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改变黄河三角洲地区传统棉花种植制度,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自2019年开始示范推广饲用小黑麦与早熟棉花品种鲁棉532接茬复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介绍了鲁棉532在黄河三角洲棉区棉饲两熟模式中的生育期、产量、抗病性等,并从确保密度、统筹施肥、简化整枝、防治病虫害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为棉饲两熟生产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两熟棉促早避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的试验表明,拱棚覆盖比现行植棉技术增产16.5%~34.1%.拱棚覆盖能显著提高地温和拱棚内气温,可使播期提前15天左右,保全苗、促早发效果特别显著.此外还能避开霜冻为害,较好地解决麦棉两熟"两晚”问题,使麦棉两熟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黄河流域盐碱地、旱薄地熟制单一、生态系统脆弱、肥药膜用量大、农田面源污染日益加重等系列问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在鲁西北、鲁北等传统一熟制棉区创建了短季棉与饲用小黑麦两熟接茬种植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该模式的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通过试验示范系统分析了该模式的产量和效益优势,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邢茂德  徐刚  耿军  刘萍  刘超  王健 《中国棉花》2023,(12):63-66
分别从小麦、棉花的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方面介绍了麦棉直播两熟栽培技术,以促进该项栽培技术在鲁中地区及其类似生态区的推广应用,缓解当地棉花长期连作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麦棉两熟在我国棉花生产中已成为主体。在这种植棉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棉花迟发晚熟,霜前花率低,产量下降,品质变劣,而且影响下茬小麦播种。因此,开展两熟棉促早避霜实用技术研究,使两熟棉花吐絮早而集中,提高产量和纤维品质,对我国的棉花...  相似文献   

6.
南疆早熟棉免地膜栽培技术生产试验示范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通过早熟棉免地膜种植方式来彻底解决地膜对土壤和机采棉原棉污染问题,在南疆多年多点的免地膜栽培技术试验基础上开展了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发挥早熟棉花品种主要生育进程发育时间短的优势,能解决南疆棉花无膜栽培条件下生育期偏长的问题;播种滴水出苗技术能大幅提高免地膜栽培方式下田间出苗率;同时结合苗期化调和水肥管理等综合技术来提高南疆棉花免地膜种植产量具有可行性。继续研究示范推广此项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促进机采棉生产发展、提升机采棉品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蒲缥镇位于隆阳区南部,年平均气温18.5 ℃,年降雨量890~1 200 mm,无霜期245 d,海拔930~1 980 m,属亚热带和温带交错的季风气候,常年种植水稻1 000 hm2,在海拔980~1 500 m区域内有600 hm2,水稻前茬为优质硬粒小麦,产量350~450 kg/667 m2,产值不高,近年来发展冬早蔬菜,受市场波动影响,种植面积时多时少,此区域内适合发展夏烟早植,考虑到轮作因素,每年可以种植333.3 hm2.蒲缥镇以往的种植模式一年两熟,产值较低,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冈棉11号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征、产量、纤维品质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根据长江下游棉区的土壤、气候、种植制度等因素,提出了长江下游麦(油)棉两熟区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优质高产栽培适用的品种、育苗移栽、施肥、化学调控、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湖南棉田综合效益、创新棉田种植模式,建立了棉花-荷兰豆一年两熟高效栽培模式。从茬口相接、品种选择、直播技术、肥料运筹、化学调控、病虫害防治、采收、秸秆还田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应用该技术可在保证棉花和荷兰豆稳产的前提下,简化管理、减少用工、减轻劳动强度,促进该地棉田生产方式的变革及棉花生产向多元化、轻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创棉519是由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选育,于2022年通过西北内陆棉区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早中熟常规棉花品种。该品种丰产性好,抗枯萎病。在介绍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以一熟春棉(鲁棉研37号)为对照,研究棉饲两熟模式下3种不同种植密度(7.5万株·hm-2、9.0万株·hm-2、10.5万株·hm-2)对早熟棉鲁棉532棉田周年产量和效益,及其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期明确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饲两熟模式下鲁棉532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与一熟春棉相比,鲁棉532棉饲两熟模式虽然棉花产量降低9.1%,但周年总投入降低了8.0%,周年纯收益显著提高了67.5%;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显著减少,但是单位面积总铃数与春棉相当;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显著降低,透光率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含盐量和pH降低,但与春棉差异不显著。棉饲两熟模式下,适当增大鲁棉532种植密度能显著提高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增加群体总铃数,从而提高籽棉产量和周年效益。当棉花密度为9.0万株·hm-2时,周年收益、籽棉产量、总铃数和光合速率显著提高,分别比7.5万株·hm-2、10.5万株·hm-2提高5.4%、4.5...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丰产性好、适性广和抗逆性强的品种,作为湖口县油菜产业体系发展的当家品种。2017~2018年通过在湖口县武山镇武前村,以淅油杂315等17个油菜新品种作对比展示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17个品种中有13个品种表现丰产性好、适应性广和抗逆性较强,油菜籽产量超过对照秀油杂363(ck),其中“赣油杂9号”和“浙大630”的油菜籽产量分居一、二位,分别为3083.25kg/hm^2、3074.85kg/hm^2,特推荐其作为湖口县油菜产业发展中的首选品种。  相似文献   

