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调查论述了静宁县推广应用农用塑膜的效果及残膜危害和回收利用现状,分析了影响残膜回收利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适当减少农膜的使用量;提高农膜的使用效率;扶持高技术农膜生产企业;建立农膜推广应用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残膜回收加工再利用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为减少棉田多年覆膜种植方式下耕层土壤中的残膜存量,修复土壤结构,提出一种旋耕刀齿起膜、膜土抛送分离输送的耕层残膜回收方法,设计了旋耕刀齿起膜装置、输送筛分装置等关键部件;以膜土抛送过程不同落点建立分离模型,分析膜土分离运动过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当旋耕刀齿起膜装置抛送土块质点速度初始值为2.0 m/s,输送筛网倾角初始值为35°时,土块回落后掉入至田间的位移为1.24 m,即土块通过旋耕起膜抛送至输送筛网后,反向回落至输送带下端,碎土块经筛网过滤掉落至田间;而残膜抛送距离更短且密度较小,输送筛网可直接将残膜传送至回收箱内,从而实现膜土抛送分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样机作业速度增大,残膜回收率降低,含杂率则升高。当作业速度为5 km/h时,回收率为80.06%,作业效率0.725 hm2/h,含杂率25.47%,此时具有较好的残膜回收效果。全耕层残膜量由作业前的268.29 kg/hm2降低至作业后的16.49 kg/hm2,每个样点的平均残膜片数由作业前的370片减少至作业后的90片。机具在0~200 mm耕层土壤中残膜回收效果明显,可用于新疆棉田耕层残膜回收。  相似文献   

3.
<正>前言:目前,新疆农业种植长期使用地膜,对土地的污染十分严重,据农经部门抽样检测每亩土地的残膜量达二十公斤左右,影响作物播种与出苗率,据测算可影响作物产量10%—20%,若长期不进行残膜回收,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增产、增效,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有的残膜回收机具大都是采用搂、耙等方式进行残膜回收,或者是需要采用动力输出方式进行残膜回收的方式进行,这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机具简单价格便宜,残膜回收率不理想;另一方面是残膜回收需要消耗太多的动力,机具价格昂贵。因此,现在市场缺乏一种残膜回收率高而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残膜回收机存在土壤旋耕后残膜过碎不易捡拾、残膜缠绕工作部件、耕层残膜回收量少等问题,设计一种深松铲松土,轧辊翻膜、旋转锹二次抛膜,多齿捡拾和输送带收膜的棉田耕层残膜回收机。该机翻土深度180 mm,作业幅宽2000mm,配套动力51. 5 KW,作业速度2~5 m/s,具有深翻土、少碎膜、捡拾残膜干净等特点。通过ANSYS Workbench16. 0对整机机架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出机架前6阶固有频率范围为21. 084~57. 865 Hz,分析得出机架主要受到的外激频率不在固有频率范围内,在作业过程中不会出现共振现象。该文可为耕层残膜回收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山东省花生典型种植区耕层土壤地膜残留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准确评估花生种植农田系统地膜残留污染现状,为该地区农田地膜污染防控措施的提出提供科学依据。选择覆膜年限为1~15 a的18个农田为研究对象,调查土壤质地、地膜使用情况等指标,同时分析不同耕层土壤中地膜残留量和残片数量。结果表明,覆膜1~15 a的4个典型花生种植区耕层(0~30 cm)土壤残膜量在2.48~46.01 kg·hm~(-2),不同区域间差异不明显,均低于我国农田残留量限值。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耕层土壤中残膜的含量和数量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残膜含量和残片数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分布在0~10 cm土层内的残膜显著高于10~20 cm和20~30 cm土层,随着覆膜年限增加,残膜呈现向深层土壤下移的趋势。25、4~25 cm~2和4 cm~2残片数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覆膜年限增加,耕层(0~30 cm)土壤中小面积残膜数量和比例不断提高,且在20~30 cm深层土壤4 cm~2的小残片呈明显增多趋势,加大了长期覆膜农田的残膜回收难度,可能对耕层土壤环境造成长期影响。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增加地膜回收,以减少该地区地膜污染,对保护该地区花生产地健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耕层厚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淮海平原由于连年旋耕导致犁底层加厚上移、耕层变浅、耕层生产能力下降,针对该问题,本试验于山东省德州市黄河涯村设置耕层厚度15 cm(RT15)、耕层厚度20 cm(DL20)、耕层厚度25 cm(DL25)、耕层厚度40 cm(DL40)4个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耕层厚度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破除犁底层增加耕层厚度,小麦基本苗、单位面积穗数、株高、净光合速率、产量均随耕层厚度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DL25处理各指标达到最大,其小麦产量较DL40、DL20、RT15分别提高16.3%、10.1%、22.5%;但将耕层厚度增加到40 cm,即完全破除犁底层后,并不利于产量等指标的进一步提升,甚至有小幅降低。因此,在目前黄淮海平原农田耕作方式、耕层结构条件下,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上移阻碍小麦生长,将犁底层破除10cm、使耕层厚度增至25 cm,更有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针对弹齿式残膜回收机残膜回收作业后自动脱膜困难的问题,设计一种旋转脱膜式残膜回收机具。【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确定了搂膜弹齿的最佳入土角范围、曲率半径和排布方式,通过理论研究设计残膜回收机的脱膜机构,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残膜回收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以残膜回收率最高为优化目标确定最优参数组合,并对修正后的最优参数组合进行试验验证。【结果】综合田间试验数据,得出搂膜弹齿最佳入土角为18°~35°,主弹齿直径10 mm,副弹齿直径5 mm,3排搂膜弹齿交错排布;正交优化试验表明,各因素对残膜回收率影响的表现为作业深度作业速度搂膜弹齿曲率半径,当作业速度为7 km/h、主搂膜弹齿曲率半径190 mm、副搂膜弹齿曲率半径160 mm、作业深度50 mm时,对应的残膜回收率最高;验证试验表明,在该参数组合条件下残膜回收率为84.86%,与预测的残膜回收率(85.56%)十分接近。【结论】设计的旋转脱膜式残膜回收机收膜效果好、脱膜率高、制造成本低、调整使用便捷。  相似文献   

