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进一步明确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了该提取物对叶 枯病菌糖酵解途径中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与乳酸脱氢酶(LDH)及TCA循环中琥珀酸脱氢酶(SDH)与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菌体代谢旺盛,随处理时间的延长,5种酶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提取物处理组菌体5种酶活性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其中处理24 h的SDH活性与处理48 h的HK、PK、MDH活性均已降至为零,而处理48 h 的LDH活性仅为对照组的14.09%。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5种酶的活性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严重干扰了叶枯病菌菌体糖酵解途径与TCA循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了该提取物对杨树叶枯病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并探讨了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提取物处理过的菌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前期均呈上升趋势,前二者均在8 h时达到最高,而后者是在10 h时达到最高;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3种酶活性下降迅速,48 h时降至最低,而POD活性已降至为零,3种酶对提取物均较敏感.结果还表明,MDA含量在8 h时最高,为对照的9.2倍,48 h时降到最低,但始终比对照的含量高,表明膜脂过氧化严重,膜系统结构被破坏,导致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及呼吸强度最终均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这些均反映出3种酶、MDA含量、电导率与呼吸强度在提取物处理下变化的一致性.提取物打破了保护酶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导致自由基清除系统出现障碍、MDA含量增加,严重破坏了膜系统的完整性,使叶枯病菌菌体受到损伤和破坏,这可能是绒白乳菇发酵液提取物抑制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绒白乳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抑制杨树叶枯病菌生长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绒白乳菇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液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粗分离得到5个组分,其中组分4显现出较高的抑菌活性;组分4经TLC得到样品A和样品B,其中样品B能够完全抑制叶枯病菌生长;薄层检测和GC分析判定样品B为单一化合物,纯度为98.805%;综合UV、IR、EI-MS和NMR的检测结果,推断样品B的分子式是C8H9NO,分子量135,化学名为1-(2-吡啶)-2-丙酮,在绒白乳菇发酵液中首次发现该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四种毒蘑菇菌株及其毒素对杨树烂皮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研究了鳞柄白鹅膏、毒蝇鹅膏菌、细鳞环柄菇及绒白乳菇4种毒蘑菇菌株及毒素对杨树烂皮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鳞柄白鹅膏和细鳞环柄菇对杨树烂皮病菌有一定的拮抗作用.鳞柄白鹅膏拮抗效果最好,在室内对峙培养试验中,杨树烂皮病菌菌株对鳞柄白鹅膏菌株的生长不但没有抑制作用,反而促进其生长,促生长效果在74 h达最高,而此时杨树烂皮病菌菌株被鳞柄白鹅膏菌株的抑制也达最高;绒白乳菇菌株对杨树烂皮病菌菌株的生长不但没有拮抗作用,反而促进其生长.4个毒蘑菇菌株的毒素粗提液对病原菌株菌丝生长抑制率均达100%,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3.36%~97.29%.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白菜黑斑病菌和梨黑斑病菌的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机理。白菜黑斑病菌和梨黑斑病菌的发酵液使致病疫霉菌丝形态发生畸变;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率分别为95.67%和93.38%;对致病疫霉休止孢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79.55%和76.80%。经处理的致病疫霉病菌菌丝体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有一定的下降,表明上述两种发酵液可抑制致病疫霉菌丝体中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哈茨木霉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致病疫霉生长的抑制机理,采用生化方法对经提取物处理的致病疫霉菌体内保护酶活性、菌体可溶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呼吸速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物处理的致病疫霉菌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48 h分别下降了89.06%、86.96%、97.47%和97.63%;菌体处理48 h后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了62.5%, 而MDA含量上升了60.98%;处理后病菌电导率一直呈上升状态,呼吸速率缓慢下降,处理48 h后,电导率上升了40.89%,呼吸速率下降为0。综上,哈茨木霉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可降低致病疫霉菌体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菌体保护酶(SOD、CAT、POD)活性,提高菌体MDA含量,提高菌体电导率,降低菌体呼吸速率。提取物处理后,致病疫霉系统清除自由基出现障碍、细胞膜被破坏、电解质外露,致使致病疫霉菌体遭受损坏,这可能是哈茨木霉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致病疫霉生长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合发酵液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的抑制机理。[方法]研究了白菜黑斑病菌和梨黑斑病菌的复合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机理。[结果]白菜黑斑病菌和梨黑斑病菌复合发酵液使致病疫霉菌丝形态发生畸变;对致病疫霉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5.93%和78.25%;经复合发酵液处理的致病疫霉病菌菌丝体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照相比有一定的下降,但与单一发酵液处理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有效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高效、低成本复合型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绒白乳菇菌丝体多糖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热水法提取绒白乳菇菌丝体多糖,其粗多糖中多糖质量分数为3.92%,还原糖质量分数为1.11%;纯化后,多糖质量分数为84.12%,纯度提高了约21倍,还原糖质量分数为1.59%。初步判断绒白乳菇菌丝体多糖中含有葡萄糖、甘露糖、果糖。绒白乳菇菌丝体多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对啤酒酵母、白色念球菌有微弱抑制作用;对绿色木霉、黑根霉、黑曲霉、杨树烂皮病菌、杨树叶枯病菌均无抑制作用;对细菌抑制能力强于真菌。  相似文献   

