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甲基磺酸乙酯(EMS)、N-甲基-N-亚硝基脲(MNU)2种化学诱变剂,分别对3个燕麦品种(爱沃、陇燕4号、贝勒2代)进行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的浸种诱变处理,测定其发芽率、发芽势和相对致死率、幼苗根长、芽长等指标,探究不同化学诱变剂对燕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半致死处理,为燕麦化学诱变育种提供基础数据.结果 表...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叠氮化钠(NaN3)处理后燕麦(Avena sativa)M1代植株主要性状的变化,本研究以两个燕麦品种‘爱沃’(‘Everleaf’)和‘青永久709’(‘Qingyongjiu 709’)种子为材料,设置不同叠氮化钠浓度(0,5,10,15,20 mM)和不同处理时间(1,2,3 h),将处理后的种子播到田间,观察M1代植株的农艺性状,并对主要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NaN3处理后燕麦M1代的生育期较对照推迟2~5 d,株高和主穗粒数明显下降且‘青永久709’的降幅更大,在15 mM/3 h处理下,与对照相比,其株高和主穗粒数分别下降了24.06%和76.69%。另外,两品种燕麦M1代旗叶长也低于对照,但旗叶宽却高于对照,从而对旗叶面积造成影响。其中‘青永久709’的M1代旗叶面积总体大于对照,但‘爱沃’平均减小了7.23%。NaN3处理后燕麦M1代各指标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有效分蘖数和主穗粒重的变化最大。‘爱沃’和‘青永久709’的M1代主穗粒重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87.92%和90.80%。主成分...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不同燕麦品种在黄淮海地区的生长表现及其对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22个燕麦品种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开展农艺性状、干物质产量和养分含量观测,通过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筛选综合评价较高的适栽品种.结果显示,各品种间叶比重、穗比重和茎叶比变异较大,两年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茎比重、株高变异较小,其变异系数均低...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燕麦Avena sativa拔节期喷施1%的矮状素和10%乙烯利,研究生长调节剂对不同燕麦品种株高、节间长度、分蘖成穗、产草量和种子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素处理后,燕麦株高比对照降低了10~12 cm;品种4628基部节间受影响最大,矮壮素和乙烯利处理后其倒四节间长度有显著下降,仅为对照的58.2%和64.8%.矮壮素和乙烯利处理下燕麦干草和鲜干比变化也比较大,不同品种对2种调节剂的反应不同.喷施生长调节剂后燕麦成穗有显著增加,但穗长、穗粒数有减少的趋势,对千粒重也有影响;种子产量有所增加.3个品种中以4628进行矮壮素处理的效果较好,有效穗数和产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叠氮化钠(NaN)对黑麦草品种蓝天堂进行诱变处理。经过M 筛选和M 鉴定,得到农艺性状发生明显变异的突变体60株,并从中选择了2个穗部突变体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在M 代株系中,共有60株具有稳定的变异性状,其中穗部性状发生变异的植株最多,共21株。在M 代株系中,比较2个穗部突变体与对照的表型发现:对照只有1个顶端穗,但经诱变剂处理后,有2个突变体出现多个顶端穗,其中1个突变体有5个二级分枝。对照和2个突变体在100个引物中有45个引物能扩增出带,其中3个引物能够区分对照与突变体1和2。因此,对照蓝天堂黑麦草和2个M 突变体之间在DNA 水平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葡萄炭疽病是葡萄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对从2100个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挑选的11株PDA培养特征变异较大的突变体进行表型和致病性分析,旨在为葡萄炭疽病菌产孢与致病基因网络调控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突变体M112、M247、M1288、M1325、M1386和M1430不能产生分生孢子,其余的5株突变体产孢量降低;突变体M247、M1288和M1325丧失了致病性;突变体M112、C1094、M1386和M2013突变体致病力增强。此外,突变体C1094孢子萌发率明显降低,其余4株产孢突变体的孢子萌发率与野生型菌株WS15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3个抗寒性较强的燕麦品种华岭444,青永久409和陇燕2号为材料,研究了播种量和播种期交互作用对甘肃高寒牧区燕麦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播种量、播种期及其相互间的交互作用对燕麦的生产性能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燕麦品种的生育期有显著差异,播种量和播种期对3个燕麦品种的生育期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参试3个燕麦品种的株高差异较大,播种量和播种期,及其交互作用均对株高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量增大,株高逐渐降低;品种与播种量的交互作用对干草产量影响不显著,而品种、播种量、播种期、品种(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期、品种×播种量×播种期)对燕麦干草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选择适宜品种为青永久409燕麦,进行合理密植(225kg/hm2)和适时播种(5月10日),是获得较高草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攀西地区冬闲田资源丰富,发展燕麦具有良好的条件。本研究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研究播种量和品种对株高、株数、干草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攀西地区冬闲田燕麦生产确定最佳播种量和适宜品种。结果表明,在3个燕麦品种中,同一品种不同播种量下的株高差异不显著,但品种间株高在3个播种量水平中均存在显著差异;播种量对燕麦单株重量影响较大,在3个品种中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品种间的单株重量在播种量135 kg/hm~2差异表现明显;不同播种量对相同品种的牧草产量影响不明显,但品种间的牧草产量在3个播种量水平中均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攀西地区利用冬闲田种植燕麦,播种量以180kg/hm~2,品种以早熟型OT834为宜。