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郝朦 《农家致富》2023,(5):52-53
<正>特色田园乡村是江苏探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鲜活样本。2022年,全省共建成14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总量实现了76个涉农县(市、区)全覆盖。新春伊始,江苏各地以特色田园乡村创建示范为抓手,兴旺产业、美化环境、倡导乡风,高水平展现现代化江苏乡村建设新图景。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宿迁市肖桥特色田园乡村的景观设计为例,分析了项目的场地特征,从特色田园乡村景观的设计元素,结合周边环境、区位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进行功能分区和主要景点设计方面,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田园的景观设计途径,以期为特色田园乡村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乡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地域上乡村传统文化缺失传承者,以致出现千村一面等问题。通过对鲤鱼山村的特色田园乡村设计规划与营建,发掘、归纳整理进而凝练村庄地域文化,在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方面提出鲤鱼文化、乡土历史文化、特色田园文化等。总结出地域文化在乡村风貌重塑中的转化与应用途径,对当下苏北经济欠发达区域类似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特色田园乡村的实地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产业发展、景观营造、文化表达、环境改善4个层面构建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并对江苏省苏南地区10个特色田园乡村项目的建设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并针对目前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打造特色产业、构建产业体系,坚持生态优先、优化环境品质,立足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5.
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是贵州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的重要举措。为推进贵州山区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建设提供参考,以贵州省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之一的凤冈县临江村为例,总结其通过坚持改革引领、市场引导、农民主体开展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实现农村改革深化突破、特色产业高效发展、党建引领全面振兴的主要措施及成效。提出固本强基,提升乡村振兴组织力;因村制宜,凝聚乡村振兴向心力;改革拓源,释放乡村振兴驱动力;大抓产业,增强乡村振兴源动力等推进贵州山区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乡村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被再度推上热潮,在该研究背景下,通过明确田园综合体概念内涵,总结田园综合体规划的理论体系并运用到含山县环峰镇“田园综合体”规划的项目实践中。从“生态”“生产”“生活”3个维度打造“一带双核三片区”的总体规划结构,并糅合道路交通、服务设施、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实现区域协同共生的乡村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双重内涵的注入为当代乡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文章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当下乡村发展中“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相关政策进行解读,提出在助力乡村建设的同时应注重其趋异性。从概念特征、产业定位、建设主体和发展目标与要求4 个方面分析两者的比对。结合现阶段的建设背景,从乡村、城镇建设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主体、产业发展、人才结构、乡村品牌塑造与运营模式多方面展开2 者不同点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福建农业科技》2014,(10):84-84
日前,农业部公布了2014年“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名单,福建6村6景A选。此次全国共认定“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00个、“中国美丽田园”140项,南安市观山村和厦门市同安区顶村村(特色民居村)、长泰县后坊村(特色民俗村)、闽侯县孔元村(现代新村)、福安市棠溪村和厦门市翔安区小嶝村(历史古村)入选最美休闲乡村;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江宁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状进行了探索,旨在找到振兴乡村的切入点,以便更大程度地促进农村发展、农业丰收、农民致富,并对如何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张祖磊  文军 《农业与技术》2022,(20):162-165
通过对田园综合体5大建设模块与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的分析,梳理田园综合体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认为田园综合体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细化乡村资源实现产业兴旺;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生态宜居;运用经济利益产生的集体约束力促进乡风文明;平台高效运转诉求推动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实现治理有效;产生聚合效应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11.
张翼 《乡村科技》2022,(15):10-13
建设特色小镇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促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两者的关系如下:特色小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在时间、空间维度相互契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说,两者受相同的理论指导,解决相同大类的经济社会问题。然而,从层次上看,特色小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分别对应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改革创新;从路径与目标上看,特色小镇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极为重要的路径,特色小镇建设从定位“特色产业”、实施“三生融合”、发扬“优秀文化”、思辨“创新继承”、提倡“共建共享”5个方面对乡村振兴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田园综合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融合了各种要素的“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田园综合体是指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本文在深入学习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他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情况,积极探索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乡村发展关系的途径,谋划乡村发展新思路,促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从精心编制乡村发展规划、建立城乡协同发展机制、培育和发展农村基层党建、继承和创新乡村文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乡村经济、建设田园综合体和促进“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结构”转型这七个角度进行分析,旨在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家逐步开展美丽乡村、田园乡村、特色乡村建设以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推动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放在突出位置.目前绿色乡村建设的实践与发展仍存在不足,本研究基于江苏省绿色乡村建设现状,从宜居、特色、绿色的视角,围绕乡村规划、公共设施、特色村庄保护、绿色农业产业、乡土建材应用、农用...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自2017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后,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农业新发展模式,广州地区在发展田园综合体模式的乡村建设上具有明显优势,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对于增加乡村经济收入、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治理乡村生态环境、增强乡村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广州田园综合体优势、劣势、发展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并探究景观层面上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的有效发展方向,为广州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田园综合体建设规划提供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统筹规划,更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近年来,黄山市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要抓手,结合地域特色和实际,探索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大托管”、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和美乡村相结合的“四个结合”黄山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区特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路径,打造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新田园,实现了“绿美、富美、和美”乡村新画卷。  相似文献   

17.
贵州美丽乡村绿化建设中大量运用的绿化植物种类和植物造景模式与城市趋同,使得乡村植物景观逐步失去了田园野趣风貌。乡村特色植物景观的构建关键是对其现状风貌的认知与解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乡村特色景观营造的主要着手点和方法,提炼乡村仿自然植物景观营造模式。运用此研究思路,以贵州省10个精品型和12个普及型美丽乡村示范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5个主要空间节点植物景观风貌现状进行分析,提炼各个空间节点的植物景观特色和植物群落配置模式。根据美丽乡村不同空间节点的植物景观特色选择不同的绿化植物和植物配置模式,营造出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田园野趣景观。  相似文献   

18.
2017年6月,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江苏省结合乡村发展现状,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兴化市海南镇刘泽村按照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紧紧围绕自身水乡自然禀赋特色进行建设,如今逐步进入项目收官阶段。文章基于实地调研,从产业、人才和生态三方面探究特色田园乡村的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以期更好地推进特色田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南京市江宁区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状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其建设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全域特色田园乡村思路和应对措施,以期找到振兴乡村的切入点,更好地促进农村发展、农业丰收、农民致富。  相似文献   

20.
“田园综合体”是继“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后农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融合的重要模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乡村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以当地的特色乡土文化为吸引点,将农业产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发掘并宣传。以农业为主要切入点,充分挖掘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和养殖业。同时发展农产品的销售、加工、体验等环节,配以完整的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有较强体验性和吸引力的田园综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