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杨桦林抚育改造,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加速了演替进程,初步形成了,以红松为主的阔叶红松林。该林分结构合理。上层抚育后,林分红松的重要值为41.5%,柞树、水曲柳、核桃楸的总重要值为26.4%,杨、桦的重要值为27.35%。目前林分是一个以软、硬阔叶树和红松为主要建群种的针阔混交林。从林分演替趋向看,演替层和更新层中色木、柞树、水曲柳、核桃楸、椴树大量发生,必将同栽植的红松形成针阔混交林,逐渐地恢复阔叶红松林的演替顶极。  相似文献   

2.
杨桦林抚育改造后林分的种群结构及演替趋向的研究胡万良,姚国清,王树利(辽宁省草河口森林经营研究所117114)杨桦林是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杂木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群落,全省面积达61.6万hm2,占森林总面积的25.3%。合理经营这些杨桦林,对改善林分质...  相似文献   

3.
杨、桦林抚育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区10个林业局、427块标准地、1712株解析木的调查研究,得到了杨、桦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曲线,并编制了杨、桦林的抚育间伐控制图。  相似文献   

4.
选用下列模型作为杨桦林抚育间伐控制图编制的模型。1/CW=0.08822+3.365949(1/D) (1)山杨林:CWA=0.03134+0.20833D+0.01452D (2)白桦林:CWA=0.12708+0.29956D+0.02812D~2 (3)G=A+BN (4) (1)式、(2)式和(3)式中的回归参数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常数,(4)式中的A,B是随平  相似文献   

5.
根据天然杨桦林的林分状况,介绍了不同的抚育间伐方式。  相似文献   

6.
抚育间伐对林分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霞  张媛 《森林工程》2001,17(2):7-8
通过对同龄单层林、同龄复层林、异龄复层林的抚育间伐试验,调整了林分结构,改善树处组成、加快群落的演替,达到集约经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杨桦次生林是在各种次生裸地上发生次生演替而形成的天然群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系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和减免自然灾害等诸多方面均占居重要的战略地位。笔者在汲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杨桦次生林的起源、地理分布、群落结构、演替动向及可持续经营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指出了综合利用和高效经营方面存在的不足,展望了资源可持续经营和创新利用的广阔前景,提出了可持续经营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定标准地定位观测法,通过不同强度的抚育间伐试验,对天然杨桦林人工更新苗木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更新苗木的生长随着间伐强度的增高有递增的趋势,红松林冠下更新的下限间伐强度不能低于30%,云杉林冠下更新的下限间伐强度可低于红松;二次间伐后红松高生长年均比对照区最高增长160%,即抚育强度愈大,对红松的高生长的促进愈明显;从其间伐效果分析,二次间伐在50%控制,其红松年均蓄积增长量达最高值。  相似文献   

