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桑蚕小蚕的共育技术水平,通过研究调查,总结出了一套桑蚕小蚕共育技术创新集成的技术。基于此,论述桑蚕小蚕共育技术创新集成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目前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把种桑养蚕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该县逐渐构建起了小蚕共育体系,为新养蚕人、贫困户快速掌握养蚕技术,提高养蚕成功率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但在日常养蚕过程中,小蚕共育技术推广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改善。基于此,就目前凌云县小蚕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使用小蚕共育技术集中饲养小蚕的优势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近两年来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家蚕病毒病的发生情况,分析该区家蚕病毒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改善养蚕环境设施、加强消毒防病、加强桑园管护、提高小蚕质量和普及科学养蚕技术等对策,为该地区蚕桑病虫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半导体制冷式热泵的幼蚕共育温湿度监控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仲进安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1):183-188
为解决人工操作的传统幼蚕共育方式的诸多缺陷,如使用不便、容易操控不当以及煤炉加湿时易产生有毒气体危害幼蚕等,设计了一种以LPC111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幼蚕共育室温湿度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半导体制冷片作为新型冷热源,结合丙烯酸类树脂高分子材料吸湿特性实现简易除湿,并与温湿度传感器构建闭环控制系统。论述了系统中温湿度控制环节设计方案,以及具体硬件电路与软件流程。应用试验表明,所控制温度最大偏差为1℃,相对湿度最大偏差为6%。只要合理设定温湿度数值,系统即可满足幼蚕的所需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优良杂交品种“两广二号”家蚕为试材,克隆了该杂交品种家蚕两个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基因:脂肪酶基因Bmlipase-1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BmSP-2,测序并分别与不同品种蚕的同源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广二号”家蚕Bmlipase-1基因ORF长度为885bp,编码294个氨基酸,BmSP-2扩增长度为855bp,编码284个氨基酸;它们的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皆达92%以上,Bmlipase-1更保守,同源性大于99%;“两广二号”家蚕的Bmlipase-1基因脂肪酶活化部位和BmSP-2基因酶催化三联体位点的氨基酸残基与不同品种蚕的完全相同。以上结果说明这两个抗病毒基因在蚕的遗传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提示其可能在机体消化或者免疫防御方面起着重要生理作用。将这两个抗病毒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融合表达,获得的融合Bmlipase-1和BmSP-2蛋白分子量分别为47kD和42kD左右。  相似文献   

6.
采用添加环境激素壬基酚(Nonylphenol,NP)人工饲料饲养家蚕(Bombyx mori)的验方法,观察了家蚕的生长速度、生长量、变态、生命力情况。结果表明,连续取食0.500mmol·L^-1以上浓度壬基酚的饲料,家蚕幼虫和蛹的生长速度、生长量、发育整齐度、生命力等都明显下降,在发育后期和蜕皮、化蛹、羽化等变态时期更加明显。同时,NP在蚕体内可能有累积作用。2.000mmol·L^-1浓度的NP能使家蚕幼虫很快死亡。NP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家蚕的雌雄大小开差缩小,并且具有显著的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是环境激素效应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明在浓核病毒镇江株(BmDNV-ZJ)侵染早期,家蚕部分组织蛋白所产生的免疫抵抗性变化机制,本实验采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分析了BmDNV-ZJ感染早期,家蚕的中肠、血液组织中特异性表达的差异蛋白。实验结果表明:在浓核病毒侵染初期,感受性家蚕的中肠组织受病毒感染而得到特异性表达的蛋白可能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巯基抗氧化酶蛋白,前者具有调控蛋白酶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功能,后者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血液组织受病毒感染诱导而产生的蛋白可能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类抗氧化酶蛋白,前者具有调控细胞凋亡的功能,后者具有抗氧化、消除自由基作用。由于试验中所得的差异蛋白点很少,这表明在BmDNV-ZJ感染早期,蚕体对浓核病毒的感染而产生的反应很小。蚕体可通过被侵染的中肠组织(浓核病毒感染的靶部位)P2及血液(免疫组织)共同产生一些抗氧化或调控细胞凋亡的酶蛋白等来抗击浓核病毒的侵染。  相似文献   

8.
