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工湿地植物氧传输作用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解氧水平是影响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有机物、N和P等污染物的去除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综述国内外学者对人工湿地植物氧传输的研究发现,它能够改善湿地系统内的氧环境,从而推动硝化反应的进行,但是同种植物的氧传输量差异较大以及其变化趋势尚没有明确的结论.湿地植物氧传输受多种因素共同制约,其中温度、基质和光照等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人工种草工作在实际的开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像田间管理水平落后、种植业结构难以均衡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人工种草的效率,对此,要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推动人工种草工作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植物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植物是人工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量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人工湿地植物的去污机理、去污作用、影响因素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等作了综述,并对人工湿地植物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石佛寺人工湿地环境效应与生态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佛寺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石佛寺人工湿地主要环境效应包括湿地内物种多样性、对水质具有改善作用、对微气候及周围气候具有改善作用等。石佛寺人工湿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正面影响,但新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还具有脆弱性,还需要加强管理,经分析主要生态管理对策如下:对芦苇、蒲草和荷花进行收割;对过渡生长的浮叶和沉水植物进行适当的控制与打捞,但要保证该物种不会消失;建立植物缓冲带;限制旅游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亟待优化,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越发严重,尤其是在水资源方面。随着水污染问题的突出,水资源变得更加短缺。基于这一背景形势,研发和应用污水处理技术迫在眉睫。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具备成本低廉、效果突出、不产生污染等优点。该技术目前已经投入应用并得到了很多地区的青睐。本文主要阐述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概念、以炭厂村为例来分析该技术的具体应用和效果。通过一系列的分析,为其他地区运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来治理水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绿色生态、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其应用日渐广泛。随着应用和机理研究的深入,传统湿地在运行过程中也涌现出各种问题。文章概述了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工艺原理、类型,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南方农田灌溉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长乐基本农田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通过采集化验灌溉水样品,依据国家标准确定其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在综合考虑各种水污染修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经济技术可行性后,结合当地实际条件,选用多级表面流人工强化湿地系统治理灌溉水有机污染,最后对人工湿地的修复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农田灌溉水的SS、COD和氨态氮污染物质量浓度削减率分别为91%、59%、49%,出水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地表水Ⅴ类水质要求,保证了灌溉水水质,提高了作物产量与品质。同时,生态修复措施恢复重建了河道湿地的生态功能,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南四湖水体污染情况的调查和新薛河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运行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数学模型,对南四湖水质和污染水体人工湿地净化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认为人工湿地的建设对于污染水体净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检测结果证明,新薛河入湖口水质在Ⅲ类水与Ⅳ类水之间波动,未完全达到南水北调工程的Ⅲ类水水质要求。研究项目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南四湖水质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生活污水的处理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现阶段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中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不仅投资较少,而且效果显著,对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黑土洼潜流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效果总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4—2009年黑土洼人工湿地水质长期监测资料,对人工湿地整体系统以及潜流湿地中3个不同净化区的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水质去除率平均达到40%以上,水质由进水Ⅴ—劣Ⅴ类水质,达到出水水质Ⅲ—Ⅳ类,整体水质净化效果较为明显;人工湿地在常温期(6月1日—10月15日)的水质净化效果要优于过渡期(3月15日—6月1日)和低温期(10月15日—3月15日);在潜流人工湿地的3个净化区中,Ⅰ区水质净化效果最好,其次为Ⅱ区和Ⅲ区;此外,在潜流湿地单元中,一级植物碎石床净化水质,总体上达到总去除率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灰色聚类法评价石佛寺人工湿地2009-2012年间4年间的进出口处水质级别。选取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作为评价指标,以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评价标准将水质分为5个等级,水质评价级别的确定采用级别特征值,可较为精确的反映水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汛期湿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明显,因为汛期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微生物活跃,水体自净能力强。2012年湿地净化作用不明显,可能是水生植物腐解导致的,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堵塞问题,将直接投加本源微生物菌剂的水处理技术与人工湿地相结合,采用“预处理+改善基质”的方法,对进入湿地前的水体投加本源微生物菌剂以降低进入湿地的污染负荷,并在湿地的基质中掺加固化后的本源微生物菌剂来降解堵塞湿地的淤积物质,由此治理湿地堵塞并提高污水处理效率.以深圳市甘坑河和甘坑人工湿地为例进行治理,经治理一个月后,人工湿地出水水质达一级排放标准,各项指标的去除率为:COD,80%~90%;BOD5,85%~95%;氨氮,75%~85%;总磷,55%~65%.从2005年治理至今人工湿地仍运行良好,结果表明,此种方法能够使人工湿地恢复其污水处理能力,解决人工湿地堵塞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在总结国内外人工湿地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了Monod反应动力学模型和离散型水流流动模型.通过对人工湿地系统特别是对垂直复合流人工湿地系统重要水力学问题的分析研究,改进传统的根据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的优化设计方法.笔者提出的新的人工湿地结构参数推算方法,在设计的准确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较传统设计方法有了较大的提高,将对人工湿地工程的构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别构建无植物、种植伞草、种植黄菖蒲以及伞草和黄菖蒲组合种植的四种人工湿地系统,通过对污水的脱氮除磷效果的测定和分析比较了成都地区不同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期间组合植物人工湿地对NH4+-N、TN、TP去除率均约为50%左右,黄菖蒲人工湿地对NH4+-N、TN、TP去除率均约为42%左右,伞草人工湿地对NH4+-N、TN、TP去除率均约为35%左右,无植物人工湿地对NH4+-N、TN、TP去除率均约为30%左右。  相似文献   

16.
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结果显示: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中NH+4-N、TN、COD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2.9%、59.1%、65.1%和76.0%,出水基本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污染物的去除率受季节和温度的影响,其中,NH+4-N、TN和COD的去除率受季节变化影响显著,而TP的去除率受季节变化影响不明显.以石膏作为人工湿地的添加剂可有效弥补因基质净化能力降低而导致TP去除率下降的缺陷,强化了人工湿地对TP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7.
采煤塌陷区部分地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壤接近饱和湿度,具有建设人工湿地的良好条件.在分析徐州市九里采煤塌陷区景观生态特征的基础上,从水环境综合整治、粉煤灰利用、驳岸建设、植物配置等方面对采煤塌陷区人工湿地的可持续景观规划进行研究,以为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与景观重建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通过3年的植物试验、覆盖度试验、水力负荷试验、水力停留时间试验,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水质指标值所占权重,对华北地区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方案进行了研究,以期最大限度获得潜流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水质净化能力,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得出常温运行期、低温运行期和过渡期的较优方案,可供中国北方地区潜流人工湿地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工湿地基质及其去污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人工湿地基质的来源将其分为天然基质、工业副产品基质和人造基质.对常见的人工湿地基质如沸石、页岩、粉煤灰的去污能力进行了比较,并对基质去除悬浮固体物、有机物、氮、磷、重金属、硫的机理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人工湿地基质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工湿地生态驳岸的建造设计与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驳岸存在缺陷和不足,促使生态驳岸建造形成与发展。将人工湿地生态驳岸的特性融入建造设计中,兼顾生态驳岸的功能目标、运行效果,结合地形地质、生态水文和建造技术,探讨了生态设计和建造技术的应用。郑州绿博园湿地区应用该技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