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松针褐斑病菌致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小麦粒固体培养基和马铃薯液体培养基培养松针褐斑病菌,其培养物粗提液可以使湿地松、马尾松和黑松针叶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说明松针褐斑病菌在生长吕能产生并分泌出对植物组织有毒素作用的物质,这种有毒物质(毒素)可能是松针褐斑病菌致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该毒素物质具有非寄主专化特生,应用乙醇脱水沉淀法将其分为非蛋白质部分和蛋白质部分,驻非蛋白质部分能使松针褪绿、使蕃茄苗、烟草苗萎蔫,可见毒素物质是非  相似文献   

3.
4.
大叶黄杨褐斑病的病原菌为CercosporadestructivaRav.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缓慢。对营养要求不严格,但在PMA、PSA上生长最好,在琼胶培养基上也有一定生长量。在蒸馏水和不同营养液中分生孢子萌发率均较高,但萌发状态不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在5种供试药剂中,以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松针褐斑病综合防治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包括三项措施11种方法均取得防治效果。其中营棒措施较好,尤其是采用砍、剪、清、盖为最佳,防治效果可达94.9%,且简单易行,省工、省钱。病害盛发期采取砍、剪、清后喷0.5%或1%的波尔多液,防治效果达83.79%。单用0.5%波尔多液或800倍敌克松,防治效果亦可达71.78%和66.68%。  相似文献   

6.
浅析松针褐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通过对松针褐斑病的分布进行介绍,症状进行阐述,发病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钟萼木褐斑病是一种由Dendrophoma sp,引起的新病害。该病害危害钟萼木叶片,导致叶片大量提早脱落。调查了7个样地的钟萼木有6个样地发生褐斑病,其中5个样地的株发病率达100%。病害始于6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病害很严重叶发病率可达70%,病情指数30。病害发生与温度,坡度,海拔高度及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旬均温25℃,有利于病害流行。  相似文献   

8.
松针褐斑病在我省驻马店地区主要危害黑松、火炬松、油松、赤松等,以15年生以下幼林受害严重。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病害在林间流行的主要因素。化学防治在5月下旬至10月上旬雨后施药,每年3-5次,使用多菌灵800-1000倍液喷雾、相对防治效果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9.
松针褐斑病是马尾松的一种新的病害。调查发现在发病严重的湿地松林下及林缘的马尾松幼树已普遍感染松针褐斑病,发病率达67.1%,个别发病严重的植株已濒临死亡。而在马尾松纯林调查中未发现马尾松褐斑病。马尾松褐斑病发生规律是春季为发病盛期,秋季为新叶发病期;病菌潜育期比湿地松上长一个月以上,病菌子实体产生的数量也比湿地松上产生的数量少的多。可见,马尾松是抗褐斑病较强的树种。  相似文献   

