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设置4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BR)、秸秆直接还田(ZR)、秸秆粉碎还田(FR)、秸秆炭化还田(CR)。通过测定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全钾、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对各项指标数据与水稻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有显著影响。在水稻成熟期,ZR、FR、CR较BR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高9.19%~19.53%,差异显著(P0.05),且以CR处理增幅最明显;全氮含量平均高9.65%~20.83%,差异显著(P0.05),且以FR增幅最明显;全磷含量平均高2.66%~15.51%;差异显著(P0.05),且以CR处理增幅最明显;速效钾含量平均高3.18%~24.37%,差异显著(P0.05),且以CR处理增幅最明显。研究还发现,短期内(1 a)CR处理产量最高,达到了6 900 kg/hm~2,较FR处理产量提高了3.16%,较ZR和BR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5.64%和8.35%。综合来看,CR处理是短期内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最佳选择,关于长期的最理想选择还需要在田间试验开展长久的、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施钾对寒地水稻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提高寒地水稻养分利用效率,指导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以粳稻品种空育131为材料,研究不同钾肥用量下水稻氮、磷、钾元素吸收和分配的规律。结果表明,施钾后稻谷和稻草中氮、磷相对含量下降,钾元素相对含量升高,氮、磷、钾绝对含量均增加;稻谷中氮、钾养分占全株比重变小,而磷的比重增大。施钾有利于促进水稻对氮肥和磷肥的吸收利用,本试验条件下以全生育期90.0kg/hm2K2O的施用量较佳。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对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对于深入了解不同土壤的供肥特点,因地制宜地挖掘水稻增产潜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黑龙江省5种主要种植水稻土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微区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上水稻产量及其对氮、磷、钾、微量元素养分吸收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极显著,水稻产量在黑土、草甸土和冲积型土上较高,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883.9、6 689.6和6 797.3kg/hm2,在白浆土和石灰性土壤上水稻产量较低,3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 316.5和6 193.4kg/hm2;不同土壤对水稻养分吸收有影响,在黑土、草甸土、冲积土上种植的水稻氮、磷累积量高于在石灰性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在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铜、铁含量极显著高于在黑土等其他类型土壤上的水稻,在黑土、草甸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锰含量高于在石灰性土和冲积土上的水稻,草甸土和白浆土上种植的水稻锌含量高于黑土和石灰性土上的水稻,在冲积型土上种植的水稻锌含量最低;水稻氮素累积量与水稻产量显著正相关(r=0.994)。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因素方法研究黑龙江省不同类型土壤在水稻生长发育期间土壤氮、磷、钾养分变化特征及对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在水稻各生长发育期差异极显著;不同类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排序为白浆土>草甸黑土>草甸土>黑土>盐碱土,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排序为黑土>白浆土>草甸土>草甸黑土>盐碱土,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排序为盐碱土>白浆土>黑土>草甸黑土>草甸土;水稻对不同类型土壤氮、磷养分吸收量与土壤中氮、磷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对钾的吸收无规律性变化,水稻植株中氮、磷、钾养分的累积量主要受水稻生物产量和植株中养分含量的影响;成熟期水稻穗部氮、磷含量高于茎部和叶部,茎部钾含量高于穗部和叶部。  相似文献   

5.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秸秆全部还田条件下不同N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N素养分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秸秆还田下N肥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当氮肥用量超过240kg/hm2时,水稻产量不再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氮肥用量增加可以提高水稻籽粒和秸秆中N素含量,但N肥的利用率出现下降。秸秆还田条件下,祁阳县高产稻田最佳氮N用量在180~240kg/hm2,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水稻不同基因型品种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选出适合南方稻区种植的高产、高效水稻品种,采用大田试验,以南方稻区8种水稻类别的5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在相同施肥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生育过程中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干物质和磷、钾的累积主要集中在分蘖盛期—齐穗期阶段,氮素累积集中在苗期—分蘖盛期、分蘖盛期—齐穗期这2个阶段;两系晚熟的稻谷、稻草产量和氮、磷累积总量最高,两系早熟的钾累积总量最高,分别比最低的常规早熟增加101.2%、40.9%、85.0%、48.1%、47.5%。随着生育期延长,同一系列水稻的稻谷产量和氮素累积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稻谷产量和各个生育阶段的氮、磷、钾累积量的相关性以分蘖盛期—齐穗期最强。两系早熟的养分利用效率最低,每生产100 kg稻谷需要N、P2O5、K2O分别为2.15、0.53、3.61 kg,三系中熟的氮、磷养分利用效率最高,钾以三系晚熟最高。综上所述,适合在南方稻区种植的高产、高效品种为两系晚熟和三系中熟,同时在水稻生育过程中保证分蘖盛期—齐穗期的养分供应,就能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选出适合南方稻区种植的高产、高效水稻品种,采用大田实验,以南方稻区8种水稻类别的5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在相同施肥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生育过程中氮、磷、钾吸收特性,及其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干物质和磷、钾的累积主要集中在分蘖盛期—齐穗期阶段,氮素累积集中在苗期—分蘖盛期、分蘖盛期—齐穗期这2个阶段;两系晚熟的稻谷、稻草产量和氮、磷累积总量最高,两系早熟的钾累积总量最高,分别比最低的常规早熟增加101.2%、40.9%、85.0%、48.1%、47.5%。随着生育期延长,同一系列水稻的稻谷产量和氮素累积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稻谷产量和各个生育阶段的氮、磷、钾累积量的相关性以分蘖盛期—齐穗期最强。两系早熟的养分利用效率最低,每生产100 kg稻谷需要N、P2O5、K2O 2.15 kg、0.53 kg、3.61 kg,三系中熟的氮、磷养分利用效率最高,钾以三系晚熟最高。综上所述,适合在南方稻区种植的高产、高效品种为两系晚熟和三系中熟,同时在水稻生育过程中保证分蘖盛期—齐穗期的养分供应,就能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8.
