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研究了各轮茶梢茶饼病斑的形成部位,发现头茶新梢茶饼病斑的形成部位与其它各轮茶梢有显著不同。即:在头茶新梢的第一  相似文献   

2.
一、卷叶虫类的颗粒体病毒茶小卷叶蛾(Adoxophyes SP)的颗粒体病毒(略称AoGV)已经搞清了它的形态、性质、病原性以及大量饲养方法等。以苹果小卷叶蛾为对象也在苹果园进行了防治试验,并且显示出其实用价值。被AoGV感染后的茶小卷叶蛾幼虫,体色变成白至黄白色,在化蛹前致死,但是,没有彻底死以前此虫与健康虫一样,继续进  相似文献   

3.
用盆栽的四年生薮北种茶树,研究新梢生育期间的温度对茶树新梢生育的影响;茶树新梢展开度(指新梢成熟,形成驻芽—译注)的进行速度,从萌发期到采摘期的新梢生育天数,判明了新梢生育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有效积温。其研究结果归纳如下: 1.新梢展开度的进行速度:气温在25℃以内时,温度愈高展开速度愈快,25℃以上时,温度愈高,展开速度愈缓慢。各茶季的平均温度,头茶为16℃,二茶为21℃,三茶为27℃,在这种平均温度的情况下,各茶季新梢每天的展开速度均在11%左右。  相似文献   

4.
人工饲料条件下茶尺蠖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命表法研究一种人工饲料条件下茶尺蠖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茶尺蠖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幼虫存活率、蛹羽化率和卵孵化率分别为90.50%、86.29%和91.03%,与茶树嫩梢饲养比较差异不显著。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化蛹率为85.52%,低于茶树嫩梢饲养87.50%的化蛹率。取食人工饲料的茶尺蠖幼虫历期和世代历期分别为20βd和39.62βd,较茶树嫩梢饲养历期分别增加了1.44βd和2.41βd,但两者无显著差异。人工饲料饲养茶尺蠖雌成虫寿命显著高于对照,单雌产卵286.9粒,较茶树嫩梢饲养增加14.82%。幼虫种群存活率曲线呈死亡率-年龄增函数,死亡主要发生在后期(化蛹)个体中,与茶树嫩梢饲养差异不显著;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种群内禀增长力和周限增长率分别为0.113和1.119,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较茶树嫩梢饲养增加了2.43βd和0.265βd,种群趋势指数87.21,表明采用人工饲料饲养的茶尺蠖种群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在格鲁吉亚共和国,茶梢蛾(Parametiotesotheoe Kusn.)是茶树上最危险的害虫。茶梢蛾幼虫为害茶树叶片和嫩枝,大大地减少茶园产量给种茶业带来颇大的经济损失。这一害虫在茶场中广泛传布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防治法。  相似文献   

6.
茶梢蛾(Paramelriotes theae Kusnetzov)属鳞翅目尖翅蛾科,是我省茶树主要钻蛀性害虫之一.它以幼虫钻蛀为害嫩梢,被害梢中空枯死,新叶变色、干落,蛀孔处粗大易断.近年来该虫在我校茶园与福安“五·四”茶场大面积发生为害.为了摸清虫情,探明其幼虫在茶园中的空间分布型,以便提高测报水平和寻求有效的防治途  相似文献   

7.
在腐殖质火山灰土壤上栽培的薮北种五年生茶园,自头茶萌芽期经采摘适期至新梢硬化期之间,每隔数日采取新梢及其母叶,测定其全氮量、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的含量。并调查头茶采摘适期采摘新梢的母叶和不采摘新梢的母叶,研讨其新梢着生与否,对母叶氨基酸代谢的影响,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茶籽象(虫甲)(curculio styracis Roclogs)主要为害茶籽,其成虫幼虫均以茶籽为食(尤其是幼虫),被害后,茶籽残缺或成为空壳。据报道,它的成虫还能蛀食一种灌木长叶冻绿(Rhamnus Creneta Sicb et C)的茶萼和刺锥栗(Casfanopis DC),但未见为害茶树嫩梢的报道。1977年5月,在绍兴县上旺大队留养插穗的茶园中,发现茶籽象  相似文献   

9.
茶梢蛾(ParametriotestheaeKusnetzov)属鳞翅目尖翅蛾科,是我省茶树主要钻蛀性害虫之一,以幼虫钻蛀为害嫩梢,被害梢中空枯死,新叶变色、干落,蛀孔处粗大易断。近年来该虫在我校茶园与福安“五·四”茶场大面积发生为害。为了摸清虫情,探明其幼虫在茶园中的空间分布型,以便提高测报水平和寻求有效的防治途径。笔者于1992-1993年4月对该虫在茶园的空间分布型进行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一、调查和分析方法(一)调查方法1992~1993年4月在福安“五·四”茶场与本校茶园先后对福云6号、铁观音、毛蟹、梅占、福鼎大毫等品种茶…  相似文献   

10.
大戈尺蠖(Ectropis sp)属鳞翅目,尺蠖蛾科。是近年来我省部分茶区的茶树主要害虫之一,其以幼虫咀食茶树新梢成叶,降低茶叶产量和影响茶树生势。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一、分布与寄主: 分布:该虫目前主要分布在粤北茶区。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茚虫威对灰茶尺蠖幼虫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采用浸梢法测定了茚虫威对灰茶尺蠖敏感品系3龄幼虫的室内毒力,并开展了田间防治效果试验。茚虫威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24h的LC50为1.40mg/L,95%置信区间0.76-2.36mg/L,毒力回归方程y=3.99x-0.58;田间防效表明,15%茚虫威乳油对茶尺蠖幼虫速效性稍差,药后1天防效在60.00%以下;但持效性好,药后3天、7天防效分别在75.00%和97.00%以上,显著优于对照药剂联苯菊酯,可以作为防治灰茶尺蠖药剂推广应用,但在应用中注意科学用药,做好抗性监测。  相似文献   

