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给本地花生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庆项目组于2015—2017年,从重庆市12个区县收集了地方花生种质资源21份,对这批花生资源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统计,并用SPSS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份花生种质资源在重庆地区的结果枝数、单株饱果数、主茎高、单株产量、侧枝长等性状变异程度高,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差异,在育种上有较大利用空间;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是结果枝数和单株饱果数。  相似文献   

2.
油用紫苏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优异紫苏种质资源及优良育种亲本,提高紫苏育种效率,本研究以159份油用紫苏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不同紫苏种质11个主要农艺性状及5个关键品质特性进行了鉴定、变异分析、主成分及系统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供试紫苏种质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的变异系数介于2.60%~35.42%之间,各种质间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遗传变异丰富,类型广泛,选择利用的前景较好;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聚为6个主成分,即分枝数因子、α-亚麻酸因子、油酸因子、生育期因子、千粒重因子和产量因子,总变异贡献率分别为40.943%、21.549%、12.332%、5.810%、4.486%和4.243%,累计贡献率为89.36%,可代表所考察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系统聚类将供试材料聚为五大类群,表明不同类群材料间各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存在较明显的特异性;此外,本试验确定了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征划分标准,揭示了叶色、粒色等不同类型紫苏种质在产量、α-亚麻酸含量等关键指标上的差异性规律,评价筛选的高产及特异性明显的优异种质。本研究结果为生产中应用优异基因资源及改良育种亲本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藜麦种质资源在甘肃省陇中旱作区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更高效的选育藜麦新品种,以38份藜麦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影响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藜麦产量与各个农艺性状的相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冠幅、全生育期、籽粒直径、千粒重、株高,全生育期与其余农艺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冠幅、全生育期、籽粒直径、千粒重、株高等5个农艺性状可以归为3个主成分因子,其累积贡献率为76.657%,同时在类间距离为17.5处,将所有种质资源可分为三大类群。  相似文献   

4.
菘蓝农艺性状与药材产量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菘蓝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特征,明确药材产量形成的决定因子,合理评价与利用现有种质资源及选育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以18份国内菘蓝主栽区的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11个农艺性状,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探讨菘蓝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菘蓝主要农艺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CV)达9.83%~69.22%,根鲜重、叶鲜重和叶面积的CV均大于60%,大青叶和板蓝根产量的CV大于50%,根直径、叶干物质含量、根长、根干物质含量CV较小。大青叶产量与根干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片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与其他农艺性状都呈极显著正相关;板蓝根产量与叶、根干物质含量均呈负相关,与其他农艺形状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大青叶产量和板蓝根产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回归模型,经统计学检验,两个模型均达极显著水平,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989、0.982。通过通径分析,确定影响大青叶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依次为叶片数(0.715)、叶鲜重(0.594)、根鲜重(0.140)和侧根数(0.131),而影响板蓝根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为根长(0.837)和根鲜重(0.592)。菘蓝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大青叶产量形成的决定因子为叶片数、叶鲜重、根鲜重和侧根数;板蓝根产量形成的决定因子为根长和根鲜重。高产型大青叶的品种特征为叶片数多、叶和根鲜重均重、侧根数较多;高产型板蓝根的品种特征为根长和根鲜重。本研究为菘蓝种质资源鉴定及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大麦种质并探究其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以57份大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在张掖、兰州两地的57份大麦种质资源的株高、穗长、穗粒数、总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两地区6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3.08%和26.19%,且张掖地区种植的大麦材料6个农艺性状均优于兰州。通过系统聚类,将参试的57份材料分别分为3个类群,第I类群分别为半矮秆型材料(张掖地区)和中高秆材料(兰州地区),第II类群和第III类群均为中高秆材料。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累计贡献率为80.072%和75.501%的前3个主成分来评价57份大麦资源。揭示了不同大麦资源的表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评价和筛选优异野生大豆农艺性状可为大豆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本研究对204份寒地野生大豆资源9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幅为14.0% ~71.4%,多样性指数的变幅为1.46~2.06;筛选出27份特异材料,有8份材料聚集了2个以上特异性状;单株粒重与其它的性状(无效荚数除外)之间均存在显著...  相似文献   

7.
