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馆特色说     
陆尧 《农业考古》2001,(2):164-165
1998年以来 ,中国茶馆业发展势头良好 ,成为拉动整个产业增长的新增长点。以北京为例。截止 2 0 0 1年 6月 2 0日 ,北京茶馆已超过 30 8家。与去年同期相比 ,增幅达 40 %以上。其中 ,面积最大的 30 0 0平方米 ;开有连锁店的达 1 5家 ,五福茶艺馆已开了 1 3家分店。同时 ,由于北京茶馆业总体上已进入成长期 ,平均利润率提高了 ,竞争也开始激烈了。比如 ,开连锁店的茶馆并非每家分店都赢利 ;又如 ,有的茶馆处于严重亏损状态。面对WTO条件下挑战与机遇共存的大背景 ,茶馆业应该怎么办 ?最近据对北京、天津、广州、杭州、沈阳、青岛、太原、…  相似文献   

2.
古镇茶馆     
在江南水乡的小镇,这样的茶馆,到处可见。茶馆是老式的,门面仍是用沿用过去的长条木板铺就。很早,当天边第一缕亮光尚未出现时,开茶馆的这位老伯,便会把店面的门板一块一块地卸下来,然后很有次序地叠在一旁。不远处,黄澄澄的路灯梦幻般幽幽照着,桥下小河里赶早夜行的船,“吱呀、吱呀”地轻摇而过。老伯习惯地朝四周的夜色看看,很静,然后再走进茶馆,张罗着烧水,摆茶壶,沏茶……;把河边的那扇木窗稍启开,一缕清风“挤”了进来,悄悄地拂去老伯头上的微热和细汗。等到他简陋的、被茶客们消磨得锃光油亮而木质感很重的桌凳都抹…  相似文献   

3.
茶艺馆,是现代茶馆的称谓。九十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兴起,其源于台湾七十年代中期人们思乡、怀旧之风,也有人谓之受“日本茶道”的影响。其实,中国是茶的故乡,饮茶之风兴于唐,盛于宋,茶馆,唐时称“茗铺”。《封氏闻见记》记载“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太平广记》卷,有“ 于茶肆”(《河东记》)。《梦粱录》载“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宋人《清明上河图》名画卷中也出现茶肆,唐宋时还有称“茶坊”、“茶楼”、“茶邸”、“茶居”等等,茶馆之名始称于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清代也惯称茶馆。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北京大学刘学忠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张贷《陶庵梦忆》中即称茶馆,《儒林外史》中多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有明确记载。汉时王褒《僮约...  相似文献   

5.
过招小城有两家茶馆,先开的叫白云,后开的叫蓝天。“同行是冤家”,蓝天盯着白云,白云防着蓝天,年余“磨合”之后,硬件、软件的水平倒也旗鼓相当,老茶客亦很难分清谁占上风。一年重阳节前夕,白云茶楼放出风来:凡80岁以上茶客来此品茗,一律免费。此招一出,生意立马见好。蓝天茶馆急招智囊研究对策,可如何过招,众人莫衷一是。这也难怪,竞争许久了,哪里还有多少新创意?赚钱事小,声誉事大,蓝天老板为此眉头紧凑,郁郁寡欢c蓝天老板有个儿子,乳名茗子,年方8岁,聪颖过人。这小儿不知如何听说了白云的新招,略作思忖,过了…  相似文献   

6.
1998年6月,在泉州从事装饰行业的庄剑峰开了间茶馆,取名“古厝茶坊”,地点选在市中心工人文化宫附近的后城文化旅游街,当时泉州的茶馆文化才刚刚萌芽。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今天的“古厝茶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泉州最有代表性的茶馆。来泉出席北美华文文学研讨会的著名作家王蒙慕名来此品茗,并挥豪题写“清其神”三字;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栏目曾在此录制过节目。“古厝茶坊”也成为泉州古城文化艺术界人士聚会品茗之地,“刺桐吟诗社诗会”、“泉南文化笔会”定期在此举办,许多外地来泉州的游客也都慕名寻踪而来。关…  相似文献   

7.
租房九年前,大申考取某纺织学校,跳出农门,曾一时成为小山村特大新闻。学校所在地产茶,大申耳濡目染,竟也有意于茶道。三年后,毕业分配至县纺织厂,找的爱人也是同厂职工,两人每月虽有七八百元进项,花在喝茶上的费用倒也不菲。过了三年,厂子濒临倒闭,他俩双双下岗。一晃又是三年,那点积蓄被他连喝茶带吃饭,几乎山穷水尽。为给老婆孩子寻条活路,左挑右捡,大申终于决定开间茶馆。企业日子好过时,两人没操心房子,总考虑厂子开着门,分房是早晚的事,一直坚持租房子住。开茶馆,门面房联系好了,环境优雅,价位适中,甚合大申之…  相似文献   

8.
旧社会帮会在茶馆的活动湖南金竹山电厂匡达人《中国茶文化》专号,没有“茶馆见闻”专栏,发表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茶馆风情和文化的文章,读后使人大开眼界。但还有未尽之处,如谈及旧社会茶馆的社会作用,虽然也提到黑社会人物利用茶馆作为活动场所,但还欠了了。据我...  相似文献   

9.
近代杭州茶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杭州茶馆业历史悠久,其雏形约在唐代中叶以前就已出现。宋以后发展很快,尤其是南来定都杭州,给茶馆业的兴起带来了巨大契机,杭州茶馆兴盛一时。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出现了一大批既有钱又有闲的如八旗子弟之类的人,要求有一种多功能的大众活动场所,供不同层次的人在其中休闲、饮食、娱乐、交易,茶馆由于兼具这些功能,成了首屈一指的选择,得到了迅猛发展。近代是杭州茶馆业的鼎盛时期,据说,从清初直到民国末年,杭州茶馆遍及城乡,最多的时候颇具规模的大型茶馆就达三百多家,小型茶馆、茶摊更是…  相似文献   