肥料减施增效对于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研究新型增效复合肥料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有助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采用大田试验,设置常规复合肥料(CG)、增效复合肥料(ZZ)、常规复合肥料减量20%(80%CG)和增效复合肥料减量20%(80%ZZ)4个试验处理,以研究新型增效复合肥料对水稻生长性状、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复合肥料处理相比,增效复合肥料处理能够增加水稻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单株鲜质量、株高、SPAD值和根体积,在成熟期,增效复合肥料处理的水稻单株鲜质量、株高、SPAD值和根体积分别提高了11.71%,1.29%,8.02%和46.48%,增效复合肥料减量20%处理的水稻单株鲜质量、株高、SPAD值和根体积分别提高了2.29%,0.31%,3.70%和4.09%。与常规复合肥料处理相比,增效复合肥料处理能够增加水稻茎叶干物质量和籽粒干物质量的比例分别为24.46%和21.39%。增效复合肥料减量20%处理增加水稻茎叶干物质量和籽粒干物质量的比例分别为6.07%和8.15%。与常规复合肥料处理相比,增效复合肥料处理的水稻茎叶氮含量和籽...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施用量对东北黑土稻区土壤养分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吉粳816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秸秆全量还田(S)和秸秆不还田(S0),裂区为5个氮肥施用量0 (N0)、80 (N1)、160 (N2)、240 (N3)和320kg/hm2 (N4),以秸秆不还田不施氮肥(N0S0)为对照....  相似文献   

10.
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水稻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持续26年的湖南祁阳红壤站长期肥料试验的水稻植株样品被用来研究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对水稻的养分吸收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含氯化肥已显著减少水稻吸收P、Ca、Mn、Cu、Si,并抑制Cu、Zn、Si和P向籽粒运输,导致水稻结实率降低,倒伏率提高。  相似文献   

11.
对23份茎瘤芥品种资源的15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85.32%,并筛选出6份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品种资源。23份品种资源被分为五类,配制组合宜在类间(D2>257.9)选择亲本。遗传差异的大小与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熟性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2.
以茎瘤芥老化种子为材料,使用不同浓度PEG 6000(0%、5%、10%、15%、20%、25%、30%、35%),以不同的处理时间(4、8、12h)浸种处理茎瘤芥老化种子,研究PEG 6000浸老化种子对茎瘤芥幼苗叶片抗氧化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0% PEG 6000浸种处理老化种子8h,其幼苗叶片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幅最大,游离脯氨酸含量降幅最大,且均与对照呈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茎瘤芥(榨菜)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23份茎瘤芥地方品种为试材,采用基因型单因素遗传设计,对15个数量性状的遗传相关及其遗传相关贡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绝大多数大于表型相关系数,且方向基本一致。瘤茎产量与营养生长期、瘤茎膨大期、瘤茎横径、茎/叶、株鲜重呈极显著遗传正相关,与菜形指数、菜皮百分率呈极显著遗传负相关,与其余性状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与瘤茎产量显著相关的性状间关系密切,有很好的协同性,分析提出茎瘤芥育种选择熟性晚、瘤茎横径大、茎/叶高和植株个体较大的品种,可实现品种产量高、生态适应性强和瘤茎品质较佳等三者的协调统一。瘤茎膨大期、营养生长期、瘤茎横径、茎/叶、瘤茎产量等性状的遗传相关贡献较大,对其进行选择可能引起其它数量性状比较显著的变化;而瘤茎纵径、出苗至瘤茎膨大始期、叶长、叶宽、空心率等性状的遗传相关贡献较小,对它们进行选择可获得较稳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乙醇熏蒸对新鲜茎瘤芥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0.05%的乙醇熏蒸处理新鲜茎瘤芥24 h,用聚乙烯保鲜袋包装后在室温(15±2℃)条件下贮藏,每3 d取样测定分析茎瘤芥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0.05%乙醇处理的新鲜茎瘤芥在贮藏期间呼吸强度明显低于对照,其中,在贮藏第9天时最为明显,呼吸强度低于对照51.4%,并可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可溶性蛋...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和实验室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苏打盐碱地稻田不同施肥措施对稻谷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了不施肥对照(CK)、氮磷钾肥配施(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氮磷钾肥配施(MNPK)和秸秆还田与氮磷钾肥配施(RNPK)共5种不同施肥处理。结果表明,4种施肥处理均较CK提高稻谷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一定程度改善了加工品质;NPK与M处理提高了稻米外观品质,MNPK与RNPK处理使稻米外观品质有所降低;氮磷钾肥配施可以提高稻米蛋白质含量、含水量和稻米食味性。综合来看,盐碱地稻田短期内无法通过有机培肥来实现稻米品质提升,化肥合理配施应是盐碱地种稻初期阶段的重要培肥措施,盐碱地有机培肥和稻米品质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以茎瘤芥老化种子为实验材料,选用聚乙二醇6000、硝酸钾、氯化钠、聚乙烯醇及水杨酸5种渗调剂和蒸馏水(ck)进行处理种子,研究各种渗调剂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5种渗调剂处理种子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淀粉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比蒸馏水处理效果好.其中,聚乙二醇6000处理效果最好,且与其余4种渗调剂及蒸馏水的处理效果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7.
