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对鼠尾草属(Salvia L.)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确认了一种近年来在昆明附近有迅速蔓延趋势的外来鼠尾草——椴叶鼠尾草(Salvia tiliifolia Vah)l。该种鼠尾草此前在我国曾被报道为宾鼠尾草或杜氏鼠尾草(Salvia dugesii Fernald)。椴叶鼠尾草是一种原产中美洲的杂草,已入侵到墨西哥、美国、埃塞俄比亚、南非和澳大利亚等地,并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人员详细调查了椴叶鼠尾草在中国的分布,并推断该种可能于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花卉引种首先进入昆明,然后迅速向昆明周边地区扩散,目  相似文献   

2.
彩叶草叶片cDNA文库的构建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植物(叶)总RNA抽提试剂盒提取彩叶草红色品种顶部叶片总RNA,用SMART cDNA Library Construction Kit构建cDNA文库。经测定原始文库滴度为1.2×106 pfu/ml,扩增总文库滴度为6.7×109 pfu/ml,重组率达到98%,插入片段在0.5 kb到2 kb之间,1 kb以上的占60%。通过PCR检测,从总文库中检测到了彩叶草CHS、DFR 及ANS基因的特异片段。各项指标都表明,已获得较高质量的cDNA文库,为彩叶草叶色基因的分离克隆,彩叶草类黄酮类色素合成的分子调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收集了2010年到2015年国内外有关反枝苋的最新研究报道,从入侵生境、生物学特性、化感作用和危害、应用以及防治方法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反枝苋依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能够成功入侵农田等生境;较强的化感作用会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危害;作为一种植物,反枝苋可适当用作牧草以及污染场地的修复;反枝苋的防治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3种。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今后的研究应在反枝苋对自然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机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危害、应用潜力挖掘以及寻求先进的综合防治方法等方面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4.
植物入侵是指某种植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在当地适宜的土壤、气候和缺少天敌抑制的条件下得以迅速繁殖,并取代原有植物,破坏当地生态或经济。外来入侵植物一般多为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生活周期短,种子数量巨大,繁殖和传播方式多样,灵活适应环境变化等特征。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其长势难以控制,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5.
《种业导刊》2014,(11):30-30
<正>"在中国,外来入侵植物至少有250种,处理这些外来入侵的植物,每年需投入100亿元。如果外来植物入侵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个数字还将大幅增加。"近日,第五届国际植物园协会亚洲分会暨东亚植物园网络会议在宁举行,国际植物园协会主席、英国雷丁大学荣誉教授沃伦·海伍德提醒中国同行。随着近年来中国与世界经济往来愈发密切,大量  相似文献   

6.
中国养殖业中的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了中国养殖业中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了中国养殖业中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共计27科40种,其中外来入侵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别为5种、10种、3种、22种;来源于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中国不同生态环境的分别有22种、3种、6种、3种、6种;中国养殖业中的外来物种入侵途径以不当的有目的的引入为主;外来物种入侵已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人民健康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中国养殖业中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促进中国养殖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用线路调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格达湖自然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内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都有外来入侵植物的分布。在实验区样方内共调查了24种植物,其中外来入侵植物6种,占调查植物总数的25%;在缓冲区样方内共调查了30种植物,其中外来入侵植物6种,占植物总数的20%;在核心区样方内共调查了23种植物,其中外来入侵植物1种,占植物总数的4.35%。  相似文献   

