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茶业通报》2010,(1):29-29
<正>近日,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获悉,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徽六"牌六安瓜片被授权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许产品。  相似文献   

2.
《茶业通报》2007,29(2):84-84
近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六安瓜片茶产业作为建设皖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茶叶产业化规模达到了进一步扩大。为宣传六安瓜片,弘扬六安瓜片茶文化,促进皖西茶业发展。六安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4月18日至21日举办了主题为“品六安瓜片千年茶韵。促神韵皖西快速崛起”的第七届六安瓜片茶文化节。来自省内外知名画家、书法家、茶叶专家和新闻界朋友一行六十多人参加了4月18日至20日的六安瓜片原产地采风活动。  相似文献   

3.
“六安瓜片”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兴坤 《茶业通报》2005,27(2):77-77
总结了“六安瓜片”开发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六安瓜片”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信息五则     
《茶业通报》2004,26(2)
第四届六安瓜片茶文化节暨六安瓜片论坛隆重举行由六安市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六安市茶叶产业协会主办,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政府和裕安区茶产业协会承办的第四届六安瓜片茶文化暨六安瓜片论坛于2004年4月19日在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冷水冲村举行六安瓜片茶开采仪式,在六安市裕安区举行六安瓜片论坛。六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相关县区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安徽省农委农业局领导、茶业专家、生产经营企业及新闻媒体共300余人参加了大会。上午冷水冲村的茶园一片翠绿,茶农们喜摘新茶,茶厂正在炒制瓜片茶,许多客人第一次见到瓜片茶炒制工艺,…  相似文献   

5.
汪于奎 《茶业通报》2017,39(4):172-175
2017年金寨县农业发展委员会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依托当地茶叶联合体,在县内麻埠镇、吴家店镇等6个乡镇10个村成立11个六安瓜片炒制中心,开展六安瓜片制作技术师带徒实训,采取"1+1+10+20+N"的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解决茶叶企业用工难问题,提高了茶叶企业经济效益和知名度;传承六安瓜片手工制作工艺,并且快速传播六安瓜片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6.
六安瓜片茶制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六安瓜片茶叶生产现状进行了调查,重点剖析六安瓜片的采摘及加工工艺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六安瓜片绿色名茶可持续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历史名茶—六安瓜片被列为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是与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和优良的品质分不开的。目前,六安瓜片开发在取得初步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质量标准难以控制、生产成本偏高、品牌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必须改进六安瓜片的生产工艺,降低其生产成本,全面实施无公害茶目标,扶持龙头企业,打造知名特色品牌,才能确保六安瓜片绿色名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名茶“六安瓜片”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芳侯 《茶业通报》2001,23(3):10-11
六安瓜片历史悠久 ,驰名中外。早在唐代 ,《茶经》就记载有“六安茶”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 :“六安州之片茶 ,为茶之极品”。“浙杭龙井、徽六瓜片” ,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的位置。因其叶形颇像葵花瓜子壳 ,而称作“瓜片”。该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霍山 ,过去这三县均属六安府所辖 ,故称为六安瓜片 ,作贡茶。国家各种各级评茶机构 ,一直把六安瓜片列为十大名茶之一。真正的六安瓜片形似瓜子 ,单片不带梗芽 ,叶边背卷顺直 ,色泽宝绿 ,附有白霜 ,汤色碧绿 ,清澈明亮 ,香气清高 ,味鲜甘美 ,若冲泡在杯中能浮…  相似文献   

9.
六安瓜片品牌经营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哲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7):520-522
品牌化程度低是影响历史名茶—六安瓜片市场知名度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在强化品牌意识的前提下,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和扶持茶业龙头企业以加强其品牌整合能力等措施,来打造六安瓜片茶叶知名品牌,实现其生产规模与效益的统一、茶叶文化与经济的统一,做强做大六安瓜片茶产业,并最终使其走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0.
程自强 《茶业通报》1994,16(4):33-35
提高“六安瓜片”品质制作技术的研究程自强(六安地区农业局)“六安瓜片”制作技术精湛.品质独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并多次被评为全国名茶,市场供不应求。为继承和发扬“六安瓜片”优良的传统工艺,提高“六安瓜片”的炒制技术水平,特于1...  相似文献   

