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1年是本地继1991年三代三化螟大发生以来的又一大发生年,且1~3代均为大发生.在三化螟重发区三代三化螟自然发生白穗率达25%以上,大面积经用药防治后白穗率被控制在3‰以下,但仍有一小部分田块因防治质量差等白穗率仍达15%以上.2002年三化螟发生情况与2001年相比则有较大幅度回落,但与历年比较仍属中等偏重发生年.2002年重发区三代三化螟自然发生白穗率也达15%以上,大面积经综合治理后白穗率被控制在1‰以下.  相似文献   

2.
水稻螟虫是龙岩市水稻最主要的害虫之一,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20世纪70年代重发时曾造成较大面积大减产,局部绝收。历年来龙岩市水稻螟虫以三化螟、二化螟为主,但其重要性正发生着变化,20世纪主要以三化螟为主,进入21世纪后,二化螟的为害比三化螟更加突出,已成为优势种群。1水稻螟虫发生特点1·1两种螟虫的主害代不同龙岩市三化螟和二化螟年发生4代,三化螟是4代多发型,主要造成晚稻白穗;二化螟的主害代是第1代和第3代,主要造成早、晚稻枯鞘(心)。1·2近年来二化螟发生面积比例升高水稻螟虫在20世纪70、80年代几乎年年偏重发生,但随着…  相似文献   

3.
贵州山区的水稻螟虫以三化螟和二化螟为主,其次为大螟和褐边螟。三化螟在贵州山区每年发生3-4代,以第3或第4代幼虫在稻桩里越冬。螟蛾盛发期第1代为4月中旬,第2代为6月上、中旬,第3代为7月下-8月上旬,第4月代为9月上、中旬。以第3-、4代为害重,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三化螟幼虫滞育与稻株氮素的营养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随着水稻耕作制度的改革,四川省大部稻区已由单、双季稻混栽改为一季中稻,切断了三化螟第2代过渡到第3代的桥梁田——分蘖期水稻,使三化螟由以往每年发生2-4代,以3代为主的多发型变为每年发生2代为主,以第2代幼虫滞育越冬。作者于1982-1985年在四川  相似文献   

5.
对6个水稻新品种分别在德宏州具有代表性的勐戛乡、江东乡、户撒乡3个烟后水稻种植区域进行筛选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品种深优9734、内香6优498更为适合德宏州海拔1 200~1 600 m的烟后稻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 :2 0 %达斯奔EC与沙蚕毒素类药剂杀虫单复配防治 3代三化螟有良好的效果 ,在 3代三化螟中等以下发生时 ,于水稻破口初期用 2 0 %达斯奔EC90 0ml/hm2 +90 %杀虫单WP60 0g/hm2 混合液 ,对水 75 0kg/hm2 ,均匀喷雾 1次 ,即可有效控制其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7.
第1代水稻三化螟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恩施自治州植物保护站1965~1979年来凤、宣恩、恩施、建始4个地区植保站点15年的病虫测报资料,结合相应时段各气象站点地面观测资料,将恩施低山地区水稻作物分蘖至孕穗期主要病虫害1代三化螟全生育期间日平均灯诱数作为因变量,将病虫害发生发展前期气象因子作为自变量,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对第1代三化螟发生发展的轻重程度与气象条件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采用多级逐步判别方法,建立第1代水稻三化螟发生发展不同等级气象条件预报模式。结果表明:第1代三化螟的发生发展与5月上旬的温雨系数、5月下旬的降水、6月上旬的平均最高气温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和三化螟是芜湖县水稻上常发害虫 ,经过对近 40年历史资料统计分析 ,两虫基本上呈交替上升为害 ,尤其近 10年来周期变化明显。二化螟由 1代重发型转为 2代重发、多发型 ,三化螟以 3代为重发型。分析了稻螟发生特点和灾变原因 ,总结出以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组1956年在孝感朋兴乡开展大面积综合治螟工作的同时,结合试行预测预报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如后。 一 水稻螟虫的发生为害 湖北省以二化螟为主,分布遍及全省,较三化螟广泛;但不同地区三化螟发生数量也相当多。二化螟一年一般发生3代,间有少数的第4代发生,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以前三化螟是我县水稻上主要害虫,随着一季中稻的全面推广,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发生逐渐衰落,发生面积逐年减小,到80年代末期几乎见不到三化螟.近年来三化螟在我县水稻上为害呈现回升趋势,特别是3代三化螟已成为我县迟熟中稻和瓜后稻上穗期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最近几年的观察,资阳水稻螟虫的种类主要为二化螟,约占60%左右;三化螟约占30%左右,特别是长势好、密度大、生长茂盛、嫩绿的田块,三化螟明显要多些;大螟数量少,约占10%以下,主要分布在田边。在资阳范围内危害水稻的主要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螟虫,二化螟和三化螟发生时间不一致,在第一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晚发生10多天,但第二代螟虫中三化螟比二化螟发生期早7~10天,这就为螟虫的防治增加了难度。大螟发生数量少,发生时间与二化螟基本一致,不作  相似文献   

