解释了其与“三农”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精耕细作的农业精神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目前传播方式的限制阻碍了农耕文化与精神的传播和发展,鉴于此,提出一种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开发虚拟农耕场景智能展示平台的方法。该研究提出的模型交互控制观察算法,精确地实现了模型的旋转与缩放查看;针对目前虚拟场景路径漫游中漫游物体角度不能变化的问题,提出一种物体朝向变化的虚拟场景漫游算法,使得路径虚拟漫游更贴合人的浏览角度。该研究基于Unity3D平台,采用3d Max建模工具,以C#为脚本语言设计并开发虚拟农耕场景智能展示平台。试验结果表明:虚拟农耕场景融合了交互与漫游技术,可还原古代农耕场景,宣传介绍典型生产技艺,为文化的展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是农耕文明的优秀成果。然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传统村落大批消亡,许多文化与文明随之隐没消逝,生态博物馆建立在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地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实行整体保护、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态的保护模式。江南最大的孔氏家族聚集地传统村落漆桥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但因近代战火和城市化的侵蚀逐渐走向衰败。基于此,结合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理念和原则分析漆桥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模式探讨漆桥村保护问题的解决方案,探寻一条适合当地整体保护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农业发展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环境、提供多种产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这些传统的农业技术以及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的重要性。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传承了高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同时也保存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最后本文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角度对生态农业多功能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由农牧民创造并维护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蕴含有丰富的生物、技术和文化等因素,深入认识这些因素在乡村产业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可为乡村产业发展奠定基础,而且还可推动乡村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二,充分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这集中体现在传统品种和知识技术的保护利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利用,生态产品和现代社会消费群体的有效对接。其三,创新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创新主要包括:创新消费对象,明确目标消费者的界定;创新服务功能,强化生态维护的价值;创新服务内容,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创新服务空间,推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各种资源;创新服务手段,发挥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国家政策充分结合的优势。总之,借助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创新,时下的乡村产业发展可选择不同途径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概括浙江省衢州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该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政府主导和科学规划,重视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坚持品牌化特色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从初级的观光向高级的休闲与度假旅游过渡,用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来推广衢州的乡村旅游等4个方面促进衢州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赋存及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北方辽阔的沙漠为开发沙漠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基础.同时,沙漠旅游区的建立能够形成良好的沙漠生态安全保障.探讨了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的赋存条件,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两方面对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析.根据主要类型沙漠旅游景区(点)统计,分析了沙漠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中国沙漠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化策略,并对旅游线路进行了设计.今后应该进行沙漠生态旅游功能的深度研究,注重沙漠生态旅游产品的品质开发与管理,使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