8.
选用3种残膜回收机具在地膜厚度为0.012 mm和0.008 mm的地块进行残膜回收作业试验,结果显示,1FMJG-125型残留地膜清理机与1MC-70起茬收膜机2种机具残膜收净率均达到85%以上,且作业后地表平整,残茬少,残留碎屑少,满足残膜回收作业性能指标要求,适宜在地膜厚度0.008 mm以上的地块进行残膜回收作...  相似文献   

9.
利用濉溪县0~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同期降水量、蒸发量资料分析表明:土壤水分的主要活动层在耕层,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含水量增减与期间降水量、蒸发量呈直线相关关系,耕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和报告期与基期的比值均与湿润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0~30cm不同层次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50%时,需降水或补充灌溉13.6~39.0mm方可使耕层相对含水量达到80%。当湿润系数为0.47时,耕层土壤含水量可以维持在基期水平。耕层土壤含水量蒸减呈“快—缓慢—滞缓”的变化过程,蒸减速率随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可用指数曲线拟合。使耕层相对含水量达到80%以上的一次降水过后,连续10.7~38.3d无降水耕层相对含水量尚可维持在6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冀中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节水生产新途径,试验设"一水两用"技术(玉米生育后期浇水同时达到玉米增产和小麦足墒播种的目的)的浇水时间分别为9月10日和20日,以玉米生育后期不浇水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浇水时间对玉米产量以及下茬小麦播种前0~20 cm耕层含水量和0~200 cm土层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9月10日和20日浇水对玉米穗粒数影响不大,但均能提高千粒重和产量,增产率分别为6.35%和4.44%;0~20 cm耕层含水量平均提高4.00%和7.43%,0~200 cm土层储水量平均提高2.38%和4.49%。"一水两用"技术不同浇水时间对玉米增产以及提高土壤储水量的效果不同,应根据不同的主目标选择不同的浇水时间:以提高夏玉米产量为主目标时,宜在9月10日前后夏玉米灌浆活跃期前浇水;以提高小麦播前土壤储水量和耕层含水量为主目标时,宜在9月20日后浇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介绍了农膜回收利用加工技术的一些基本方法及结论,对农膜清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解决,提出了加快开展农田残膜回收治理,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未来地膜技术可长期发展的关键所在。并根据发展情况采用机械化残膜回收技术、污染控制技术、适期揭膜技术和以旧膜换新膜技术等是治理残膜污染的有效方法,进而提升再生利用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称质量控水法及人工控温法,研究不同土壤类型0~10 cm、10~20 cm层土壤不同含水量以及不同温度梯度处理对大豆、玉米种子出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暗棕壤、黑土和盐化黑钙土等3类土壤的含水量≤15%及≥55%时,大豆和玉米的出苗生长均受到抑制,无法正常出苗生长;暗棕壤、黑土和盐化黑钙土0~10 cm耕层土壤最适宜大豆出苗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35%、35%、25%;暗棕壤和黑土最适宜玉米出苗的土壤含水量均为35%,盐化黑钙土最适宜玉米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为25%;3种类型土壤10~20 cm耕层最适宜大豆、玉米经济播种的土壤含水量均为25%;土壤温度在9~17℃条件下,3种类型土壤播种的大豆、玉米出苗均受到抑制;春季最适宜大豆、玉米经济播种的土壤温度为13~21℃,且大豆和玉米的出苗率与土壤温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旱作区不同厚度废旧地膜捡拾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定西旱作农业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厚度废旧地膜对人工捡拾和机械捡拾的捡拾效率、残膜回收率和生产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加厚地膜可以提高残膜捡拾效率和回收率,随着地膜厚度的增加,人工一次性捡拾用时量和100%捡拾用时量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机械捡拾用时量也呈现下降趋势,但机械捡拾用时量显著低于人工捡拾。地膜厚度越大,捡拾效率越高,捡拾回收率越高。当地膜厚度达到0.014mm时,人工一次性捡拾回收率达到91.0%,机械捡拾回收率达到89.9%,但两种不同捡拾方式的残膜回收率差异不显著。机械捡拾用时量与成本投入均显著小于人工捡拾,且机械捡拾用时量仅为人工一次性捡拾用时量的14.47%。  相似文献   