12.
阿昌族,人口3万余,祖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以打制长刀闻名于世。由于阿昌刀大多产自云南省陇川县户撒乡,故阿昌刀又名户撒刀。民间有东有龙泉剑,南有户撒刀的说法。项老赛自幼继承祖辈打刀技艺,既而精益求精,终成一代刀王,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将传统工艺薪火相传的过程中,他也成就了自己的财富梦想。  相似文献   

13.
水稻螟虫中危害最大的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和三化螟教师钻蛀水稻茎秆。二化螟在南方水稻区一年发生3代以上,以老熟幼虫在禾蔸、茭白遗株等处过冬。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各代螟卵盛孵期大致是:  相似文献   

14.
江鸿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2):279-279,281
药效试验表明 :防治水稻 3代三化螟 ,在 3代三化螟卵孵盛期内 ,水稻破口 2 %时喷药较水稻破口 5%时喷药 ,防效可提高0 .43~ 2 .53个百分点。防治 3代三化螟以三唑磷、二嗪农等有机磷的单剂或混剂防效较佳  相似文献   

15.
正水稻螟虫,又名水稻钻心虫,是水稻的重要害虫,发生较为普遍的是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在豫南地区最为常见是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第1代为主害代,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始见,5月上中旬盛发,因越冬场所的不同,羽化很不整齐,可一直持续到6月上旬。第1代幼虫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害早栽早发的春稻,造成大量枯心、枯鞘,减产显著。二化螟2代幼虫在7月下旬发生,为害比较分  相似文献   

16.
在2002年以前的近10年越冬螟虫调查中,观察区内查不到越冬三化螟,而2002年却查到了越冬三化螟。2003、2004年三化螟越冬基数分别占总螟虫数的20.6%、40.2%。2001、2002、2003年第四代三化螟的平均白穗率分别为0.8%、3%~6%、4%~8%,2004年在迟熟品种中第三代三化螟白穗率平均为3.57%,防治不好的田块高的达12.6%。可见,三化螟的发生与危害呈极显著上升态势。现就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7.
1螟虫发生与防治概况 据历年资料,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由于我区推行籼改粳,中改晚,二化螟种群下降,三化螟占优势.1957年三化螟重发.70年代单双季稻并存,螟虫全面回升.1972年,三化螟偏重发生,早熟晚稻白穗严重,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调减双季稻,扩种中籼及杂交稻,二化螟迅速回升,三化螟发生减轻.1978年,全区二化螟严重发生田块螟害率高达48.3%.1979年,一代二化螟特大发生;1981年、1984年二化螟偏重发生.90年代推行压籼扩粳和旱育抛秧,1994年后三化螟回升,1997年三代三化螟特大发生,迟栽中杂稻及粳稻田自然白穗率高达40~70%.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肥东县近年来三代三化螟发生危害严重的实际,在积累多年的灯下数据和是调查、试验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三代三化螟发生危害的特点,严重危害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余姚市水稻三化螟防治适期及药剂防效研究结果表明,余姚市3代三化螟在单季稻5%~10%破口露穗时用药效果最好,抽穗后田间已有白穗发生,用药后田间白穗已不可逆转,仍将少量出现。三化螟的防治应掌握"早破口早用药,迟破口迟用药"的原则,牢记"破口期是防治白穗"的重要时期。康宽、稻腾对三化螟均有极好防效,而甲维盐、毒死蜱在中、高浓度下对三化螟亦有极好防效。在目前余姚市三化螟尚处于轻发生的情况下,建议生产上可选用多种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20.
晚稻三化螟是安溪县湖上乡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多年来三化螟发生为害较轻,农民疏于防治.积累了一定的虫源,其发生为害有明显回升之势。三化螟年发生4代,湖上乡是以4代为主害代,单食性。成虫体长8—13毫米,具有趋绿性.白天静伏在稻株间,黄昏活动.晚上9时左右活动最盛;卯在苗期大多产于叶尖,分蘖期产于叶片上半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