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解决发育不齐的问题,就家蚕不同收蚁时间、不同饲料含水率对家蚕幼虫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发育整齐度,孵化当天收蚁>二夜包>三夜包>四夜包;②饲料含水率以73%左右为适当.过高或过低都会延缓蚕的发育,影响发育整齐度。  相似文献   

2.
桑蚕小蚕人工饲料配方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蚕小蚕人工饲料配方初步研究山东农业大学蚕学专业张国基,崔为正,王彦文为改进桑蚕人工饲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对稚蚕人工饲料的成型剂、桑叶粉与大豆粉的添加比例及饲料含水率等进行了试验,以收蚁24小时疏毛率、龄期经过、眠蚕体重、发育整齐度等作为生物检定指...  相似文献   

3.
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小蚕饲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缪云根 《蚕业科学》2000,26(2):91-93
从收蚁方法、饲料形状、光照条件等方面研究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小蚕饲育技术。结果表明 :不带卵壳收蚁其疏毛率、起蚕率、生长发育进度优于带壳卵收蚁 ;收蚁用饲料以平板状为好 ,有利于蚕的取食和疏毛 ,2龄以后用片状饲料饲育较适宜 ;光线不仅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而且影响饲料价值。为便于实际操作 ,防止饲料变质和污染 ,保持饲料水分等以黑暗封闭饲育为宜  相似文献   

4.
家蚕稚蚕人工饲料配方研究及饲养成绩的调查时,常用的指标是收蚁24h疏毛率、1~3眠眠蚕体重、眠起蚕率、减蚕率等,用上述指标大体可以来判断饲料配方的优劣、蚕品种对人工饲料适应性及稚蚕饲养成绩的好坏,人工饲料稚蚕共育技术能否在蚕茧生产上推广应用,稚蚕的生长发育整齐度是关键之一,即使是收蚁24h疏毛率达到100%的蚕品种,在随后的龄期中,因品种、饲料及饲育技术等原因,其个体间发育整齐度仍有出现很大开差的可能。因此,我们认为仅靠上述调查还难以全面反映家蚕生长发育动态情况。在与生产应用相接近的小规模试验中,通过定点逐条调查蚕体…  相似文献   

5.
采用生物统计中常用的变异系数数学模式,对人工饲料及桑叶育家蚕,在3龄、4龄及5龄起蚕饷食1~2h后,定点逐条取样称重,进行体重变异系数分析,调查不同给饵方式对蚕生长发育整齐度的影响及不同品种之间的差距。结果:桑叶育家蚕CV值比人工饲料育小,生长发育整齐度好,但人工饲料育蚕改喂桑叶后,CV值变小。人工饲料育不同饲育方式,也会对CV值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家蚕1~4龄人工饲料的饲育技术规范,对家蚕品种皓月×菁松1~4龄人工饲料育在蚕体发育整齐度方面的实用化水平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1 ~4龄采用人工饲料育,3龄起蚕的弱小蚕淘汰率为2.35%;4龄起蚕的弱小蚕淘汰率为1.06%;5龄起蚕的弱小蚕淘汰率为0.69%,累计淘汰弱小蚕4.10%,说明1~4龄人工饲料育在蚕体发育整齐度方面已达到实用化水平,并初步形成了1~4龄人工饲料育的饲育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7.
家蚕一代杂交种经过催青技术处理后的转青卵分发到各地以后,在共育室内到孵化收蚁前这一阶段,仍按一定标准的温湿度等条件进行合理保护的过程称为补催青。这一阶段的保护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蚕种一日孵化率和蚁蚕体质强健性,以及今后发育整齐度。  相似文献   

8.
家蚕人工饲料是实现工厂化养蚕,降低养蚕劳动力成本的关键技术,我国人工饲料养蚕目前已经开始进入产业化阶段。本文从家蚕人工饲料的理化性质、营养成分、饲料配方、原料的开拓与应用、家蚕品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人工饲料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总结了多年从事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研究成果,以期为家蚕人工饲料研究及人工饲料育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技术(产品)名称:家蚕人工饲料育时收蚁24h疏毛率的调查方法技术(产品)依托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技术(产品)概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家蚕人工饲料育时收蚁24h疏毛率的调查方法,发明人利用数码相机拍照,图片经画图软件放大后仍然清晰及直观可长期保存的原理,用于家蚕人工饲料育时收蚁24h疏毛率的调查。与传统调查方法调查时间长、难度大、精确度差、易污染养蚕容器相比,本发明试验数据采集时间短、直观易复核且可长期保存,可减少因调查造成养蚕容器的饲料污染,可广泛应用在选育适宜人工饲料育家蚕品种、家蚕人工饲料饲育及新型家蚕人工饲料研制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我在饲料质检站工作多年,几乎到过全省各饲料厂,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饲料产品生产入库时,采用人工数包,这样仓库保管员的工作量大,效率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饲料自动数包仪”,这样可解决人工数包问题,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l自动数包仪的原理:在饲料成品打包到入库的传送带之间装上“饲料自动数包仪”(图1),该仪器在传送带下装~个开关(K),当一包饲料产品经过开关时,因重力往下压,使开关接通,产生一个电压,在数字电路中表示为“广,输入计数器,显示为1,该包饲料离开开关时,电路开关断开,在数字电路…  相似文献   