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黑龙江省寒地黑土区种植的优质燕麦品种,并对优质燕麦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研究,试验选择林纳(Avena. sativa L.cv. Lena)、青海444(Avena. sativa L.cv. Qinghai No.444)、青引1号(Avena. sativa L.cv. Qingyin No.1)、青引2号(Avena. sativa L.cv. Qingyin No.2)和甜燕麦(Avena. sativa L.cv. Qinghai) 5个燕麦品种进行单播处理,分别测定其株高、小穗个数、籽粒个数、茎叶比、千粒重和干草产量,并对5个燕麦品种的6个生产性能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筛选优质燕麦品种。其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林纳燕麦进行单播和混播试验,单播试验设置了4个播种量(90,135,180,240 kg/hm~2),分别测定其干草产量;混播试验采用林纳燕麦与箭筈豌豆进行混播组合,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100%林纳燕麦,播种量为180 kg/hm~2),75%燕麦+25%箭筈豌豆、50%燕麦+50%箭筈豌豆、25%燕麦+75%箭筈豌豆,行距均为30 cm,分别测定其干草产量。结果表明:各品种的株高随燕麦生长逐渐增加,青海444在生长末期(2016年7月26日)时株高最高,在蜡熟后期达到123 cm;各品种的小穗个数差异不显著;林纳的籽粒个数多于其他4个品种;甜燕麦的茎叶比、千粒重、干草产量比其他4个品种均具有优势;灰色关联度表明甜燕麦林纳青海444青引1号青引2号,但甜燕麦倒伏情况较为严重,说明林纳燕麦更适宜在寒地黑土区种植。不同播种量处理下随着播种量增加林纳燕麦的干草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适宜的播种量为180 kg/hm~2,干草产量达到8 136.76 kg/hm~2;林纳燕麦和箭筈豌豆最佳的混播组合为75%燕麦+25%箭筈豌豆,混播中林纳燕麦干草产量为8 551.05 kg/hm~2,比对照(100%燕麦)干草产量提高了5.09%,比单播播种量为135 kg/hm~2(75%燕麦)的林纳燕麦干草产量提高22.67%。综合各品种燕麦的农艺性状和燕麦单播及混播试验结果,说明林纳燕麦是最优的燕麦品种,单播的适宜播种量为180 kg/hm~2,最佳的混播组合为75%燕麦+25%箭筈豌豆。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不同剂量氮离子束注入方法处理甜高梁Della和Keller两个品种的干种子,对植株过氧化物同工酶(POD)酶谱进行分析;考查M1代田间出苗率、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糖锤度和鲜草产量等6个性状,并对不同品种材料M1代性状表现和不同注入剂量对甜高粱M1代性状的影响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离子束注入引起了POD的差异,且不同剂量处理的种子后代植株任POD酶谱特征上有所不同。②从生理生化角度研究氮离子束注入对两种甜高粱的影响,用田间出苗率、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糖锤度和鲜草产量等6个性状指标研究甜高粱对氮离子束注入的敏感性问题,得到田间出苗率和茎粗随着注入剂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马鞍型"曲线。③离子注入不仅在不同品种之间M1代性状差异明显,而且不同剂量处理和对照(CK)之间性状表现差异显著,影响各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不同燕麦品种饲草和籽粒生产性能的差异及其原因,本研究以青海省普遍种植的8份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明确了高产燕麦的性状特征。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不同燕麦品种的饲草和籽粒生产性能存在差异,青燕1号和林纳的饲草和籽粒产量最高,草莜1号和青莜2号饲草和籽粒产量最低;2)聚类分析可将8种燕麦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综合表现较差的加燕2号、青引2号、草莜1号和青莜2号,第二类为综合表现较好的林纳、青燕1号、尼央和青永久887,其饲草和籽粒产量较第一类燕麦可分别提高12.8%和14.2%;3)两类燕麦的饲草产量均与株高显著正相关,与茎直径显著负相关;籽粒产量与株高、千粒重、带稃种子长度和宽度显著正相关,与茎直径、穗粒数、空铃数、籽粒容重显著负相关,说明不同燕麦的饲草产量同其性状的相关关系相对比较稳定;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茎直径对两类燕麦品种的饲草产量的贡献显著且系数较大,茎直径和带稃种子宽度对籽粒产量的贡献显著且系数较大。与第一类燕麦品种相比较,茎直径对第二类燕麦饲草和籽粒产量的负向作用系数较小,而种子宽度的正向作用系数较大,是其高产的内在原因。因此,茎直径和种子宽度可作为燕麦选育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高羊茅耐寒突变体的诱发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高羊茅爱瑞3号品种(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d.cv.AireaⅢ)为材料,以60Co-r射线照射种子和分化苗.结果表明,在辐射当代选出耐寒突变体ARF001-12、ARG001-17和ARG001-16,经电解质外渗率、自然低温条件下束缚水和叶绿素含量测定,其耐寒性明显优于对照,叶根比小于对照,单株生物量低于对照,可作为新的耐寒种质利用;M0、M1代RAPD分析结果表明,其DNA已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不同燕麦品种的适宜施氮量,优化燕麦施肥管理,为燕麦生产提供理论支撑,以青引1号、领袖和青燕1号3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施氮处理,测定株高、茎叶比、根冠比、鲜干比和生物量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随施氮量的增加,株高和总生物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茎叶比呈先升后降再升的趋势;根冠比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鲜干比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在施氮量接近60~90 kg/hm2时,燕麦生物量较高且品质较好;燕麦品种领袖的综合表现较好,可将其作为优势品种加以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4.
