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深入探讨硅和硒肥叶面调控对镉铅污染农田水稻安全性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硅和硒肥叶面调控处理,单次用量均为1.5 L·hm-2,加水稀释400倍后,在水稻生长的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进行硅和硒肥叶面调控,研究其对镉铅污染农田水稻产量、糙米镉铅含量、镉铅吸收转运及糙米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抽穗期和灌浆期均喷施硅肥较对照显著增产4.49%,叶面喷施硒肥处理较对照显著增产3.21%~5.08%(P<0.05)。抽穗期和灌浆期均喷施硅(33.64%)或硒(34.67%)降低镉铅的效果显著高于抽穗期或灌浆期单次喷施(P<0.05),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3个生育时期喷施硅或硒肥与2个生育时期喷施相比则差异不显著(P>0.05)。喷施硅肥或硒肥2次及以上均能够使糙米镉含量降至国家标准(GB 2762—2022)限值以下(<0.2 mg·kg-1),喷施1次能够使糙米铅含量降至标准限值以下(<0.2 mg·kg-1)。稻谷糙米中镉铅含量随喷施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硅和硒肥叶面调控能够降低水稻植株对镉铅的富集能力,镉铅富集系数降幅分别为10.86%~27.00%和4.35%~69.57%。硅和硒肥叶面调控可降低水稻植株中镉铅向糙米转运的能力,进而降低糙米镉铅含量。硅和硒肥叶面调控处理糙米中硅和硒含量分别为2.227~2.550 mg·kg-1和0.145~0.176 mg·kg-1,均较对照显著提升(P<0.05),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喷施叶面硅或硒肥2次及以上对糙米氮磷钾含量提升效果更为显著(P<0.05)。综合分析,在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叶面喷施硅或硒肥共2次均能够将糙米中镉铅含量降至国家标准限值以下,同时能够提高糙米中氮磷钾的含量,且具有可操作性和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猪粪和鸡粪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椪柑橘园土壤培肥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通过2年定位试验,选用鸡粪和猪粪2种有机肥,开展7.5 t·hm-2和15 t·hm-2替代施用量对椪柑橘园土壤肥力、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鸡粪和猪粪2种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模式,可明显提升柑橘园土壤肥力。与全化肥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的土壤酸化有所改善,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16.1%~54.7%、15.9%~30.1%、12.9%~36.9%和6.8%~39.6%。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香农指数和均匀度增加,平均CO2产生率总体随着有机肥替代量的增加而提高,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在同等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量条件下,猪粪有机肥培肥地力和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的效果优于鸡粪有机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较全化肥处理提高柑橘产量5.1%~19.5%,增加果实可溶性总糖2.7%~11.8%、维生素C 2.1%~10.8%、可溶性固形物5.9%~10.8%。7.5 t·hm-2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柑橘产量最高,而15 t·hm-2猪粪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柑橘品质最好。研究表明,采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施肥模式,有利于提高椪柑橘园土壤肥力和微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果实产量、改善柑橘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外源喷施硒肥对川党参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采用大田试验,设置0、25、50、100、200 g·hm-2和400 g·hm-2硒肥(以硒元素计)六个处理,观察不同硒肥处理下川党参根茎形态、产量、品质、硒形态和部分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施用外源硒可增加川党参茎粗、产量、多糖和炔苷含量,其中200 g·hm-2硒肥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处理相比差异显著。