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通过岗位任务调研、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以《汽车维护与保养》为例,采用TTT模式开发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和评价方法,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堂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  相似文献   

2.
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和维修服务顾问岗位,以培养汽车常规维护职业能力为重点,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实际生产任务为教学载体,通过真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维护保养技能,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以及环保节能和安全意识,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企业标准对接。  相似文献   

3.
"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按照"职业教育改革二十条"培养多样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提出通过专业对应产业,课程对接岗位,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多样化教学方式,对课程进行变革和创新,灵活运用液气压基础知识进行探索教学新模式,实现职教改革在知识和实践教学中"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思路,旨在提升"液气压传动与控制"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依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组成课程模块进行教学,设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职业活动为载体,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五模块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改革中提出"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型,使得学生毕业时既具备职业技术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素养,又具有职业岗位的快速上岗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上岗。  相似文献   

5.
"自动线装调实训"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核心学习领域,以大赛设备(YL-335B)为载体,结合企业真实生产环境,设计实训教学项目,融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文章通过分析"自动线装调实训"课程的现状,提出赛教融合优化教学模式、外引内育打造师资团队、加大投入改善实训条件及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等措施,以期实现职业院校的赛教融合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汽车网络与新媒体营销课程是汽车营销类专业针对汽车销售顾问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是将企业中的真实工作过程行之有效地转变为学习过程,课程教学实践能够摆脱以往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激发中职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创新性思维以及工作岗位意识。  相似文献   

7.
阐述辽阳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现状,提出根据岗位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五目标”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以“校内专项实训、校内生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并对实践教学方法与考核过程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8.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农产品快速检测》课程改革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企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主导,及时将新技术、新要求、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线,以具体检测项目为点,构建六位一体式课程体系,开展企业教师+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分析岗位—任务选择—对接课程—分步实施”的“三师四步”技术对接,形成对接岗位标准的《农产品快速检测》课程课程改革新模式,促进课程技术创新化、任务分解化、技能实训化、活动丰富化、成果多元化,实现改革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魏炜 《湖南农机》2012,(11):218+220
文章结合二手车鉴定与评估课程的性质及相关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取及实践训练等进行了研究,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教学重点放在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适应市场发展及岗位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
实操课程教学是利于培养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文章以企业单片机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及工作内容为调研重点,对单片机常用技术进行梳理,构建模块化的内容体系,在保留企业真实项目特点的前提下,采用教学做一体并以实操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现阶段企业中低技能型工作岗位减少,高技能工作岗位增多,制造产业更新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提高学生工作后的岗位能力,深化产教融合,对中等职业学校数控铣床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教学项目采用“基础—工程项目”、规范实训室设计与管理、规范教学过程、参照企业质量管理方法,对教学评价进行创新实践。教改实践证明,数控铣床加工技术课程和企业生产对接,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并探索了课程教学与考核方式中渗透思政元素的方式与手段,将专业知识传授与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融为一体,提高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和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月爱 《南方农机》2022,(4):176-178
"电气电子技术"课程是供用电技术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工学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电气电子技术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笔者以"电气电子技术"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思政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开放,将专业与育人相融合,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全面提升《汽车机械基础》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征,积极落实更加完整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今后全面掌握专业技术课程和培养专业岗位能力提供支持,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效教学。本文从课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具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汽车机械基础》有效教学的路径,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梁小玉 《南方农机》2017,(12):13-14
模具制造实训是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文章阐述了在模具制造实训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以引导文教学法实施模具制造实训,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教学形式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接的目标,进一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中高级模具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16.
电子实践是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以技能为核心,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企业对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文章以"声光实用型竞赛抢答器的制作与调试"项目为例,加入信息化教学资源,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优化,并从教学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以期提高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培养满足注塑制品生产企业和模具企业对注塑模具设计岗位的技能要求的高素质人才,使学生达到国家模具设计师(中级)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标准。【方法】课题组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针对高职模具专业核心课“塑料模具数字化设计”课程改革的背景、现状和问题,探讨了该课程进行“岗课赛证”四位一体融合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根据企业行业要求、职业标准、技能大赛、“1+X”证书标准,形成以注塑模具设计员岗位能力为目标,以典型注塑模具结构设计为主线,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载体,以培养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思政要素的“岗课赛证”融合课程改革与实践的育人模式。【结果与结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塑料模具数字化设计”课程“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实践后,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大大提高,其学习成绩、课程完成度、出勤率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都有一定提升,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作为当前引领世界的职业教育理念,通过以行动导向为引导,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由知识传授向技能传授的重要教学改革。行动导向"六步法"的课程教学设计更好地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方法能力的培养,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发展,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阻碍许多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培养出适合发展要求的人才成为发展过程中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传统的PLC应用技术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缺陷,培养出的学生就业后不能适应技术岗位要求.文章就当下工作过程中的实践能力要求现状进行分析,介绍PLC应用技术含义进行分析,提出促进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课程改革进行了探讨,主要以改善教学效果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具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