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沈中元  徐莉 《蚕业科学》1996,22(1):36-41
从桑尺蠖中分离的微孢子虫,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3.5-4.1×1.6-1.9μm。从丝棉木金星尺蠖中分离的微孢子虫,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3.2-3.7×1.6-2.1μm。  相似文献   

2.
桑尺蠖是桑园常见的害虫,也是传播病原的主要昆虫之一。在广西蚕区调查了桑尺蠖微粒子病对家蚕的交叉传染性。调查结果发现桑尺蠖幼虫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为0.54%;从桑尺蠖体内分离获得4株微孢子虫,编号分别为Pa BM3、Pa BM4、Pa BM5和Pa BM6,光学显微镜下观察Pa BM3、Pa BM5和Pa BM6均为长卵圆形,与家蚕微孢子虫(Nb)存在明显差异;Pa BM4为卵圆形,与Nb相似。通过生物试验测定,发现Pa BM4微孢子虫对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为2.49×10~5个/m L,是Nb的4.64倍,说明其对家蚕也具有较强的食下感染力,而其对家蚕没有胚种传染性;Pa BM3、Pa BM5和Pa BM6三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均无感染力。因此,桑尺蠖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复杂,潜在对家蚕有交叉传染的风险,蚕种生产需要采取措施防控桑尺蠖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从四川省种茧育家蚕分离出的一种小型微孢子虫SCM7,仅感染寄生蚕的中肠上皮组织;孢子卵圆形,大小2.26±0.21×1.19±0.18μm,孢子具单核,极丝排列7─9圈,各阶段的发育均发生在由寄主细胞内质网膜所形成的寄生囊内。其它特点也与Endoreticulatus属相符,应分类于Endoreticulatus属。该属微孢子虫在家蚕体内尚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4.
大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 Linnaeus)微孢子虫其孢子卵圆形,大小为3.8 ×1 80μm,极丝长为60μm;对家蚕的致病性低于家蚕微抱子虫(Nosema bombycis)主要感染部位为中肠、脂肪体、马氏管;胶乳凝集试验表明大菜粉蝶微孢子虫与M11致敏的单克隆抗体胶乳有特异性凝集;不同处理大菜粉蝶微抱子的发芽率明显不同, KOH处理后,孢子的发芽率可达64%,但在体外对Bm、Ae细胞无感染性。  相似文献   