川党参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硒形态存在,有机硒占比超过70%,且有机硒比例随着喷硒浓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在硒肥喷施200 g·hm-2时达到最大,为83.6%。外源喷施25~400 g·hm-2硒肥对川党参生长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但促进效果随着喷施硒肥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不同硒肥处理下川党参根际土壤养分存在差异,其中100 g·hm-2和200 g·hm-2硒肥处理显著增加了川党参根际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改变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可能是外源硒影响川党参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综上表明,川党参是硒生物强化的良好材料,在川党参蕾期和花期喷施适量硒肥可提高其产量及多糖、炔苷和硒含量,从而达到生产富硒川党参和提产增质的目的,且以喷施100~200 g·hm-2硒肥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叶面阻隔联合土壤钝化对水稻镉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叶面阻隔联合钝化对水稻镉吸收转运的影响,实现重金属污染农田稻米安全生产,采用大田试验的方式,选用氨基酸螯合硒营养液肥和活性硅肥作为叶面阻隔剂,硅钙肥和贝壳粉作为土壤钝化剂,在田间共设置7个处理:水稻常规种植(CK),叶面喷施氨基酸螯合硒营养液肥(Se400),叶面喷施活性硅肥(Si1000),叶面喷施氨基酸螯合硒营养液肥的同时分别基施硅钙肥(Se400GG)和贝壳粉(Se400BK),叶面喷施活性硅肥的同时分别基施硅钙肥(Si1000GG)和贝壳粉(Si1000BK)。水稻成熟后对水稻籽粒、颖壳、秸秆、根四部分的镉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各处理水稻籽粒中镉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且叶面阻隔联合土壤钝化处理的效果更好。Se400GG处理水稻籽粒镉含量下降最明显,降幅为88.13%,水稻籽粒镉含量为(0.18±0.01)mg·kg-1,低于大米镉限量值0.2 mg·kg-1(GB 2762—2017);其次是Si1000GG处理,水稻籽粒镉含量下降了56.77%;单独叶面阻隔的两个处理Si1000和Se400效果较差,水稻籽粒镉含量仅下降了18.28%和9.03%。水稻籽粒镉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各部位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减小,Se400GG和Si1000GG处理水稻根到秸秆的转运系数下降了84.93%和72.60%,水稻籽粒的富集系数下降了87.88%和56.06%,而Se400和Si1000处理水稻根到秸秆的转运系数仅下降46.58%和38.36%,水稻籽粒的富集系数仅下降12.12%和15.91%。可见,叶面阻隔联合钝化技术,尤其是叶面喷施氨基酸螯合硒营养液肥的同时基施硅钙肥能更有效地阻隔水稻对镉的吸收和转运,降低水稻籽粒镉的含量,是值得在镉低污染稻田推广应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在沿淮设施秋延芹菜栽培上,实施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试验,旨在为设施芹菜上化肥的减肥增效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显著提高芹菜产量,增产率为4.88 %-13.59 %,经济效益增加517-1488元/667 m2。其中有机肥替代36%化肥时,芹菜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太湖流域稻麦轮作农田有机无机肥不同配施方式下的磷平衡,通过控氮控磷(4 a)和控氮不控磷(24 a)两种配施方式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稻麦产量及磷吸收量、土壤磷含量、径流磷损失以及磷平衡。控氮控磷试验设有 6 个处理:不施磷肥(CK),单施化肥(CF),有机无机肥配施中包括商品肥 OM、猪粪 PM、鸡粪 CM 及牛粪 DM(均为有机肥等氮磷钾替代 30% 化学磷肥);控氮不控磷试验设有3个处理:不施磷肥(CK)、单施化肥(CF)、猪粪有机无机肥配施(PM),配施方式为有机肥仅等氮替代稻季40%和麦季50%化学氮肥。结果表明:相较CF处理,控氮控磷配施方式各处理稻麦周年磷素略有盈余,径流磷损失量无显著性差异,CF、OM、PM、CM、DM磷平衡(以P计)分别为-0.76、2.29、4.58、4.40、8.54 kg·hm-2,径流磷损失量为0.08~0.15 kg·hm-2;控氮不控磷配施方式PM稻麦周年磷平衡及径流磷损失量显著提高3.41倍和50.4倍,CF和PM磷盈余量分别为26.7、118 kg·hm-2,径流磷损失量分别为0.10、5.14 kg·hm-2。相较控氮控磷,控氮不控磷配施的磷盈余及径流磷损失量均大幅增加。综上表明,有机无机肥总投入量过高会导致土壤磷大量盈余,极大增加磷损失的环境风险。