梁年贵 《南方农业》2015,(3):144-145
首先简要概括了家蚕省力化养蚕技术的优势,然后叙述了家蚕省力养蚕技术发展前景,最后对家蚕省力养蚕的技术要点进行论述,希望对我国的家蚕省力化养蚕技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造血器官机能障碍后家蚕免疫机能的变化,用重离子射线局部照射家蚕幼虫的造血器官,调查了造血器官机能障碍后不同饲料饲养条件下家蚕的体重、血淋巴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添食苏云金杆菌后的生存率及大肠杆菌注射后在体内诱导产生的应急蛋白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造血器官机能障碍后,血淋巴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减弱,大肠杆菌注射后在体内诱导产生的应急蛋白质量显著减少,添食苏云金杆菌后的家蚕生存率明显下降;用桑叶饲养时5龄的体重几乎没有增加,而用无菌的人工饲料饲养时体重增加与对照蚕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得出结论:家蚕造血器官受到破坏后,引起由血球参与的细胞性反应和体内抗菌蛋白质参与的液性反应减弱,最终导致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而通过清洁饲养可以改善由造血器官机能障碍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和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分别对家蚕(Bombyx mori)限性黄茧品种雌蚕(黄茧)和雄蚕(白茧)的中部丝腺组织细胞蛋白质进行分离和比较分析。用银染的方法,两张图谱均可见到分离出600个以上的点,这些蛋白主要集中在20-70kD区域,在pH4-7上几乎均匀分布。比较分析发现,结黄茧的雌蚕中部丝腺组织细胞一些蛋白质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结白茧的雄蚕,有两种蛋白质只在雌蚕中表达,但表达量不高。这些差异蛋白质可能与有色茧丝的形成有关,或是与W染色体的易位片段上其它未知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1.
辐射诱发家蚕雄核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70krad ̄(60)Coγ射线照射家蚕雌蛹,羽化后与未照射雄蛾支配,产下卵在适当时期给予热刺激,诱导进入卵内的两个精子融合,发育成只表现父本性状的二倍体雄核发育雄蚕。连续实行单个雄蛾雄核发育继代,获得了类似自花授粉作物自体受精的单雄蛾雄核发育系,即近似纯合系。为研究和阐明家蚕的基因表达、杂种优势机理及利用提供了新素材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气氟污染对蚕叠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大气氟污染对蚕桑生产影响的研究结果,蚕区大气氟化物主要来自砖瓦厂,等排氟工厂。工厂排出的氟物化可被桑叶吸收,积累,家蚕食用这种被氟污染的桑叶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  相似文献   

13.
为形象展示家蚕生长发育特性及其饲养技术,使蚕农快速直观地了解家蚕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方法和关键饲养技术,采用Flash MX为主要开发工具,结合其他图像处理软件,以动画、画外音、文字、照片、图片等形式,动态模拟了家蚕的整个饲养过程,研发基于Flash的家蚕饲养学习系统。介绍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并结合实际阐述了系统开发的主要技术及其关键技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集约养蚕技术体系生态效能不足,蚕业生产废弃物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集约养蚕技术体系构架上,以桑树年生物合成总干物质利用率为衡量指标,采用技术生产力效能与生态效能平衡集合评价方法,对集成到生态蚕业技术体系内的各单项技术进行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效"平衡评价;应用蚕业资源物质生产利用技术模式和回流利用技术模式,优化蚕业资源物质流向利用方式,控制生产过程废弃物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程度,形成以桑枝食用菌产业化生产链、蚕沙沼气治污和缫丝生产废水循环利用链为构架的生态蚕业技术体系。生态蚕业技术体系在秦巴山区农村应用以来,有效提高了蚕业生产技术的生态效能,蚕业资源物质生产利用效率提高了20.8%,回流利用效率达52.9%,环境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达70.4%,排放废水的CODCr(采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测定出的化学需氧量)<85 mg.L 1,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有效减轻了蚕业生产污染农村环境的程度,改善了秦巴山区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5.