11.
家蚕摄食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从同一蚕品种中通过人工饲料育选拔出摄食性高的个体与低的个体,探讨了其摄食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对摄食刺激物质还是抑制物质,低食性蚕均比高食性蚕敏感,对无机盐、酸和水的感受性以及环境因子对摄食性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龄期增进而减小。据此,分析了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和发育整齐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现有低成本人工饲料饲养本所家蚕资源品种,研究其摄食性,结果杂交种优于日系与中系,在收蚁与1龄期间是日系明显优于中系,至3龄起蚕日系的存活率也是明显高于中系,而在2龄期间存活下来的中系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优于日系。  相似文献   

13.
用人工饲料育进行家蚕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检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人工饲料育对21个家蚕品种进行了调查,收蚁24h疏毛率最高的是菁松×皓月,达到9988%,最低的是春·蕾×锡·,为7807%,大部分品种收蚁48h疏毛率达到98%以上。分析供试家蚕品种的蚁蚕疏毛率、杂交率的检验结果和饲料成本认为,菁松×皓月、春·蕾×镇·珠、苏·镇×春·光、鲁7×9202、781×782·734、871×872等适合用人工饲料育进行一代杂交种的杂交率检验。  相似文献   

14.
1家蚕补催青的含义和重要性 家蚕补催青是指经过催青技术处理后的转青卵分发到各地蚕农后,至孵化收蚁前,仍按一定的温湿度条件进行合理保护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保护工作将关系到蚕种一日孵化率的高低,以及蚁蚕体质强健和蚕儿发育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15.
家蚕人工饲料质量与饲养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家蚕人工饲料的品质取决于人工饲料配方和原材料质量,通过人工饲料外观品质观察、原料质量控制、稚蚕、壮蚕及原蚕的饲养、收蚁24h疏毛率、眠起蚕率、减蚕率等调查,根据其饲育成绩可作为人工饲料质量优劣的评价指标,制定了相应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6.
秦贵信  陈珩 《养猪》1996,(1):2-3
不同饲料蛋白质在断奶仔猪胃内的降解率及对消化道的影响秦贵信,陈鹏,陈珩,王成业(吉林农业大学长春,130118)(吉林省吉林市畜牧局)断奶仔猪由于受其消化系统发育程度的限制,对固体饲料的适应性差,对饲料的质量,特别是蛋白质饲料的质量要求较高,饲料若选...  相似文献   

17.
桂蚕5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育成的家蚕新品种,为了检验该品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进行1~2龄粉体蒸煮饲料育,3~5龄桑叶育试验,通过与对照两广二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桂蚕5号对饲料的摄食性较好,发育整齐度高,蚕体质量较大,虫蛹生命率、全茧量有所增加,茧层率略有降低;丝质方面茧丝长、净度略有下降,但仍然适合进行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  相似文献   

18.
人工饲料养蚕是我国蚕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揭示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规律,可为利用摄食性好的家蚕种质资源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显著的3对家蚕品种(品系)分别组配P_1、P_2、F_1、F_2及BC_1共10个世代的交配材料,以人工饲料育收蚁36 h疏毛率为摄食性考核指标,应用联合尺度检验等方法进行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代食性歧化选择选育的菁松A、菁松B的高摄食性与低摄食性品系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呈现加性遗传效应;广食性品种中广04对低摄食性品种鲁七的摄食性呈现显性-加性-母性遗传模式。由此可见,家蚕不同品种(品系)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不同,在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时,可依据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模式,对摄食性好的蛾区和个体进行系统选育。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以大豆粕、棉籽粕、菜籽粕、花生粕、胡麻粕和鱼粉六种蛋白质饲料为原料配制等蛋白、等中性洗涤纤维(NDF)日粮,研究蛋白质饲料对活体外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蛋白来源对发酵的pH值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0.
桑前 《江苏蚕业》1989,(3):58-65
<正> (一)稚蚕人工饲料育家蚕人工饲料育是近10年来养蚕方法最大变革之一。日本自1977年以农村稚蚕共育所为基点推广稚蚕人工饲料育以来,显示出:①不需要稚蚕专用桑园,②节省劳动力,③减轻自然灾害,④减少蚕病,⑤可行全年饲育等的优点,深受蚕业者的欢迎,普及率逐年增加,1987年丝茧育普及率占全国总收蚁量的35%,种茧育占45.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