5.
家蚕微粒子病的PCR诊断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陈秀  庄敏 《蚕业科学》1996,22(4):229-234
在DNA水平上,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on,PCR)技术检测家蚕微孢子虫的结果。设计、合成了两对引物,其中引物Ⅰ是针对家蚕微泡子虫(NosemabombycisN.b.)引物Ⅱ是针对变形孢子虫(VairimorphanecatrixV.n,)的。用这两对引物分别对“桑尺蠖微孢子虫”孢子DNA和N.b.(镇江株)的纯孢子及其感染的幼虫、蛹及蛾的DNA进行PCR扩增,均获得预期的阳性条带;对不同引物扩增的产物进行了DNA序列分析。初步认为引物Ⅰ可作为家蚕微孢子虫N.b.特异性较高的检测引物,而引物1是微孢子虫共有的检测引物。进一步讨论了对家蚕微孢子的检测及分类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家蚕微孢子虫与桑尺蠖微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9  
梅玲玲  金伟 《蚕业科学》1989,15(3):135-138
研究了家蚕,桑尺蠖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和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7.
对青海省柴达木地区1-3月龄双峰驼血细胞的显微观察结果:(1)红细胞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大小为7.67×4.11(μm),体积略大于成年驼;(2)白细胞近似为圆形,大小和分类结果:嗜碱性白细胞7.07×6.54(μm)和0.26±0.49%,嗜酸性白细胞11.48×10.38(μm)和0.84±0.99%,幼稚核嗜中性白细胞,7.47×6.87(μm)和0.16±0.49%,杆状核嗜中性白细胞10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孢子虫孢子DNA的提取、克隆及部分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报道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简称N.b)孢子DNA的提取、克隆及部分DNA序列测定的结果。采用SDS-蛋白酶K将孢子破碎,用苯酚一氯仿法提取孢子的DNA。将N.b孢子DNA与pTZ18R质粒重组,转化于大肠杆菌DH5,获得4个阳性克隆株:pTZ18RN.b1,插入片段为1kb;pTZ18RN.b2,为1.2kb;pTZ18RN.b3为1.8kb及pTZ18RN.b4为1.9kb,经Southern印迹杂交,证实插入的DNA片段为家蚕N.b孢子所特有。与MG1(Nosemasp.),蓖麻蚕微孢子虫、蓝萤叶甲微孢子虫及蚕卵的DNA均无同源性。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4个克隆株插入片段的部分DNA的序列,经检索尚未发现同源性的基因序列。讨论了PCR技术诊断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与近缘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家蚕微孢子虫孢子DNA的提取、克隆及部分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简称N.b)孢子DNA的提取、克隆及部分DNA序列测定的结果。采用SDS-蛋白酶K将孢子破碎,用苯酚一氯仿法提取孢子的DNA。将N.b孢子DNA与pTZ18R质粒重组,转化于大肠杆菌DH5,获得4个阳性克隆株:pTZ18RN.b1,插入片段为1kb;pTZ18RN.b2,为1.2kb;pTZ18RN.b3为1.8kb及pTZ18RN.b4为1.9kb,经Southern印迹杂交,证实插入的DNA片段为家蚕N.b孢子所特有。与MG1(Nosemasp.),蓖麻蚕微孢子虫、蓝萤叶甲微孢子虫及蚕卵的DNA均无同源性。用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4个克隆株插入片段的部分DNA的序列,经检索尚未发现同源性的基因序列。讨论了PCR技术诊断家蚕微孢子虫孢子与近缘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茶尺蠖(BoarmiaobliquahypulinaWehri)一年发生5~6代,危害时间长,为江西丘陵地区茶树的重要害虫。为了寻找有效防治茶尺蠖方法,笔者应用灭扫利对该虫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供试药剂20%灭扫利乳油:日本佳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40%乐果乳油:江苏省大丰市农药厂。1.2 试验方法试验设灭扫利8000倍、10000倍、12000倍,乐果1500倍,空白对照(喷清水)共5个处理。处理小区以茶行划分,每小区面积22.5m2,随机排列,重复4次。选…  相似文献   

11.
从东方粉蝶分离的一种变态微孢子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琼  徐兴耀  卢铿明  郑祥明  方定坚  廖森泰  姚锡镇 《蚕业科学》2001,27(2):119-122,T001,T002
从东方粉蝶成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 (M Pc1) ,其孢子大小为 3 2 7± 0 36 μm× 1 6 8± 0 16 μm ,孢子具单、双核两种类型 ,在家蚕体内可见到Nosema和Thelohania两种不同类型的发育过程 ,认为M Pc1应归入Vairi morpha属。这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很强的食下感染能力 ,并有弱的胚种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沈中元  徐莉 《蚕业科学》2001,27(3):197-199
从养蚕生产的蚕蛾中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暂名MZ1,其形状为卵圆形 ,大小为 2 49± 0 10 μm×1 32± 0 12 μm。寄生家蚕的大多数组织器官 ,在蚕体内的生殖发育圈与N .bombycis相似。对家蚕的致病力弱 ,ID50为每条蚕 172 5 0粒孢子 ,能在蚕体内经胚种传染给下一代。MZ1具有Nosema属的分类特征 ,初步定为Nosemasp .。  相似文献   

13.
从家蚕体分离的一种新微孢子虫SLN1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家蚕体中分离到一种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SLN1,其孢子形态大小与Nosemabombycis相似 ,而极丝较短。感染寄生于肌肉、气管上皮细胞、脂肪等组织 ,致病性弱 ,胚种传染率低。在孢子形成期产生多孢子芽膜 ,孢子形成数为 8个 ,与Nosemabombycis无血清学关系 ,分类于Thelohania属。  相似文献   

