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城乡食物需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随着城乡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我国粮食供应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光温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农业领域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玛曲县是稳定与维护青藏高原和黄河上游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研究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玛曲县2007-2016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及可持续发展指数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研究区人均生态足迹显著增加,由2007年的4.26 hm2增加到2016年的5.91 hm2,增幅达到38.73%,草地在该区域人均生态足迹中占98.83%;生态承载力从2007年的3.74 hm2下降到2016年的3.04 hm2,降幅达到18.72%,草地和林地占到了人均生态承载力的88.04%;该区域10年均呈现生态赤字,总体生态安全形势较弱,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草地是玛曲县主要生态足迹消耗资源,且草地消费需求和草地退化之间的矛盾突出,应加强对该区域草地生态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正>1自然环境与牦牛种业发展现状1.1自然条件那曲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500 m以上,气候严寒,干旱缺氧,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那曲草场面积6.32亿亩,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4.69亿亩,是本地畜牧业牧草资源的主要来源[1],平均植被覆盖度为38.73%,绝大部分草地平均生产鲜草仅为1 044 kg/hm2,理论载畜量为1 017.65万羊单位。天然草地共分5大类型,总体上由东南向西北依次呈现出山地森林-亚高山、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半荒漠与高寒荒漠的分布类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武威市草原虫害逐年加重,年危害面积约为8.13万hm2,严重制约着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为科学有效防治草原虫害给草原生态系统及畜牧业发展带来的危害,这几年,武威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强化力量做好草原保护工作,年防治面积为4万多hm2以上,有效预防了虫害蔓延,切实维护了草原生态安全和畜牧业发展。本文通过对武威市草原虫害的发生及防治情况分析,提出了草原虫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区种草是改进农业系统、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从耕地、粮食与人口关系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人的口粮中长期预测不过2 亿t,我国自给无虑,而饲料等非口粮用粮达5 亿t,现有耕地农业系统难以承担。而国际粮食市场容量不足,价格波动过大,不可依赖。数量巨大的饲料用粮需求是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真正严重的威胁。中国未来粮食安全必须向动植物产品并重型食物结构转变,进行新的食物生产与消费结构的调整是面对国际粮荒的长期战略。农区草业是将牧草引入传统耕地农业,在保证谷物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资源,在大幅度提高第一性生产的生产效率的同时,又为第二性生产提供优质、充足、廉价的饲料资源,以先进养殖业,提高饲料报酬率,提高草食型畜禽等节粮产品的比重,以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充分发展而不加重谷物生产负担。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无可替代。我国农区尚有4 968.5万hm2的土地资源发展农区草业,发展空间巨大。发展农区草业将酝酿一次对耕地农业的革命,不仅为改进农业系统提供最初的动力,而且可发掘农区草地资源,解放巨大食物资源潜力,实现人-畜分粮,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  相似文献   

6.
甘肃草原是我国第六大牧区,面积1 790.4万hm2,人均草原面积为0.72 hm2。长期以来,由于气候、人为、超载过牧等因素使得该省草原大面积退化,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干旱、雨涝、沙尘等恶劣天气频发,制约着其畜牧业的发展。草畜平衡是我国草地畜牧业的核心,中央统一部署,根据甘肃省省情和草原现状进行实施,但草畜平衡政策实施多年,甘肃省草原依然存在退化趋势。本文对甘肃省草畜平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草原建设和草畜平衡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发达国家,畜牧业(草地农业为主)占农业比重70%以上,发达国家人民食物结构以"肉、蛋、奶"为主。实践证明,发展草地农业也能"吃得饱""吃得好"。当前,尽管我们已经实现了"吃得饱",但要实现"吃得好",就要牢牢把握保障食物安全的主动权,发展草地农业是一条可靠路径。保障食物安全,一是量的基本满足。无论何时,必须保证自给90%以上的食物。每年世界粮食贸易量在2.5亿吨,我国年消耗在5.5亿吨以上。应该控制粮食贸易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为研究区,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Worldview-Ⅰ和Worldview-Ⅱ),叠加数字高程模型(DEM)、坡度和土壤等数据,利用面向对象方法遥感解译获取喀斯特山地草地资源的类型、面积及空间分布,建设灌阳县草地资源调查数据库;通过构建草地资源分类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对应关系,借助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实现了喀斯特山地草地资源调查的常态化监测,拓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的应用领域。结果显示,2012年灌阳县草地资源面积为20829.42 hm2,其中热性草丛类面积为711.09 hm2,热性灌草丛类面积为16246.76 hm2,热性稀树灌草丛类面积为3871.57 hm2,与1986年第1次草地资源普查相比减少了32125.05 hm2;借助2012-201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实现了灌阳县草地资源调查数据库的动态更新,2016年灌阳县草地资源面积更新为20744.18 hm2,与2012年相比减少了85.24 hm2。