9.
对低密度的杨桦林经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上层林及林冠下栽植密度的确定,最小栽植空间的确认以及红松最适宜的透光时间和透光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在戒严期内,采用1500-2000kW/m中等强度对三江平原地区“残破”的杨桦林进行析复壮,4年后更新的幼树的密度达11400株/hm^2,随后自然稀疏成林,并稳定在9000-10000株/hm^2之间,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王刚  孙国义 《林业科技》1991,16(6):16-18
杨桦林是以山杨(Populus dayidianaDode)、白桦(Betula platyphlla Suk.)及风桦(Betula Costata Trautr.)为优势的林分。在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完达山林区有杨桦林近百万亩,多为中幼林。近些年来,由于过量采伐、火灾及人为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天然杨桦林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 13个林业局(场)的标准地资料,运用数量化理论 Ⅰ及方差分析的方法,根 据生长量与立地条件的关系,将天然杨桦林的生长划分4个立地级,又将立地级划分为速生 期、均稳期、慢生三个阶段,并对天然白桦林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立地 条件下,杨桦林生长过程差异较大,但生长进程的规律大致相同,通过对各阶段的生长量比 较,确定天然杨桦林的主伐年龄为 45~50 a。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法和分层株数法,研究了不同抚育强度下人天混红松林群落的演替趋势。结果表明:未透光群落中红松和五角槭属于进展种群,花曲柳属于潜在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半透光群落中红松、水曲柳和假色槭属于潜在进展种群,花曲柳和五角槭属于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全透光群落中红松、花曲柳、五角槭和灯台树属于潜在进展种群,裂叶榆、青楷槭和花楷槭属于潜在稳定种群,而蒙古栎属于衰退种群。不同林分均呈现出进展演替趋势,都向着红松硬阔叶混交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千岛湖马尾松林抚育改造后主要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千岛湖林区抚育改造前后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的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方法,分析了马尾松林抚育改造前后的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马尾松择伐导致地带性阔叶树种黄檀(Dalbergia hupe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柯(Lithocarpus glaber)、木荷(Schima superba)、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e var.brevipetiolata)及灌木种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生长加速,生态位宽度增加,而马尾松、刺柏(Juniperus formos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态位宽度下降;抚育改造改变了树种对资源的利用程度,马尾松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及生态位重叠值发生明显变化;抚育改造后生态位相似性比例高于0.5的有12对(占总数的33.3%),比抚育前提高了33.3%,表明抚育改造后的马尾松林中各优势树种对资源的利用相似程度较抚育前的大;抚育改造后,生态位重叠值增加的种对有21对,降低的种对有15对,说明抚育改造3年后,物种间对资源和空间的竞争程度增强。  相似文献   

16.
根据杨桦林生物群落的特性及不同的杨桦林群落类型,论述了不同类型杨桦林的经营和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1问题的提出及意义技术规程对硫伐要求的主要原则是:照顾距离,尽量做到保留木分布均衡。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把相临两株或两株以上生长发育较好而相似的林木,忍痛割爱地砍掉一株或两株,实现留存林木分布均衡。这样做,就有可能将林分中遗传特性最好的林木因“站错位”而遭砍伐,这是十分可惜的。因为林木的生长发育和个体遗传性状表现的迟早(隐性或显性)有时很难在2、3次抚育时判断其优劣。所以,应以后备母树群保留,以观演化。同时,环形抚育也使我们对培育对象管护,做到心中有数,这些都是疏伐方式无法取代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18.
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4年在江西省德兴市和信丰县进行次生常绿阔叶林抚育改造试验,10a研究结果表明:(1)更新初期次生林组成抚育树种选择应以林分中速生丰产树种米槠、丝栗栲、木荷等为主。米槠等速生树种材积定期生长量在林分中所占比例比其株数所占比例多10%以上;(2)幼龄林疏伐强度的生长效应以中—强度疏伐对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林分主要速生树种数量和材积比例可分别提高15%和5%左右。伐后保留1500株/hm2,疏伐间隔期8~10a;(3)中龄林密度管理后,槠栲类、木荷和次要树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7%、33.9%和29.1%。4a后3类树种在林分产量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53.7%、29.4%和16.9%,槠栲类直径和单株材积定期生长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2类树种,表明密度管理能较有效地提高槠栲类树种的生产力,林分保留密度以600~8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泰山刺槐人工林经不同次数抚育间伐后的林分结构及刺槐的径级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在混交林还是纯林中,保留刺槐的胸径和树高均随间伐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表现为抚育间伐0次抚育间伐1次抚育间伐2次抚育间伐3次。(2)混交林的林分密度和刺槐现存密度随采伐次数的增多都有加大的趋势。抚育间伐对刺槐混交林起到定向引导作用。(3)建议营建适当配比的块状混交林以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20.
密植的Ⅰ-69杨林分树冠分枝角度小,骨干枝比率低。当叶面积指数达到7.81、冠层最大叶面积密度达0.8~0.9时,是林分最适密度状态。光在冠层内的分布,受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消光系数支配。密植的林分,光强衰减较快。以8%的相对光强作为临界光强,林龄6年时以高密度林分的生产能力最低;中密度林分最高。但林龄7年时,低密度林分的生产能力已经接近中密度林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