12.
蚜茧蜂对不同味源的选择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韩宝瑜 《茶叶科学》1999,19(1):29-34
用“Y”型管嗅觉仪(定向选择)和培养皿(自由选择)法,观测了蚜茧蜂(Aphidiussp.)对茶蚜危害的和非危害的茶树新梢及其不同部位、新梢提取物、茶蚜蜜露和几种非寄主植物材料的定向和选择行为。结果表明,只有茶蚜危害的茶树新梢(包括其不同部位)和茶蚜蜜露对蚜茧蜂有显著的引诱力,表现在蚜茧蜂对这些部位的搜索、停留、触角敲打和产卵管刺探等次数和时间明显增加,并且嗜食蜜露,而非危害的茶树相应部位和非寄主植物(如月季、小叶黄杨)则无明显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3.
茶尺蠖发生规律与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尺蠖是我省为害茶树主要害虫之一 ,以幼虫咀食嫩梢。发生严重时 ,老叶、嫩茎将被幼虫食尽 ,严重影响茶叶产量 ,并且树势衰弱。目前绝大部分茶场和茶农多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化学农药不仅污染茶园生态环境 ,而且在杀死茶尺蠖的同时 ,也杀伤了大量天敌 ,还存在农药残留问题。因此 ,根据茶尺蠖发生为害的特点 ,采取相应的无公害防治措施控制其发生为害 ,将对茶叶生产起到积极推动作用。1 茶尺蠖发生规律1 1 茶尺蠖大部分以蛹在茶树根际表土中越冬 ,少数以幼虫在茶丛中越冬。越冬蛹大部分处于滞育状态 ,抗逆力强 ,死亡率低 ;其越冬后羽化率的…  相似文献   

14.
茶黑毒蛾(Dasychira Baibarana Mu-tsumura)属鳞翅目,毒蛾科,该虫为害茶树。建瓯县小桥乡这两年开始发现,现波及几个村的茶园。今春四月间经调查建瓯县上屯村西焙高产茶园水仙等品种128亩为害特别严重,有暴发成灾之势。幼虫为害幼嫩芽叶,为害区虫口密度每丛多达几百条,去秋第三代幼虫没有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不仅吃去嫩叶新梢,连老叶也为害。轻者叶片缺刻,重则片叶不留,形  相似文献   

15.
随着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安吉白茶、黄金芽等特色茶资源的兴起,新梢白化茶树成为一种珍稀的种质资源被广泛关注,本文从白化茶的起源出发,讨论了白化茶树的分类、表型变化和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6.
一、发生和防治概况 我场自1954年开始建场以来,曾开垦丘陵红壤荒山,新播茶园14,000余亩,在茶树栽培过程中,曾发生煤污病、白斑病、茶小黄卷叶蛾(群众称卷叶虫、小青虫)、扁刺蛾(洋辣子)、白毒蛾(毛虫)、簑蛾(袋袋虫)和叶蝉等十多种病虫害,但近年来以茶小黄卷叶蛾(Adoxophyes fasciata Walsngham)发生较为严重。1961年以前,因茶棵较小,夏秋有时干旱,茶小黄卷叶蛾发生较轻,茶丛受害率20~60%;最近三年,雨水比较匀调,茶棵长大,  相似文献   

17.
《茶叶》1986,(2)
茶树越冬叶和新梢生长的关系密切。越冬叶通过光合作用贮藏碳水化合物于春季供给新梢生长;在构成新梢的碳素中,大部分也来自越冬叶的生产。有许多事实说明冬季寒干害致使越冬叶脱落或是人为摘除越冬叶,使翌年头茶的新梢生长变差。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18.
茶树体内铅的吸收累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茶树不同部位,以及不同季节、品种、树龄新梢铅含量的变化较系统地研究了茶树本身对铅吸收累积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体内以吸收根铅含量最高,其次为生产枝、侧枝和老叶,茶籽和幼嫩新梢的铅含量较低。新梢和叶片铅含量随其成熟度的提高而增加。茶树成熟叶片和新梢铅含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成熟叶片表现为4~6月最高,7月最低,而新梢表现为春梢明显高于秋梢,秋梢高于夏梢;成熟叶片与新梢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树龄的增高,新梢铅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不同茶树品种新梢铅含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新梢的生长离不开营养物质,而营养物质在茶树体内的代谢平衡总是处在动态之中,因此,伴随着新梢的生长其内含成分也是不断改变的。如果以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代表碳代谢,氨基酸总量的变化代表氮代谢,那么,新梢碳、氮代谢的平衡就受诸如季节、茶树生理年龄、环境因子、栽培措施等的影响而变动。一般每类茶的品质都要求有一定的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20.
用HLPC法检测了光照敏感型新梢白化茶品种‘御金香’春梢生物碱、儿茶素类、氨基酸类和光合色素类化合物含量,并以温度敏感型新梢白化茶品种‘白叶1号’和常规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结果显示,‘御金香’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和‘白叶1号’;儿茶素类总含量显著低于‘福鼎大白茶’和‘白叶1号。光照敏感新梢白化茶‘御金香’和温度敏感型新梢白化茶‘白叶1号’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但叶绿素a和叶绿素b、β-胡萝卜素、黄体素和新黄质等光合色素含量显著低于‘福鼎大白茶’。‘御金香’呈现黄色叶片的白化现象主要是因为叶绿素含量低,而并非类胡萝卜素含量高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