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桑青尺蠖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余虹  周勤  陈卫国 《蚕业科学》2001,27(4):310-312
研究了桑青尺蠖各个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 (C)和有效积温 (K) ,结果表明 ,该虫卵、幼虫、蛹、成虫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 8 38、11 34、2 81、14 77和 11 6 3℃ ,有效积温分别为 86 0 5、341 86、197 90、48 5 3和 5 5 0 34日度  相似文献   

3.
4.
<正> 桑尺蠖是杭嘉湖蚕区的主要桑树害虫,近年来大量发生,为害猖獗,给蚕桑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有的地方桑叶损失率达10%以上,形成虫与蚕争吃桑叶的局面。3年来在防治桑尺蠖的同时对桑尺蠖的为害与分布型作过调查,对桑叶损失作过田间小区接虫试验,为了使损失率估计趋于实际,净食叶  相似文献   

5.
桑尺蠖Phthohahdria atriliheata(Butler)俗名桑搭、造桥虫、剥芽虫、寸尺虫等。属鳞翅目,尺蛾科Geometriaae。国内各主要蚕区均有发生,近几年在我县发生尤为严重,不仅为害春季桑芽,而且对全年桑叶产量影响很大。桑尺蠖在我省一年发生4代,以3、4龄  相似文献   

6.
桑青尺蠖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桑青尺蠖(AscolisslenariacretaccaButler)又名桑灰翅尺蠖、杂食烟尺蠖、菜尺蠖,是桑园常见害虫。近年来在浙江桑南区发生量较高。1/15hm2虫口量高达5600条;冬季在桑苗圃调查每平方米越冬蛹多达8头,笔者于1993年开始,对桑青尺蠖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1调查方法1.1蛹期保护和成虫羽化调查于1993年2月初从桑苗圃收集越冬蛹200头,放入室内养虫盒内,盒内下垫白纸上盖细士,观察成虫羽化进度、雌雄性别比,成虫寿命等。设3区重复,每区(盒)放50头蛹。1.2幼虫发育进度和食叶量调查每养虫盒为一个小区,每小区养…  相似文献   

7.
桑尺蠖是危害桑树芽叶的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4代,以幼虫在桑树裂隙或平伏枝干背风面越冬。越冬幼虫危害冬芽,先吃芽的内部,渐渐整个桑芽空,仅留芽苞。桑芽萌发后危害桑叶,在被害桑园中终年可见。幼虫除危害桑外,尚未发现有其它寄主。在生产中,要狠抓第一代和越冬代的防治,并加强桑园冬季管理,可显著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8.
桑尺蠖第二代实验种群生命表和幼虫食叶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试验数据所组建的桑尺蠖第二代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第二代桑尺蠖种群趋势指数为16.054,影响桑尺蠖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时期为幼龄幼虫阶段.在自熊温度条件下,卵期5.00天(29.2℃),幼虫期20.34天(26.1℃),蛹期8.28天(27.9℃).幼虫全龄食叶量2720.7mg/头,其中,5龄食叶量占全龄食叶量85%以上,食叶量从3龄起显著增加,5龄平均每日食叶量比4龄增加258.7%.  相似文献   

9.
马晓林 《江苏蚕业》1998,20(2):24-26
<正>艾尺蠖又名棉大造桥虫(Ascotisselonaria),1994年秋季海安县桑园遭受艾尺蠖突发性的危害,受害面积达9.8万亩,占全县桑园总面积的62.8%,亩虫量最高达13000多头,被害桑叶仅剩粗的叶脉,造成桑叶减产。为摸清艾尺蠖的发生规律,控制其危害,我们从1995年起在县测报站桑园内进行了笼内饲养艾尺蠖和定点观察调查,对其发生世代、生活习性、防治对策、药物筛选等方  相似文献   

10.
沙广穗 《广西蚕业》2004,41(1):20-24
本粗浅地谈了我市桑树四种尺蠖的发生世代。并分别从成虫、幼虫和越夏越冬虫态等三个方面说明了四种尺蠖的生活习性。同时简要地分析了桑树四种尺蠖的发生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结合我市实际总结了初步的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1.
辽宁地区樗蚕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饲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樗蚕(Samia cynthia Walker et Felde)是一种珍贵的泌丝及食用昆虫资源。通过室内及野外人工饲育的方法,观察分布在辽宁地区的樗蚕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发现与分布于其它地区的樗蚕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辽宁地区的樗蚕年发生1-2代,喜食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山花椒(Zanthoxylum schinifollum)、枣树(Zizyphus jujube)、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等的树叶,幼虫4眠5龄,龄期经过25-37d,饲料种类不同可造成龄期差异;以蛹滞育。人工饲育樗蚕可采用小蚕室内育,大蚕野外育的饲养形式;种茧保护可采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的种茧越冬保护技术与方法,春季种茧出库后在温度20~23℃、相对湿度75%~85%的条件下暖茧,成虫交配时间超过4h的卵孵化率较高;樗蚕的主要病害有细菌性软化病、白僵病、微粒子病,春、秋季野外饲养的樗蚕易被蚕饰腹寄蝇(Blepharip azebina)寄生危害。樗蚕茧丝的纤度为1.80~3.60dtex,茧层丝胶练减率平均为25%,茧丝中的丝素蛋白约78%。  相似文献   

