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氧机的类型及其池塘增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解氧是池养鱼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池水溶氧量与鱼类的摄食率、饵料系数和生长率有密切关系。池水溶氧量的急剧下降不仅使鱼类食欲不振、生长缓慢,降低鱼类的抗病力,严重缺氧时,会导致鱼类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是向试验鱼池中通入富氧水增加鱼池水体溶氧量,从而提高饲养密度,提高单产。更主要的是降低耗水量,极大地增加了单位水量的产鱼量。可使鱼池溶氧量达到19.4毫克/升,每小时一吨水流量,在三 个月内生产虹鳟由1.22公斤,提高到101.73公斤,每立方米水体产量由2.82公斤提高到94.74公斤。  相似文献   

3.
冬季,如发现越冬池出现溶氧量突然下降,鱼类浮头,则应马上采取增氧措施,以免鱼类大批死亡。越冬池应急增氧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增氧。  相似文献   

4.
宁旺云  翟兆斌 《渔业现代化》1999,26(1):19-20,17
1 鱼塘中不同深度溶氧的浓度渔民历年来有“养好一池鱼,先要养好一池水”的经验。所谓“养好一池水”确切地说是指保证有适合鱼类生长的水环境。在水产养殖中.水环境因素包括水中的溶氧、水温、酸碱、氨氮、CO2、饲料生物等。其中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类的放养密度和生长速度起看重要的作用。若水中溶氧量在4mg/L以上,则鱼摄食增加、生长增快.鱼病减少,饵料系数降低;反之,鱼类生长滞缓甚至死亡。因此提高水中的溶氧量,保证水质良好性,以保证高密度精养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养殖产量是水产养殖业的一个重要课题。水中溶氧主要…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微孔增氧机和叶轮式增氧机在草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对装有两种增氧机的养殖池塘内的溶氧量和草鱼生长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装有微孔增氧机的池塘内的溶氧量和草鱼生产速率要明显高于装有叶轮式增氧机的池塘.微孔增氧具有比叶轮式增氧更好的养殖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是向试验鱼池中通入富氧水增加鱼池水体溶氧量,从而提高饲养密度,提高单产.更主要的是降低耗水量,极大地增加了单位水量的产鱼量.可使鱼池溶氧量达到19.4毫克/升,每小时一吨水流量,在三个月内生产虹鳟由1.22公斤,提高到101.73公斤,每立方米水体产量由2.82公斤提高到95.74公斤.  相似文献   

7.
研发一种大水体太阳能自动增氧装置,为大水体的缺氧、水体污染提供一种解决方法。太阳能自动增氧装置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检测与智能增氧系统、自动化驱动系统组成。光伏发电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解决了电能消耗问题;检测与智能增氧系统实现了增氧过程中氧溶解浓度检测和智能感应运行;自动化驱动系统通过智能感应信号和电子差速控制系统实现增氧机原地转向、转弯和直行3种运动模式的移动,增加了增氧面积。使用太阳能自动增氧装置增氧试验表明,80 min内1 m水深处溶氧量增加0.79 mg/L,2 m水深处溶氧量增加0.78 mg/L,3m水深处溶氧量增加0.77 mg/L,4 m水深处溶氧量增加0.78 mg/L;改善水质试验表明能有有效提高水体溶氧,降低氮磷含量;养殖试验表明,增加鲤产量35.3%、鲢鳙产量31.2%。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是向试验鱼池中通入富氧水,提高单产。更主要的是降低耗水量,极大地增加了单位水量的鱼产量。可使鱼池溶氧量达到19.4毫克/升,水流量每小时一吨。在三个月内生产虹鳟由1.22公斤,提高到101.73公斤,每立方米水体产量由2.82公斤提高到95.74公斤。  相似文献   

9.
如何增加池塘中的溶氧量,是水产养殖中遇到的难题。目前,池塘常用的增氧设备是叶轮式、水车式增氧机,这些传统增氧机存在着增氧能力有限、底层增氧量低、增氧不均匀、能耗大、噪声大等缺点,特别是水质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增氧设备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宏斌 《中国水产》2011,(11):49-50
养殖水体中的溶氧水平关系到养殖水生动物的生存、生活和生长,进而关系到养殖成败和养殖效益的高低。根据对我国传统池塘养殖水体中溶氧水平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在水体总溶氧量中,70%左右的溶解氧来自于水体中的植物尤其是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30%左右来自于大气的溶入。通常情况下,水体上层的溶氧量较高,池塘底层水体的溶氧量较低,往往低于lmg/L。溶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养殖鱼、虾的摄食量、饲料转化率以及生长速度。据有关资料显示,养殖鱼类在溶氧Nc3mg/L时的饲料系数要l:t4mg/L时增大1倍;在溶氧量7mg/L时,  相似文献   

