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详细记述了黄尖襟粉蝶(Anthocharis scolymusButler)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在南京地区该蝶1年发生1代,以蛹在寄主植物上越冬。成虫2月下旬始见,幼虫共5龄。在室内饲养的条件下,卵期为4~5 d,幼虫期为20~28 d,蛹期为270~300 d。主要危害油菜、碎米荠等多种植物。幼虫以花蕾、叶片为食料。  相似文献   

2.
在夜间不同时期采用2h的光脉冲对黑纹粉蝶Pierismelete进行干扰,探讨了该虫的光周期的时间测量在滞育决定上的作用。结果表明,夜间第10~12h,即凌晨(02:00~04:00)的光脉冲能够最有效的抑制滞育的发生,而夜间第6~8h,即夜间(22:00~24:00)的光脉冲对滞育的抑制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3.
张国风  赵博  田玉成 《吉林农业》2010,(12):116-116
树粉蝶在四平地区1年1代,以2-3龄幼虫过冬,主要危害山楂、京桃、李、杏、梨、山丁子等。用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可有效的控制该虫危害。  相似文献   

4.
光温条件影响黑纹粉蝶夏季滞育和冬季滞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光周期,光脉冲和温度对黑纺粉蝶Pieris melete Menetries夏季滞育和冬季滞能发生,维持与终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黑纹粉蝶的光周期反应属于中间型,即只有在日照时数12h-13h15min范围内,才有部分越夏蛹或越冬蛹不滞育而正常发育;在日平均气温为20.5℃的秋季,其自然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12h30min;3龄末与4龄初的幼虫为感尖光周期最敏感的时期.2.断光扣第10-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黑纹粉蝶Pieris melete Ménétriès生殖系统的解剖学结构,以期发现更多的分类特征,为其所属类群乃至粉蝶亚科的系统发育分析提供依据。【方法】于2009-2010年夏季分别在浙江临安和陕西秦岭采集黑纹粉蝶成虫,在MODEL SZX2-ILLK型显微镜下观察雌虫和雄虫内、外生殖器的解剖结构,运用QImaging Retiga 2000R CCD数码相机进行照相,用图像叠加软件Automontage进行图像合成,描述其特征。【结果】黑纹粉蝶雌虫外生殖器包括交配囊及其附属结构、导精管、表皮突和肛突;内生殖器包括1对卵巢、1对侧输卵管、1根中输卵管、受精囊、附腺以及外生殖腔。雄虫外生殖器包括阳具、抱握器及其支持结构;内生殖器包括1个睾丸、2条输精管、1对贮精囊、开口于阳茎基部的射精管和附腺。【结论】黑纹粉蝶的卵巢两侧不对称,一侧的4根卵巢管直接合并,另一侧则是相邻的2根卵巢管先分别聚成一支,然后2支再聚合,与中输卵管相接。  相似文献   

6.
碎斑青凤蝶和鹤顶粉蝶在我国分布较广,成虫体态优美、色彩艳丽、飞行迅速灵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广东鹤顶粉蝶主要寄主为鱼木和广州追果藤,而碎斑青凤蝶则主要取食木兰科及番荔枝科植物对两种蝴蝶不同幼虫虫态的形态特征、历期及各龄幼虫的体长等特征进行了初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 L.)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生活习性.在南京地区该蝶1年发生2代,以蛹在枯枝落叶中越冬,3 - 4月羽化为春型成虫,7 - 8月羽化为夏型成虫,幼虫共5龄,在室内饲养的条件下,卵期为4-5 d,幼虫期为16-20 d,蛹期约为9 d.  相似文献   

8.
斑缘豆粉蝶多型现象及生活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斑缘豆粉蝶成虫的多型现象及其全虫态的形态特征,将斑缘豆粉蝶成虫分为黑缘型、普通型、橙色型、黄色型、淡色型等5个型。详细描述了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同时报道了斑缘豆粉蝶的豆粉蝶的发生时期,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纳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不同温度、pH值、培养时间、通气量、接种量、盐浓度因素对纳豆菌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菌种生长适宜条件为:温度30-45℃;通风,转速140r/min,500mL三角瓶装液量100mL;pH值7.0;培养时间24h;接种量2%-5%。纳豆菌耐盐性较强,在含盐量8%的条件下仍能较好生长。  相似文献   

