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6%广谱型杀虫双颗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用新型低毒药剂3.6%广谱型杀虫双GR防治甘蔗螟虫,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对甘蔗螟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分别在甘蔗苗期和在甘蔗生长后期用药1次对螟虫的防治都表现出较好的防效,防效达到54.3%以上,较当地蔗农防治甘蔗螟虫惯用药剂3%呋喃丹GR防治效果好,可作为高效低毒新型药剂在蔗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验证2.5%氯虫·吡虫啉BR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明确其使用剂量和对甘蔗的安全性,以10%吡虫·杀虫单BR为对照药剂,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将2.5%氯虫·吡虫啉BR在甘蔗种植时直接施入甘蔗种植沟中,使用量达到1 125.0 g (a.i.)/ha时对甘蔗螟虫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持效期长,是防治甘蔗螟虫的理想药剂,同时,2.5%氯虫·吡虫啉BR对甘蔗安全,在生产上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10%溴氰虫酰胺OF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试验以不同剂量的10%溴氰虫酰胺OF作为处理,并以目前对甘蔗螟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作为对照药剂。结果表明,10%溴氰虫酰胺OF 1000倍对甘蔗螟虫的防效极显著高于对照药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 3000倍,10%溴氰虫酰胺OF 1500倍与对照药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 3000倍的防效相当,10%溴氰虫酰胺OF 2000倍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则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 3000倍。建议生产上防治甘蔗螟虫时,推荐使用10%溴氰虫酰胺OF 1000~1 500倍液,在幼虫孵化高峰期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4.
20%呋虫胺可溶粒剂防治甘蔗螟虫和绵蚜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20%呋虫胺SG用于大田防治甘蔗螟虫和绵蚜的防治效果,开展了该药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甘蔗下种时每公顷施用20%呋虫胺SG 180~240g,对苗期甘蔗螟虫的防效最高可达100%,对甘蔗绵蚜的防效均达95%以上,且持效期长,与25%噻虫嗪WG的防效无显著差异,是防治甘蔗螟虫和绵蚜的高效低毒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SC对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最佳使用浓度,为甘蔗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不同剂量的20%氯虫苯甲酰胺SC为处理,并以螟虫防治常用农药10%阿维.氟虫双酰胺SC(稻腾)和3%阿维菌素EC为对照药剂,进行甘蔗螟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1~2龄幼虫高峰期,每ha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300~450 mL,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最高可达96.7%,且药效期长,防效明显优于10%阿维.氟虫双酰胺SC等常用药剂。从使用成本与防治效果两方面综合考虑,生产上20%氯虫苯甲酰胺SC的使用剂量以375 mL/ha为宜。  相似文献   

6.
开展药肥混剂产品0.2%氯虫·噻虫嗪GR防治甘蔗螟虫和蓟马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该药肥混剂对甘蔗螟虫和蓟马有优良的防治效果,药剂用量与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即防治效果随药剂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并且好于目前市场上的常用药剂。  相似文献   

7.
研究地膜覆盖对几种杀虫剂防治田间宿根甘蔗螟虫效果的影响,发现地膜覆盖的杀虫剂防效均较无膜覆盖的高,药后75 d,5%杀单·毒死蜱颗粒剂、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和300 g/L氯虫·噻虫嗪悬浮剂3种杀虫剂在地膜覆盖条件下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分别达到88.35%、87.77%和87.08%,显著高于无膜覆盖的74.62%、60.26%和72.87%,也高于有地膜覆盖的其他两种药剂的防效。建议在蔗区推广这3种杀虫剂并结合地膜覆盖方式防治宿根甘蔗螟虫。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用联苯菊酯、克百威、联苯菊酯+克百威、吡虫啉、杀虫双、毒死蜱、甲拌磷处理新植蔗防治甘蔗螟虫,结果显示,施药后30d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5.1%、80.4%、52.3%、77.1%、62.1%、59.5%和43.1%,克百威、吡虫啉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与各处理显著性差异.施药后60d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8%、72.2%、60.2%、84.9%、57.8%、53.9%、56.8%,吡虫啉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与各处理显著性差异.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吡虫啉BR是防治甘蔗螟虫替代高毒农药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9.
对金秀县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螟虫发生及危害情况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3月份甘蔗苗期螟害造成枯心苗率平均达到13.62%;在9月份中后期平均螟害株数率37.36%,平均螟害节率7.32%。分析了螟虫发生为害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选用抗虫甘蔗品种、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等综合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氯虫苯甲酰胺、氯虫·噻虫嗪等5种常用农药推荐剂量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和使用技术,在广西甘蔗主产区的不同地点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个试验地点20%氯虫苯甲酰胺300 ml/ha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分别为91.06%和90.23%;30%氯虫·噻虫嗪600 ml/ha对甘蔗螟虫的防效分别为90.46%和91.05%,显著高于其他药剂的防效,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对0.1%噻虫胺·氯虫药肥混剂防治甘蔗螟虫和蓟马的效果进行试验。结果显示:0.1%噻虫胺·氯虫药肥对甘蔗螟虫和蓟马均有较好的效果,对螟虫的防效与剂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对蓟马的防效不同剂量的差异不显著。0.1%噻虫胺·氯虫药肥可用于防治甘蔗螟虫和蓟马,推荐用量为450 ga.i/ha,在甘蔗播种时直接撒施于植沟中,排蔗种后覆土。  相似文献   