8.
水葫芦和紫茎泽兰的启示——话说外来植物入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998年出版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近60种。"报告还列出了58种"中国已知外来有害植物",其中包括水葫芦、紫茎泽兰、飞机草、普通豚草等一些被媒体屡次报道的外来入侵植物。前不久,笔者在贵州、广东等地又目睹了紫茎泽兰、薇甘菊(一种新出现的外来入侵者)等外来植物的猖撅入侵,对外来有害生物对本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产生了深刻认识。但静下心来细细想想,又有一些异样的感觉。是敌人,还是朋友在我们的周围,植物"入侵者"的身影时常可见。据专家统计,世界各地的杂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豫中地区大豆施肥中氮磷肥最佳用量,设置氮水平(0、60、120、180 kg/hm2)和磷水平(0、45、90、135 kg/hm2)大田试验,在大豆收获期,通过在每个小区取3个l m2进行测产,在大豆关键生育期每小区选取代表性植株3株,通过杀青、烘干测定干物重。结果表明,大豆地上部干物质量随着生育期不断增加,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大豆产量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9.01%~11.86%,不同磷肥用量较不磷施肥处理增产2.8%~12.0%;其中氮肥用量为120 kg/hm2、磷肥用量为90 kg/hm2时,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此时经济效益最佳。当氮肥用量超过120 kg/hm2时,会出现大豆地上部干物质量、产量下降,当磷肥用量超过90 kg/hm2时,磷肥利用率和增产效益都会出现下降。本研究表明,豫中地区氮肥用量120 kg/hm2、磷肥90 kg/hm2时,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0.
外来植物土荆芥入侵的化学基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荆芥为藜科藜属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1864年首次发现于中国台湾省台北淡水,2010年1月7日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植物种名单》。目前对土荆芥的入侵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生态学、化学成分、他感作用、逆境抗性等方面,因此其入侵机制主要是化学武器假说,如次生代谢旺盛,具化感潜力,抗逆性强等。但并未从分子学角度进行相关研究,如土荆芥的遗传进化特点、土荆芥入侵的分子标记、土荆芥的代谢组学等。尤其是土荆芥入侵之后,其与本土植物的种子萌发速度或生长速度比较(优先效应),目前尚未有报道。因此,未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必须对其分子生物学开展深入研究,尤其应重点研究土荆芥入侵的优先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贵州外来植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对贵州省外来植物的区系、生长类型、来源和迁入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外来植物10科158属354种,最多的科属为菊科(46种)、茄属(10种);(2)生长类型最多的为一年生草本(91种),172种来源于美洲,358种为有意引入;(3)详细列出了贵州外来有害植物64种。  相似文献   

12.
<正>原产于日本的蓼科杂草在英国疯狂繁殖,对当地植物造成严重影响。英国研究人员为此专门培育出一种昆虫,使用生物手段遏制外来杂草入侵  相似文献   

13.
迷迭香是一种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的唇形科香草植物,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和草药,迷迭香在地中海地区已有数千年的栽种历史和食用历史。迷迭香含有鼠尾草酸、鼠尾草酚、迷迭香酸、迷迭香酚等多种活性化合物。研究发现,迷迭香提取物及其组分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抗肿瘤、抗炎、抗糖尿病、镇痛、抗胃溃疡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综述了迷迭香主要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迷迭香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3种鼠尾草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新种质芡欧鼠尾草与鼠尾草属常见植物一串红、一串蓝之间的亲缘关系,并为其远缘杂交和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本实验在细胞遗传学水平,对鼠尾草属芡欧鼠尾草、一串红、一串蓝3种植物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芡欧鼠尾草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2条,核型公式是2n=12=2m+2sm+8st,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74.9%,核型分类标准属于“3A”型;一串红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4条,核型公式是2n=44=34m+2sm+8st,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62.4%,核型分类标准属于“2A”型;一串蓝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8条,核型公式是2n=18=12m+6sm,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9.0%,属于“2A”型。通过核型分析,芡欧鼠尾草、一串红、一串蓝的染色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认为这3种鼠尾草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物入侵生态学创新研究组冯玉龙研究员等近期发现,氮分配的进化不仅能导致外来入侵植物光合能力和光合氮利用效率提高,还能导致光合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和叶片建成成本偿还时间缩短,即在入侵地外来植物进化出快速偿还型能量利用策略。这对认识降低资源向防御的分配如何促进外来植物的成功入侵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和发展了氮分配的进化假设。  相似文献   

