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针对大城市郊区,人口多、耕地少、国家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大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以保证实现当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这是当前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以地处中国西部的成都市郊县--郫县为例,结合郫县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占补平衡状况,分析了2002~2015年规划期间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关系,提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与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大城市郊区,人口多、耕地少、国家建设占用耕地面积大的现状,如何利用有限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土地开发整理,以保证实现当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这是当前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以地处中国西部的成都市郊县——郫县为例,结合郫县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占补平衡状况,分析了2002~2015年规划期间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关系,提出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与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是全国的特色农业大省,具有发展旱作农业、杂粮产业、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有全国一般性特征,又有自身的路径选择。山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应是以深度贫困地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以村庄整治、建设生态宜居村庄为突破口,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根本路径,以人才要素"上山下乡"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作为重要抓手,走出乡村振兴的山西路径。  相似文献   

4.
十九大报告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基于此,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作为切入点,探讨该战略背景下农村产业振兴的具体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景观生态安全保护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用地分区开发策略,为缓解人地矛盾、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方法,选取地形地貌和土地景观利用类型为主要阻力因子,构建不同安全水平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并获取不同乡镇的生态安全综合得分。此外,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以乡镇为评价单元,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获得不同乡镇的经济发展需求能力得分。[结果]综合考虑生态安全格局和经济发展需求能力二者的得分情况,可将研究区土地分为优先、适度、控制和禁止4类建设发展区,并提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与开发策略。[结论]基于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思路方法,弥补了传统空间发展布局仅考虑经济发展而轻视生态保护的缺陷,可广泛应用于研究区的生态保护、空间规划管制以及防止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在基层已呈现初步局面,但仍存在较多短板,必须要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环境建设等方面探索乡村振兴的基层实践路径,基于此,分析基层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思考新时期基层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与“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新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不可忽视,为了加强耕地保护,我国政府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基于此,在分析乡村振兴与耕地保护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振兴对耕地保护的促进作用,并以仪征市为例,通过梳理耕地利用现状与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与耕地保护的相互推动作用,并提出了科学规划、加快科技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增强公众保护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林草产业在推动乡村生态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新发展阶段。彭阳县位于黄土高原干旱丘陵沟壑区,是六盘山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格局十分重要。基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两山”理念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等,探究彭阳县的林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意义重大。通过阐述彭阳县林草建设和林草产业发展现状及成就,分析了目前彭阳县林草资源建设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家政策导向,总结了新发展格局下的林草产业发展机遇,提出了加强品牌效应和运维管理机制两方面思路,以期为彭阳县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论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广辉  张凤荣  徐艳  宫攀 《土壤通报》2007,38(2):369-373
在对北京市后备资源开发可行性标准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后备资源的开发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后备资源开发面临着的资源质量、生态环境和经济可行性的三重制约。通过土地开发来实现北京市占补平衡不是明智之举。需要改变占补平衡“重开发、轻整理”的现状,使耕地保护的重心从以土地开发为主向以改造中低产田和高标准粮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转变。  相似文献   