12.
以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50%杀螟丹WP为对照药剂,进行140g/L氯虫·高氯氟CS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40g/L氯虫.高氯氟CS对甘蔗螟虫有良好的防效,其中3000倍液防效最高、速效性最好、持效期最长,药后7~35d防效达82.58%以上,明显高于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和50%杀螟丹WP;其次是4500倍液,药后7~35d,防效为79.46%以上,且对甘蔗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本文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Snellen)]、条螟[Chi...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探索高效、经济、环保的甘蔗螟虫绿色防控集成模式,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开展甘蔗条螟性诱成虫试验,采取性诱集成模式配套集成综合防控甘蔗螟虫试验,对比放蜂+性诱、单一放蜂、常规防治3种措施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放蜂+性诱对甘蔗螟虫的防控效果优于单一放蜂和常规防治,试验区平均枯心率、花叶率和总螟害节率分别为3.02%、0.02%和6.68%,比单一放蜂减少47.66%、84.62%和40.85%,比常规防治减少53.32%、94.74%和64.64%;试验区平均亩产6 502 kg,比单一放蜂、常规防治产量分别增加152 kg和1 735 kg。  相似文献   

15.
采用0.15%噻虫嗪药肥混剂对甘蔗害虫进行防效试验。结果显示:0.15%噻虫嗪药肥在甘蔗新种时,直接撒施于甘蔗植沟中,对甘蔗螟虫和蓟马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用于防治螟虫时使用剂量与防治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即防治效果随使用剂量的增加而提高,而用于防治蓟马时不同的使用剂量防效差异不大。0.15%噻虫嗪药肥在甘蔗上推荐用量为600~900 ai g/ha。  相似文献   

16.
甘蔗螟虫、蓟马、绵蚜虫是我县甘蔗的主要害虫,同时几种螟虫(二点螟、条螟、黄螟)的发生期也不同,且其成虫期也拖得较长(约40天左右),蓟马、绵蚜虫世代重叠.对此我们选用呋喃丹作为同时防治甘蔗上述几种害虫的药剂.为了摸索呋喃丹深施对甘蔗几种害虫的防治效果,适宜的用药期、用药量及其对甘蔗的作用,1982年至1984年我们作了不同用药量和不同用药时间的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探索高效、经济、环保的甘蔗螟虫绿色防控集成模式,在武鸣仙湖和良圻农场开展了66.67 ha放蜂+性诱2种模式配套集成综合防控甘蔗螟虫试验,对比放蜂+性诱、单一放蜂、常规防治3种措施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放蜂+性诱对甘蔗螟虫的防控效果优于单一放蜂和常规防治,两试验区平均枯心率、花叶率总螟害节率和螟害株率分别为3.63%、0.028%、6.69%和66.78%,比单一放蜂减少49.44%、91.76%、44.53%和24.42%,比常规防治减少53.34%、94.51%、61.55%和30.58%;两试验区平均亩产6439 kg,比单一放蜂、常规防治产量分别增加149 kg和1861 kg。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蔗田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新植蔗中,放蜂区平均螟虫节率、螟害株率和断尾率分别为15.11%、93.50%和8.58%,较常规防治区降低17.23个百分点、6.5个百分点和9.2个百分点;在宿根蔗中,平均螟虫节率、螟害株率和断尾率分别为11.08%、82.50%和8.60%,较常规防治区降低23.72个百分点、15.5个百分点和12.61个百分点。2015~2016年连续放蜂后放蜂区螟虫节率进一步降低30.25%,螟害株率降低3.92%,断尾茎率降低14.34%;每667m2理论产量比2015年增加425kg,增产率8.20%;甘蔗理论糖分提高0.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广西大面积释放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和经济效益,优化甘蔗螟虫田间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虫孔和蛀道为主要为害症状,分别比较了放蜂区和对照区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蔗糖糖分和产量。结果显示,放蜂区的螟害株率和平均每株虫孔、蛀道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甘蔗糖分提高1.89%,从而带来350万元/667公顷的经济效益。两种调查方法获得的螟害株率、螟蛀节率和平均每株虫孔或蛀道数具有较大差异。结果表明释放螟黄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效果显著,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蛀道调查法是国内首次报道的甘蔗螟虫调查方法,优于虫孔调查法。  相似文献   

20.
甘蔗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甘蔗螟虫的危害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与质量。目前,针对甘蔗螟虫的防治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且防治成本高,降低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因此,推广甘蔗螟虫的生物防治,是实现甘蔗螟虫种群可持续治理的理想措施。文章综述了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条螟Chilo sacchariphagus (Bjojer)、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红尾白螟Tryporyza intacta (Snellen)、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台湾稻螟Chilo auricilius (Dudgeon)、甘蔗木蠹蛾Phragmataecia sp.、美洲条螟Diatraea saccharalis(Fabricius)8种主要螟虫的发生规律和为害特点,其44种寄生性天敌、9种捕食性天敌和9种病原微生物主要种类的应用现状及防效,其性诱剂有效组分、配比、应用现状及防效,RNAi技术的应用和防效;最后提出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今后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