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木赞杂交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选择断奶后小公牛利草F139头、草原红牛79头,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持续育肥至18月龄时屠宰。结果表明,利草F1出栏体重和育肥期日增重极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体躯高度、体斜长、坐骨端宽、胸围、管围、腿围均极显著地大于草原红牛(P〈0.01),整体结构趋向于偏肉体型;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等主要产肉指标极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利草F1肉中的粗脂肪含量较草原红牛有一定的下降,而粗蛋白质的含量有所上升;利草F1的油酸含量比草原红牛下降2.43个百分点;不饱和脂肪酸、与鲜味有关的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利草F1与草原红牛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武定鸡的选育,选取武定鸡和狄高鸡进行杂交,分析其杂交F1代的体尺性状与屠体性能,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F1代公鸡体尺性状表型值均高于母鸡,且体斜长、胸宽、龙骨长、髋骨宽、胫长、胫围差异极显著(P<0.01);F1代公鸡除了胸肌率极显著低于母鸡外(P<0.01),其余屠体性能均极显著高于母鸡(P<0...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研究了全放牧饲养条件下云南地方黄牛和西门塔尔与云南地方黄牛杂交F1代的屠宰性能。试验屠宰6头地方黄牛和8头杂交牛。结果显示,杂交F1代与地方黄牛相比,体高、体斜长、十字部高、尻长、坐骨端宽、胸宽、管围、后腿围和腹围显著提高(P<0.05);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和生殖器周围脂肪重显著增加(P<0.01);胴体长(P<0.01)、胴体后腿围(P<0.01)、胴体后腿宽(P<0.01)和胴体深(P<0.05)显著提高,但胴体后腿长显著降低(P<0.01)。本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国外优良肉牛品种西门塔尔与云南地方黄牛杂交有效地改善了杂交牛的生产性能和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4.
2016年在策勒县策勒乡进行了陶赛特公羊和策勒黑羊母羊杂交试验。为了评定陶赛特羊与策勒黑羊杂交F1代杂交效果,试验随机选择同圈舍杂交F1代公羔与策勒黑羊纯繁后代公羔各21只,测定初生至6月龄体尺、体重及屠宰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陶策杂交F1代羊6月龄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等体尺指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策勒黑羊(P<0.01或P<0.05);陶策杂交F1代羊各年龄段体重均极显著高于策勒黑羊(P<0.01),出栏体重、屠宰率,以及兴、蹄、皮、血液、内脏器官重也极显著或显著高于策勒黑羊(P<0.01或P<0.05)。说明陶策杂交F1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适应当地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草原红牛体尺体重性状微卫星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选用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牛杂交后代共计40头作为试验牛群体,以体尺、体重作为衡量其生长发育指标.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8个微卫星位点基因标记与体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IDVGA55等位基因C(203bp)对体高、十字部高和坐骨端高三个体尺性状有正效应;BM2113等位基因C(142bp)对腿围性状有正面影响;ETH225等位基因A(123bp)对腰角宽具有正面影响;BM1824等位基因A(171bp)对十字部高性状有正效应,等位基因C(179bp)对胸深性状有正效应;TGLA44等位基因E(221bp)对体重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20,(1):11-15
旨在探讨非遗传因素对新疆褐牛体尺性状的影响。根据伊犁地区3个牧场2013—2017年间544头新疆褐牛的体尺性状记录,分析不同年份、胎次、场、季节对新疆褐牛体高、体斜长、胸围、腹围、胸底宽、尻宽、尻长、坐骨端宽、后腿宽度、后腿厚度、后腿高度、后腿半围共12个体尺性状的影响,并进行了多重比较。结果:GLM一般线性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份对新疆褐牛12个体尺性状均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场对新疆褐牛胸围、腹围、胸底宽、尻宽、后腿宽度、后腿厚度、后腿半围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季节对新疆褐牛胸围、尻宽、坐骨端宽、后腿宽度、后腿厚度、后腿高度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胎次仅对后腿高度影响极显著(P<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份对新疆褐牛的尻长、后腿厚度、后腿半围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场对新疆褐牛体高尻长、坐骨端宽、后腿厚度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不同胎次对新疆褐牛后腿高度、后腿半围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不同季节对新疆褐牛尻宽、后腿宽度影响极显著(P<0.01);4个非遗传因素对新疆褐牛体高、体斜长、胸围、胸底宽、尻宽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7.