因此,施用有机肥的同时应考虑控制氮磷施入量,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养分等量控制是可行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温室大棚试验,研究了叶面喷施硒酸钠和亚硒酸钠对提高草莓硒含量的影响以及硒在草莓植株中的转运和分布,旨在为富硒水果的开发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在草莓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和硒酸钠,当喷硒量为20、40、60 g Se·hm-2时,亚硒酸钠处理40 d后草莓果实样品中硒含量分别为0.03、0.10、0.15 mg·kg-1 FW,分别为对照的3、20倍和30倍;硒酸钠处理40 d后草莓果实硒含量分别为0.05、0.12、0.17 mg·kg-1 FW,是对照处理的5、24倍和34倍。但是叶面喷施的硒持续供给果实的能力有限,随着草莓果实的连续生长,后期采收的草莓中硒含量显著下降。叶面喷硒后,叶片吸收的亚硒酸钠约有30%转移到了根部,而硒酸钠则更多地累积于叶片中,转移到根部的量不到15%。草莓初花期叶面喷施硒可以显著提高前期草莓果实中硒的含量,随着采收期的延长,草莓中硒的含量显著下降,喷施亚硒酸钠的处理硒向根部转移的能力高于硒酸钠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稻各组织器官硒含量低的问题,采用田间管理、取样、室内分析与生物统计相结合的方法,设置对照(T1)、基施含硒有机肥(T2)、基施含硒有机肥且水稻抽穗期喷施2次水溶性硒肥(T3)、水稻抽穗期喷施2次水溶性硒肥(T4)、基施含硒有机肥且水稻抽穗期喷施2次含硒添加剂(T5)和水稻抽穗期喷施2次含硒添加剂(T6)6个处理,开展不同硒肥施用方法对水稻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硒肥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籽粒及其他组织器官硒含量,各硒肥处理的水稻籽粒平均硒含量比对照高出2.8倍,各处理水稻各组织器官平均硒含量表现为茎叶>根系>籽粒。各硒肥处理水稻籽粒硒含量表现为T5>T3>T6>T2>T4。不同施用硒肥方法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综合考虑水稻籽粒硒含量和经济效益,最安全有效的水稻施硒方法为亩基施含硒有机肥2kg且在水稻抽穗期分两次喷施水溶性硒肥(100mL/667m2.次)。  相似文献   

9.
张洋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5):626-629
[目的]优选青海省富硒区对硒素吸收积累能力较强的春小麦品种.[方法]经验采用裂区设计,设6个处理,1:品种青春38,不施肥;2:青春38,喷施Zn肥;3:青春38,喷施Se肥;4:品种阿波,不施肥;5:阿波,喷施Zn肥;6:阿波,喷施Se肥,Zn肥用量为210 g/ha(Zn),Se肥用量为3626 mg/ha(Sc),研究硒锌肥外源性喷施对品种青春38、阿波春小麦产量及硒吸收积累特性的影响.[结果]与对照比较,青春38喷施Zn肥处理产量的增幅最高,为21.66%,其次为品种阿波喷Se肥处理,增幅为20.19%;施用Zn肥处理,青春38籽粒的Se浓度增幅为50.70%,阿波增幅为61.73%;施用Se肥处理品种青春38籽粒的Se浓度增幅为81.69%,品种阿波增幅为90.12%.相同肥源处理下阿波籽粒中Se吸收累积量均高于青春38.收获后不同器官中Se浓度大小为:根>叶>籽粒>茎,Se吸收累积量大小为:籽粒>茎>叶>根.[结论]施用Se肥和Zn肥均可促进不用品种春小麦产量的提高,品种阿波对Se吸收累积能力高于青春38,可在青海富硒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时期叶面喷硒对冬枣含硒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筛选冬枣(Zizyphus jujuba Mill.var.Dongzao)的最佳施硒方案,通过在展叶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白熟期分别进行一次性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溶液(含硒量为45 mg·L-1,施硒量为27 mg·株-1),研究不同时期施硒对冬枣叶片和果实的硒含量、硒有机化程度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果实膨大期或白熟期叶面喷施硒溶液后,叶片和果实的总硒含量均得到显著提高,其中果实膨大期喷硒使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增幅最大,冬枣果实含硒量由25 μg·kg-1提高到76 μg·kg-1。不同时期叶面喷硒对冬枣果实品质的作用效果不尽相同,果实膨大期施硒对冬枣品质的改善效果最佳,此时冬枣果实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维生素C、总黄酮含量和糖酸比均达到最高值,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了13.30%、17.17%、16.33%、29.17%和28.89%。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富硒冬枣以在果实膨大期一次叶面喷硒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3种改良剂对连作川党参生长及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评价土壤改良剂对川党参连作障碍的消减作用,以有机肥、微生物肥和硅钙钾镁肥为改良材料,研究不同改良剂对连作川党参生长及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微生物肥和硅钙钾镁肥显著提升了川党参叶片SPAD值,增幅分别为41.2%、20.7%和47.4%。