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用电导法在雨季和旱季分别测定了刺槐10个次生种源叶片的抗脱水力。结果表明,随干燥时间增加,所有次生种源的伤害指数都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和伤害指数之间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来描绘。各次生种源间只有在严重干旱胁迫下脱水力间的差异才显著。在给定胁迫条件下,各次生种源旱季的伤害指数比雨季的伤害指数大。干旱预处理有助于提高植物叶片的抗脱水力。旱季测定结果表明,北部和西部来源的刺槐叶片的抗脱水力强于南部。 相似文献
3.
4.
对河北省栽植的不同种源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根瘤进行了的分离,获得57株根瘤菌,并对其中酶切有差异的30株进行耐酸碱、耐盐、耐高低温及耐抗生素的抗逆性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刺槐根瘤菌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23.3%株刺槐根瘤菌能在5%盐浓度的YMA培养基上生长,83.3%株刺槐根瘤菌能在pH值12.0的碱性YMA培养基上生长,66.7%株刺槐根瘤菌能在37℃下生长,56.7%的刺槐根瘤菌对50μg/mL的氨苄青霉素有抗性。试验筛选出了11株耐酸碱能力较强的刺槐根瘤菌他们均能耐受盐浓度为4%的盐环境和pH值为12.0的碱性环境。这些抗逆性强的菌株为改善盐碱地的刺槐健康生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由来自日本落叶松原产地日本长野县、群马县2个种源和30年代由日本引进的辽宁在河县种源进行的造林试验表明,3个种源树高、胸径、冠幅差异不显,但庄河种势略好;从小枝性状上看,庄河种源的小枝长度、个数、枝重、叶重方面均优于日本的2个种源;在抗性方面,庄河种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由此说明,次生种源更能适应本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其后代在数量性状和抗性上占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7.
不同次生种源麻疯树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麻疯树(Jatropha curcas)又名小桐子,起源于美洲热带地区,引种到我国有100年历史,已经在其适应区发展成野生或半野生状态,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台湾、福建等省区,其中以西南地区的干热河谷最为集中,在贵州也主要分布于罗甸、册亨、安龙、贞丰和望谟干热河谷地区.它是一种抗旱耐贫瘠的速生树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张明生等,2005).它的种子含有多种药用成分(林娟等,2004),且含油量高达40%~60%(邓志军等,2005),可以用来研制生物柴油.当前开发利用麻疯树种子油作为部分石化燃料的替代物,已备受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以吉林柳河五道沟林木种子园选自通化三棚等5处次生种源的日本落叶松优树为材料,对株间种实性状进行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优树株间球果长度与直径、出种率和种子重量差异显著。194株优树中球果长度的最大值为3.7 cm,最小值为1.5 cm,平均值变动于2.3~2.7 cm之间,加权平均值为2.6 cm;球果直径最大值为2.3 cm,最小值为1.1 cm,平均值变动于1.7~1.8 cm之间,加权平均值为1.8 cm。出种率的最大值为9.8%,最小值为0.1%,平均值变动于1.7%~2.9%之间,加权平均值为2.1%。种子重量的最大值为6.6 g,最小值为2.7 g,平均值变动于4.2~4.8 g之间,加权平均值为4.7 g。方差分析和F检验表明,优树株间种子重量差异极显著(实际F值=306,P0.01),基因型不同是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种子重量是辽宁次生种源的1.3倍,有随经度与纬度升高和年平均气温及年有效积温降低而增加的趋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早期引种的柚木国内次生种源/家系生长、形质性状和适应性的综合评价,为当地选出最适宜生长的优良种源/家系。 方法 采用4株小区,8次重复的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对国内收集的19个柚木次生种源/家系4.5年生和30.5年生保存率、生长、形质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根据聚类和多性状坐标综合评定法选出优良种源/家系。 结果 4.5年生和30.5年生种源/家系间保存率、生长和形质性状,除4.5年生保存率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4.5年生与30.5年生的各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但4.5年生、30.5年生内生长性状间、生长性状与干形和保存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30.5年生生长性状和干形与采种地的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聚类分析与多性状坐标综合评定出优良种源和优良家系各2个,30.5年生优势木单株材积分别比当地种源和当地最优家系提高了261.65%~291.29%和20.18%~26.11%,种源选择效果极显著。 