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疆杏麦复合系统条件下小麦灌浆期冠层的光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新冬22号小麦品种,研究了5种不同类型杏树带型下小麦冠层光特性和6m与4m两种带型下小麦的平均产量。结果表明:①宽幅小麦冠层光照强度、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指数(LAI)优于窄幅小麦(即:6m×4m6m×3m4m×2m4m×1.5m),小麦冠层各光合指标在杏树带中从东到西呈现出由小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②小麦的光特性在幼年杏树带中优于在成年杏树带中(即:5年7年8年)。③6m和4m宽幅下,近树冠区小麦产量低于远离树冠区小麦产量,宽幅模式小麦产量高于窄幅模式小麦产量,表明光合特性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杏麦间作复合群体中,探讨杏麦间作系统的生态效应及小麦生理特性.[方法]以杏树为基点至2行杏树中间位置由近及远分为3个区:冠下区、近冠区和远冠区,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风速、土壤地温、土壤水分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土壤水分含量越低;杏麦间作田的风速、植株养分均小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之前,5cm土壤地温表现为杏麦间作田大于小麦单作田;在14:00以后,5 cm土壤地温表现为小麦单作田大于杏麦间作田.小麦孕穗期是杏麦争水矛盾突出时期,灌水需及时、量多.间作田不同冠区比较,远冠区小麦叶绿素含量比较大.间作田与单作田相比,间作田小麦存在与杏树争肥矛盾,小麦植株吸收的养分少,小麦植株养分含量也少.[结论]杏麦间作条件下,距离杏树越近,土壤水分含量、小麦叶绿素含量、小麦植株养分含量均越低.单作田小麦生理特性优于间作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杏麦间作模式下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杏麦间作模式下,采用隔断杏树根系的方法,研究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长度、表面积、干重)分布、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水平方向上,扬花期和灌浆期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均表现为距杏树距离的增大而增加.垂直方向上,隔根处理扬花期和灌浆期三个冠区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在0~20 cm土层显著低于不隔根处理;扬花期近冠区和远冠区20~40 cm,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隔根处理低于不隔根处理,冠下区高于不隔根处理;灌浆期三个冠区20~100 cm土层,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隔根处理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隔根处理0 ~40 cm根系占总根系88.7; ~ 91.4;,不隔根处理占95.7;~97.1;.隔根处理小麦根冠比低于不隔根处理,产量高于不隔根处理,冠下区达到显著差异.[结论]杏麦间作模式下杏树根系影响了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分布,从而对根冠间的物质分配和产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冠下区影响较大.间作小麦(不隔根处理)根系分布较隔根处理在土层中分布更浅. 相似文献
4.
不同树龄杏麦间作园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在杏麦间作模式下不同树龄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多样性时序动态,调查发现在幼龄的杏麦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3目61科189种,老龄杏麦间作园有节肢动物13目59科192种,老龄不间作杏园有节肢动物12目46科120种,同翅目昆虫为优势种,是主要的植食性类群,间作小麦的老龄杏园比幼龄杏园聚集着较为丰富的物种。杏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杏树的物候期有关,并受间作物和环境条件的影响,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系统聚类法分析了各亚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杏园间作小麦可以增加杏园节肢动物的物种数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南疆杏麦复合系统早春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南疆喀什地区早春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实测数据,分析杏麦间作与小麦单作模式下24h的温度变化特征.[方法]以8年生赛买提杏和新冬20号小麦为试材,采用ZDR - 41型温度自动记录仪,对不同物候期、不同水平距离、不同土壤深度及气温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1)土壤温度变化总体呈现单“S”型.(2)20 cm土层不同模式在温度极值持续期存在差异.单作与气温均无最高或最低温度持续期,而杏麦间作模式下,距离杏树主干不同水平距离处均出现高温或低温持续期.(3)杏树萌芽期,同一土层温度均为单作高于间作,平均温度为单作>距杏主干2m处>距杏主干1 m处>气温.[结论]早春时节,杏园间作冬小麦,在杏树萌芽期对小麦田土壤温度有一定降低.随着时间推移,地温逐渐升高,到杏树花期,距离杏树主干距离的远近,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南疆杏麦复合群体中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性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南疆地区杏麦复合群体中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品质性状及基因型与杏麦复合栽培模式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麦复合模式下,间作小麦干物质积累呈"S"型曲线增长,可将灌浆期划分为渐增期、快增期和缓增期3个阶段;相关与回归分析表明,间作系统中小麦千粒质量受平均灌浆速率及整个灌浆持续时间的影响最大,且平均灌浆速率对千粒质量的作用远大于整个灌浆持续时间,回归方程中这2个参数的系数分别为41.149和1.057。间作麦区杏树对小麦蛋白质质量分数影响较小,对沉淀值影响最大,对硬度和体积质量的影响居中;间作麦区杏树对小麦品质性状影响的总趋势是:距离杏树越近,小麦品质越差,且杏树对东区间作小麦的影响大于西区。同时F值测验结果表明,蛋白质和沉淀值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型,体积质量受杏麦复合影响较大,品种×杏麦复合互作效应对硬度的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8.