9.
2株内生拮抗细菌对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峙培养法检测了2株内生拮抗细菌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观察了其发酵液对灰霉病菌孢子萌发及病菌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了其发酵液、细菌悬浮液以及高温处理的发酵液在离体黄瓜上对灰霉病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菌株能强烈抑制灰霉病菌生长,其发酵液也能明显抑制病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且发酵液高温处理后仍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在离体黄瓜片上检测菌株对灰霉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菌株发酵液及其细菌悬浮液均能较好地抑制灰霉病菌生长。  相似文献   

10.
17种杀菌剂对五味子叶枯病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7种低毒杀菌剂对五味子叶枯病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腐霉利WP对五味子叶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510 1 mg·L-1;80%代森锰锌WP对五味子叶枯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为0.020 5 mg·L-1.  相似文献   

11.
高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12-14413
[目的]研究山楂叶悬钩子锈病冬孢子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玻片萌发法。[结果]多孢锈菌属灰色多孢锈菌冬孢子萌发温度为0~36℃,22.5℃为最适萌发温度;在清水中即可萌发且萌发率较高,对C、N源要求不高;pH值范围为4~12时均可萌发;光暗交替利于孢子萌发;孢子密度越小萌发率越高;36℃为冬孢子致死温度。[结论]为锈病病原菌的其他孢子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奠定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杏鲍菇是一种重要的具有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真菌,其发酵液中含有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文章初步探究了杏鲍菇发酵液对尖镰孢菌、链格孢菌、禾谷镰孢菌3种植物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发酵液使3种病菌菌丝均表现出溶菌现象;发酵液原液对3种病菌菌丝生长速度及孢子萌发影响最大,其抑菌率依次为尖镰孢菌(92.78%)>链格孢菌(89.76%)>禾谷镰孢菌(87.45%);其孢子萌发抑制率依次为禾谷镰孢菌(79.45%)>链格孢菌(72.25%)>尖镰孢菌(52.32%)。由此可见,杏鲍菇发酵液中的确存在对植物病菌有抑制作用的物质,进而为生物制剂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花金鸡菊白粉病菌棕丝单囊壳(Sphaerotheca fusca)的重寄生菌—宿白粉菌(Ampelomyces quisqualis Ces.)在PSA,OA和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以PSA最好,而在A &; HA和Czapek上生长较差,且在Richard上不产孢; 菌丝生长和产孢适温20~25 ℃,适宜pH值4~9,光照促进产孢,而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对碳源的利用,菌丝生长和干重以甘露醇、水解乳糖等6种碳源为好, 甘露醇最佳, 淀粉最差;产孢以葡萄糖、蔗糖和果糖为好,葡萄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菌丝生长及干重以蛋白胨和酵母膏为好,酵母膏最好;产孢以酵母膏最好。孢子萌发适宜温度10~25 ℃,相对湿度65%~100%和水滴中均能萌发,其中水滴中萌发率最高, 低于50%不萌发。最适pH值5~7, pH低于2和pH高10于孢子不萌发。光照对孢子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新疆棉铃红粉病致病菌,分析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对该菌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病菌的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以及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设置不同温度、湿度和光照,对该菌菌落生长、产孢量及孢子萌发进行测定。【结果】 引起新疆棉铃红粉病的病原菌为Trichothecium roseum;该菌在10~35℃均可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25℃左右,在5℃以下及40℃以上时不能生长;完全黑暗和光暗交替有利于产孢;最适孢子萌发温度为20~25℃,小于5℃或大于40℃均不能萌发;孢子在完全黑暗、完全光照和光暗交替的条件下均可萌发,完全黑暗最适萌发;80%以上的相对湿度萌发率最高。【结论】 棉铃红粉菌的致病菌是T. roseum。温度在25℃左右、完全黑暗和光暗交替有利生长和产孢;温度为20~25℃、完全黑暗、80%以上的相对湿度有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5.
水稻褐变穗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亚玲  周万福  靳学慧  台莲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683-15684,15687
[目的]研究水稻褐变穗病原菌链格孢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主要研究了营养条件对水稻褐变穗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不同的营养、温度、pH值等条件对水稻褐变穗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很大影响。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菌丝生长最适的pH范围是5~6,孢子萌发以7为最好;不同碳源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率以可溶性淀粉为最好;不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以硝酸铵为最好。[结论]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所需营养条件有同一性,说明只要有利于孢子萌发的条件也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6.
银海枣褐斑病的病原鉴定与化学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东省新近发现的一种银海枣叶部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该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以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该病害进行化学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参试的11种杀菌剂中,叶斑净和世高的防治效果最好,对病斑扩展的抑制率分别达52.82%和33.62%.  相似文献   

