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散黑穗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小麦散黑穗病的成因1.1症状散黑穗病主要为害穗部,小穗畸形,偶尔也发生在茎、叶上,病株比健康植株稍矮,抽穗略早,带菌植株孕育穗,抽穗前不表现症状。所有小穗的子房、种皮及颖片均消失而成为黑色粉末,被侵害的子房和颖片发育成冬孢子堆,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色薄膜,病穗在抽穗前内部就已完全变成黑粉,所以俗称黑疸、乌麦、灰包。在病穗抽穗时,膜便破裂,孢子随风飞散。病穗只残留穗轴,而在穗轴的节部还可以见到残余的黑粉,通常是整株分蘖和穗部都发病。后期的病穗仅残留曲折的穗轴而毫无收获。新被侵染的麦穗,虽然有病菌菌丝潜伏在种子胚…  相似文献   

2.
小麦梭条花叶病是小麦梭条花叶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小麦病株分蘖少,主茎成穗率低,穗小、粒轻,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70%以上。介绍了小麦梭条花叶病的发病规律及发病症状,并从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方面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黄淮麦区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婷  逯腊虎  杨斌  袁凯  张伟  史晓芳 《作物杂志》2019,35(6):20-171
为明确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差异和特点,提高其利用效率,以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5个主要农艺性状为指标,对来自黄淮麦区4省(河北、山东、河南和山西)的263个小麦品种(系)进行统计分析。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穗粒数外,4个省的小麦种质在其余各农艺性状上差异极显著。变异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5个农艺性状中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小穗数变异系数最小;4省中,河北小麦株高、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小,穗粒数变异系数最大;河南小麦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小,千粒重变异系数最大;山东小麦穗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山西小麦株高、小穗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与穗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小穗数与穗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穗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可根据4省小麦种质农艺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符合目标性状的亲本材料,同时加强种质基因库的更新。  相似文献   

