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发展迅速。猴头菇出菇同步性好,出菇期较短,适宜环境能精准化控制的工厂化栽培。主要介绍工厂化栽培猴头菇关键技术环节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对工厂化栽培车间布局、厂区要求、菌种制作、出菇管理等技术环节进行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2.
介绍大球盖菇林下栽培技术,从栽培场地的选择、整地做畦、原料发酵、铺料播种、发菌期及出菇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出一套简单易行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猴头菇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介绍猴头菇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从菌种选择、栽培季节选择、培养料配制、装袋灭菌、菌袋接种、发菌管理和出菇管理等方面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总结2019—2021年浙江省食用菌产业在浙江省食用菌技术团队第三轮项目支持下取得的主要成效:创新开发产粉灵芝工厂化生产技术、香菇定向出菇工厂化墙式栽培技术,筛选出香菇优质种源4个;示范推广金针菇、海鲜菇、灵芝、黑木耳、秀珍菇的液体菌种生产技术,提升4条菌棒(菌料)工厂化生产流水线;示范食用菌绿色化生产技术395万袋、90.67公顷,包括林下灵芝、菌渣多级利用模式、竹荪―水稻轮作、高山香菇周年化栽培技术;优化食药两用品种结构,示范黄色金针菇、羊肚菌、红托竹荪、长根菇、猴头菇珍稀特色菌菇生产技术,示范基地5个,规模为90万袋、羊肚菌和竹荪3.3公顷;示范秀珍菇精准转潮出菇栽培技术880万袋(瓶),推广2 350万袋(瓶)。介绍顶层设计征集意向、围绕任务细化方案、建立专家联系制度等主要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5.
以三门峡地区的苹果木为基料,栽培林下夏香菇的多年成功实践为例,对夏香菇栽培的品种、基料、养菌、林下管理、菌袋管理、出菇管理等环节关键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出三门峡地区林下苹果木夏香菇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6.
出菇管理水平是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影响食用菌产量和质量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定位出菇是出菇管理阶段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黑木耳、杏鲍菇、滑子蘑、猴头菇、白灵菇等食用菌应用定位出菇技术的方法为典型,阐述了定位出菇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利用林地,生产仿野生富硒香菇,总结了林区选择、菌棒制作、废旧菌棒处理、林下培菌模式、覆土灌水、出菇管理以及采收方面的林下香菇栽培技术要点。试验及实践证明林下生产仿野生香菇技术具有突出的生产优势,不仅菇品富含硒元素,生产效益也很可观,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竹荪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具有极高的食药用价值,同时又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笔者从选择与整理栽培竹荪林地、安排栽培季节、选择与处理培养料、铺料播种、发菌期出菇期管理、采收储藏加工、病虫害防治等几方面进行探讨,结合多年栽培竹荪的经验,总结出一套上海地区林下栽培竹荪高产优质栽培技术。1栽培林地的选择与整理1.1选择栽培林地林地的选择是林下栽培竹荪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将直接影响到竹荪的产量与品质。选择林地  相似文献   

9.
《食用菌》2021,(3)
目的:筛选适宜在浙北地区栽培的猴头菇优良菌株,明确不同菌株的农艺性状,以满足生产需求。方法:设施化栽培7个猴头菇菌株,比较产量、子实体形态及主要营养成分等。结果:菌株h51的产量最高,为(586.4±5.16)g/袋,生物转化率达(93.08±20.82)%,低、高温季节出菇量较多,单菇质量较高,菇形好,并且粗蛋白含量高,适宜鲜销;菌株h92产量仅次于菌株h51,为(570.8±12.0)g/袋,菇形好,折干率高,适宜鲜售、干销;菌株R和U粗多糖质量分数高,分别为(69.95±1.02)mg/g和(68.23±7.18)mg/g,可用于制备猴头菇多糖。  相似文献   

10.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为球盖菇属(Stropharia)一种珍稀的食药兼用菌[1]。大球盖菇俗称粗腿蘑、益肾菇、彩云菇,因其形似松茸,又被称为“松茸菇”和“云茸”,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较突出的菇类之一,也是国际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特色品种[2-3]。贵州省黔东南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的苗岭山脉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带,属于九万大山和武陵山脉连片地区。境内雷公山海拔最高为2179 m,黎平县地坪乡的河流出境处海拔最低为137 m。黔东南州处于中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区,年降雨量为1000~1600 mm。全州森林覆盖率67.67%,森林面积为217.9万hm^2,其中坡度在25°以下林地面积为69.8 hm^2,具有发展林下食用菌地理优势[4]。现将林下栽培大球盖菇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猴头菇菌株栽培试验,获得适合桑枝栽培猴头菇优良菌株,为利用桑枝高产栽培猴头菇提供依据。选择6个猴头菇菌株,分别进行菌丝生长和桑枝屑栽培出菇试验,通过分析菌丝生长和出菇情况,筛选出适合本地利用桑枝栽培的猴头菇优良菌株。在供试的6个菌株中,筛选出适合利用桑枝栽培猴头菇的菌株为H-4。  相似文献   