17.
高芬  吴元华  王梦亮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23):4933-4940
【目的】明确可可链霉菌(Streptomyces cacaoi)182-2的活性代谢产物——KA08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菌活性及其机理,为后续农用抗生素产品开发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湿重法和培养皿中萌发法,测定KA08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采用电导率法和紫外吸收法测定其对细胞膜渗透性、麦角甾醇含量、脂质过氧化程度、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KA08对烟草赤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造成菌丝节间缩短、扭曲,芽管顶端膨大,并产生大量囊状膨大物。处理24 h时,对孢子萌发的抑菌中浓度为177.53 µg•mL-1。抑菌机理研究发现KA08能导致菌丝体内电解质泄漏,细胞膜上麦角甾醇含量显著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并显著抑制菌丝体内蛋白质含量。【结论】农抗KA08对烟草赤星病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菌丝细胞膜上麦角甾醇合成,引发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而使病菌细胞膜受损、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菌丝生长受阻。细胞膜是KA08的主要作用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8.
测定温度、光照、营养、pH对红麻灰霉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产孢,以及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为20-22℃;孢子宜在水滴和水膜中萌发,孢子悬浮在红麻叶汁液中能显著提高萌发率;持续强光照可抑制菌丝生长和产孢,黑暗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该菌在6种培养基上以PSA生长和产孢最佳.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以pH5-7为宜.从孢子侵入寄主的影响因素和菌核特性试验可以看出,该病在孢子含量为103-107个·mL-1范围时,其潜育期随孢子含量的提高而缩短;在相对湿度为100%下,用孢子叶汁悬液对叶片伤口喷雾接种能明显缩短潜育期.菌核埋入土层愈深萌发率愈低,夹在麻杆中的菌核皆能萌发.不同寄主灰霉菌交叉接种测定显示,红麻灰霉菌对莴苣、黄瓜、韭菜和蕹菜的健株不致病,反之,莴苣、蕹菜灰霉菌对红麻尤其是受伤的植株能致病.  相似文献   

19.
The possibility of employing antagonistic bacteria for the control of tobacco brown spot was studied. Approximately 136 strains of bacteria were isolated from phyllospheres of tobacco and 9 of these possessed high levels of antagonistic properties. They significantly reduced brown spot in detached tobacco leaves when artificially inoculated with Alternaria alternata. Culture filtrate of the most effective bacterial isolate which designated as Tpb88 was shown to be very efficient in inhibiting mycelial growth of A alternata in dual cultures. Culture filtrate of Tpb88 inhibited germination and germ tube elongation of A altern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lture filtrate directly inhibited spore germination of A alternata, especially during the first hours of the paired cultivation. The rate of antagonistic activity of culture filtrate of Tpb88 depended on its concentration in the mixture. The greatest inhibition of spore germination was ob served at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filtrate (filtrate to fungal spores inocula mixed in proportion 1: 50). These suggest that the hypothetic mechanism of Tpb88 against tobacco brown spot is to produce antagonistic substa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