10.
杜鹃褐斑病Cercospora rhododendri Guba为普遍性病害,近年来在江西庐山发生较重,严重地影响杜鹃花的长势及观赏价值。不同的栽培树种对该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闹羊花、满山红感病,白花杜鹃、玫瑰红抗病。该病以病残体越冬,庐山地区6月中下旬、8月中旬、10月上旬各出现一个发病高峰;其发生流行与降水量、大气湿度密切相关,与寄主的生长期、立地条件也有一定的关系。波尔多液、托布津的防效分别为64.1%和56.3%。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引种阿月浑子叶褐斑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蓉  柳振亮  苏淑钗  王大鹏  刘克锋 《林业科学》2007,43(11):76-81,F0003
1997-2006年研究了北京地区大棚和露地引进阿月浑子良种Kerman、Peters及对照新疆阿月浑子叶褐斑病的症状、病原菌、致病程度影响因子、防治措施和效果.结果表明:肉眼可见为叶正、背面的症状有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严重者成片叶色焦黄.病原菌除了已报道的尾孢属外还发现有交链孢属.感病主要条件是30 ℃以上的月均温和64%~70%的空气相对高湿度.病情与品种、树势及栽培条件有关:Kerman和Peters抗病性较强;树势健壮,叶片磷含量达1.750 3 g·kg-1且含有较多铜、硼的壮苗无病;栽植过密、叶面积指数7以上较易致病.采取预防为主严控灌水,保持土壤自然含水量在10%~20%.生长期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下较宜.通过栽植良种、合理密植、培育壮苗、药肥并施即0.5%(NH4)2 HPO4、0.5%K2HPO4与0.2%多菌灵、0.2%退菌特(轮流喷施),每周各1次,用量0.5 kg·m-2,可将病情指数控制在6%以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培养方法分离得到海口林场片区桑树褐斑病病原菌,按照柯赫氏法则采用喷雾法将病原菌接种于桑叶表面进行感染观察,并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温度、不同pH值、光照、碳源对菌落的生长影响有所不同。菌落在燕麦培养基中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25℃,最适光照为24 h全光照,最适pH值为11,最适碳源为α-乳糖,菌落的致死温度和时间为55℃水浴10 min。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桑叶褐斑病病原菌在不同种类培养基培养、不同氮源与碳源、不同温度等6种条件下培养6天后,测定菌落直径,观察菌丝颜色和菌落形态,分析了桑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室内培养条件下,不同的营养成分、 pH值、温度、光照都对菌丝的生长有影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是燕麦片培养基,适宜生长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最适pH值为9~10,最适碳源为α-乳糖,最适氮源为尿素,菌丝在55℃水浴10 min后则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明确四川核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规律。[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四川中江核桃果园自然发病的核桃病原菌进行分离,并回接检测分离物的致病性;结合孢子形态学、ITS序列和gdp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同时对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分离得到6种真菌,回接只有菌株ZJ5能使核桃发病;孢子形态和多序列比较分析将菌株ZJ5鉴定为链格孢菌;调查明确了核桃褐斑病的发病规律。[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四川核桃褐斑病病原菌为链格孢菌,并揭示了该病原菌的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15.
采用幽门结扎致大鼠胃溃疡模型、乙醇致大鼠胃溃疡模型和醋酸致大鼠胃溃疡模型进行实验,通过测定胃溃疡面积计算3种模型的胃溃疡抑制率,考察了幽门结扎大鼠的胃液及胃蛋白酶活性和大鼠醋酸型胃溃疡病理切片,从而研究了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的抗胃溃疡作用.结果表明:松针叶绿素-胡萝卜素软膏0.75、1.50和2.25 g/kg 3...  相似文献   

16.
1993 ̄1994年,对马尾松树进行调查研究后表明,1株15年生松树针叶平均鲜重为2118g,其外层1年生针叶占总重数61%,内层2年生针叶占总重数39%,1 ̄3轮枝叶占25%,1 ̄4轮枝叶占75%;针叶被害25%时,留4轮枝叶可承受松毛虫19条,是留3轮枝叶的2.4倍。  相似文献   

17.
松仁多糖化学结构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松仁为原料,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DE-52纤维素柱层析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分离得到4个多糖组分(PNP1-a、PNP1-b、PNP2-a及PNP3-a).经GPC法测定,其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10.2×104、1.43×104、11.0×104和16.3×104.其中,PNP1-a由鼠李糖和葡萄糖组成,物质的量之比为1.00∶2.57;PNP1-b由阿拉伯糖和葡萄糖组成,物质的量之比为1.00∶4.03;PNP2-a和PNP3-a均由葡萄糖一种单糖组成.经酸水解、红外光谱(FT-IR)、紫外光谱(UV)和核磁共振光谱(NMR)对各组分进行结构分析,确定4种多糖均为β-构型的吡喃糖.  相似文献   

18.
云南松松针的挥发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常绿针叶乔木.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西藏东南部、广西西部、贵州西部,海拔多为600~2100 m的广大地区,常形成大面积纯林或与其他树种组成混交林.近年来,云南松林的保护已经成为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云南松这一树种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不同昆虫的取食与危害,其中钻蛀性害虫云南木蠹象(Pissodes yunnanensis)对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云南松林区的危害面积和分布区域逐年扩大,有加速为害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松针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从松针中提取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在提取过程中,比较了水、醇两种溶剂对3种松针提取的多糖得率的影响.并通过单因素法分析了5个主要因素: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pH值及提取次数对湿地松松针水提多糖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水提湿地松松针多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表明,湿地松松针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4(g∶mL),提取温度100℃,浸提时间3h,pH值6.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湿地松松针多糖得率为4.024%±0.017%.  相似文献   

20.
马尾松优树子代材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43个马尾松优树子代10年生时的材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木材相对密度在家系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纤维素含量则差异不显著;(2)对马尾松材性的选择,除了应利用家系间差异外,还应注重家系内个体间的选择;(3)进行马尾松纸浆材家系选择时,应以生长量为主、材性为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