10.
杭州茶馆始于何时,史料无明确记载。其雏形约在唐代初年就已出现,当时江南一带的寺院里有“蔡寮”、官署和驿舍里有“茶室”等,都可提供茶水供人饮用。不过这些地方都不是以卖茶水为业谋生的.故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茶馆。真正以卖茶水为业的店铺是在唐代中叶以后始有的,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说,玄宗开元年间,“自邹、齐、沧、棣,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间道俗,投钱取饮。”这里虽未提及当时叫作钱塘的杭州,但一般说来,茶馆业的产生,与城镇的商业经济发达程度及饮茶风习的普及程度密切相关。杭州位于著名的产茶…  相似文献   

11.
著名作家陆文夫谈起自己“下海”时说,他开的公司名叫“老苏州弘文有限公司”,意思是弘扬民族文化。用传统文化赚钱,办好《苏州杂志》,为传统文化服务。现在已从社会各方面筹资300万,他任董事长,女儿任副总经理。陆文夫介绍说,他的茶馆开在苏州的十全街,名字叫“老苏州茶馆”。当年的苏州茶馆有大有小,没北京的那么考究,通常设备比较简陋,四仙桌、八仙桌之类,但江南民间色彩浓厚,生意人谈生意经都在那里。他的茶馆也要弄得考究一点,力求体现老苏州的特点,茶馆里要有茶、有点心,请名家说书,恢复老茶馆的社交场所、  相似文献   

12.
湖北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祖祥  姜元珍 《农业考古》2004,5(2):190-193
荆楚民众,素有饮茶的习惯。茶馆不仅为人们生活所需,而且也是工商业者进行交易的场所。因此,湖北城镇集市,皆有茶馆的开设。根据现有资料,对湖北茶馆的分布及其经营方式,作一简介,以期人们对旧社会茶馆种种情景的了解,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4.
舒云 《农业考古》2003,(4):276-277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从中吸取了营养。但《茶馆》的产生,却鲜为人知。舒云女士特撰文“老舍与《茶馆》”一文,详细叙述了老舍写《茶馆》的来龙去脉,值得一读。今特摘之。  相似文献   

15.
黄昏情     
《新农村》1995,(10)
铜雀峡“春香茶馆”门口的那盏灯亮了,夜色中,将光明射向峡里,照亮了那条通往东干渠水利工地的沙土路,茶馆的老板娘夏春香,站在茶馆门前地坎上,不时向那条沙土路上张望。夏春香五十二岁了,但看上去只有四十三、四岁,风韵不减当年,四年前丈夫病故,由于与儿媳妇处不拢,便独自从山上搬到峡里,在靠310国道边搭起两间简易房屋,开了一家茶馆,兼卖便饭,这条国道上,来往的车辆多,人也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儿子几次来接她回去,都被她谢绝了。  相似文献   

16.
紫丁香在干旱山区的培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丁香是我国传统名花,已有千余年栽培史。其灌丛大而丰满,叶形秀丽,圆锥花序硕大而布满树冠,色稚而芳香,宜丛植于建筑物周围,道路两旁,草坪之中,林缘、茶馆、凉亭附近。可与多种丁香穿插配置成专类园,形成美丽、清雅,青枝翠叶,花开不绝的旅游景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小城老茶馆     
小城老茶馆江西省上饶地区群艺馆徐立忠小城渡口老街有一老茶馆。说它老,大概有百十年的历史了。茶馆不大,摆有十多张方桌,一色的长条木凳,设备简陋,喝茶的多半是附近市民,也多半是常客。茶馆除供应茶水、花生、瓜子,还有艺人表演的评弹、滑稽、说书。那茶价平宜,...  相似文献   

18.
京城茶人相聚五福品茗论雅再创风流北京松波近期,首都文化人界开年即逢大喜事。以“天下茶人是一家”为命名的京城茶人大聚会,在阜外“五福茶艺馆”隆重举行。这次盛会以茶会友,汇聚了首都茶叶协会、各家茶叶公司、茶艺馆、茶馆及各界名流、新闻媒介等爱茶人士。在品茗...  相似文献   

19.
刘钟瑞 《农业考古》2000,(4):137-142
漫步上海街头,我们会发觉,近几年来,一下子冒出了不少茶馆、茶坊,特别是在靠近老城隍庙附近的上海老街,开街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各类茶馆已多达10多家。旧上海,城隍庙一带曾是上海茶馆的集中地,而现在,这一地区又重现了历史上的旧幕,各家茶馆门口的杏黄旗上硕大的“茶”字格外引人注目。如果走进茶馆、茶坊,我们会发现其中绝大多数装潢格局都十分讲究,茶品也很高档。茶馆的增加,从社会功能来讲,不仅为现代化快节奏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休闲、品茗的优雅环境,并且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传统茶文化在现代生活…  相似文献   

20.
茶馆漫语     
写茶馆的散文不少,对“不可一日无此君”的茶客而言,“此君”既是茶汤,也是茶馆,难分彼此的。想要品饮此类散文的读友,大凡可在《名家论喝》、《清风集》之类的专题散文选本中一睹为快。汪曾祺的《泡茶馆》和秦绿枝《孵茶馆》或“泡”或“孵”是同一个意思,秦文对上海老城隍庙的茶馆都有耐人回味的段落,更有老报人的高见──“当政者如要体察民情,即使自己不便去,也不妨派手下的人经常去坐坐茶馆,可以听到真正的民间的声音。”但特别能侃的还是汪曾祺,泡茶馆对抗战时西南联大的学生有什么影响,汪文一下列举出三大好处:“一可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