11.
六安瓜片茶的创制,经历了从徽州松萝到六安(霍山)松萝,再从六安(霍山)松萝到六安(霍山)梅片,又从六安(霍山)梅片最后改名为六安瓜片的过程。六安梅片创制于明末清初,大约在清末民初改名六安瓜片。从创制而言,有近四百年历史。从改名而言,也有百年历史。  相似文献   

12.
顾公新 《茶业通报》2004,26(2):50-50
由六安市人民政府、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六安市茶叶产业协会主办,六安市裕安区人民政府和裕安区茶产业协会承办的第四届六安瓜片茶文化暨六安瓜片论坛于2004年4月19日在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冷水冲村举行六安瓜片茶开采仪式,在六安市裕安区举行六安瓜片论坛。六安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相关县区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安徽省农委农业局领导、茶业专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六安瓜片条目内说:“片形烘青绿茶之一,清代末年创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和霍山县,过去三县均归六安府(府应作州)管辖,故称六安瓜片”。该条目基本上采用了《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一书中六安瓜片的观点。《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六安瓜片一节编撰人庄维之同志在文中提及六安瓜片历史渊源时有两种说法:一为某茶行评茶师从收购的上等绿大茶中专拣嫩芽摘下制成峰翅抛售市场;另一说法麻埠祝财主因取悦袁世凯炮制而成的。编写人庄维之同志认为:“两说虽然大相径庭今不评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创建六安瓜片有机茶基地的优势做了分析研究,同时明确概述发展六安瓜片基地思路,旨在推动有机茶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5.
《茶业通报》2003,25(2):53-54
我县是全国一百个重点产茶县之一,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六安瓜片”的原产地。全县现有茶园面积9467hm2,可采茶园面积6000hm2,年产干茶3000t,年产值5400万元,系列产值8000万元。“金寨翠眉”蝉联四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齐山牌“六安瓜片”勇夺2001年中国(芜湖)国际茶叶博览会“茶王”称号。茶树良种工程、科技园建设、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叶生产、茶叶生产机械化、市场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举措,推进了茶叶产业化进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1因地制宜,与进俱进,不断完善发展战略茶叶产业一直是我县的经济主导产业之一,历届县委…  相似文献   

16.
陈辉  祝儒水 《茶业通报》2016,(3):106-108
茶产业已成为金寨县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提升六安瓜片茶叶质量,确保六安瓜片茶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金寨县政府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联动、产业升级等方法,取得产品质量明显提高,茶农生产组织化程度显著加强等成效。总结出以利益合理分配为纽带、以恰当布局为基础等关于茶叶联合体建没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正>2015年6月1日,六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传友、薛建宏、刘连生、李建民率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赴金寨县、裕安区等地视察六安茶谷建设情况。六安市副市长高斌、熊健陪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参观了金寨县响洪甸"六安茶谷"观景平台、滨河亲水步道、谢裕大(六安)瓜片加工厂区、茶谷  相似文献   

18.
推动六安瓜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增强六安瓜片茶产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大别山区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路径。运用SWOT分析法对六安瓜片茶产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大力实施生态茶园建设,拓展茶产品深加工空间,加快茶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双驱动模式,加快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滕德文  陈运久 《茶业通报》2003,25(3):133-134
为促进我市茶叶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进一步整合皖西茶叶资源,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加茶农及茶商收入,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加快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面建设小康六安,我市于2002年底建成了集茶叶生产基地、加工、销售、茶叶包装、冷藏保鲜、音乐文化茶座为一体的大型茶叶市场———六安瓜片茶叶市场。毋庸置疑,此举对突出区域经济,发展老区特色农业,促进交流,搞活流通,弘扬中华茶文化,拉动农业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鉴于此,本文就如何完善茶叶市场功能略作研究,以供参考。1六安茶叶市场基本情况茶叶市…  相似文献   

20.
齐山翠眉是近年来新创制的名茶,以其纤秀色绿,形如月芽,酷似嫦娥画眉,而被我国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誉为“翠眉”,因产干皖西金寨县齐云山,故称“齐山翠眉”。创制经过金寨县自古以来就生产名茶,进贡皇室、誉满海内。“六安瓜片”就主产该县境内,尤其是“齐山云雾瓜片”犹如名茶冠上的明珠,更为著名。 1986年春,金寨县的茶叶技术人员,遵循“发挥资源优势,开发山区经济”的创新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