研究选用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牛杂交后代共计40头作为试验牛,以体尺、体重作为衡量其生长发育指标,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8个微卫星位点基因标记与生长发育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IDVGA55等位基因C(203bp)对体高、十字部高和坐骨端高3个体尺性状有正效应;BM2113等位基因C(142bp)对腿围性状有正面影响;ETH225等位基因A(123bp)对腰角宽具有正面影响;BM1824等位基因A(171bp)对十字部高性状有正效应,等位基因C(179bp)对胸深性状有正效应;TGLA44等位基因E(221bp)对体重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选用草原红牛、利木赞与草原红牛杂交后代共计40头作为试验牛群体,以体重、体尺作为衡量牛生长发育的指标,以肉牛线性体型评分方法中的肌肉度线性评分性状和屠宰肉用性状作为衡量牛肉用性能的指标,运用SPSS软件之GLM分析了40头牛21个性状与8个微卫星标记的关系。结果表明,IDVGA55等位基因C(203bp)对体高、十字部高和坐骨端高3个体尺性状有正向效应;BM2113等位基因C(142bp)对腿围、净肉重和净肉率等性状有正向影响;ETH225等位基因A(123bp)对腰角宽具有正向影响;IDVGA46等位基因C(211bp)对5个肌肉度评分性状和4个屠宰肉用性状有负向影响;BM1824等位基因A(171bp)对十字部高、腰厚2个性状有正向效应,等位基因C(179bp)对胸深性状有正向效应;TGLA44等位基因E(221bp)对肉用性状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伊犁地区新疆褐牛肉用品系群体选育效果,选取健康状况良好、符合品种特征的新疆褐牛以及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一世代、二世代进行了体尺、活体超声波等指标测定。结果:选育后的12、24、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一世代、二世代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胸深、胸宽、尻长、腰角宽和髋宽均极显著高于同月龄新疆褐牛(P<0.01),12、24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二世代胸围、体斜长均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5),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二世代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均极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1);10、12、24、36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母牛二世代肌间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1);6、12、18月龄新疆褐牛肉用品系公牛二世代肌间脂肪含量极显著高于同月龄一世代(P<0.01),且12、18月龄背膘厚度显著低于同月龄一世代(P<0.05)。综上,新疆褐牛肉用品系二世代体尺指标均优于新疆褐牛及一世代,且肌间脂肪沉积能力强于一世代。  相似文献   

10.
试验旨在探索萨索鸡与白羽鸡(AA鸡)杂交对其生长和屠宰性能的改良作用,并研究体尺性状与屠宰性状间的相关性。选取萨索鸡、白羽鸡及其杂交F1代各500只,在一栋鸡舍内分栏饲养,饲喂相同日粮,自由采食和饮水。第10周时,每个组合随机取12只鸡(公母各半)进行体尺测量和屠宰测定。结果显示:杂交F1代公鸡、母鸡的体重和生长速度均大于萨索鸡,体尺性状极显著(P0.01)高于萨索鸡。屠宰性状中与产肉性状相关的屠体重、半净膛、全净膛、翅膀重、胸肌重、腿重、腿肌重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萨索鸡。萨索鸡和杂交F1代的体斜长、胫长、胸宽、胸深与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全净膛、翅膀、腿重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体尺与屠宰性状的相关性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高于白羽鸡。萨索鸡与白羽鸡杂交F1代生长性状和屠宰性能较萨索鸡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评定杜泊羊与湖羊杂交F1代和湖羊羔羊在河北省邢台地区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状况,试验对二者从初生到断奶期间的成活状况、生长性能及断奶时的血液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杜湖杂交F1代和湖羊羔羊从初生到断奶期间的成活率分别为100%和95%;体重的累积生长中,除了初生重外,杜湖杂交F1代公羔、母羔各年龄段的体重均高于湖羊,其中在15日龄时二者差异显著(P<0.05);绝对生长中,初生~15日龄杜湖杂交F1代公羔、母羔体重均极显著高于湖羊(P<0.01);相对生长中,初生~15日龄,杜湖杂交F1代公羔、母羔体重均高于湖羊,其中公羔差异极显著(P<0.01),母羔差异显著(P<0.05)。杜湖杂交F1代公羔、母羔的大部分体尺指标均高于湖羊,其中1月龄公羔的腰角宽差异显著(P<0.05),断奶母羔的胸围差异极显著(P<0.01)。杜湖杂交F1代和湖羊公羔、母羔大多数血液生理指标均在标准参考值内。说明杜湖杂交F1代羔羊的成活状况、生长性能和断奶时的血液生理指标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可在当地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选用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牛杂交后代共计42头作为试验牛群体,以体尺、体重作为衡量其生长发育指标,进行肉牛肌肉度线性评分,并屠宰测定其肉用性能,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3个微卫星位点基因标记与生长性状、屠宰肉用、肌肉度线性评分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IDVGA46等位基因D(211bp)对3个肌肉度评分性状肩部、腰厚、大腿肌有负相关;等位基因B(205bp)在腰厚方面有正相关。等位基因F(249bp)对牛的胸深、坐骨端高等生长性状有正相关。BM1824等位基因C(211bp)对腿围性状、净肉率和净肉重性状均有正相关。