14.
赤峰市是农业生产大市,农用地膜投入量大,废旧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性问题.为切实做好农用残膜回收工作,真正了解农业生产区内农膜回收现状,通过对赤峰市松山区地膜使用和回收情况调查了解,总结当地农膜使用的现状和回收率情况,分析残膜回收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为赤峰市农业残膜回收问题相关政策提...  相似文献   

15.
农膜的使用确保了烟草农业高产稳产,但农膜的广泛使用和使用年限的增加,引起地膜残留污染,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对其污染必须采取措施,由于烟农地膜回收意识淡薄,加上农用残膜回收效率较低,残膜污染已经影响到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分析农用地膜对土壤、农作物、生态环境的危害,寻找出烤烟地膜污染的原因,思考并总结一些防治残膜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揭膜对棉田土壤温度、棉花产量及环保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个棉花新品种为材料,研究适时揭膜(UPF)对棉田土壤温度,蕾铃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及残膜回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UPF对棉田具有降温作用,UPF的平均土壤温度低于全生育期覆膜(MPF)0.47℃,从土壤深度上看,△t5 cm>△t10 cm=△t15 cm,从时间上看,△t14:00>△t20:00>△t8:00,综合土壤深度和时间2因素,△t5 cm,14:00最大(0.71℃)、△t10 cm,8:00最小(0.27℃);UPF蕾铃数前期小于MPF,后期大于MPF;UPF的产量、单株铃数、单铃质量、衣分均高于MPF,株高低于MPF,其中小区产量、单株铃数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每公顷棉田UPF可回收残膜57.78 kg,回收率达到85.56%。UPF有利于棉田土温降低、棉花后期生长及残膜回收。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农膜回收政策绩效,引导农户积极回收农膜,基于新疆1 057户棉农的调查数据,结合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通过构建定序Probit模型探讨棉农对农膜回收政策执行的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棉农对农膜回收政策执行满意度普遍偏低,对政策执行内容、力度、效果较为满意及以上的比例分别是27.25%、23.27%和22.80%;2)棉农对农膜回收政策的了解程度、政府奖励和处罚的合理程度均对提高农膜回收政策执行的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另外加入专业合作社、家庭劳动力人数、回收农膜所花的时间对农膜回收政策执行的满意度有正向影响,农户受教育程度、回收农膜所花的资金对政策执行的满意度有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完善农膜回收政策奖惩机制、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创新农膜回收政策的宣传方式、构建基层环境保护监督体系这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新疆棉田残膜回收难题,研究了在高压静电场条件下,极板间距、残膜面积对残膜-土壤静电分离装置吸附效率及对应电场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静电吸附方法可以用于残留地膜的回收,吸附效率与极板间距模拟方程为线性方程;当极板高度为6 cm,残膜面积为16 cm~2时,吸附效率为96.67%;经过对比试验,吸附高度在6~10 cm,有土条件下不同面积残膜的吸附电场强度比无土条件稳定。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静电式残膜回收机的研制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农业部印发《农膜回收行动方案》的通知,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提出到2020年,全国农膜回收网络不断完善,资源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农膜回收行动以西北为重点区域,以棉花、玉米、马铃薯为重点作物,以加厚地膜应用、机械化捡  相似文献   

20.
为寻求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适宜的农用地膜厚度,揭示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土壤水热状况及地膜残留的影响规律,并评价其经济效益,选择当地主栽作物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在膜下滴灌栽培方式下通过设置4种地膜厚度(0.006、0.008、0.011 mm和0.012 mm)的田间试验,研究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地膜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处理最高。生育期土壤水热状况:增厚地膜可提升4周内0~20 cm土壤贮水量,随后作用相反,播后4周是土壤贮水量响应的拐点,并且在5周内可促进地表以下5 cm处的土壤积温。0.008 mm处理的产量、商品薯率和经济效益均最高。土壤残膜量随地膜厚度增加而增大,但回收难度随之降低,且加深翻耕深度加重了20~30 cm土层的残膜污染,需要通过加强残膜回收机具的研发利用来削减残膜系数,降低农田白色污染,提高土壤环境承载力。推荐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马铃薯种植采用0.008 mm地膜配套适宜残膜回收机具以获得优良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