有机肥和硅钙钾镁肥显著增加川党参产量,增幅分别为20.2%和13.8%。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显著提高川党参多糖百分含量,分别增加9.3个百分点和6.2个百分点。微生物肥显著增加川党参炔苷含量,增幅为18.3%。3种改良剂对川党参根际土壤生化性质影响差异较大,与对照相比,有机肥和硅钙钾镁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分别提高0.28个和0.14个单位;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降幅分别为8.7%和19.9%。微生物肥显著降低土壤有机质,降幅为12.0%。有机肥、微生物肥和硅钙钾镁肥均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为107.5%、23.2%和32.6%。硅钙钾镁肥显著增加细菌丰度,降低真菌丰度,细菌/真菌比例较对照处理提高5 038倍。综上,3种改良剂均可提高川党参光合代谢能力,但不同改良剂对连作川党参生长及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有机肥和硅钙钾镁肥显著提高川党参产量,微生物肥显著提升川党参炔苷含量。综合效应分析表明,3种改良剂(施用量)对连作川党参土壤的改良效果依次为有机肥(4 500 kg·hm-2) > 微生物肥(750 kg·hm-2) > 硅钙钾镁肥(750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红壤性水稻田作物产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有机碳分子结构的影响,以始于1984年的江西红壤性水稻田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的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施30%有机肥(NPKM1)、50%化肥配施50%有机肥(NPKM2)、30%化肥配施70%有机肥(NPKM3),采用固体13C核磁共振测定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分析了土壤化学指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结果表明,连续34年的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了水稻产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SOC)分子结构。与NPK处理相比,有机肥配施(NPKM1、NPKM2、NPKM3)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为6.5%~7.7%(P>0.05),中低有机肥配施比例(30%和50%)稳产效果更优。长期单施化肥使土壤严重酸化,而配施有机肥可减缓土壤酸化。长期施肥处理MBC和MBN较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7.0%~71.1%和104.1%~267.0%,但MBC/MBN下降,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较NPK处理提高了微生物熵。长期单施化肥主要提高了烷基碳的相对含量,而配施有机肥同时提高烷基碳和烷氧碳(甲氧基/含氮烷基碳)含量,有利于土壤活性有机质累积。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SOC、氮磷养分指标及甲氧基/含氮烷基碳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芳基碳和羧基碳呈显著负相关。冗余分析显示SOC、有效磷、速效钾及烷基碳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在供试条件下,长期实行中低比例有机肥配施化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并改善土壤有机质结构,是维持作物高产和提升土壤质量的有效施肥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重庆紫色土坡耕地“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在不同施肥制度和耕作模式下由降雨而引发的水土流失特征及氮素流失规律,可为该区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4种施肥制度(顺坡耕作对照、顺坡耕作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顺坡耕作单施化肥、顺坡耕作单施化肥增量)和2种耕作模式(顺坡耕作单施化肥、横坡垄作单施化肥),采用野外径流小区长期(2008—2012)定位监测,研究施肥与耕作对坡面土壤侵蚀及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制度和不同耕作模式间产流量、产沙量、氮素流失量差异均显著,不施肥处理产流量、产沙量及氮素流失量均最大,施肥、横坡垄作均能有效降低坡面产流产沙及氮素流失量。与相同施肥水平的顺坡耕作相比,横坡耕作分别减少产流量、产沙量、全氮流失量25.9%、20.5%和33.4%,与相同耕作方式的对照相比,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可分别减少产流量、产沙量和全氮流失量35.7%、40.5%和41.2%。