16.
盐胁迫对红花鼠尾草和蓝花鼠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花鼠尾草(Salvia coccinea)和蓝花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0.4%、0.8%、1.2%、1.6%的NaCl、KCl和0.4%、0.8%、1.2%、1.6%、2.0%Na_2SO_4盐溶液进行胁迫,调查三种盐对两种鼠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盐分对红花鼠尾草、蓝花鼠尾草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较低浓度的0.4%Na_2SO_4促进了两种种子的萌发,高于该浓度的Na_2SO_4处理和所有浓度的NaCl、KCl处理均抑制了两种鼠尾草种子的萌发,使种子发芽迟缓,发芽进程延长,并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0.4%KCl对红花鼠尾草和蓝花鼠尾草的胚根生长都有一定的促进,其他处理则明显抑制胚根生长。红花鼠尾草的耐盐适宜范围是Na_2SO_41.30%、NaCl 0.88%、KCl 0.55%;半致死浓度是Na_2SO_41.96%、NaCl 1.20%、KCl1.53%;极限浓度分别为Na_2SO_43.30%、NaCl 1.72%、KCl 3.11%。蓝花鼠尾草的耐盐适宜范围是Na_2SO_40.80%、NaCl 0.53%、KCl 0.56%;半致死浓度是Na_2SO_41.15%、NaCl 0.88%、KCl 1.19%;极限浓度分别为Na_2SO_41.71%、NaCl 1.45%、KCl 1.95%。在萌发阶段,蓝花鼠尾草对盐分的敏感程度大于红花鼠尾草。三种盐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从强到弱的顺序为NaClKClNa_2SO_4。  相似文献   

17.
重要的观赏种在观赏领域中,至今我国园林花卉中常见到的主要是下列各种: 1.‘银圣’鼠尾草(S.argentea‘Silver Sage’)这是近年由外国引入的以观叶为主的鼠尾草。二年生草本,株高约50~100厘米,每轮花序有小花6~10朵,花冠筒长不足2厘米,色粉白、带紫或带黄色花,在观赏园艺栽培中用作观叶材料。莲座叶丛上被覆细长的白色绵状毛,使株丛犹如披上一层柔软而圣洁的白纱,更添几分妩媚与高贵。原种产地中海,喜温凉、排水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正>布劳阁林下鼠尾草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宿根花卉,株高约40~60cm,株形紧凑,全株被毛。叶对生,长椭圆形,叶面有下陷的网状脉,揉搓后有香味。花唇形,花冠玫瑰红色或蓝紫色,颜色艳丽,有香气,花期5~8月。喜温暖,具有较好的耐热性,抗寒性强,开花不需要低温春化,生长温度10℃~18℃。喜光照充足。耐干旱,耐瘠薄,是优良的蜜源植物。繁殖布劳阁林下鼠尾草多采用播种繁殖  相似文献   

19.
不同药剂处理对石栗种子发芽率及苗木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恒温条件下(24。C),利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硝酸钾、GGR、ABT1对石栗干种进行浸种催芽播种在沙床上,以干种直接播种的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药剂处理对石栗发芽率及幼苗地径、根系生长、生物量分配以及生理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00mg/L赤霉素溶液浸泡时间为24h的种子,其发芽率最高,可达到54%;其次为2000mg/L的硝酸钾溶液浸泡时间为24h的种子,发芽率达到32%,与对照相比,都达显著差异。根据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测定出用100mg/L的GGR6#溶液浸泡24小时的种子生长的幼苗苗木质量较好,其次200mg/L的赤霉素溶液浸泡24h的处理;苗木质量最差的是用2000mg/L的硝酸钾溶液浸泡24h的处理。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一种有效保持迷迭香叶片采后品质的微波前处理(MP)方法及MP对四种不同贮藏条件(光照、遮荫、-20℃、55℃)下的迷迭香叶片中鼠尾草酸及迷迭香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微波处理(800W,15 min)的迷迭香叶片中鼠尾草酸及迷迭香酸含量在贮藏期内的降解速率明显降低。此外,在遮荫和-20℃条件下贮藏的迷迭香叶片中鼠尾草酸及迷迭香酸的含量要高于在光照及55℃条件下贮藏的叶片。在微波前处理的过程中,同时采用微波辐射提取精油。微波提取和水蒸馏提取所得精油在产量及成分上均无显著差异。因此,微波前处理可作为迷迭香等芳香植物精油提取及品质保持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