10.
系统研究了苣荬菜的形态、发生规律、生育特性和繁殖规律.苣荬菜再生苗的发生数量及发生时间受播深和根长的影响很大,播深和根长与发生数量显著负相关;播深与发生时期显著负相关,但根长与发生时间显著正相关,实生苗比再生苗发生时间晚10~20天,实生苗当年即能开花结实,并且也能够与再生苗一样形成当年就具有再生能力的营养繁殖体.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defin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spinosad and plant allelochemicals on Helicoverpa armigera(Lepidoptera:Noctuvidae), the research fed them on artificial diets with different doses of spinosad, gossypol, quercetin and tannicacid, and the changes of pupal and imagina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and record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inosad at sublethal concentrations decreased pupation ratio and pupal weight, prolonged prepupal and pupal periods, and decreased emergence ratio, fecundity and longevity of adults. Combined with plant allelochemicals, spinosad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pupal period and shorten adult longevity. Other life-cycle parameters such as pupation ratio, pupal weights, emergence ratio, eggs laid per female and hatch ratio did not change significantly. The results clearly indicated that plant allelochemicals did not change spinosad efficiency on H. armigera, but the combination of spinosad and plant allelochemicals might affect pest population dynamics significantly by changing it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2.
李磊  郭晟  娄立起  吴永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499-4501,451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品种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的部分生物学特性,为魔芋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亚热带低海拔地区魔芋大规模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对5种魔芋[湘芋一号(湖南)、白魔芋(云南)、花魔芋(湖北)、野生种L-01、野生种M-01]在亚热带低海拔地区的生育期、植株性状、块茎形状、抗性以及产量等进行比较。[结果]这5种魔芋在株高、叶柄、叶片、生育期、产量、生长系数、抗逆性以及块茎品质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新品种湘芋一号的抗病性、抗逆性最强,产量最高;L-01次之;花魔芋在低海拔地区高温季节患软腐病严重;白魔芋生长缓慢,但其生长系数最大;M-01出芽率低,抗逆性差。[结论]湘芋一号魔芋值得在亚热带低海拔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从形态特征、为害症状及分布等方面介绍了5种油菜粉蝶类害虫菜粉蝶、云斑粉蝶、大菜粉蝶、东方粉蝶、褐脉粉蝶的区别,并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菜粉蝶类害虫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奇变瓢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奇变瓢虫Yiolocaria nurabilis(Motschulsky)属鞘翅目瓢甲科。是榆紫金花早的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该虫在吉林省一年发生2代,成虫取食榆紫金花虫的卵和幼虫,以成虫越冬。本文详细报道了奇变瓢虫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扁芝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扁实(Elfvingiaapplanata(Pers.exGray)Karst=Ganoderma applantum(Pers).Pat)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桦树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其次为PDA;最适生长温度为30℃,在pH=3~8范围内均可生长,以pH=4~5时生长最好;果糖和蔗糖是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最佳氮源为脲素和天灭门冬素,无光照时菌丝生攻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鉴定木薯炭疽病菌,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从我国海南木薯发病叶片上分离到2株木薯炭疽病菌CCGHN01和CCGHN03,分离物的致病性采用针刺法进行确认,通过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采用CTAB法提取2个木薯炭疽病菌菌株的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后各挑3个阳性克隆测序后进行比对以确认其序列,序列在http://www.ncbi.nlm.nih.gov/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2个木薯炭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各影响因子包括:培养基种类(马铃薯琼脂葡萄糖、马铃薯琼脂蔗糖、玉米粉、燕麦、麦芽、胡萝卜培养基),菌落生长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40℃)、pH值(4.0、5.0、6.0、7.0、8.0、9.0、10.0、11.0、12.0)、光照(完全黑暗、完全光照和光暗交替),分生孢子萌发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和40℃)、致死温度(40、45、50、55、60和65℃)。[结果]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2株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个菌株生长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琼脂蔗糖培养基,最适温度分别是26和30℃,最适pH值为8.0,最适光照条件分别是光暗交替和完全黑暗。2个菌株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是28和30℃,致死温度为55℃ 10 min。[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防治木薯炭疽病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木薯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鉴定木薯炭疽病菌,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从我国海南木薯发病叶片上分离到2株木薯炭疽病菌CCGHN01和CCGHN03,分离物的致病性采用针刺法进行确认,通过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采用CTAB法提取2个木薯炭疽病菌菌株的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后各挑3个阳性克隆测序后进行比对以确认其序列,序列在http://www.ncbi.nlm.nih.gov/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2个木薯炭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各影响因子包括:培养基种类(马铃薯琼脂葡萄糖、马铃薯琼脂蔗糖、玉米粉、燕麦、麦芽、胡萝卜培养基),菌落生长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40 ℃)、pH值(4.0、5.0、6.0、7.0、8.0、9.0、10.0、11.0、12.0)、光照(完全黑暗、完全光照和光暗交替),分生孢子萌发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和40 ℃)、致死温度(40、45、50、55、60和65 ℃).[结果]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2株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个菌株生长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琼脂蔗糖培养基,最适温度分别是26和30 ℃,最适pH值为8.0,最适光照条件分别是光暗交替和完全黑暗.2个菌株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是28和30 ℃,致死温度为55 ℃ 10 min.[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防治木薯炭疽病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小麦赤霉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 5℃ ;湿度越大菌丝生长越快 ;2 4h黑暗或 12h黑暗 +12h光照较有利于菌丝生长。小麦赤霉病菌在小麦、燕麦、玉米、绿豆等煎汁中培养不产生分生孢子 ,在该试验选用的合成培养基中产孢且孢子量大 ;在各类预防性杀菌剂中 ,多菌灵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对安龙步甲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安龙步甲在贵州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3.0—15.0cm的土中越冬。4月下旬开始出土活动,出土活动高峰在5~6月,6月上旬始见幼虫,幼虫盛发期在6-9月。成虫夜间活动,白天潜藏在3.0-5.0cm土中,适宜活动温度20~32℃。湿度在60.0%~90.0%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取食和繁殖。恒温下测得其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4.66℃,有效积温为636.30日度。土壤含水量在5.0%-15.0%适宜羽化。  相似文献   

20.
蔡吉苗  李超萍  时涛  林春花  黄贵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435-5438,5467
[目的]分离鉴定木薯炭疽病菌,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从我国海南木薯发病叶片上分离到2株木薯炭疽病菌CCGHN01和CCGHN03,通过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2株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个菌株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最适温度分别是26和30℃,最适pH值为8.0,最适光照条件分别是光暗交替和完全黑暗。2个菌株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是28和30℃,致死温度为55℃10min。[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防治木薯炭疽病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