结论 广州龙洞种源、云南芒市种源和2个云南畹町家系是最适宜海南西南部柚木生长的次生种源/家系,尤以对云南畹町林场的家系进一步的选择,增益更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刺槐遗传育种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开展刺槐遗传育种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育种历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是刺槐速生良种选育阶段,时间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第2阶段是刺槐用材林无性系定向选育阶段,时间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期;第3阶段是刺槐观赏、饲用等专用品种引进和选育阶段,时间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作者概括了每个阶段开展刺槐育种研究的单位及取得的成就,列出了每个阶段选育的刺槐良种名录,全国10余个省市区的林业科研、教学单位共选育了100余个优良无性系、14个优良家系和3个优良次生种源。总结了我国剌槐良种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刺槐育种发展策略和创新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组织褐变法、膜脂脂肪酸含量分析和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对引种的4个种源抗寒力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印楝是一种不耐寒的植物,0℃以下的短暂低温可对其嫩叶造成伤害,低于-1℃保持1h即可造成部分幼苗死亡;(2)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差异不显著;(3)叶膜脂脂肪酸组成含量与抗寒力大小无明显相关关系;(4)印楝4种源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 651、-1 675、-1 750、-1 682℃。根据上述试验研究和冷冻处理实验结果,4个印楝种源抗寒力大小排序为IND95003>IND95004>IND95001>IND95002,在我国有低温寒害的地区引种印楝应该慎重,在轻霜地区可选择抗寒力稍强的IND95003种源先行试验性引种。 相似文献
13.
刺槐种子贮藏寿命及发芽力的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4~1989年对刺槐种子在普通干藏条件下的贮藏寿命和不同贮藏时期的发芽率进行了测试。结课表明:刺槐种子的有效贮藏期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4年,贮藏5年的刺槐种子基本丧失发芽能力,生产上要禁用。 相似文献
14.
泡桐丛枝病是影响泡桐生长的一种主要病害,种源试验表明在毛泡桐种源中,除甘肃平凉未见发病以外,其它种源均有病害发生。江苏南京、湖北十堰、黄冈、陕西商县和辽宁大连5个种源发病较重,病情指数超过30%;白花泡桐丛枝病发病率较低,自然分布区南部的种源很少见到丛枝病发生,分布区北部与毛泡桐分布区有重叠的种源,丛枝病发病相对较重。毛泡桐起源靠西的种源发病较轻,随着经度的增加,丛枝病发病有增大趋势;白花泡桐发病与种源经度无关,而与纬度相关明显,呈现出纬度越高,发病率越低,病情指数越小的趋势。泡桐品种间丛枝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差异明显,通过品种选择可以获得抗病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5.
朵州湾滨海平原(以10米等高线为内界),总面积约2900余平方公里。该地区原为滨海滩涂,后经近代河流淤积而成平地,主要土壤类型为滨海盐土、滨海潮土和滩地盐土。自1950年起,在地面高程3.5m以上的区域先后建立了国营农场利林场,大部分土地进行了灌淡水洗盐,树木和农作物生长普遍良好。但近年来,不少地段的土壤发生次生碱化,该区主要造林树种刺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地理种源抗松梢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松梢螟的为害状况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源林N,P,K等生化物质的含量无相关性;与昆虫10种生长发育所必需氨基酸中的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三种游离氨基酸的存在与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种源林的纬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选择木荷15个代表性种源,以研究火险期鲜叶主要抑燃性和助燃性化学组分的种源差异及地理变异模式。结果表明,木荷叶片含水量、灰分、木质素、粗脂肪和苯-乙醇抽出物5个化学组分在种源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最高和最低种源测定值分别相差5%、31%、80%、66%和33%,尤以灰分和粗脂肪两组分的种源差异最大。木荷种源鲜叶的上述5个化学组分都呈现随纬度变化的地理模式,木质素和粗脂肪质量分数还与产地经度有关。较之于分布区北部的种源,木荷南部种源鲜叶的含水量、灰分等抑燃性组分质量分数高,粗脂肪、苯醇抽出物等助燃性组分质量分数低。木质素作为一种不易燃烧但燃烧时能释放大量热量的组分,呈与产地纬度显著正相关的关系,有异于含水量和灰分两个抑燃性组分的地理变异模式。结合苗期种源试验结果,可以初步判定分布区南部的种源生长快,根系发达、叶片数量多,鲜叶抑燃性组分质量分数高,助燃性组分质量分数低,因此防火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