紫色土区年降雨量与年产流产沙量均呈幂函数关系(y=axb,a>0,b>0),氮素流失量与径流量呈线性关系(y=ax+b,a>0),但与降雨量相关性不显著,旱坡地氮素流失以总可消化养分(total digestible nutrients,TDN)为主,占全氮的62.1%。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可以降低总可消化养分(TDN)和铵态氮(NH4+-N)占全氮的比例。【结论】紫色土区不宜采取顺坡耕作和不施用任何肥料的土地管理方式。农家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横坡垄作是防治重庆紫色坡面水土流失及径流氮素流失的有效途径,径流中氮素流失以总可消化养分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牛粪、鸡粪、玉米秸秆与化肥配施还田,对黑土温室气体排放及全球增温潜势的影响。【方法】采用静态箱法,试验共设5个处理,分别为:空白对照,单施化肥,牛粪还田配施50%化肥氮(化肥中氮的质量分数为肥料中总氮量的50%),鸡粪还田配施50%化肥氮,秸秆还田配施90%化肥氮。除对照外各处理总施氮量为240kg·hm~(-2)。【结果】各处理中秸秆还田处理的CO_2平均排放通量及总排放量最高,分别达388.96 mg·m~(-2)·h-1和14 718.97 kg·hm~(-2),且追施氮肥明显增加CO_2的排放;单施化肥处理CH_4平均吸收通量及总吸收量最高,分别达0.042 mg·m~(-2)·h-1和1.36 kg·hm~(-2);单施化肥处理N_2O平均排放通量及总排放量最高,分别达0.153 mg·m~(-2)·h-1和5.75 kg·hm~(-2)。秸秆还田处理的全球增温潜势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牛粪还田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全球增温潜势降低,但差异不显著。【结论】秸秆覆盖会增加黑土中的CO_2的排放,旱田土壤是大气中CH_4的重要吸收汇,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比单施化肥能减少土壤中N_2O的排放,各农业废弃物还田处理对大气变暖贡献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钾肥对不同类型油菜品种菜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品种‘徽油48’和白菜型油菜品种‘皖油13’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不同用量含钾有机肥“富万钾”的方式,研究其对不同类型油菜品种主薹和侧薹的外观、口感及菜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品种的菜薹产量和品质优于白菜型油菜品种,每公顷喷施750 g“富万钾”最有利于提高菜薹品质和产量。常规栽培措施下,‘徽油48’和‘皖油13’的菜薹总产量分别可达4 714.94和3 568.80 kg·hm-2,‘徽油48’较‘皖油13’增产32.12%。与常规栽培措施相比,每公顷喷施750 g“富万钾”可显著提高菜薹总产量,其中‘徽油48’与‘皖油13’分别提高了14.92%和23.92%。同时,叶面喷施“富万钾”可显著提高菜薹的品质,其中‘徽油48’主薹和侧薹的SPAD值、茎叶比、茎的糖度、胡萝卜素含量以及侧薹叶的糖度,分别显著提高9.88%和15.66%、34.03%和69.54%、21.21%和10.70%、27.20%和19.04%、22.88%,纤维素含量降低9.04%;‘皖油13’主薹和侧薹的茎叶比、茎的糖度...  相似文献   

16.
长期施肥对黄泥田碳和氮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下南方黄泥田碳和氮的变异规律及其与硝态氮累积的关系,阐明影响硝态氮累积的主要因素。【方法】以25年定位试验为平台,通过室内分析和统计分析,研究不施肥、施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条件下黄泥田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氮素利用率的变化及与硝态氮累积的相关关系。【结果】(1)双季稻区,在提高土壤SOC、TN、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方面,有机无机肥配施明显优于单施无机肥,并以配施高量(70%)或低量有机肥(30%)效果最佳。(2)在等养分量条件下,与施无机肥处理相比,配施高量或低量有机肥处理在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均有显著增加,有机无机肥等比例配施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和累积量有大幅减少,与不施肥处理基本相当。【结论】提高土壤质量以配施高量有机肥效果最好,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以等比例配施有机无机肥效果最佳。因此,从提高土壤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考虑,该区域有机无机肥配施应注意配施比例。影响硝态氮累积的因素主要有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其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是土壤微生物量碳。  相似文献   

17.