17份苎麻栽培品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苎麻属于荨麻科是起源于我国的一种纤维与饲料作物,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达温带。我国的苎麻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在苎麻品种资源的形态特征、农艺性状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建立了基于形态特征的分类系统。由于苎麻是以无性繁殖为主的宿根型作物,在遗传上高度杂合,自交难以获得纯系,加之其染色体小,从细胞遗传学的水平进行遗传背景的研究较为困难,因而人们对苎麻品种的了解大多局限于形态特征与农艺性状,在育种亲本的选配上具有较大的盲目性。通过对RAPD指纹图谱的统计分析,可以对其遗传背景与亲本选配提供DNA分子水平的依据。本研究选用在地理来源、形态特征和农艺性状上有一定差异的17份苎麻品种,利用RAPD分子标记构建其基因组指纹图谱,为苎麻种质资源研究和遗传育种提供更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番茄自交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以46份普通番茄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遗传变异度分析、遗传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技术对其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9个农艺性状中,单果重的变异系数最大,达36.8%,而果实硬度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2.6%。遗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综合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单株总产量与心室数、果实横径、果实纵径、单果重和坐果率5个性状关系最为紧密。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株高、坐果率、单株产量和单果重的累计贡献率是84.4%,可以涵盖所有研究性状的主要信息。基于表型数据,在欧氏距离为0.16处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类群,国外品种主要集中于第一类群第1、2亚类和第三类群第2亚类,且分布较为紧凑;来自中国的1份野生番茄单独成为第二类群。研究结果明确了不同自交系材料间的表型特异性,为利用番茄自交系杂交育种工作理清了思路,并为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大豆抗旱种质资源,2016年对246份征集自不同省份的大豆种质资源在年降水量不足40 mm的敦煌市设置田间自然抗旱鉴定试验,利用加权抗旱系数法综合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结果显示,干旱胁迫严重影响了大豆的生长发育,显著降低了农艺性状等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生物量等6个性状指标与平均抗旱系数和加权抗旱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利用加权抗旱系数法综合评价筛选出69份强抗旱大豆种质资源,其中甘肃省的5份材料均属于抗旱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为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玉米种质资源,通过对25份玉米种质资源的生育期、经济性状、农艺性状的观测鉴定,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好的8份玉米种质资源。其中,B1B1、P74生育期较早,脱水快,可以做中早熟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1CPS、P32、18♀、7♀的生育期为中晚熟,植株株型好,果穗性状优良,适宜做中晚熟玉米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TS-1、TS-3的生育期偏晚,叶片数多、叶片宽大,鲜果穗重,适合做饲用玉米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1.
华南型黄瓜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华南型黄瓜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以69份黄瓜自交系为试材,对其24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19%~73.89%,各性状至少与其他1个性状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选取累积贡献率为73.597%的前7个主成分,其包含的17个农艺性状是黄瓜种质评价的主要指标,其中14份材料综合表现较优(F1.5)。进一步系统聚类,可将黄瓜种质分为4类:第Ⅰ类下胚轴较长,第1雌花节位低,瓜呈短圆筒形、具点状黄色斑纹,可用于早熟品种选育;第Ⅱ类下胚轴和节间短、第1分枝节位低,叶片小,第1雌花节位较低,瓜小、具点状黄色斑纹,综合性状与近缘野生种接近,可用于早熟、稳产、抗逆品种的选育;第Ⅲ类下胚轴和节间长,瓜皮白绿、具点状白色斑纹,可用于白皮品种选育;第Ⅳ类节间长、主蔓粗、第1分枝节位高,叶片大,第1雌花节位高,瓜大、呈长圆筒形、具点状白色斑纹,可用于黄瓜高产育种。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华南型黄瓜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适用于黄瓜优异资源的挖掘及品种选育。本研究结果为华南型黄瓜资源利用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南瓜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43个简单序列重复(SSR)分子标记,对35份南瓜育成品种及地方品种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并调查了农艺性状。结果表明,43个SSR标记均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共检测到15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标记能检测到3.6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130 8~0.775 4,平均值为0.487 2。利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5份材料可分为三大类,分别与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三个种吻合,且印度南瓜与美洲南瓜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栽培种之间以及同一栽培种内的不同品种之间,都发现有农艺性状差别明显的情况。本研究为南瓜种质资源的保护、品种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瓜对嫁接黄瓜产量与风味影响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丽  段颖  王长林  高媛  于贤昌 《核农学报》2019,33(10):1949-1958
为探讨中国南瓜砧木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筛选同时具有较高产量和较优风味品质嫁接黄瓜的中国南瓜砧用种质,本研究以国内外102份中国南瓜高代自交系种质为砧木,以黄瓜品种新泰密刺为接穗进行嫁接,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嫁接黄瓜形态学和农艺性状等13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新泰密刺相比,102份嫁接组合的各项指标存在广泛变异,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6.226%,其中植株产量因子、雌花因子、果实风味因子是构成嫁接组合性状差异的主要因子。系统聚类分析将102个嫁接组合划分为4个类群,隶属函数分析表明柿饼南瓜5Bb636-3(N67)和三禾13-s08z13-3(N91)等7份砧木的嫁接组合产量和口感等各项指标表现突出,可作为南瓜砧木品种选育的优异亲本材料。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南瓜砧木的评价体系,为选育嫁接黄瓜性状良好的中国南瓜砧木品种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寒地沙棘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开展寒地沙棘种质资源果实品质分析及综合评价,筛选果实品质优异的沙棘资源。以22份寒地沙棘种质资源果实为试材,测定果实10项品质指标,进行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构建综合评价模型,计算果实品质综合得分并排序。不同沙棘种质资源果实品质指标变异系数分布在9.339%~62.528%之间,其中糖酸比变异程度最大,果实横径变异程度最小。各个品质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6.053%。根据3个主成分得分和相应的权重进行线性加权,建立了沙棘种质资源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综合得分较高的是‘小柳树’、‘侍丛’、‘向阳’、HS-12。系统聚类分析将22份沙棘种质资源分为3类,分类结果与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小柳树’、‘侍丛’、‘向阳’、HS-12为寒地沙棘优异种质资源,研究结果为沙棘种质资源利用与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瓜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RAPD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利用形态学标记和RAPD分子标记同时对70份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中国南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在所观察的56个有差异的农艺性状中,变异系数从6.60%~262.22%,平均变异系数为37.50%。从15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1个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在检测到的167条带中有130条具有多态性,多态带比率为73.23%;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的条带数多达8条,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Ⅰ)为0.268。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将70份中国南瓜种质分为七类。基于RAPD标记的聚类分析将70份中国南瓜种质分为五类,其聚类结果与形态特征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两种聚类结果均无法从地理来源上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抗旱节水小麦生产现状及育种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简介了河北省抗旱节水小麦育种部分优异种质资源以及近年该省主栽抗旱节水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及其筛选鉴定指标体系。并提出抗旱节水小麦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7.