农业结构调整、未利用地开垦和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等人为活动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导致了灌阳县草地资源面积的减少。通过灌阳县喀斯特山地草地资源遥感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扩展利用的研究,实现了草地资源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监测,为喀斯特山地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政府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西藏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地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帮助管理部门及时而准确地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状况与变化,以1996,2000,2005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价地区可持续发展情况,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构建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996年西藏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分别为1.444和6.628 hm2,2010年分别为4.051和5.350 hm2,生态盈余迅速减少;耕地和草地生态足迹占总生态足迹的绝大部分比重;1996-2005年,耕地生态供给一直处于盈余状态,而到2010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达到其承载力的近3倍,2000年以前草地承载力明显大于足迹,到2010年草地资源人均生态赤字为0.055 hm2.西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逐年下降,草地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扩大和矿产资源开发带来的生态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草地、森林和农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却在下降.  相似文献   

10.
大范围草地生长状况遥感监测对研究草地变化动态和草地畜牧业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2013年的草地外业调查数据和EOS Terra MODIS每日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生长季(5-9月)草地NDVImax, EVImax, NDVImean和EVImean4种植被指数,探讨了这4种植被指数与草地地上生物量之间的遥感反演模型,分析了青南地区草地生长季多年NDVI平均值空间分布特征;根据所选的最优模型反演了青南牧区近10年(2004-2013年)的草地地上生物量,统计分析了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南地区多年NDVI平均值和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上均具有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量差异显著。近10年来山地草甸类的生物量最高,达1280 kg DW/hm2;其次为高寒草甸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类和沼泽类,生物量介于244.9~902.4 kg DW/hm2;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荒漠类和高寒荒漠草原类生物量较小,在65 kg DW/hm2以下。海拔对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在3500 m以上地区的草地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当海拔介于3500~4000 m,最大生物量达1358.8 kg DW/hm2;海拔介于4000~4500 m,生物量小于920 kg DW/hm2;海拔介于4500~5000 m,生物量为574.2 kg DW/hm2;海拔大于5500 m,生物量仅为94.4 kg DW/hm2。统计分析近10年间的NDVI变化趋势发现,三江源地区的黄河、长江和湄公河三大流域及各行政区的草地植被生长状况以轻度改善和改善为主,总体趋于良好。  相似文献   

11.
唐羽彤  林慧龙 《草业学报》2015,24(7):189-196
中国传统的粮食安全理念将以谷物为主的粮食等同于食物,致使农业走上了单一结构的“粮-猪农业”歧途,这也是中国粮食观与国际粮食观的不同之处。从食物生产结构以及食物安全评价就可以反映出传统农业的弊端,一方面食物生产过分偏重于谷物和猪肉,另一方面食物安全评价仅仅局限于粮食的供给能力。分析国内外食物安全评价体系,国外注重于微观层次的、营养膳食结构的评价,而我国注重于宏观层次的、数量安全的评价。草地农业发展潜力巨大,能满足我国对于动物性食物的不断加大的消费需求,是持久高效保障食物安全的最佳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乎农户收入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还直接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甘肃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正在积极打造“甘味”畜产品品牌,为甘肃省畜产品标准化、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品牌和战略支持。虽然我国对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较为严格,但是仍有许多问题制约和阻碍畜产品产业健康发展。该文对甘肃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不断发展的中国草原畜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情况,指出我国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草原畜牧业发展道路。草原畜牧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如牧区每年向农区提供育肥用牛羊达到3 000多万头;草原畜牧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经营模式不断转变,产、加、销一体化格局正在加快形成;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日益牢固,仅2000年以来,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已超过200亿元;草原畜牧业对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受草原生态安全问题,生猪型畜牧业生产特点和草原地区自身发展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还面临许多突出矛盾和艰巨挑战。