长期施肥下黑土重金属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长期施肥下黑土重金属的演变特征,为该地区科学施肥和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长期定位施肥试验:CK(对照,不施肥)、N(氮)、NP(氮磷)、NPK(氮磷钾)、NPKM(氮磷钾+有机肥)和1.5NPKM(1.5倍的NPKM),共6个处理。试验采集起始(1989年)和各施肥年限(1994、2000、2006、2010、2012年)的耕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Cu、Zn、Pb、Cd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并计算其活化度。【结果】长期施用化肥不影响黑土重金属总量、有效态含量。Pb不受施肥影响,Cu、Zn、Cd受粪肥影响,其总量和有效态都显著增加,Cu和Zn活化度增加,但Cd活化度显著降低(维持在8%-9%,明显低于化肥处理的35%)。长期施用有机肥,重金属演变呈现阶段性。1989-2000年缓慢增加,2000-2010年快速增加,2010年后稳定或缓慢下降。1.5NPKM 3个阶段Cd总量变化分别为0.03 mg·kg-1·a-1、0.07 mg·kg-1·a-1、-0.13 mg·kg-1·a-1;NPKM处理的Cu有效态变化分别为0.11 mg·kg-1·a-1、0.53 mg·kg-1·a-1、-1.25 mg·kg-1·a-1。重金属演变的阶段性是源于粪肥重金属含量的阶段性变化,即养殖方式的变化。金属活化度相关性分析表明:Cu与Olsen-P、Zn与SOM皆显著正相关,而Pb与pH显著负相关;Cd与Olsen-P和SOM显著负相关,与pH显著正相关,意味着Cd对土壤性质的响应更加复杂。【结论】长期施用化肥对重金属演变没有明显影响,长期施用有机肥显著改变了其演变特征,重金属演变呈现出先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加、最后稳定或缓慢下降的阶段性变化,而且阶段性演变特征源于粪肥金属含量的阶段性变化。在农业生产中,既要适度增施有机肥又要关注其潜在风险,现有施肥量(30 t·hm-2)和玉米种植体系下,当地牛粪长期施用仍存在很大风险。  相似文献   

18.
在田间条件下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滴灌施有机肥(主处理滴施氨基酸、黄腐酸)和喷施叶面肥(副处理喷施B、Si、复硝酚钠)相结合的供肥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黄腐酸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显著高于氨基酸处理和对照;氨基酸处理的产量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在对马铃薯淀粉含量、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上,滴灌施黄腐酸和氨基酸处理均显著高于对照,2种有机肥之间不显著;与副处理对照相比,喷施叶面肥显著提高了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以及淀粉、蛋白质和总糖含量,其中硅肥在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上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施肥与填闲种植籽粒苋对油麦菜Cd和土壤C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评价农艺措施在叶菜类蔬菜生产过程中对阻控Cd污染方面的作用,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以油麦菜为试材,在高含量Cd设施土壤上,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连续2年研究不同施肥及填闲种植籽粒苋对油麦菜产量、Cd吸收及土壤Cd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按照1:1的比例配施,可以显著提高油麦菜的产量;单施化肥不会导致土壤中总Cd的增加,但可促进植株对Cd的吸收。有机肥的大量施入存在土壤Cd累积的风险,而填闲种植籽粒苋可以有效防控这种风险。通过连续2年种植籽粒苋,试验各处理土壤Cd被带出11 668.81~15 800.39 mg·hm-2。各施肥处理,土壤Cd净减少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单施化肥处理(16 219.03 mg·hm-2) > 鸡粪加化肥处理(10 800.72 mg·hm-2) > 羊粪加化肥处理(8 684.25 mg·hm-2) > 单施鸡粪处理(6 423.05 mg·hm-2) > 单施羊粪处理(-3 400.11 mg·hm-2)。研究表明,综合考量产量、植株Cd含量及土壤Cd累积等因素,在油麦菜种植过程中采用鸡粪与化肥按照1:1的比例配施并结合填闲种植籽粒苋是推荐的农艺种植措施,可实现土壤中的Cd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