10.
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目前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中信息屏蔽和主观性问题,该研究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在构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物元分析法和熵权理论,对其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进行定量评价。熵权物元分析法包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经典域、节域,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物元模型,计算评价指标关联度,确定相关指标权重等内容。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2009年永川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级别为"较安全",2015年和2020年永川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级别为"安全",2005年、2009年、2015年和2020年永川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级别整体上呈现出由"较安全"向"安全"的提升趋势;物元分析单指标评价结果表明,永川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主要制约因子是人口密度、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耕地农药负荷以及单位面积耕地化肥负荷等,而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主要促进因子则是人均耕地面积、耕地与其他土地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GDP年增长率、第一产业产值年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此外,为了验证熵权物元模型评价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将其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熵权物元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虽个别年份有差异,但未出现越级现象。与模糊综合评价相比,熵权物元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合理直观,能更细致地描述对象的生态安全等级,为耕地占补平衡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且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问题一向都是研究的重点。结合近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环境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气候、大气质量以及区域土壤、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伦理与土地退化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伟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5):127-130
全球性的土地退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开展土地退化防治并保持一个可持续的土地生产系统都需要以提高伦理意识为前提.本文介绍了土地利用伦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伦理选择的现实环境,并提出了土地利用伦理落实到土地退化防治实践的具体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通过转换农用地类型实现研究区重金属超标农用地的安全利用。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研究区农用地重金属元素Cd、Pb、Cu污染状况进行评价,依据农用地安全利用标准,采用地类转换的方式调整超标程度严重的农用地类型。结果表明:(1)地类转换对研究区重金属超标农用地安全利用影响显著。从相对污染程度变化情况来看,所有点位相对污染程度均降低。绝大部分点位污染等级降低一到三级不等,个别点位虽单因子污染指数减小,但污染等级没有发生变化。(2)从地类转换后的结果来看,有些地类转换调整之后虽然相对污染等级降低,但污染指数仍大于3;另一种情况是经过地类转换,污染指数有所降低,但污染等级并未发生改变。(3)从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分布在中部城镇建成区附近,城镇周边分散有个别地块,地类转换之后,超标程度较重区域向集中分布区域中心缩减,城镇周边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15.
在分析“退耕还林”政策驱动下的农户土地转用决策机理的基础上,以江西丰城市的农户调查资料建立了“退耕还林”政策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计量分析模型,结果表明:(1)退耕收益补偿对比值对土地利用变化有显著的影响;(2)“退耕还林”政策中对土地产权的安排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不大;(3)在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影响因素不同,土地资源丰度、农户择业行为对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影响较大。并进一步就推进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方式、合理引导土地利用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系上黄试验区农林牧优化生态经济结构试验的一个组成部分。试验中以采用增施化肥为突破口及农田结构调整等综合技术,使试验区粮油在短期内达到了自给有余,农田生态开始走向了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流沙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数字化1965年的地形图和对1976年、1988年、2003年三期L andsatM SS/TM/ETM卫星影像的解译得到西双版纳流沙河流域土地利用信息,进而在A rc G IS的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几种景观指数,结合该区域民族分布和传统习俗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但民族传统习俗的影响也很大:靠近坝区的山区居民以傣族为主,人口密度较大,森林覆盖率却较高;距离坝区较远的山区,主要是山地民族,人口密度小,但森林覆盖率也小,民族因素对森林以及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要大于人口因素。政策对土地利用的时间变化影响较大,从1965~2003年,流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很大变化,1965年、1976年、1988年和2003年4年中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都是有林地,但有林地面积在减少,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在增加,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增强,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研究天山北麓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中的土地退化现象,有利于监测新垦绿洲的环境演变过程。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选取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动态度、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和LUCC动态变化趋势指数4个指标,并结合转移矩阵,对该地区20 a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特征及土地退化现象进行综合分析。1990—2010年,研究区耕地和城乡居民工矿用地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分别增加了91.05%和60.19%。草地和冰川/永久积雪面积则大幅减少,分别下降了15.45%和28.97%。通过转移矩阵发现,草地和永久冰川退化成荒漠的趋势明显。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以草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最高,达-0.5056%,耕地次之,为0.409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间主要转移方向为:草地和冰川/永久积雪转化为荒漠,荒漠和草地转化为耕地,荒漠与草地间相互转化,盐碱地面积得到控制,但向荒漠转化的趋势凸显,永久冰川的消融明显加剧,草地持续退化,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滑坡灾害的影响日益显著,而土地利用方式是人类活动的集中体现,因此,有关土地利用方式对滑坡发生发育影响的分析将成为滑坡防治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滑坡发生的三种基本机制,并按照滑坡发生的机制,探讨了三种基本土地利用方式对滑坡的影响原理。  相似文献   

20.
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人类活动及其碳排放强度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探索低碳的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速率,并为面向低碳经济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布局提供参考.本文结合国内外低碳经济和低碳土地利用的研究背景和实践,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从低碳土地利用原则、模式和对策、目标三个方面构建了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的理论框架,重点从土地利用结构、规模、方式和布局等方面提出了低碳土地利用的模式和对策建议,并着重分析了低碳循环性农业、紧凑型城市和生态工业园等三种低碳土地利用布局方式;最后提出了低碳土地利用研究的未来趋势,即区域低碳土地利用路径的差异研究、编制低碳土地利用规划、低碳国土实验区的开发和建设、低碳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