12.
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eleagridis)分别感染雏鸡、雏鸭、雏鸵鸟和小白鼠研究其致病性.结果能成功感染雏鸡、雏鸭和小白鼠,但不能感染雏鸵鸟.2个感染组雏鸡主要在感染后第3天引起雏鸡强烈的腹泻症状,但非免疫抑制组比免疫抑制组症状稍轻,此外,免疫抑制组的鸡出现了多个排卵囊高峰;感染相同剂量的2个试验组雏鸭的排卵囊显露期均较雏鸡短,非免疫抑制组雏鸭的排卵囊规律呈一过性,2组雏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免疫抑制组小白鼠出现多个排卵囊高峰,显露期持续24 d,正常组小白鼠的排卵囊规律呈一过性.根据肠黏膜涂片,抗酸染色观察发现主要虫体寄生于雏鸭的回肠;通过病理组织学切片和电镜观察发现虫体主要寄生于雏鸡的回肠和小白鼠的十二指肠,但均主要引起肠绒毛的大量脱落,黏膜上皮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试验证明鸭为鹌鹑源C.meleagridis的新宿主,但敏感性较低;鹌鹑源C.meleagridis不感染非洲雏鸵鸟.发现鹌鹑源C.meleagridis在鹌鹑、鸡和鸭体内寄生部位与小鼠体内寄生部位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生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孝  刘太宇 《家畜生态》1998,19(4):11-13,6
本文对河南草地8种主要优良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及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牧草适应性强,生长快,绿期长,生产性能稳定,产量高而且饲料品质好。这些研究结果为优良禾草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桑人工三倍体品种丰田2号经济性状的试验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正国 《蚕桑通报》2004,35(1):14-17
为把蚕桑实用新品种新技术尽快转化成生产力,增加单位桑园面积的经济效益,江油市引进了若干近年育成的新桑树多倍体品种,进行多年多点的产叶量、叶质、抗逆性等实用经济性状的试验调查.结果表明,桑人工三倍体品种丰田2号,与标准品种荷叶白相比,单位面积桑园产叶量增加36.8%,桑叶养蚕万头产茧层量提高6.6%,抗逆性强,农艺性状好,是一优质高产的好品种,现今重点推广.  相似文献   

15.
桑叶活性成分、生物活性的研究及其开发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近年来有关桑叶的活性成分、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开发应用情况,认为除了养蚕以外,将桑叶开发成具有滋补保健作用的药物及食品,或者用于畜牧业生产,其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Zmu-1:DHP豚鼠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积累Zmu-1:DHP豚鼠的生物学特性资料,本研究使用肥大细胞抗原攻击、补体溶血CH50、流式细胞仪及病毒感染方法,测定了豚鼠致敏肥大细胞对抗原的敏感性、血清总补体的活性、血液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和呼吸爆发功能及对口蹄疫病毒的敏感性.结果显示,Zmu-1:DHP豚鼠致敏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反应明显低于其它品系(P<0.01),血清补体含量大于其它品系(P<0.01),多形核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高于其它品系(P<0.05),而呼吸爆发功能低于其它品系(P<0.01),对口蹄疫病毒呈现100%的敏感性.表明Zmu-1:DHP豚鼠的生物学特征已不同于其它品系,形成独特的遗传组成和生物学性状,具有较高的应用优势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嗜群血蜱的生活史进行了观察.研究分为2组,试验组宿主为家兔,嗜群血蜱在兔体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20.6±14.5)d;幼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7.1±0.9)、(5.6±1.1)、(11.8±2.0)和(12.5±1.6)d;若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5.9±1.1)、(3.9±0.6)、(9.8±2.3)和(12.3±0.4)d;成蜱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死亡期分别为(7.6±1.2)、(4.9±0.6)、(9.2±1.7)、(16.0±3.2)和(5.8±0.5)d;卵的孵化期为(24.2±0.9)d.而对照组以家兔、狗和牛分别作为嗜群血蜱幼蜱、若蜱和成蜱的宿主,完成其生活史需要(130.2±12.8)d,幼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7.1±1.2)、(5.8±0.8)、(12.1±2.5)和(12.3±1.7)d;若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6.2±0.7)、(4.6±0.3)、(12.4±2.1)和(12.9±0.3)d;成蜱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死亡期分别为(7.6±1.1)、(6.1±0.4)、(10.7±0.8)、(15.7±2.4)和(8.1±0.7)d;卵的孵化期为(23.3±1.6)d.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嗜群血蜱幼蜱和若蜱饱血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而成蜱的饱血体质量差异极显著(P<0.01).雌蜱产卵量与饱血体质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12(P<0.01),试验组生殖效率指数REI为10.48,生殖适合度指数RFI为6.82,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兔是嗜群血蜱较适宜的宿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桑毛虫成虫的生物学特性,特别对成虫的交配习性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成虫在羽化后的1—7天内都有交配能力,其中以羽化次日晚的交配率为最高,羽化当天交配率偏低.其原因主要与成虫的性成熟程度有关.凌晨3:00—4:00是成虫性活跃的高峰时间,亦是雌雄交配的盛期.而傍晚前后的活动则与交配无关.雄成虫有多次交配习性,交配次数0—3次.雌蛾则多为一次交配,很少交配两次的.在雌雄成虫比例相当或雌少雄多时,其交配率均相仿.成虫从羽化到交配产卵约需1—2天.  相似文献   

19.
对披碱草和野大麦及其杂种F1与BC1F1代的生物学及农艺特性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亲本野大麦生长发育节律较快,较早地开花结实,果后营养期较长,生育期74d,生长天数达206d,具有很强的分蘖能力;披碱草生长发育节律较慢,生育期124d,生长天数193d;杂种F1的生长天数介于双亲之间,生长动态偏向亲本披碱草,分蘖能力介于双亲之间;BC1F1代生长发育节律较F1代提早,不同株系生长天数不同,生长动态偏向轮回亲本野大麦,分蘖能力有较大的变异。杂种F1代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BC1F1代产草量较F1代有所降低,不同株系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BC1F1代的生产性能倾向于轮回亲本野大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