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章韶光 《蚕桑通报》2003,34(4):54-56
蚕种良卵率是衡量蚕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蚕种装盒量的依据。良卵率的高低表明制种过程和冷库处理是否得当,同时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制种产量状况。我库通过多年来对冷浸种和浴消种的调查,发现良卵率和蚕种生产中环境因素,营养条件,从催青到制种全过程的技术处理,以及冷藏浸酸和浴消处理等诸多环节关系密切。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良卵率的差异可以从毛种卵面和盐比的难易程度表现出来,如2002春期制种,气候异常,不良卵普遍比往年增多,给盐比选种带来很大难度,最低一批良卵率仅92.12%。不良卵以不受精卵、生种和再出卵为主,尚有部分红褐色…  相似文献   

2.
<正>2010年我县采用重庆西里、北碚两场蚕种。为了确保蚕种质量,选用优良蚕种,特进行蚕种质量跟踪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调查内容1.1蚕种质量调查单盒卵量、克卵良卵数、克卵不良卵粒、单盒良卵数、不良卵率、最大二日实用孵化率、克蚁头数、四日绝食生命率。  相似文献   

3.
不良卵又称无效卵,是不能作养蚕用的蚕卵的总称.按照“重庆市地方标准——蚕种质量”要求,它在成品蚕种中的残存量,春用种不得超过2%,夏用种不得超过3%.本文中的“不良卵超标”,即是指在越年春夏用种中间感温时对成品蚕种进行调查,其残存不良卵超过了允许值.一、因成品不良卵超标而造成的损失因成品不良卵超标而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它不仅直接影响种场的经济利益,也增加计划管理部门的调控难度.据统计,重庆市1990~1998年的越年普种中,由于不良卵超标的共有8场79批,计79459张净种(见表1),蚕种场直接经济损失160余万元.不仅  相似文献   

4.
对河池市3家蚕种生产单位近几年来秋季末批(生产期为10月20日以后)生产蚕种不良卵(不含不越年种)发生情况的统计、对比和分析发现,秋季末批蚕种不良卵发生的比例比平时的批次要高出3-8个百分点,比我区其他蚕区蚕种场同期的蚕种要高0-5个百分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别,最后批次生产蚕种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不稳定、蚕种生产单位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  相似文献   

5.
<正>我省目前蚕种质量以“四率”进行考核,即“良卵率、孵化率、杂交彻底率、微粒子毒率”,这是蚕种质量检验考核的一大进步.孵化率、杂交彻底率、微粒子毒率都可以通过直接检验比较公正地反映蚕种内在质量,而良卵率指标在蚕种生产后期处理中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不能准确地反映蚕种的内在质量.在实际考核中,考核结果也没有与蚕种结算价格挂钩.我们在生产中发现冷浸种不良卵的淘汰率和越年种不良卵的再发生率与蚕种质量有很大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蚕种质量检测效率和减少检测误差,对19个蚕品种杂交组合的134个繁育批次的一代杂交蚕种样品和同一杂交组合的42个繁育批次的一代杂交蚕种样卵,进行了标准调查方法(即逐日调查孵化率)与一次性调查孵化率的方法的比较试验,结果证明可以用一次性调查孵化率的方法替代逐日调查孵化率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7.
奚觉民 《蚕桑通报》1993,24(3):12-13
江苏蚕种由于品质优良,曾称"铁种",饮誉国内外.1980年以来,因原蚕区发展过快,虽然在数量上满足了蚕桑生产急速发展的需要,但质量上却发生了一些问题,致使部分场批蚕种微粒子毒率上升,杂交率、孵化率下降,不良卵率增加,引起蚕农的强烈反映.笔者认为应用"四率"(毒率、杂交率、孵化率、不良卵率)检测,加强质量管理是提高蚕种品质的强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8.
家蚕越年蚕种质量检验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家蚕越年种冬季冷藏中的不良卵发生率、特定催青条件下的孵化率、蚕卵大小、微毒率、杂交率、蚁蚕绝食生命时数、蚁蚕抗高温能力和抗病力、特殊配方人工饲料育的稚蚕发育整齐度等9项指标作为蚕种质量检测项目的合理性、可靠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初步提出了依据前5个指标作为基本检测项目,结合成品包装等项目,运用综合积分方法进行统计,依据积分高低确定蚕种级别的蚕种质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春制春用蚕种的良卵率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采用不良桑叶饲养诱导,通过单蛾育定向选择,并以自交继代的方法,对家蚕品种854B的良卵率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期望从品种遗传改良的角度探索提高春制春用蚕种良卵率的技术。新建立的家蚕品种854B的高良卵率品系854B40系,其春制春用蚕种的不良卵率为1.98%,较同一品种的对照品系854B湘系的春制春用蚕种的不良卵率显著降低(P<0.05)。高良卵率品系854B40系的繁育成绩中,全茧量与茧层量较854B凉山、854B湘系显著下降,分别为1.560 g和0.376 g,但死笼率、虫蛹率、茧层率与对照品系间差异不明显。试验结果表明,在不良环境因素诱导下对品种的良卵率性状进行定向选择,可以达到稳定提高春制春用蚕种良卵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防止蚕种不良卵发生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蚕桑生产规模日益萎缩,比较效益逐渐下滑,如何提高有效蚕种的产出率,是蚕种生产单位提高效益的又一出路。一般而言蚕种包含有效蚕种和无效蚕种,蚕种生产上,有效蚕种是指可以直接交付用户实现价值的蚕种,无效蚕种是指微粒子超标蚕种、杂交率测定不合格蚕种以及不良卵等。不良卵是指死  相似文献   

