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质农产品需要寻求更广阔的市场。从我国刚刚起步的"农超对接"基础内涵出发,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相关政策和"农超对接"的3种发展模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基于温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居民的调查,阐述了“农居对接”模式产生的背景,对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弊端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流通“农居对接”模式.同时还概括定义了“农居对接”模式的涵义,构建了创新模型,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并进一步指出当前在我国实施“农居对接”模式的意义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福建农业》2010,(10):37-37
沃尔玛公司在江西首次启动“农超对接”西瓜合作项目.通过与永修县赣北“黑美人”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从1万多亩西瓜地中精选1500亩作为基地,为江西及周边地区的沃尔玛商场提供新鲜西瓜。截至2009年底.沃尔玛已先后在中国14个省市建立了28个“农超对接”基地.面积达30万亩。带动28.3万农民参与此项目。据悉,到2011年,沃尔玛将吸引100万中国农民参与‘农超对接’项目。  相似文献   

4.
农产品流通方式创新是解决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的根本途径。提出1种电子商务和"农社对接"相结合的创新流通模式,该模式克服了2种模式单独作用的不足,体现出更大的价值。通过进一步分析新模式的实现条件,提出推广这种新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爽  徐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12-12214
在介绍我国开展农超对接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国内山东家家悦超市及国际大型连锁超市家乐福、沃尔玛和乐购开展农超对接的现状,指出对接中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农超对接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指出其将在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于2009年在全国12个省区共同启动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改革,将“农超对接”工作列为发展现代流通、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个视角,拟通过对建立合理、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的研究,以期达到在“农超对接”中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其流通成本及损耗,并最终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城镇农产品价格、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于璐 《河南农业》2014,(1):26-27
随着大型连锁超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农超对接”作为-种新型模式出现在农产品供应链中.2008年12月,国家商务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农超对接试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家乐福、沃尔玛等全球零售连锁企业率先作为试点开展了“农超对接”项目,这种做法不仅帮助农民提高了市场的适应能力,促进产业链优化,而且提高农产品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从几个农产品安全供应链视角对“农超对接”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其是优化产业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之-.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农超对接"作为农民销售产品的一种新型模式,已开始在发达城市进行实践。石家庄现有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多种,可是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介绍了农超对接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其次,分析石家庄农产品流通的不足;最后,结合农超对接理论及我国关于农产品流通的宏观政策,探讨了推动石家庄农产品流通全面实现"农超对接"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2008年底,商务部、农业部联合启动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组织开展农村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超市+基地"的供应链模式。2009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开展农超对接",迎来了"农超对接"发展的新机遇。"农超对接"让农产品"轻装"进城,这种运作模式,在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期特别就这一模式,向广大读者进行全方位解读。  相似文献   

10.
瑞安市通过组织实施“百社五化”工程和“百龙工程”,积极推进示范性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使农产品营销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存在信息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对称、组织化程度低、产销脱节、营销方式落后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农居对接农产品销售模式的初步探索,推进了统筹城乡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农超对接"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在各地得到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变革,加快了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的进程。"农超对接"是连锁超市直接深入农村产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者组织建立直接采购关系,从生产者手里直接采购农产品的产销对接模式。  相似文献   

12.
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探究——以北京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鲜活农产品流通问题(以北京市为例)进行探究,从物流环节、配送模式以及品质安全等多角度分析北京蔬菜流通现状,挖掘"最后一公里"问题症结所在,指出目前北京市鲜活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其流通环节,同时这也是鲜活农产品增值和利润源获取的主要环节。并针对性提出建立鲜活农产品信息化平台等解决对策,以优化流通模式,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发展趋势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浩  安玉发 《农业展望》2010,6(1):39-42
在目前农产品流通模式变革、农超对接等新型流通模式兴起的背景下,结合对物美、家乐福以及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研,详细分析了现有农产品流通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农超对接发展的优势与关键环节。指出应重视发展生产组织、理顺流通中的利益分配、挖掘农超对接的商业价值以及加快信息平台建设。未来发展趋势应以全国统一的信息平台为支撑,农产品流通渠道将逐渐趋于纵向扁平化,流通环节的减少是必然趋势.“农超对接”将会成为与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并行的一种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建设也在不断取得进步。然而近年来"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现象的层出不穷,人们开始对农产品的流通模式产生质疑,这些现象让人们开始不得不思考或许农产品还有新型流通方式。在这些背景下,"农超对接"这种新型的流通方式应运而生了。"农超对接"为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新模式,生产销售直接对接,直接对消费者负责,满足市场的需求。而在此基础上继续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将"农超对接"的高度大大提升,而且品牌建设必将更为顺利和高效。  相似文献   

15.
“农超对接”模式虽然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着效率较低以及进入门槛高、限制条件多等弊端.为解决“农超对接”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消对接”模式,构建了“农消对接”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使农户与消费者直接对接,克服信息不对称缺点,使农户与消费者双方获益.  相似文献   

16.
王伟 《广东农业科学》2018,45(8):157-164
农超对接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主要模式之一,其本质是将现代流通方式引向广阔农村,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销一体化链条,实现商家、农民、消费者共赢。按照构成实体、内部流通程序、外界条件等创建农超对接流通体系结构模型,再以该模型为基础,通过系统内部框架、应用成效、外部条件等层面,创建具备三级共24个指标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农超对接流通体系展开验证分析,明确影响农超对接农产品流通体系绩效的主要因素,总结农产品流通系统优化与完善意见,从而进一步健全农超对接农产品流通体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方地区农产品流通模式调研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和交易体系发展较快,国家在流通载体如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等的建设和改造升级方面投入不断加大,尤其是在南方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这使得农产品流通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生鲜农产品,由于南方地区天气较热和高温季节相对时间较长以及农产品不耐储存等特点,人们对农产品安全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研究在主要调研了江苏、上海、杭州、武汉和广州为代表几个南方地区主要农产品(如蔬菜、水果、鲜肉、鸡蛋和水产品)的市场流通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探索适合南方地区的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模式。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对"农超对接"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其平抑物价、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作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家超对接"实际运行中存在部分超市门槛高、回款周期长等诸多问题,推广效果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对"农超对接"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其平抑物价、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作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家超对接"实际运行中存在部分超市门槛高、回款周期长等诸多问题,推广效果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社对接"是指由农户向社区消费者直供农产品的一种新兴农产品营销模式,因其流通环节少、流通成本低、方便市民消费,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农产品卖难买贵等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分析了"农社对接"在中国农产品物流中的定位,指出其在现阶段仅作为一种辅助的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主要原因:农产品供应者经营能力有限、传统购买方式仍受青睐、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督及物流配送技术支撑等,发展中缺少取代农贸市场的革命性创新机制。同时分析了推进运行模式多样化和实现物流配送标准化对其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建立直销联合体、组建消费团体、完善配送体系,建立行业标准、发展创意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建议、措施,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