14.
15.
为提高冀南植棉区棉田综合效益、创新棉田种植模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了适合棉花-西蓝花一年两熟的高效栽培技术。从茬口、品种、整地、播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秸秆还田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以期为冀南植棉区棉花-西蓝花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应用提供参考,从而促进当地棉田生产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麦棉油棉连作两熟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体制改革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为了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近数年来,麦棉连作两熟和油棉连作两熟在我国南北棉区蓬勃兴起。麦棉连作两熟和油棉连作两熟,是在麦棉间套复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耕作制度。它比麦棉间作能更好地利用光、热资源和生长季节,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土地也可得以休养生息。这一耕作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农业科技水平迈出了新的一步。笔者1987年曾先后赴河南,山东等省考察,发现麦棉连作两熟和油棉连作两熟,很受当地棉农欢迎。其基本原因是:1 比麦棉间作经济效益高以山东省冠县为例,该县地处黄淮海平  相似文献   

17.
魏亚凤 《江西棉花》2003,25(1):33-34
近几年来 ,江苏省南通兴起的小麦、青蒜、西瓜、棉花复合套作模式 ,使四种作物都获得了高产 ,是经济效益较为显著的一种种植模式。一般每公顷产小麦 375 0~ 4 5 0 0kg ,青蒜 30 0 0 0~ 375 0 0kg ,西瓜 30 0 0 0~ 330 0 0kg ,棉花 12 0 0~ 135 0kg ,总产值 5 2 5~ 5 5 5万元 ,纯收入达 4 2~ 4 5万元。1 种植规格4m为一种植带 ,秋播时 ,其中 2 5 3m内播种 3行小麦 ,麦幅 0 4 7m ,空幅 0 5 6m ;在 1 4 7m内种青蒜 ,4月中下旬青蒜上市后 ,移栽西瓜 ,穴距 0 6 7m ,每穴 2株 ,5月中旬在西瓜两侧 0 5m处与小麦每个…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该棉区传统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和配套栽培技术存在的制约棉花生产发展的问题,基于麦(油)棉两熟种植制度,研究形成了轻型育苗、机械化移栽和麦(油)后直播棉种植方式;并开展了新型种植方式下配套的增密和减肥技术研究,建成了适于长江流域棉区麦(油)棉两熟种植制度的棉花增密减肥轻简高效技术体系,为轻简高效植棉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中棉所85(原代号中夏杂06)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sGK中394为母本、以品系071239为父本培育的杂交组合。该组合2010—2011年完成河南省短季杂交棉品种区域试验,2012年完成河南省短季棉生产试验。2009年获得在黄河流域棉区的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Ea基安证字(2009)第177号]。2013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棉2013006。  相似文献   

20.
中棉所9708是转单价基因抗虫常规棉品种,在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4 d,株高107.5 cm,单株结铃16.9个,衣分41.3%,籽指10.9 g;纤维品质达到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Ⅱ型品种要求。2019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生产试验中,666.7 m2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61.0 kg、112.0 kg和106.2 kg。主要介绍了中棉所9708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