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徽宣城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形势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安徽省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种植区达10.4万亩,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明显,笔者调查了安徽省宣城市稻虾综合种养技术应用情况并就当下仍存在的发展问题,提出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从养殖规范技术提升,优质苗种开发、品牌特色创建等方面抓落实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2021,42(6)
正近几年,安徽省怀远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户积极性较高,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2019年,怀远县发布了稻田综合种养五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且力争创建稻虾示范县。稻虾产业发展中,小龙虾苗种的繁育尤为重要。2019年在蚌埠皖浙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稻虾综合种养基地进行小龙虾苗种繁育技术试验,培育大规格虾苗并提前出池,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姚颖  杨洁  余护 《当代水产》2022,(4):66-68
这几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快速发展,其中,安徽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本文以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为例,一窥近几年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 1 发展现状 1.1 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基本情况 这几年,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猛,2021年,种养面积突破16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养面积突...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稻渔综合种养大省,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于2018年发布了《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规模化、标准化、育繁推一体化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为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在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笔者课题组组织开展了稻田克氏原螯虾苗种生态繁育技术研究,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适宜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生态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5.
孙成 《水产养殖》2022,(8):50-52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的重要代表,近几年安徽省和蚌埠市相继出台支持稻渔综合种养的相关政策,印发推进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实施方案。怀远县也积极宣传和落实相关精神,全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近4 000 hm2,主要为稻虾模式。怀远县也是甲鱼大县,甲鱼年产量近1万t,主要为温室养殖、池塘养殖和混养模式。为探索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2019年6月,在怀远县兰桥镇开展首个稻鳖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点,取得较好的效益,为下一步推广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利用生物间互利共生关系、减少水稻病害和杂草,发挥稻田湿地养殖效能,形成全天候、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互济共生的生态体系,于2020年8月—2021年12月在上海市崇明区开展了综合“稻虾轮作”与“稻鱼种养结合”的“一稻多渔”(水稻-瓯江彩鲤-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新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一稻多渔”模式的稻田平均产值为150 112.5元/hm2,与传统的“稻虾轮作”或“稻鱼种养结合”相比较,分别提高了26.84%和159.60%。试验说明,“一稻多渔”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2023年在江西省吉水县同江万亩稻渔产业园开展了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该模式利用稻田+垄沟+虾沟,在虾稻田环沟里耦合养殖鳖,进行种稻、养虾和养鳖共作。结果显示,稻田垄沟稻虾鳖综合种养平均每667 m2产水稻662.5 kg、小龙虾80 kg、鳖105.9 kg;总产值13434.0元,纯利润达到8315.1元。表明垄沟稻虾鳖互利共生效果明显,稻虾鳖产量高,节本增效明显,该模式实现了“一田三用”,是一种适合在南方水源充足的地区大力推广的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对安徽省常见稻渔种养产业化模式进行了系统介绍,稻虾种养原生态模式解决"小龙虾五月瘟"病害问题,稻虾种养369模式控制留田小龙虾密度,平板式稻田养虾模式预防土壤可能发生的潜育化,稻虾鳖模式可使老稻田和新开挖的稻田一样小龙虾密度可控,稻鳖蛙综合种养模式鳖蛙可全方位捕食害虫,稻鳅综合种养泥鳅服务水稻生产。2019年~2020年,安徽省累计推广稻渔种养产业化主要模式687.02万亩,实现总产值311.15亿元,利润174.24亿元。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笔者在盱眙虾味稻生态农庄有限公司试验了一稻一虾一鱼(水稻+小龙虾+黑鱼)立体综合种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基地概况基地总面积20公顷,其中虾稻共生面积13.33公顷。2020年6月,约有10.67公顷虾稻共生田块被用于开展一稻一虾一鱼立体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二、田间工程改造  相似文献   

10.
<正>2018年以来,湖州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广“稻-小龙虾”“稻-鳖”“稻-青虾”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综合效益显著。截至2023年12月,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0.29万亩,严格规范稻渔共生种养模式,重点鼓励稻渔轮作种养模式,培育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5个,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其中南浔区、长兴县通过省级第一批验收,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3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11.
<正>日前,安徽省农委召开视频会,会议对前一阶段该省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作了总结回顾,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2017年,该省通过印发工作要点、召开现场会、实行挂图作战、组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活动等措施,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大发展。截至9月底,全省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20万亩,总面积超过90万亩,其中稻虾综合种养占90%以上,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亩产小  相似文献   

12.
正安徽是个农业大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000万亩以上,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淮地区。长期以来农民沿袭"一麦一稻"、"一油一稻"、"一年双季稻"等传统种植模式,种植单一产量低,技术老化质量低,产品价格上不去,产出效益低。传统农区、传统粮区、传统种植模式下,农业如何转型发展,走上生态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安徽省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产业给出了回答。目前,安徽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发展到300多万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该文主要对小龙虾的生物特性、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以进行了总结和阐述,并简要分析了稻虾综合种养过程中水质调节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以期为稻虾综合种养提供借鉴。小龙虾,又名克氏原螯虾,属淡水类螯虾。小龙虾因其肉味鲜美因此广受美食爱好者的欢迎,同时因为其食性杂、生长周期短、适应能力强,容易养殖等特性,具有较强的经济价  相似文献   

14.
<正>稻渔综合种养包括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等共生轮作模式。实践表明,稻渔综合种养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稻渔双赢”的优势,既能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又可以显著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是一种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也是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主推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5.
清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农技推广中心”)水产养殖工程师王超长期开展“瘦身鱼”养殖技术研究,经过技术突破、基层推广、品牌打造等过程,成功推动清远“瘦身鱼”产业发展壮大.近些年,王超还负责全市的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带领团队成功试验出稻鲤、稻虾、稻蛙综合种养模式,对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产品品质具有积极意...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在绿色兴农、以渔促稻等方针的引导下,各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创新稻渔综合种养方式,使稻渔综合种养效益进一步提升,笔者于2018—2019年度在安徽省现代农业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马鞍山综合试验站当涂县苦菜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基地,结合现有资源积极探索先进实用的种养模式,进行了“水稻+小龙虾+青虾”养殖技术模式试验。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起,张家港市依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开展了虾稻综合种养试验,现将相关技术总结如下。一、种养条件准备1.稻田准备(1)开挖环沟:试验田块位于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红社区虾稻综合种养试验基地,试验面积为186.7亩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安徽无为市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试验、示范,现稻渔种养面积发展到17.26万亩,稻渔种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得”,进一步提高了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无为水产绿色高效发展。本试验在无为市陈斐家庭农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选择了2块田,共50亩,开展水稻—小龙虾—鳜鱼种养试验,水稻为“桃优香占”、小龙虾为克氏原螯虾、鳜鱼为翘嘴鳜,尝试利用多余的小龙虾苗作为鳜鱼适口饵料,提高稻田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正>为探索高沙土地区稻田综合种养技术,2017、2018年扬州市江都区在吴桥镇高沙土稻田耕地承担了江苏省渔业科技类项目《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通过放养大规格小龙虾苗种、应用PCR技术检测白斑综合征病原、喷洒含硒营养液、稻田综合种养、稻虾共作等技术试验,构建了稻虾综合种  相似文献   

20.
<正>稻虾种养模式为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本试验从种养模式、苗种来源、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疾病防控、日常管理等关键控制点入手,探讨稻虾种养技术模式,旨在为当前稻虾种养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一种方法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