14.
从家蚕体内分离得到一株新的病原性微孢子虫,编号为GXM1。光学显微镜下观察GXM1微孢子虫为长卵圆形,大小(1.85±0.15)μm×(4.19±0.18)μm,在生活史的各发育阶段均为双核,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发育速度缓慢,发育周期约8~10 d。GXM1微孢子虫与家蚕微孢子虫(Nb)的抗血清产生阳性凝聚反应。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GXM1微孢子虫的超微结构具双核,极丝11~12圈,极丝倾斜角约45°。以上生物学性状显示GXM1微孢子虫具有微孢子虫属(Nosema)的基本分类特征。依据GXM1微孢子虫与其它昆虫微孢子虫的SSU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序列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进一步证实GXM1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GXM1微孢子虫对蚁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为6.06×105mL-1,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可达23.28%,是一株具有较强致病性和危害性的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  相似文献   

15.
沈中元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4,20(4):231-234
从蓝萤叶甲分离收集到的大型微粒于孢子(简称蓝叶虫微粒子),感染寄生家蚕后能引起胚种传染,但初次感染后引起的胚种传染率很低,对次代蚕群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很小,混育感染可使下一代蚕儿大部分被感染。经过两次继代传染以后,其胚种传染率大大地提高,从而使下一代蚕儿因直接的胚种传染或间接的混育传染全部在蚕期发微粒子病而死去。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山东省境内家蚕成虫体内分离到 4种病原性家蚕微孢子虫 ,与N .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4种微孢子虫的大小、形态、极丝圈数及倾斜角与N .b相比均存在差异 ,但血清学反应及在蚕体内的发育过程与N .b相同。初步认为该 4种病原性微孢子虫为N .b的同属微孢子虫。这 4种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极强的食下感染率和胚种传染力。  相似文献   

17.
从切根虫夜蛾亚科的一种昆虫中分离到能感染家蚕的微孢子虫 (MA) ,研究发现该微孢子虫的形态、大小、对家蚕的致病性、寄生部位、传染方式及超微结构等方面的特征与家蚕微孢子虫 (Nosemabombycis,简称N .b)相似 ,表明MA和N .b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两种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及对家蚕侵染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对来自家蚕的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形态、表面蛋白及侵染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显著小于家蚕微孢子虫 ,孢囊中孢子数为 8~ 32个 ,只侵染中肠组织 ,对家蚕无胚胎传染性。SDS UreaPAGE和 2D PAGE图谱显示两种孢子表面蛋白有明显差异。在SDS UreaPAGE中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为 2 2kD ,而家蚕微孢子虫为 4 5kD。 2D PAGE显示 ,当上样量为 12 0 μg时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孢子表面蛋白斑点有 330多个 ,而家蚕微孢子虫孢子只有 16 0多个 ,其中仅有 10多个相同或疑似蛋白点。家蚕微孢子虫的主要表面蛋白点约有 2 0个 ,以中性偏酸的小分子居多 (<18kD ,pI 5 .4~ 7.2 ) ;内网虫属样微孢子虫有 30多个 ,分布较分散。根据两种孢子都能感染家蚕的特点 ,认为相同或疑似蛋白与是否能够感染有关 ,而大量差异蛋白与对家蚕的感染程度有关。两孢子表面蛋白中的主要蛋白均为差异蛋白 ,可能是孢子表面的结构蛋白。  相似文献   

19.
一种从甜菜夜蛾分离的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甜菜夜蛾(Laphygma exigua H.)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则是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重要生物因子之一。从广州郊区菜地捕捉到的甜菜夜蛾幼虫体中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可引起甜菜夜蛾幼虫较高的死亡率,经人工接种还可感染家蚕(Bombyxmori)。为了解该微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手段对该微孢子虫的形态、大小、孢子表面特征、超微结构、生活史等进行了研究,判定该微孢子虫应属于微粒子属(Nosema)微孢子虫。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该微孢子虫与已报道的从甜菜夜蛾分离的微孢子虫均为同属异种。  相似文献   

20.
家蚕分离的微孢子虫Vairimorphasp.MG_4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家蚕分离到一种小型微孢子虫 (MG4 )。MG4 孢子大小为 2 72± 0 1 2 μm× 1 98±0 2 2 μm ;孢子具单核、双核 2种类型 ,极丝在 6~ 9圈之间 ;在家蚕体内以 2种不同的生活史发育 ,发育过程符合变态孢虫属Vairimorpha微孢子虫发育特征 ;对家蚕有弱的食下传染能力 ,主要寄生在后部中肠的气管丛 ;感染家蚕后未见胚种传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