因此,应该积极应对客观矛盾和问题,牢牢把握当前发展的有利机遇,进一步推进草原畜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动物性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粮改饲”政策的实施,推进农区产业结构调整和草食畜牧业全面发展势在必行,江淮地区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发展基地,可充分利用其冬闲田的生产潜力,推行粮草兼顾型种植模式,探索出适合当地冬季种植的牧草生产模式。江淮地区冬闲田种草现多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等单播为主,多花黑麦草+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燕麦(Avena sativa)+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金花菜(Medicago hispida)等冬闲田豆禾混播生产模式可以克服禾本科单播施肥较多、土地翻耕难、豆科单播产量较低和营养不全面等方面问题,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生产力,增强土地持久力,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江淮地区草食畜牧业发展,促进南方农业生态转型有着积极作用。本研究分析了江淮地区饲草种植的发展前景和现状,阐述了在江淮地区施行豆禾牧草混播生产模式的优势,并探讨了优质豆禾牧草混播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以期为江淮地区及类似地区的冬闲田牧草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WTO与海南畜牧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晓平 《家畜生态》2002,23(4):60-63,66
本文在对海南省畜牧业的自然资源及生产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加入WTO对海南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因素。作者认为:加入WTO对海南畜牧业的发展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海南畜牧业的发展应合理配置现有畜牧业资源,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从以下需求方面突破①发展生态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②调整的产业结构,创立海南自身的畜产品品牌③树立质量意识,提高畜产品的竞争力。④大力发展特色畜产品加工,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⑤深化贸易体制改革,加强对畜牧业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粮食消费量出现降低和对畜产品需求量出现增加的现象并存,但优质饲料的缺乏阻碍了畜牧业的发展。两用(粮用和饲用)作物增加了冬季饲料供应,其已成为一些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农牧交错区)。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两用作物生产和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概述的内容有:1)两用作物的利用背景;2)两用作物的概念;3)代表性地区;4)饲草、籽粒产量和经济收益;5)动物利用和畜产品等。同时,对当前两用作物生产系统中面临的问题和应对举措进行了展望,包括:1)播种时间和播种量的选择;2)放牧或刈割后的氮肥管理;3)作物放牧或刈割的适宜生育期;4)种质资源的选择等。总体而言,两用作物生产管理(包括放牧时间、施氮量、播种量和放牧强度等)不当增加了籽粒产量降低的风险,但基于农业生产系统的综合效益,作物以两用的形式进行生产和利用是有利可图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从粮食安全视角出发,以苜蓿为例,对我国饲草产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为解决“人畜争粮”问题,实现饲料粮的供需平衡,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灰色关联法对饲料粮增量的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以饲料粮逐期增长量的影响因子为子序列,饲料粮逐期增长量为母序列建立分析模型,根据关联度高低排序,以确定影响饲料粮增长的关键因素。结果 牧业总产值逐期增长量、主要畜产品逐期增长量、多年生饲草种植面积逐期增长量和一年生饲草种植面积逐期增长量对饲料粮逐期增长量的关联度分别为0.949、0.893、0.858、0.831、0.551,即牧业总产值、主要畜产品和多年生饲草种植面积对饲料粮更为敏感,我国畜牧业增长与饲料粮增长密切相关,而发展多年生饲草产业可以缓解饲料粮的增长需求。结论 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苜蓿饲草产业的发展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实证支持和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畜禽养殖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既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长期目标的重要举措。种养结合农业生产模式为实现畜禽污染控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可行性。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加工、消费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来源的分析,总结归纳畜禽养殖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一般性解决方案,为具有类似特点的农户、养殖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参考,以期提高畜禽粪便的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畜牧业碳中和。  相似文献   

19.
我国畜牧业污染现状、处理方法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畜牧业污染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 论文对当前我国畜牧业畜禽粪污排放情况、畜禽粪污特点、处理方法及相关法规、标准与政策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并结合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的提出畜禽粪污治理的机制及措施,为我国畜牧业污染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基础性与战略性的工作。对畜禽资源保护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当前我国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为我国良种畜禽资源的保护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