12.
猴头菇野生资源丰富,可作为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来源。以采集到的2株野生猴头菇为材料,基于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鉴定,并开展生物学特性分析、驯化出菇试验和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2株野生菌株均为猴头菇,蔗糖、酵母粉、KH2PO4 0.15%+MgSO2 0.1%分别为2个菌株通用的最适碳源、氮源和元素,最适培养温度均为20~25℃。2株野生猴头菇均可驯化出菇,与栽培菌株相比,2个野生菌株的子实体较大,菇形好,肉质紧密,产量高。其中野生驯化菌株A的平均生物学效率高达110.43%。2个野生菌株的最优栽培模式均为棚内立体床架摆放式栽培。本试验结果可为猴头菇野生菌株的驯化栽培提供参考,同时为今后猴头菇育种提供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食用菌》2021,(3)
结合贵州省黔东南州地区气候特征,总结介绍大球盖菇冬闲田轻简栽培技术:菌种与基质制备、栽培季节选择、栽培管理、病虫害与杂菌防控等。大球盖菇冬闲田轻简化栽培,可实现"稻-菇"轮作,水-旱轮季,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滇西北玉龙雪山云杉坪云冷杉林下大型真菌物种组成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云冷杉林下分布有大型真菌62种,隶属3纲、11目、23科、30属。其中食用菌36种、药用菌14种、食(药)用菌7种、毒菌10种。区域内分布有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土黄牛肝菌(Boletus rufoaureus)、亚红铆钉菇(Gomphidius subroseus)、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云杉乳菇(Lactarius deterrimus)和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等野生食用菌,资源丰富,具有较大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灵宝市林下反季节栽培袋料香菇的规模化出菇管理期间,因为栽培者缺乏反季节香菇栽培技术的生物学特性基本知识,盲目引进、购买不知名性的菌种或成品菌棒进行栽培和出菇管理,经常发生盲目催菇、出菇困难、不出菇等问题。轻者造成出菇稀少而减产,重者造成反复催菇失效而毁坏菌棒,甚至造成大面积的"不出菇"问题。介绍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生产技术、催菇经验和操作技巧,旨在对反季节催菇困难的栽培者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猴头菇因其性平、味甘、肉嫩味美、营养丰富并有滋身健体之功效而逐渐受人们喜爱。常规栽培中常有珊瑚丛集状、光秃状和色泽异常等类型的畸形菇发生,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福建省古田县通过近两年的栽培试验,总结出一套优质高产的无棚栽培新技术,具有成本低,栽培条件易调节,出菇质量好,产量高的特点,适合大面积栽培。2006—2007年在吉巷乡北土当村建立猴头菇无棚栽培技术示范区,栽培22万袋,平均每袋产干品90克,取得良好效益。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栽培季节及场地的选择猴头菇属中温发菌、低温结实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10~33℃,最适温度为25~28℃;子实体生长温度12~24℃,最适温度为16~20℃,当温度高于25℃时子实体生长缓慢,低于12℃则变红。根据其生物学特征,南方自然条件下,秋栽在9月上旬接种,10月中旬~11月下旬出菇,春栽在1月接种,加温发菌培养,3~4月出菇。在海拔800米以下霜期短的山区也可采取9月下旬接种,11月上旬出1~2批菇,翌春再产一批菇;4月份以后不影响水稻种植。南方各地可参照其对气温的要求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生产季节。出菇场地要选择坐北朝南、生态环境好、通风、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水质优良的...  相似文献   

17.
竹荪,又名竹笙,网纱菌,是一种珍贵食用菌,体态优雅,素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之美称。棘托竹荪是竹荪众多品种之一。该品种耐涝耐旱耐高温,菌丝生长旺盛,播种后80~100d即可采收,周期短,效益高,特别适合夏季林下套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从2015年开始致力于棘托竹荪林下栽培的播种季节、林地选择、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烘干技术等方面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了成都地区林下棘托竹荪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双孢菇栽培原料广泛,栽培技术简单易掌握,通过菇房和栽培季节的合理选择,抓好堆料、播种、覆土,出菇管理等环节,在天水地区便可实现周年栽培。  相似文献   

19.
鸡腿菇营养丰富、食药兼用,文章分析了干旱气候条件下鸡腿菇的林下套种栽培技术,引进菌种特白36,采用发酵技术以及机械螺旋式装袋接种一体化培养菌种,并在林下脱袋畦栽,浇灌式出菇,促进多元化增收。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2015,(4)
<正>目前猴头菇人工栽培在黑龙江牡丹江地区已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但突出的问题是猴头菇一等品比例不高,这不仅降低了商品价值,也影响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出菇期内,要尽可能创造适合于猴头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协调好温、湿、光、气之间的关系。笔者根据多年实践,将猴头菇出菇管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