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生物安全措施预防疾病被认为是改善动物生产整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评估4个欧盟国家猪生产中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水平,并描述生物安全水平与猪场以及生产特征之间的可能关联。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比利时、法国、德国和瑞典进行了232个一点式猪场的横断面研究,通过基于风险评分工具Biocheck.UGent~(TM)(www.biocheck.ugent.be)描述和量化每个猪场的生物安全状况。通过猪场管理系统以及与猪场主面谈获得猪场的生产和管理特征,并分析其与生物安全水平的相关性,通过设计的—个因果关系路径来研究其统计学关联。结果显示许多猪场的生物安全状况都有很大改善空间。4个国家之间在内部和外部生物安全水平上均有显着差异(P0.01)。外部生物安全(即采取所有措施以防止疾病引入猪群)评分结果为:德国最高,法国最低。内部生物安全(即采取所有措施防止畜群疾病传播出去)评分结果显示瑞典最高,比利时最低,差异较大。与内部生物安全评分相比,外部生物安全评分普遍较高。疫苗防控所针对的病原体数量与内部生物安全状况显著相关,提示对疾病传播风险应采取更全面的预防性方法。较高的外部生物安全水平与每头母猪每年断奶仔猪数量增加有关。此外,断奶日龄和至断奶时仔猪死亡率与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量高度相关。生物安全水平与对某些疾病临床症状治疗的估计频率(代表该疾病发病率)负相关,该结果与生物安全水平较高则动物越健康的假设一致。这些发现促进了猪场生物安全状况的改善,并有助于讨论通过减少抗生素需求量来保护动物健康的其他替代方法。预防胜于治疗!  相似文献   

2.
规模猪场(种猪场)非洲猪瘟防控生物安全手册(试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猪场生物安全指识别威胁养猪生产的风险因素,通过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加以控制,防止或阻断病原体侵入、侵袭猪群,确保养猪生产的健康、稳定。猪场生物安全包括外部生物安全和内部生物安全,外部生物安全主要是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可能性的载体传入场内和防止场内疫病向外传播;内部生物安全主要是控制场内病原在猪群间的循环。  相似文献   

3.
防止病原体入侵是搞好生物安全、保持猪群健康的核心任务。养猪生产中的生物安全包括了一系列能够防止猪群污染和减少疾病传播的措施。每个猪场经理都需要认真考虑病原体在猪场之间传播的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生物安全管理一直是养殖场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但在生产中更多关注的是兽医实验室部分,而对场区生物安全有所忽视。笔者结合多年的养殖经验,将养殖场如何有效控制疾病和做好生物安全管理进行了介绍,以期给养殖者有所帮助。1生物安全内容一般生物安全是将疾病消除和减少的过程,包括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外部生物安全通常以堵为主,是防止外界或  相似文献   

5.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安全体系是一个综合性控制疾病发生的体系,即将可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和害虫排除在外的所有的有效安全措施的总称,也是目前比较经济的有效控制疫病的手段。外部生物安全的目标是维持猪群良好的健康水平,避免新的病原侵入猪群。内部生物安全的目标是控制猪场已有疾病的扩散,尽可能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进而从根本上减少依赖用疫苗和药物来实现预防  相似文献   

6.
正对于一个规模化养殖场,疾病防控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依赖疫苗、药物防护,必须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生物安全体系,疾病防控正是这个系统的重点。生物安全落实必须考虑疾病传播的三要素,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只有三要素交叉重叠在一起时动物才有可能发病。切断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切断其侵入易感动物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规模化养猪的快速发展,烈性传染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而建立科学、高效的生物安全体系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在养猪生产过程中采取生物安全措施可以阻止或减少外部病原的引入(外部生物安全)及病原在养殖场内的传播(内部生物安全)。同时,科学的生物安全体系还有助于提高养殖生产效率、减少药物和疫苗的使用量。文章综述了目前国内养猪业主要采取的生物安全措施,同时系统分析了美洲和欧洲国家生物安全措施在猪场应用的发展历程,以期为完善我国养猪业生物安全防控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非洲猪瘟仍无有效疫苗可用的防控形势下,生物安全措施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动物疫病防控手段。为了解北京市某区生猪养殖场生物安全状况,提出针对性改善措施,组织人员对某区34个生猪养殖场进行了生物安全状况调查,设置了40个评估项。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材料核实、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发现:与周边村庄等人口聚集区之间的距离、与周边主干道的距离、养殖场门口和围墙防疫条件、人员进场管理和消毒制度、入生产区人员隔离消毒通道、生物安全分区及管理、出猪过程的人员隔离要求等7个评估项合格率低于60%;58.8%的被调查场为生物安全高风险场,41.2%为中风险场;存在外部生物安全环境复杂、场区布局不合理、未按生物安全等级分区管控、生物安全屏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并相应提出了针对性措施。本调查可为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开展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猪肉行业在过去几十年的成长与成功主要依赖于种猪品种的提升。在加拿大,每天都有运输种猪的事情发生。虽然每个猪场都有相应的生物安全措施减少潜在疾病的暴发。然而,种猪在运输过程中,感染疾病的风险仍然很大,特别当穿过养殖密度较高的区域时。尽管这些区域都执行了生物安全规则,但疾病仍然容易暴发。因此,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保护运输过程中的种猪,避免因感染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控制好运输过  相似文献   