套种蜜源植物对杏-麦间作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杏-麦间作果园分别套种油菜、芜菁和紫花苜蓿三种蜜源植物,并对果园节肢动物群落参数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种植蜜源植物的果园天敌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对照果园,而害虫亚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低于对照果园.三种蜜源植物均能增加果园生物多样性,提高果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三种种植了蜜源植物的果园中,捕食性天敌草蛉的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34.8;、34.8;和103.7;;瓢虫类的数量分别增加了100;、161.8;和70.9;;并且新增了大眼长蝽、粉蛉和黑缘红瓢虫三种天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害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杏麦间作环境温湿度日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间作系统内环境温湿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EI-USB-2温湿度记录仪及StevensPOGO便携式土壤温湿度测定仪观测杏麦间作区与杏单作区内空气和地表温度、相对湿度的日变化。【结果】间作区与单作区的温、湿度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气温和地温均随太阳辐射的升高而上升,随其下降而降低,呈正比关系;相对湿度变化则呈负相关。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温度分别较单作区低4.53和0.7℃;间作区内平均空气、地表相对湿度分别较单作区高4.90%和3.93%。【结论】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对果园有降温增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轮台县杏麦间作小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农间作以不影响果树生长发育为前提,轮台县杏树面积已超过1.3万hm2。杏麦间作是轮台县杏农间作的一个重要栽培模式,根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环塔里木盆地杏农间作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2008年在轮台县试验点对杏麦不同间作类型光、温、水、肥利用特征及间作区微气候环境资料的采集与分析,以及对不同间作类型杏、 相似文献
11.
依据系统工程原理中的最佳模拟配合法,对白银市粮食增产的主体模式──小麦玉米带田,通过回归旋转试验,建立数学模型,找出小麦玉米带田高产高效的最佳农艺组合方案,以为同类地区带田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鲁麦22号和鲁棉研16号为供试品种,采取三二式套种模式,设计南北套种行向与东西套种行向作对比,研究了田间小气候及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行向不同造成近地面的采光效果不同,从而导致其他小气候要素的变化;东西行的光照强度、气温均比南北行高,相对湿度比南北行低。东西套种行的棉花发棵早,干物质积累快,实收产量比南北行增加了7.4%。得出结论,东西套种行向有利于改善近地面的光照条件,提高温度等,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小麦/玉米带田作物氮营养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1~1992年在张掖灌漠土上进行的试验结果表明:①带田小麦与玉米在共生期对氮资源存在着竞争,小麦的竞争能力大于玉米。②带田小麦的氮吸收效率均高于单种,而玉米多低于单种,带田整体则高于当量面积的单种。③带田小麦的氮利用效率多低于单种,玉米在施肥处理中多高于单种,而带田整体在多数情况下都低于当量面积的单种。④仅就氮的营养而论,带田的间作优势几乎完全来自氮吸收效率的贡献,氮利用效率的贡献或者为0,或者为负值 相似文献
14.
麦棉套作的物候变化及其对麦棉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麦棉套作物候变化的研究,找出了麦棉套作的合理类型:以粮为主兼顾棉花,宜采用窄空带类型,小麦占地面积60%以上,预留空带宽53~72cm;粮棉兼顾型以单位面积产值为目标,宜采用宽空带类型,小麦占地面积50%左右,麦棉间距26.4~36.3cm,预留空带宽103~122cm(棉花窄行距为50cm)。 相似文献
15.
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的氮钾营养对小麦锈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间作有提高小麦氮吸收量的趋势。在低氮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突出,间作平均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2.33%~44.88%,边行优势平均为3.49%~66.66%;高肥料投入水平条件下,间作优势和边行优势减弱。随着氮肥投入水平的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也随之提高,而增施钾肥不能明显提高小麦氮的吸收量。间作和不同的施氮水平均不能明显提高小麦钾的吸收量,但增施钾肥有提高小麦钾吸收量的趋势。小麦/蚕豆间作可以明显降低小麦锈病的发生,间作相对防效达22.2%~100%,增施钾肥平均降低小麦锈病46.15%~59.1%。锈病的发生与小麦体内的氮素营养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r=0.747** ~0.7822**,与钾素营养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小麦玉米带田空间构象及密、肥因素与产量关系的联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双变量方差分析法对一定带宽下小麦、玉米所占比例、密度、化肥施用水平与复合群体经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带田中小麦玉米的不同配置比例是决定其联合产量的首位因子,密度次之,化肥施用水平居三;小麦、玉米产量对带型结构变化的反应不同原因有三:①边仔优势对空带补偿作用的差异,②不同带型玉米前期受小麦带影响的差异;确定在该试验地条件下要使小麦玉米联合产量≥15000kg/hm ̄2,必须使小麦播量、玉米种植密度分别不低于450万粒/hm ̄2、60000株/hm ̄2,化肥施用水平纯N、R_2O_5分别高于300kg/hm ̄2、150kg/hm ̄2,并且玉米占带宽的比例不得低于1/2。 相似文献
17.
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的棵间蒸发及其主要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的棵间蒸发,确定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叶面积指数及小麦留茬覆盖等均为影响棵间蒸发的主要因子,间作比单作棵间蒸发量高出3.3%~4.1%,留茬可降低棵间蒸发3.7%,也可提高土壤温度2.1~2.5℃。在不同供水水平的单作玉米各处理中,表层土壤含水量随供水量的增大而增大,棵间蒸发总量也随供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同一供水水平下,高茬收割小麦间作玉米群体的棵间蒸发量和蒸发总量低于小麦间作玉米群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