4.
西藏三联小穗小麦是中国西藏地区一种独特的小麦地方品种,拥有特殊的三联小穗性状,超多的小穗数和小花数。分子定位控制三联小穗基因的基因座,发掘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本研究利用西藏三联小穗小麦的衍生系TTSW-5与普通穗型小麦,间3和川麦55,分别构建F2群体,成熟后进行穗部性状的表型分析和SSR基因型鉴定。性状表型遗传分析表明,西藏三联小穗小麦的三联小穗性状由两个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控制;通过SSR标记鉴定来自TTSW-5/间3组合的F2群体,在2A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与三联小穗性状相关的QTL,定位于SSR标记Xgwm275和Xgwm122之间,两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6.6cM,该QTL的LOD值为6.19,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值为33.1%,初步命名为qTS2A-1。我们推测qTS2A-1可能是控制三联小穗性状相关的主效QTL,SSR标记Xgwm275和Xgwm122可能可用于三联小穗性状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5.
抽穗后不同时期去除旗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旗叶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光合器官,探明旗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对小麦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2008-2009年参加四川省小麦区试的35个品系为研究材料,通过在抽穗后不同时期去除旗叶,旨在探明各时期旗叶对小麦穗长、千粒重、穗粒数和小穗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期去除旗叶对小麦千粒重影响最大,其千粒重减少14.7%,抽穗后7 d和抽穗后21 d去除旗叶对小麦千粒重影响较大,分别降低13.9%,14.1%;而对穗长、穗粒数和小穗数影响较小;不同时期去除旗叶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同,且不同品系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穗粒数是小麦产量三要素建成的关键因子,深入挖掘穗部发育调控基因有助于培育高产小麦品种。以小麦品种京411为野生型,经EMS诱变获得了表型稳定的小穗退化突变体asd1 (apical spikelet degeneration 1)。该突变体表现顶端小穗明显退化,穗长缩短了约40%,结实小穗数减少了约35%,穗粒数显著减少了54%,同时株高也明显降低。利用京411×asd1遗传群体的F2和F3代表型数据分析表明,顶端小穗退化性状受1对主效隐性基因控制。采用混合群体分离分析法(BSA),结合测序所得SNP位点,在7A染色体上开发了7个KASP标记,将目标突变基因定位在7A染色体短臂9.91 Mb物理区间内,遗传距离为17.62 cM,推断该区段存在一个新的控制小麦花器官发育及穗部形态发育的重要基因。本研究所鉴定的小麦穗发育控制区段有助于深入解析小麦小穗形成的遗传基础,为进一步揭示小麦产量形成的分子机理提供突变基因。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秸秆还田后采取何种耕作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2016-2021年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杜曲镇前韩村开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的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耕深25cm(T1),秸秆全量还田、耕深15(T2)、20(T3)、25(T4)和30cm(T5)处理,研究秸秆还田状态下微调的耕作方式对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病小穗率、病粒率、千粒重、病情指数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5处理的病穗率、病小穗率、病粒率、千粒重、病情指数和DON含量均是最优值(除T1外),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从优到劣为T1>T5>T4>T3>T2,秸秆不还田T1处理表现最优,秸秆还田下T5处理表现最优,且T1和T5处理的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后T5处理的耕作方式最有利于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高质量连年秸秆还田不会造成赤霉病流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穗率、病小穗率、病粒率、病情指数与DO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DO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4月份平均气温与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研究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小麦花药培养技术,构建了小麦杂交组合"豫麦57×花培3号"的DH群体.应用该群体研究了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千粒重8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83%、87.62%,98.3%、31.69%、33.31%、57.4%、43.12%、72.9%.通过各性状偏度和峰度系数的估算,分析了影响各性状的基因数目及基因作用方式.结果表明,控制株高、穗下节长、穗数、不育小穗数和千粒重的基因间无互作,控制穗长的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控制结实小穗数和总小穗数的基因间可能存在重叠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10个超级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株高与穗部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分析及穗粒数的改良途径分析.结果表明.穗粒数与株高呈负相关。而与穗长、分化小穗、结实小穗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穗长并口结实小穗数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最大。均为极显著正相关:我国超级小麦的育种目标应是在一定群体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小麦的单稳重。在穗粒数的改良过程中,应选育矮秆、大穗、结实小穗数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0.
以30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3个重复,对13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分析参试品种的农艺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表现为千粒重>穗长>穗粒重>苗叶宽>有效分蘖数>株高>苗叶长>生物学产量>小穗粒数>不育小穗数>每穗小穗数>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达到极显著正相关,穗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在通径分析中,直接通径系数的变化规律为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苗叶宽>不育小穗数>有效分蘖数>株高>每穗小穗数>生物学产量>分蘖数>苗叶长>穗长>小穗粒数。因此,高产选育应充分考虑千粒重和穗粒重高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1.
由镰孢属(Fusarium)真菌侵染引起的赤霉病是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但小麦育种中可直接利用的抗源非常有限。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赤霉菌株F0609,对来源于中间偃麦草或长穗偃麦草的119份小偃麦衍生品系进行3年6个环境的抗病鉴定,发现平均病小穗率<10%的材料有13份,抗性评价为抗病(R);平均病小穗率介于10%~25%之间的材料有61份,抗性评价为中抗(MR);其余45份材料的平均病小穗率介于25%~50%或>50%,抗性评价为中感或高感(MS和S)。在13份高抗赤霉病材料中,CH16387的抗性显著优于苏麦3号和望水白,CH16371和CH16379的抗性显著优于望水白,其余10个品系与抗病对照苏麦3号和望水白的抗性水平相当。这13份材料分别来自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TAI8045和小麦-长穗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TAP8430与普通小麦的杂交组合,TAI8045抗性显著优于对照品种望水白, TAP8430与苏麦3号和望水白的抗性相当,而杂交组合中的小麦亲本对赤霉病表现感病,推测这些材料的抗性可能来自TAI8045和TAP8430。这些抗病材料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小麦盛花期穗胆碱浓度与赤霉病抗性的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祥义  吴兆苏 《作物学报》1994,20(2):176-185
研究表明,(1)普通小麦品种间盛花期穗胆碱浓度存在着极显著差异;系谱分析表明这一生理性状具有遗传性。(2)盛花期穗胆碱浓度与赤霉病田间抗性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即与病圃病小穗率、反应级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1=0.8634),可作为筛选小麦赤霉病抗源的重要生化指标这一。(3)富含胆碱的残留花药、雌蕊及早期颖果是禾  相似文献   