11.
蒋满贵 《广西蚕业》2000,37(1):15-17
结果表明:采用浸酸液中添加福尔马林液稍固定洗除散卵的新方法,对散卵不良卵的剔除工效高。尤其以不良卵分布较集中的蚕种剔除效率高,但不良卵较分散和蚕种则稍差,此法可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12.
家蚕一代交杂种采用散卵制造方法,具有精选蚕卵、淘汰不良卵粒,提高蚕种质量.秤量准确的优点。目前江、浙蚕区普遍采用。为探索散卵蚕种的效果和制造散卵的技术规程,我们在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的直接领导下,今年进行了散卵制造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冷藏浸酸蚕种,存库时间短、在蚕种浸酸整理时又要求当日完成比重、称量、装盒等工序,以丙胚子入库抑制.由于时间短,一些不良卵不易干瘪,给盐比淘汰不良卵带来一定困难,往往装盒蚕种的不良卵残存率较高,影响蚕种质量.鉴此,我们在1991  相似文献   

14.
不良卵率的高低是蚕种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几年来,为进一步提高蚕种质量,我站在控制不良卵方面进行了多方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不良卵发生的规律,蚕种质量得到稳定提高,实现了优质、高产、稳产目标,生产的蚕种深受蚕农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我们的做法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汤庆坤  韦伟 《广西蚕业》2004,41(1):29-31
从种茧中选出与该品种特性不符的不良茧及发育不良蛾单独制种,与正常蛾所制蚕种对比,结果表明: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毒率明显高于正常蛾所制蚕种的毒率;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合格卵圈率明显小于正常蛾所制蚕种不良茧和不良蛾所制蚕种的不受精卵圈率、不产卵蛾圈率、卵量不足蛾圈率均大于正常蛾所制蚕种,因此,种茧选择和母蛾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蚕种毒率和提高蚕种品质。  相似文献   

16.
<正> 蚕种入库后的卵质调查是蚕种质量检验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对越年种入库后的蚕种检验包括卵量规格与卵质标准调查。对调查后不符合规定的场批,要及时返工处理。目前这一工作一般都是在全部入库结束后进行,大约在2月上旬初。虽然对这项工作大家都很重视,但待蚕种发到农村后,有的却仍有较大反应,特别是死卵(前期及催青死卵)较多、孵化率不高及小蚕体质差等方  相似文献   

17.
周梅芳 《蚕桑通报》1999,30(3):38-39
本文对蚕种催青出库时期,卵量,不良卵率,催青见点到转青齐一所需时间,胚胎发育进度,浅红色和固有色卵孵化率,催青中逐日水分消耗等6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8.
桂蚕N2在繁育过程中,中系原种存在不良卵较多的问题,使蚕种折净率低,蚕种产量、质量受影响。为了探明所配雄蛾对产卵性能的影响,设计两个中系亲本分别与不同品种雄蛾交配的试验,调查各处理所产蚕种的无效卵圈、产卵量和不良卵率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NC9C与不同品种的雄蛾交配,对无效卵圈数影响不显著,对单蛾产卵量和良卵率的影响显著;NC99R与不同品种的雄蛾交配,对无效卵圈影响不显著,对单蛾产卵量影响显著,但对良卵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正>不同桑品种的桑叶营养成分有一定差异,对原蚕的饲养成绩和制种成绩也有不同影响.原蚕苏5、苏6在5龄饷食起分别用四倍体、三倍体和二倍体(湖桑32号)桑品种饲育,调查全茧量、茧层量和死笼率,以及造卵数、产卵数、不良卵率等蚕种生产成绩,其结果用多元方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母蛾检测是控制微粒子病流行的基础性工作。根据2010—2014年某蚕区7个家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单位对母蛾中家蚕微孢子虫的检测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批次数量、毛种数量和微孢子虫检出结果的变化及其与各检测批规模类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数据采集期间该蚕区毛种数量较多的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批次数量和毛种数量呈上升趋势,2012年的检测批次数量已较2010年显著增加(P=0.049);未检出家蚕微孢子虫的合格蚕种(即无毒蚕种)比率,随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毛种数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检出合格蚕种(即带毒合格蚕种)比率,随检测批规模类型的毛种数量增加呈上升趋势;检出不合格蚕种(即带毒淘汰蚕种)比率,未出现明显倾向性变化趋势;不同生产单位的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结构与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程度间可见明显差异。蚕种生产单位可通过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结构与检测结果间的相关性分析,反馈调控母蛾检测批规模类型,提高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