IDVGA2等位基因C(209bp)对牛的肉用性能有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郏县红牛不同年龄段的生长速度和育肥效果,选择53头郏县红牛,根据年龄分为3组,即6月龄组(A)、12月龄组(B)和24月龄组(C),进行90 d的育肥试验。每月定期测定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坐骨端宽等体尺指标和体重指标。结果表明:体尺平均增长幅度由快到慢依次为A组、B组、C组,体重平均增长幅度由快到慢依次为C组、A组、B组。体高A组与B组、C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体斜长3组之间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胸围A组与B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B组与C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管围B组与C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坐骨端宽3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A组平均日增重0.93 kg,B组平均日增重0.72 kg,C组平均日增重1.11 kg,各组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郏县红牛随着年龄的增长各项指标均不断增长,生长期体尺指标增长速度高于育肥期,而育肥期体重指标增长速度高于生长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安格斯牛对大别山牛的杂交效果。[方法]对安格斯牛×大别山牛杂交F1代(安—大F1)和大别山牛各24头进行了初生、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体尺性状测定,对照组和试验组各随机选择3头持续育肥至24月龄后进行了屠宰测定。[结果]安—大杂交F1代牛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安—大杂交F1代牛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体尺指标均明显优于大别山牛;24月龄时安—大杂交F1代的宰前体重极显著高于大别山牛(P<0.01),胴体重和净肉重均显著高于大别山牛(P<0.05)。[结论]用安格斯牛与大别山牛杂交,杂交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矮小型溧阳鸡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对其进一步进行选育和综合评价提供理论参考,试验测定了4、8、12周龄矮小型溧阳鸡杂交后代的体重和体尺性状,并对体重与体尺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周龄时,公鸡的大多数体重、体尺性状均极显著或显著大于母鸡(P0.01或P0.05);体重与体斜长、胸深、龙骨长、胫长、胫围之间,体斜长与龙骨长、胫长、胫围之间,胸宽与胸深、髋宽之间,胸深与髋宽、胫围之间,龙骨长与胫长、胫围之间,胫长与胫围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重与胸宽之间,胸宽与胫围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6.
吉林草原红牛自1985年育成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肉用性能,于1994年开始在通榆县三家子种牛繁育场开展了利木赞杂交改良草原红牛试验,显著地提高了草原红牛的产肉量。笔者就利草F1育肥牛体尺性状与部分肉用性状的表型相关进行分析研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研究皮南牛生长发育状况,[方法]通过对河南新野县皮南牛某养殖场中的321头皮南牛成年母牛进行体尺性状测量,选择9个生长性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皮南牛体重与体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十字部高、腰角宽、坐骨端宽具有极显著相关(P<0.01);从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和贡献率来看,主成分一反映了皮南牛的整体外貌结构信息,第二主成分反映了尻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对南方某警犬基地史宾格犬的体尺性状与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史宾格犬在1月龄期管围发育迅速,头长和胸围生长较快;出生后的前6个月,体重、体尺增长较快,至12月龄时体重和体尺增长基本停止,公犬体成熟时间稍晚于母犬;体长与体高、胸深、胸围、荐高、头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高与胸深、胸围、荐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荐高与头长、管围呈显著正相关(P<0.05);头长与管围呈显著负相关(P<0.05);F1代成年公母犬的体重、体长、胸深、胸围与原代有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9.
溧阳鸡体尺测量及屠宰性能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测定了300日龄溧阳鸡体尺性状和屠宰性能,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溧阳鸡公鸡体尺性状显著大于母鸡(P<0.01);体重和体斜长、骨盆宽、胫围存在显著的相关(P<0.05);溧阳鸡公、母鸡在活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腿肌重和腹脂重上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屠体重、全净膛率、胸肌重、腿肌率和腹脂率上差异显著(P<0.05),除胸肌率和腿肌率外,各屠宰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0.
对榆林市神木县地区和延安地区相同营养水平下的298头利木赞牛改良陕北本地黄牛F1代及陕北本地黄牛的体重和部分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利木赞牛与陕北本地黄牛杂交F1代的体高、体长、胸围和髋宽均比陕北本地黄牛有所提高,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初生牛的平均体重公牛43.95 kg,母牛41.11 kg,分别比本地黄牛提高126.5%、120.78%,改良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