13.
在小麦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了优质小麦济麦20号春季氮肥后移增产保优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起身肥易造成田间郁闭,小穗小花退化多,穗粒数少,粒重低、品质差;拔节肥能明显减少不孕小穗小花,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倒伏能力;单一孕穗肥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明显降低,但穗粒数和粒重增加,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14.
张远武  余毓君 《作物学报》1995,21(4):429-433
小麦品种苏麦3号的21个单体系统经诱变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后,不同单体及不同性状的辐射敏感性表现不同,在抗赤霉病性上,按接种至始症发病天数、接种至穗轴发病天数、接种后第15天病小穗数、腊熟期病小穗数及病小穗率等几个指标统计,辐射后二体表现不敏感,却有几个单体系表现敏感提高了抗性.对于分蘖数、抽穗期、株高、剑叶长和宽,每穗小穗数等性状,二体与单体的表现趋势相同,只有4A的敏感性最大.  相似文献   

15.
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增粒途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以27个穗粒性状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穗粒数形成过程中的各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通径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穗粒性状基因型在分化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分化小花数和可孕小花数上均有明显差异。特大穗型小麦的小花分化速率最快,分化持续时间最短。穗粒数对小麦产量提高的贡献最大,穗粒数与千粒重之间不存在负相  相似文献   

16.
张远武  余毓君 《作物学报》1995,21(4):429-433
小麦品种苏麦3号的21个单体系统经诱变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后,不同单体及不同性状的辐射感性表现不同,在抗赤霉病性上,按接种至始症发病天数、接种至穗轴发病天数、接种后第15天病小穗数,腊熟期病小穗数及病小穗率等几个指标统计,辐射后二体表现不敏感,却有几个单体系表现敏感提高了抗性,对于分蘖数,抽穗期,株高、剑叶长和宽,每穗小穗数等性状,二体与单体的表现趋势相同,只有4A的敏感性最大。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选择适宜关中地区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综合比较了不同小麦品种抽穗扬花期株高、叶基角、叶间距,成熟期穗长、穗重、穗下节长、小穗数、穗粒重、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差异,通过比较试验发现偃亳 369、西农 99 地上部生物量、穗粒数、穗重、千粒重等表现突出,陕道 198 亩穗数、穗长、小穗数等表现突出。偃亳 369、西农 99、陕道 198 产量居前 3 位,在关中地区推广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密度SNP 遗传图谱定位小麦穗部性状基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小麦穗部性状之间相关性密切, 其中穗粒数和千粒重是重要的产量构成要素, 挖掘与穗部性状相关联的基因位点对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解释基因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RIL群体(山农01-35×藁城9411) 173个F8:9株系为材料, 利用90 k小麦SNP基因芯片、DArT芯片技术及传统的分子标记技术构建的高密度遗传图谱, 在5个环境下进行穗部相关性状QTL定位。检测到位于1B、4B、5B、6A染色体上7个控制千粒重的加性QTL, 解释表型变异率6.00%~36.30%, 加性效应均来自大粒母本山农01-35; 检测到8个控制穗长的加性QTL, 解释表型变异率14.34%~25.44%; 3个控制穗粒数的加性QTL; 5个控制可育小穗数的加性QTL; 3个控制不育小穗数的加性QTL, 贡献率为8.70%~37.70%; 4个控制总小穗数的加性QTL; 6个控制小穗密度的加性QTL。通过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 检测到32个加性QTL, 解释表型变异率0.05%~1.05%。在4B染色体区段EX_C101685–RAC875_C27536检测到控制粒重、穗长、穗粒数、可育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的一因多效QTL,其贡献率为5.40%~37.70%, 该位点在多个环境中被检测到, 是稳定主效QTL。在6A染色体wPt-0959-TaGw2-CAPS区间上检测到控制粒重、总小穗数的QTL。研究结果为穗部性状的分子标记开发、基因精细定位和功能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麦小穗缺位及不孕的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产量中产阶段主要解决穗数不足的问题,而进入高产阶段则主要解决穗重的问题,穗重取决于千粒重和穗粒数,而豫南地区选用大粒品种风险较大,因此,提高穗粒数,减少小穗缺位、小穗不孕、小花退化是小麦高产阶段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顶端发育的小麦产量结构形成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潘洁  朱艳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5,31(3):316-322
小麦产量由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与粒重构成。本研究以试验资料为基础,通过定量分析小麦茎顶端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因子和品种特性的动态关系,构建了小麦穗粒发育与结实的模拟模型,包括对叶原基数、叶片数、小穗原基数、小穗数、籽粒数及籽粒重的预测;进一步结合茎蘖发生与穗数决定模型,最终建立了小麦产量结构形成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