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通过田间接种和一些辅助试验,组建了一,二代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对有关种群数量变动的一些因子作了探讨,初步明确了影响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经过生命表分析得出,沈阳地区1990年-代亚洲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I)O 2.6666,1991年为1.6558。通过存活曲线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存活曲线属于Pearl(1928)提出的Ⅲ型曲线,表明亚洲玉米螟种群消亡的主要阶段发生在生命的早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河干流中游胡杨种群特征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编制胡杨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生存率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种群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同时,结合种群动态量化方法及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金字塔型,幼龄级所占比例较大;存活曲线接近Deevey C(凹)型,且动态指数大于0,表明胡杨种群结构合理,为增长型种群。4个函数曲线表明,胡杨种群前期幅度变化较大,后期趋于稳定。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由于丰富的后续资源,种群能够稳定生长。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1986—1989年在河南省新乡棉区对一至四代棉铃虫自然种群进行系统观测,组建9个生命表、3个生殖力表。棉铃虫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属Pric A型,种群趋势指数I依次为4.3719、0.3756、1.9577、1.0094,世代存活率为0.700%、0.059%、0.310%、0.176%。棉铃虫幼虫期受自然天敌控制作用显著,种群控制指数IPC依次为8.5164、29.7463、10.7798、14.2910。二龄期被寄生是影响棉铃虫一至四代全年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五龄被捕食是影响不同年份间第二代种群数量变动的关键因子。一至三代的自然增殖率依次为0.0391、-0.0470、0.0462,周限增长率为1.0398、0.9541、1.0473。化学防治对下代种群档势指数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4.
亚洲玉米螟棉田为害型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显著。取食玉米雌穗的种群世代存活率最高,棉铃次之,棉了低。以玉为雌穗、棉铃、棉茎为食料的世代净生殖率依次为45.62、27.91和0.48;其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962、0.08466和-0.0143。在一定距离内玉米田的虫源可影响棉田的为害程度。分析了江苏棉区玉米螟不同为害型的形成机理,棉田、代玉米螟缺乏适宜食料和外来虫源可能  相似文献   

5.
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种生命表及飞行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金英  杨石城 《植物检疫》1998,12(4):193-197
美洲斑潜蝇Lirionyza sativae Branch。田间自然种群中,幼虫期的死亡率最高,1、2、3龄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8.14%、50.86%、78.97%,幼虫期被寄生蜂寄生的概率龄期的增大而增高,从1龄的1.44%上升到3龄的60.88%。应用微型昆虫飞行2磨计算机联机装置对不同日龄成虫的飞行2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雌虫飞行能力随日龄的增大而增强,3日龄最大连续飞行的时间为8.  相似文献   

6.
橄榄星室木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记述一为害橄榄的重要害虫橄榄星家木虱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动态及其天敌种类资源。该虫在福州地区1年发生7-9代,没有明显的越冬现象。翌年2月下旬,3月上旬产卵于嫩芽上,3月上旬出现若虫,第1代成始见于3月下旬,世代重叠。橄榄星家木虱田间种数数量消长与橄榄抽梢期有极其密切的伴随关系,在纪树上本年有5年虫口高峰期,在老树上全年只有3个高峰期。在实验室23.0-25.0℃的平均温度下,卵期4.1-4  相似文献   

7.
庄会德  孙强 《江西植保》2009,32(3):103-106
通过对马铃薯瓢虫自然种群的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实验种群的饲养观察,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马铃薯瓢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马铃薯瓢虫世代种群趋势指数(I)为37.28,世代总成活率为16%。控制指数大小比较结果表明,捕食和雨水冲刷是威胁种群生存的最重要阻碍因子。  相似文献   

8.
通过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和应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析了扑虱灵等4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以及防治白背飞虱后对其主要天敌种群数量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扑虱灵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11,对白背飞虱的控制作用最明显;甲胺磷、杀虫双、乐果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则分别为1.80、1.19、1.41,下代种群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明贵州省遵义地区核桃云斑天牛自然种群变化因子,采用特定时间调查取样方法组建该地区云斑天牛的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地区云斑天牛的自然种群数量正呈现增长的趋势。通过生命表和排除控制指数得知,影响云斑天牛自然种群最主要的致死因子是云斑天牛的卵孵化率低,其次是四斑露尾甲和阎甲的捕食作用,寄生性的跳小蜂和花绒寄甲也起到比较重要的寄生作用。因此,实际应用中可以着重研究导致卵不能成功孵化的原因对该虫进行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0.
美洲斑潜蝇自然种群生命表及飞行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ranch.田间自然种群中,幼虫期的死亡率最高,1、2、3龄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8.14%、50.86%、78.97%,幼虫期被寄生蜂寄生的概率随龄期的增大而增高,从1龄的1.44%上升到3龄的60.88%。应用微型昆虫飞行磨(Flishtmill)计算机联机装置对不同日龄成虫的飞行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雌虫飞行能力随日龄的增大而增强,3日龄最大连续飞行的时间为8.83分钟,距离为272.93m。雄虫以2日龄成虫飞行能力最强,最长的一次连续飞行时间可达25.00分钟,距离为882.88m。  相似文献   