11.
鳗鱼喜阴暗的环境,其生长发育与水温、溶氧量等理化因子有密切关系。选用绿藻为主调节水色和利用水车式增氧产生的水流而设计一个适应鳗鱼的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孙海华 《齐鲁渔业》2006,23(1):20-20
冬季鱼池封冻后水中的溶氧量容易提早耗尽,致使越冬鱼种窒息死亡。因此冬季鱼种池需采取措施进行人工增氧,现介绍几种方法: 1破冰增氧鱼池封冻后,为增加水中溶氧量,每天早晚各砸1次冰洞,每667 m2鱼池需砸冰洞面积为5-6 m2。砸出的冰块及时捞出。  相似文献   

13.
漫谈鱼类的耗氧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董在杰 《科学养鱼》1996,(11):26-26
漫谈鱼类的耗氧率养殖鱼类在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时都要求水中有足够的溶氧量,以维持机体代谢的需要,同时,鱼类对水中溶氧量的要求和适应范围又有一定的差异。一般说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水中溶氧比较充分时,鱼类的摄食强度大,饵料系数较低,生长速度快。相反,水中...  相似文献   

14.
所谓重力增氧,就是将水流引至一定高度后再下泄,以增加水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从而提高水中溶氧。天然河流中水的涡动使上下水层不断交换,这样就加速了水中氧的传播。天然瀑布和急流险滩是常见的很有效的天然增氧机。水流居高临下,破碎为小点,其表面积增加数倍。机械搅动和增强涡流使快速运动的水流撞击在岩石上,由于流速快,因此氧的传输也快。  相似文献   

15.
以氧锥为气水混合装置的纯氧增氧系统溶氧效率高,但需产生一定气耗及能耗。本研究运用物质平衡等相关原理,对通入氧锥纯氧气体流量、养殖水体流量进行科学设计,分析其运行成本,并讨论设计关键问题。结果显示:采用一定锥体结构尺寸氧锥,当通入其纯氧气体流量为14.6 L/min、养殖水体流量为1 327.3 L/min(养殖系统水循环量79.6 m3/h)时,能充分利用氧锥81.88%~89.07%高溶氧效率,提供1 026.8~1 116.9 g/h养殖系统需氧量,完全满足养殖水体300 m3、养殖密度6 kg/m3的凡纳滨对虾循环水养殖溶氧量需求。氧锥运行耗氧1 252.7 g/h,耗电2.9 kW·h。研究表明,本设计对提高纯氧增氧系统技术性能,推进纯氧增氧在高密度循环水养殖中广泛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每个面积约30平方米的流水池共38个,每平方米放养草鱼种38尾。采取曝气增氧、排污换水,提高流水池的溶氧量,以及投喂精料,防治鱼病的措施,获得每平方米生产二龄草鱼种15.41公斤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利用气泵将空气中的氧与池水充分混合,养殖池与水处理池通过微孔曝气管道提高溶氧量。结果表明:一台8.5kw的气泵可以保障7个养殖池(1540 m3水体、52.5 t鲟鱼)溶解氧稳定在5.7mg/L以上,单个养殖池每小时耗电量为1.21kw,每吨鱼平均每天耗电成本为3.80元。  相似文献   

18.
高容量鱼池初级生产力和产氧、耗氧值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亩净产为1500~2600公斤的高容量(高载鱼晕)鱼池水域初级生产力和产氧、耗氧值的特点,在透明度为28~40厘米的条件下,“水呼吸”耗氧量占31.3%;池鱼呼吸(考虑到活动和摄食生长因素)占61.8%,与一般精养鱼池“水呼吸”耗氧要占约70%,池鱼占20%和其它因子的耗氧占10%的情况有着明显的区别;高容量鱼池在透明度为35~40厘米时,2米深水柱毛产氧量约等于水呼吸耗氧晕,而一般精养鱼池2米深水柱的毛产氧量要小于水呼吸耗氧量。由此证明,高容量鱼池所采取的排除底层污泥的池塘改造措施以及经常排除底层负氧水、及时添补新鲜水的水质控制技术,对于减少“水呼吸”耗氧量,改善池水溶氧条件是有效的。高容量鱼池由于载鱼量高,仅依靠水体的产氧,溶氧的收、支还不平衡,因此,使用增氧设备自然是重要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9.
鱼鸭同境共生技术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汉平原湿地农区,运用食物链加“效益环”的原理,实行鱼鸭共生技术,鸭的活动可以增加鱼塘水体活性、改善鱼塘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从而使成鱼较均匀地活动在溶氧量相对较高的水层,可有效防治鱼泛塘。鱼鸭混养可充分利用水面和土地,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效益高。但在鱼鸭共生塘的成鸭圈养比例上要适度,以避免数量过多而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增氧测控系统涉及的是水产养殖溶氧测控的技术领域,是为了解决现有增氧测控方面存在的不足而设计的,本系统具有模拟人工进行定时增氧的功能;可利用溶解氧检测电路进行养殖水体溶氧量自动监测与控制;既具有模拟人工进行定时定量增氧的功能,又可以实现24小时全自动控制增氧系统进行增氧工作;对增氧系统电动机的工作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显示,在发生过流、缺相时将自动停止增氧系统的工作,并发出声光报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