金针菇种质资源5个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一种重要的商业化栽培食用菌,为挖掘控制金针菇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组区段,本研究以90份金针菇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测定其原基期、菌柄直径、菌柄长度、菌盖直径和单瓶产量5个农艺性状,利用全基因组序列开发的95份多态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基因组扫描,在分析实验材料的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基础上,采用一般线性模型方法对5个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各供试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均有极显著差异。95份多态SSR标记共检测到582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变异数为6.13个。标记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变化范围为0.204~0.818,平均为0.542。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8个亚群体,群体内SSR位点间存在较高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不平衡程度D’值大于0.5的组合数占总组合数的33.01%。关联分析检测出28个标记与5个性状显著相关,其中原基期的关联标记有2个,菌柄直径的关联标记有12个,菌柄长度的关联标记有3个,菌盖直径的关联标记有9个,单瓶产量的关联标记有5个。关联SSR标记对表型变异解释率的变幅为5.11%~23.55%。研究表明,所选金针菇种质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以及连锁不平衡程度较高,适用于关联分析研究。本研究结果对金针菇核心种质资源库构建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甘薯淀粉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加工淀粉和燃料乙醇的重要原料,是目前我国最具开发前景的非粮食类新型能源作物。选育高淀粉产量的能源型甘薯新品种是甘薯育种的重要目标。为了获得准确筛选高淀粉产量育种材料的性状指标,提高甘薯高淀粉产量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本研究利用不同甘薯品种(系)的自然变异,根据淀粉产量、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5个主要农艺性状和3个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结果,利用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矩阵,以类平均法对国内48份不同淀粉产量甘薯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关联度分析研究了淀粉产量与不同时期农艺性状、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8份甘薯种质资源材料在不同时期农艺特征差异较大;不同时期农艺性状的聚类结果中,栽后100 d的农艺性状与淀粉产量关联度最大,淀粉产量与该时期的基部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428),与干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423),而与最长蔓长、单株结薯数和单株鲜薯重相关性不显著。48份甘薯种质材料在不同时期的酶活聚类结果差异明显。不同时期的甘薯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聚类结果中,栽后50 d酶活聚类与淀粉产量聚类结果关联度最大,淀粉产量与该时期测得的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0.163),与蔗糖合成酶(SS)活性(r=0.101)、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r=0.016)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加之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步骤繁琐,不适宜作为甘薯高淀粉产量育种早期选择的生理指标。在高淀粉产量育种材料筛选时可于栽后100 d对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考察,重点考虑干率较高及分枝数较少的品系。本研究可为甘薯高淀粉产量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观赏向日葵品种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改良现有观赏品种,筛选出有市场前景的观赏向日葵新品种,对30份观赏向日葵种质资源的11个质量性状和7个数量性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采用系统聚类组间聚合的方法根据欧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观赏向日葵种质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质量性状中,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舌状花颜色(1.408 7),舌状花杂色的分布频率为40.00%。数量性状中,变异系数从大至小依次为舌状花宽、舌状花瓣数、舌状花长、株高、花朵数、SPAD值、分枝长。基于表型性状,在遗传距离为10处将供试的30份种质划分为3个群组,第I群组共包含有12个种质,第II群组共包含14个种质,第III群组有4个种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马棘种子和苗期性状的变异规律,筛选马棘新品种选育的优异种质,对巫山地区19个马棘种质种子和苗期共10个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马棘不同种质间的种子和苗期性状有显著差异(P0.05),种子平均变异系数7.73%~12.88%。相关性分析表明,种子长、种子宽、发芽率与种子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苗高与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采用主成分综合得分法筛选出12号、25号、16号3个得分较高的资源;应用聚类分析将19个种质聚为3类,其中第Ⅱ类综合表现较好,包含较大苗高、种子宽、地上及地下生物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