11.
Dynamics of pyrethroid resistance in a field population of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was demonstrated by continuous monitoring with twin discriminating dosag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also experimentally analysed. Resistance in a field population in China increased rapidly in the 3rd and 4th generations when population density became higher and insecticides were applied repeatedly, then decreased suddenly during over-wintering and slowly in the 1st and 2nd generations when insecticide spraying was suspended. Resistance increase could be countered by dilution as a result of immigration of susceptible moths from corn fields, which were found to be a natural refuge for this pest in China. The reduction of resistance during over-wintering and the 1st and 2nd generations was affected by the lower fitness of resistant cotton bollworms to low temperature and disadvantages in reproduction. The possibilities of managing the resistance in field popul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se observations are discussed. © 1999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2.
室外设立隔离网笼,在自然气候条件下,饲养、释放薇甘菊重要生防因子——安婀珍蝶,研究了安婀珍蝶野外释放后对广东地区环境的适应能力;利用庞雄飞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方法,组建安婀珍蝶自然种群生命表,量化分析评价各因子对安婀珍蝶的影响。结果表明:释放安婀珍蝶两代的自然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0872和0.0939,都非常低,安婀珍蝶野外增殖能力较差。第一代和第二代中“捕食与其他”的控制作用指数分别为190.0191和84.8973,均高于其他因子的控制作用,“捕食与其他”为影响安婀珍蝶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综合上述结果认为,需通过大量饲养人工释放、补充幼虫数量的方法,逐步提高安婀珍蝶在野外建立自然种群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1987年,用分代隔离观测等方法克服世代重叠和有翅蚜迁飞的干扰,研究了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共获得9个世代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条件和天敌;低龄若蚜主要受风雨影响,一次大风雨可使其密度下降30—80%,高龄若蚜和成蚜则受天敌和风雨共同作用;捕食性天敌对4种麦蚜间无选择性,而蚜茧蜂对禾谷缢管蚜和麦无网蚜控制作用很小。因此,麦长管蚜种群还受其它种麦蚜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影响禾谷缢管蚜自然种群变动的关键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验表明 ,影响禾谷缢管蚜自然种群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天敌。低龄若蚜主要受风雨的影响 ,高龄若蚜和成蚜主要受天敌和风雨共同作用。天敌主要为七星瓢虫和食蚜蝇。禾谷缢管蚜是典型的γ对策昆虫 ,具有较高的内禀增殖率 ,又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种群的变动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γ值的大小可以说明自然种群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红尾追寄蝇是马尾松毛虫幼虫期的重要寄生天敌,主要寄生5~6龄松毛虫,第1、2、3代松毛虫寄生率分别为21.37. 44.95和0.71%。该蝇在湖南年发生5~6代,以蛹在土内越冬。95%以上的卵产于寄主胸足上,每寄主体上的着卵量为1~33粒,最多出蝇11头。当着卵量在7.5~20粒时,寄主陆续在幼虫和蛹期全部死亡;2.5粒时有3%的寄主仍能存活。寄蝇种群数量变动与当年5月气温成正相关,与7年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棉大卷叶螟的年生活史与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3年田间调查及室内饲养观察,绘制了江淮棉区棉大卷叶螟年生活史图。调查结果显示,该棉区棉大卷叶螟年发生5~6代,主要以第5代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中下旬化蛹,棉田幼虫始见于6月中下旬,但发生量少,进入7月中下旬后虫量开始上升,8~9月上旬达到高峰。近3年的调查数据表明,该棉区棉大卷叶螟种群数量发生大,其中常规棉田3年百株平均虫量达1 656~2 324头,并对棉花造成了较大损失。转基因棉田棉大卷叶螟种群数量受到明显抑制,3年百株虫量为619~1 358头。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香梨园各世代山楂叶螨种群生命表的趋势动态指数I、控制指数(EIPC)、关键虫期、关键因子、关键因子与种群密度关系进行分析,建立最优回归预测方程,以评价影响山楂叶螨种群发展的各因子的作用。结果表明,山楂叶螨种群11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98、8.90、3.74、0.87、0.41、0.22、0.02、1.00、2.09、2.23、2.97。"捕食及其他"和"自然死亡"因子是影响山楂叶螨种群各世代数量动态的重要因子。幼螨期是山楂叶螨的关键虫期,在幼螨期的"捕食及其他"因子是关键因子,关键因子是山楂叶螨种群变化的迟滞密度制约因子。  相似文献   

18.
转Bt基因抗虫棉对甜菜夜蛾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室内运用转Bt基因棉国抗22及其亲本对照棉泗棉3号和转Bt CpTI基因棉SGK321及其亲本对照棉石远321的成熟叶片,研究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种群连续3个世代存活率、繁殖力、种群增长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两个转基因棉花品种后,对甜菜夜蛾各龄期存活率、繁殖力和种群增长趋势虽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其影响呈逐步缩小趋势。组建甜菜夜蛾3个连续世代实验种群生命表的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取食泗棉3号棉花叶片后3个世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43.74、135.72和141.17,取食国抗22棉花叶片后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4.89、82.46和110.24,取食石远321棉花叶片后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51.63、89.57和128.90,取食SGK321棉花叶片后3个世代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是43.26、81.37和114.66。表明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甜菜夜蛾种群的增长更快,其增长差异在常规棉与转基因棉花间有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9.
桫椤叶蜂Rhoptroceros cyatheae(Wei et Wang,1995)是目前已知取食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Wall.ex Hook.) Tryon的食叶害虫,对桫椤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人工饲养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对桫椤叶蜂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1990-2010年西北地区县域人口数量与空间集疏变化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分县人口普查数据,对1990年以来西北地区县域人口数量增减和人口空间集疏变化情况进行了时空分析。通过研究认为:1)西北地区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和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格局态势仍将延续;2)人口显著增加(或流入)地区和一般减少(或流出)地区人口比例均有所增加;3)人口数量增减趋于频繁,人口空间集疏过程日趋激烈;4)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决定人口数量增减和空间集疏变化;5)地级市辖区及其周边人口变化最为激烈,城市必将成为未来吸纳西北人口集聚的主要载体,但人口外迁趋势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