长期稻草还田对烟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探明稻草还田对烟田土壤氮素释放的影响,进而有效调控并为配套的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培养和田间原位培养试验,研究了长期稻草还田对烟田土壤有机氮矿化特征和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提高了土壤氮矿化潜力(N0值)和矿化速率(k0),连续还田5年土壤的N0值为92.11 kg/hm2,比对照增加了23.78%;稻草还田促进了烟田土壤氮的矿化,烟株生长期内还田5年的土壤矿化氮量为94.94 kg/hm2,比对照高17.67%。在烟株生长中后期,稻草还田的烟田表层土壤无机氮数量明显增加。稻草还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移栽时,还田5年土壤微生物量氮比对照增加20.18%,采烤后则高出40.71%。稻草还田1年后土壤微生物量氮处于调整平衡阶段。长期实行稻草还田提高了烟田土壤氮供应能力,增加了上部烟叶全氮和烟碱含量过高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抑制无效分蘖对不同基因型水稻根系特征及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以培杂泰丰和粤晶丝苗为材料(分别记为P和Y),通过设计不同的栽插孔穴直径(栽插孔径分别为20,28,35 mm,依次记为D1、D2、D3)限制水稻的无效分蘖,试验采用水培法。结果表明:与D1、D3相比,D2显著提高了水稻培杂泰丰和粤晶丝苗的穗粒数和产量;在幼穗分化期,D2处理水稻培杂泰丰和粤晶丝苗根系根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以及根尖数和分叉数均明显高于D1处理;D2与D3处理培杂泰丰水稻抽穗期茎鞘P、K含量显著高于D1处理;D2处理抽穗期的钾素积累总量显著高于D1、D3处理;D3处理水稻粤晶丝苗幼穗分化期、抽穗期的氮素积累总量、磷素积累总量和钾素积累总量均显著高于D1处理。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水稻齐穗期的总根长与氮素积累总量和钾素积累总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系的表面积和总体积与氮素、磷素和钾素积累总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根系的平均直径与磷素积累总量和钾素积累总量也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免耕和稻草还田对稻田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稻草还田和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的影响,自2008年于广西大学农学院科研基地进行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免耕(NT)、免耕+稻草覆盖还田(NT-SMR)、常规耕作+稻草覆盖还田(CT-SMR)、常规耕作(CT)和常规耕作+稻草翻压还田(CT-SR)5个处理,于2018年水稻成熟期测定产量,水稻收获后分层(0~5、5~10和10~20cm)测定土壤肥力。结果表明,稻田不同土层肥力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上表现为0~5、5~10和10~20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依次下降。NT-SMR处理显著提高了0~5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但降低了土壤速效钾含量。在5~10和10~20cm土层,稻草还田处理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优于无稻草还田处理。水稻产量与土壤肥力呈显著正相关。2016年CT-SR处理水稻产量在早季分别比NT和CT处理显著提高了8.52%和7.99%,在晚季分别显著提高了12.12%和7.55%;2018年NT-SMR处理的水稻产量在早季分别比NT和CT处理显著提高了17.78%和10.30%,在晚季分别显著提高了13.88%和19.39%。因此,免耕和稻草还田能明显提高稻田耕作层土壤肥力,增加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20.
秸秆还田对土壤培肥与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作物秸秆还田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的重要途径。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和养分状况、温室气体排放和作物产量等会产生明显影响。为了充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并探讨其还田效用,综述了作物秸秆还田相关技术、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性状、水稻产量和米质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并从秸秆还田轻简栽培技术、不同稻作方式下秸秆还田的环境效应及不同作物类型秸秆还田效应等方面提出了未来深入开展秸秆还田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合理利用作物秸秆、提高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以及保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