10.
正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是指将可传播疾病的有害生物(病毒、细菌、真菌、昆虫、原虫、啮齿动物和野生鸟类等)排除在养殖场外,为动物生产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养殖场采取生物安全措施的目的就是切断传播途径(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的传播),保护易感动物,保障动物的健康生产。因此,要提高认识,借助有利的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的生物安全隐患,因地制宜,蓄势发展。要做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防护,一定要从养殖场的环境、人员、饲料隔  相似文献   

11.
杨汉春 《兽医导刊》2016,(17):24-25
正一、种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是为了防止/阻断病原体传入猪场和在猪场内传播,保证猪群健康与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综合防控措施。从而给猪群生长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提高猪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最大限度地使猪群远离病原体的攻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又分为猪场外部生物安全和猪场内部生  相似文献   

12.
猪场饮水生物安全浅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是生命之源,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的水源受到巨大的污染和破坏,几乎不存在安全到可直接饮用的地表水。对于畜牧业来说,国内的集团化养殖和自动化设备也将养殖场内的水源水线贯通到了一起,这也成为养殖场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重大的流行疾病都是通过水线为第一传播途径在场内扩散。控制和净化水源、水线,减少疫病在水中的传播和流行,确保养殖场的饮水生物安全已经成为养殖场的首要工作,文章就猪场饮水生物安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生物安全水平,FAO将养殖场分为一、二、三、四类,一类生物安全级别最高。在我国,大多数养殖场为三、四类,极少数为一、二类。这说明我国各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水平太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猪场生物安全即建立完善的猪场疫病防控体系,包括疫病的隔离,传播的控制以及卫生条件的控制。生物安全分为内部生物安全和外部生物  相似文献   

14.
正生物安全是指保障生命体的安全和健康,防止其受到各类病原体的侵袭,并防止生命体向外部传播疾病。在现代养猪生产中的生物安全是指生猪免受外部细菌和病毒等感染性物质的传播,使得生猪能够健康生长,通过各种防控技术减少外部和内部的疫病传染源和传播渠道,进而确保养殖利润。随着现代养猪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探索疫病生物安全防控模式,不仅保障了生猪健康生长,而且促进了养殖收入的提升,对于保障生产收益以及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养殖场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是针对疫病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病原体、易感动物和传播途径之间的复杂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完善养殖场舍的工艺设计,建立对动物健康有利的生态环境,使整个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始终贯彻生物安全措施,从而防止在规模化饲养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6.
1家禽生物安全的内涵家禽疾病的发生是由病因通过一定途径作用于机体,冲破家禽的防御能力而致。减少或消灭病原,切断传播途径,增强家禽抵抗力,降低易感性,是防止家禽疾病发生流行的关键。生物安全是指将会引起禽病或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排除(拒绝)在场区外的安全管理措施,是一种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要内容的预防疾病发生的生产体系,是保护家禽健康生长、免受致病因子侵袭的综合防御系统。生物安全针对所有病原体,核心是预防(防止)病原对禽群体造成危害,是疾病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环节。广义的生物安全是指家禽生命的安全,包括家禽的舒…  相似文献   

17.
生物安全是综合性控制疾病发生的体系,即将可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寄生虫和害虫排除在外的有效安全措施的总成。有效的生物安全体系和措施将使疫病远离鸡场。如果存在病原体,这一体系将能消除,或至少减少病原体数量和密度,保证养鸡生产获得好的生产成绩和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终产品具有良好的食品安全性、市场竞争力和社会认知度。  相似文献   

18.
饲料作为养殖场不间断使用的外来物资,可携带并传播疾病,其安全性尤其是生物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饲料企业应适应市场要求,将生物安全防范内容纳入饲料生产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利用高效便捷的设施设备保证饲料产品质量安全,切断经由饲料传播病原的传播途径。文章指出饲料厂中饲料生产各环节中的风险点,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降低饲料生产环节中的生物安全风险,促进饲料工业及畜禽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是完善的猪场疫病防控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优化的、全面的用于生猪生产和疫病防控的系统工程,是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预防猪疫病发生的生产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用来避免病原体进入猪群或猪场的外部生物安全和当病原体已存在时防止疫病在猪群内或猪场内向未感染猪散布或向其他猪场散布的内部生物安全。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是实现疫病控制、净化的重要途径。当前,非洲猪瘟、猪瘟、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控制和净化是我国猪病防控的重中之重,必须依靠严格的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以及疫苗的强化免疫,同时配合科学的监测才能实现有效控制和净化。  相似文献   

20.
正本研究采取了不同的生物安全措施利用可控的试验条件来评估由生物安全防护措施来减少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播的有效性,这些结果表明,通过污染的个人防护用品导致的PEDV间接传播较为迅速,在养猪生产体系实施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猪群之间PEDV传播的风险。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irus,PED)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可导致猪严重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可以在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