用丝心蛋白轻链基因构建转基因家蚕基因打靶载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蚕(Bombyx mori)的丝心蛋白启动子是自然界中最强的启动子之一,若能使外源基因在丝心蛋白启动子控制下得到重要的意义。研究从天蛹中提取家蚕基因组DNA,用PCR的方法克隆了丝心蛋白轻链基因的5kb和0.5kb两个片段。DNA序列分析表明,不同蚕品种2-7外显子范围内DNA序列源性达95.7%。用PCR的方法在GFP基因前端加上凝血酶的识别序列,并克隆到轻链基因的5kb和0.5kb两个片段中间,使GFP基因具有正确的读码框,能和轻链蛋白融合表达。将这一融合的DNA大片段克隆到pBacPAK8转移载体上,构建成一种新型的转基因家蚕打靶载体pBacFL53TG,用于家蚕丝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稀HCl从蚕粉中提取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1-DNJ),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提取影响因素的水平,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料液比分数、浸提温度和浸提时间对蚕粉1-DNJ提取工艺的影响。其中1-DNJ含量测定采用9-芴基氯甲酸甲酯(FMOC-Cl)衍生化法,并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其衍生物进行测定。1-DNJ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谱图表明,通过液相色谱荧光可以检测蚕粉来源的1-DNJ。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表明,1-DNJ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3.3h,浸提温度72.9℃,料液比分数为1:282。在此条件下,1-DNJ的理论提取率为0.493%,实际提取率为0.487%,相对误差为1.2%。本研究初步建立了稀酸浸提家蚕1-DNJ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确定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无公害稻鸭共育的技术特色和技术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公害稻鸭共育技术,是本所在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和吸收日本稻鸭共作技术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主创新的试验研究和示范,提出的一项以水田为基础、种优质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生产无公害高效益稻鸭产品为目标的大田畈、小群体、少饲喂的稻鸭共育生态种养结合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论述柞蚕场砂化成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蚕场建设的5项技术措施: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蚕场树形优化配置;培育中刈树形、实施科学放养;宣传贯彻蚕业法律法规,落实有关制度。  相似文献   

19.
养蚕通常在气候适宜的地区进行,以保证蚕健康生长,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蚕养殖业也应用了大量科学技术,蚕茧产量增长颇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蚕丝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对养蚕技术要求更高。为了保证蚕顺利健康生长,从而获取更多优质茧,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对蚕病防治的重视。基于此,总结分析桑蚕饲养技术与相关的病害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环境激素对鳞翅目昆虫的影响,用添加2,4-二氯苯酚(2,4-DCP)的人工饲料饲养家蚕,调查2,4-DCP对家蚕生殖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60 mmol.kg^-1以下浓度的2,4-DCP,对幼虫和蛹的卵巢生长有促进作用(P〈0.05);1.60 mmol.kg-1的2,4-DCP对5龄后期快速生长阶段的卵巢表现出抑制作用,但在蛹期卵巢的生长获得补偿。高浓度的2,4-DCP对幼虫期、蛹期卵细胞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0.01)。2,4-DCP对家蚕雄性生殖腺的生长、特别是5龄后期精巢的快速生长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蛹期抑制作用表现十分强烈,1.60 mmol.kg^-1的2,4-DCP使雄蛾蚕的精巢几乎完全退化。2,4-DCP使5龄幼虫的精细胞数量微弱减少,至蛹期精细胞和蛾期精子的数量则显著少于对照(P〈0.01)。1.60 mmol.kg^-1的2,4-DCP使雌蛾的产卵数下降到对照的20%,但造卵数比对照高1.3倍,0.80 mmol.kg^-1以上浓度的2,4-DCP使不受精卵率显著增高(P〈0.05)。2,4-DCP主要通过强烈抑制家蚕雄性生殖腺和生殖细胞的发育以表现出很强的雌激素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