高寒牧区播期和施氮对不同燕麦品种氮素利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差值法研究了播期和施氮量对不同燕麦Avena sativa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与施氮量对燕麦植株体内氮的积累与运转皆有显著影响.从花期与成熟期总氮积累量及种子氮积累量来看,各品种4月下旬播种效果最佳,而施氮量则以100 kg/hm2最好,但氮肥的施用时间应依不同生产目的与品种而定;播期与施氮量对燕麦氮肥利用率也有显著影响,不同品种的氮肥利用率随播期与氮肥处理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不同播期下,氮肥处理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饲用燕麦品种对施氮量的响应差异及光合生理机制,在科尔沁沙地选择燕王、牧王、甜燕1号和牧乐思4个主栽饲用燕麦品种,于燕麦的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按照15%、40%、25%、20% 比例,对燕麦追施0(CK),100,200,300 kg/hm2氮肥(纯N),灌浆期测定叶面积和光合参数指标,成熟期测定产量.结果表明:追施氮肥可显著增加饲用燕麦品种的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燕王与牧王产量分别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甜燕1号与牧乐思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与N0处理相比,在N200氮素水平下燕王和牧王产量提高61.43% 和54.23%,在N3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产量提高65.53% 和76.89%;增施氮肥显著促进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叶片生长(P<0.05),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燕王与牧王叶面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N200处理下叶面积达到最大值,甜燕1号与牧乐思叶面积则呈现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施氮显著提高植物叶片蒸腾系数(P<0.05),提高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促进燕麦光合作用;叶面积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饲用燕麦品种对氮肥的响应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燕王和牧王对氮肥的敏感程度强于甜燕1号和牧乐思品种,燕王和牧王的适宜施氮量是200 kg/hm2,甜燕1号和牧乐思则是300 kg/hm2.  相似文献   

16.
桑树注入N~+离子后过氧化物同工酶及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低能量的N+ 离子注入 2个桑树品系的冬芽 ,对发生变异的M1代苗木单芽嫁接 ,M2 代部分桑苗形态性状生物学性状以及桑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均产生了变化。RAPD分析表明对照与变异株的DNA指纹图谱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燕麦(Avena sativa)品种在河北东部平原区生长适应性,筛选出适宜该地区种值的燕麦品种,试验通过田间种植对引进的10个燕麦品种(大富翁、魅力、燕王、贝勒、贝勒Ⅱ、太阳神、科纳、燕王Ⅱ、艾沃、A5S)的生育期、株高、茎叶比、产草量和收获期干草品质等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生育期为91~105 d。其中生育期最短的燕麦品种为A5S(生育期为91 d),最长的为贝勒Ⅱ(生育期达105 d)。各品种从分蘖期开始出现明显差别,且分蘖期~蜡熟期各品种间生育时期均有明显差别。不同燕麦品种之间株高差异较大,贝勒Ⅱ、太阳神、艾沃、A5S成熟期株高均超过100 cm,显著高于除贝勒外的其他燕麦品种(P<0.05),4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燕麦品种茎叶比不同,其中艾沃、A5S两个燕麦品种茎叶比显著低于除贝勒外的其他燕麦品种(P<0.05)。参试品种的生长性状在当地的适应性较好,均能成熟并获得较高的产量,其中艾沃干草产量最高,达到9 972.0 kg/hm2,魅力干草产量仅为7 458.8 kg/hm2...  相似文献   

18.
对6个燕麦品种的生育期、株高、茎粗、产草量、鲜干比、茎叶穗构成及营养品质、种子产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筛选出适宜在攀西地区冬闲田种植的燕麦品种。结果表明,6个品种均能完成整个生育过程,其中天鹅、胜利者的生育期最短,为159d,所有品种中只有巴燕1号倒伏。供试燕麦的株高为118. 06~158. 54cm,品种间差异显著(P0. 05),青海444的株高最高,为158. 54cm,天鹅最低,为118. 06cm。参试燕麦的茎粗为4. 11~8. 29mm,青燕1号的茎粗最大,为8. 29mm,天鹅的茎粗最小,为4. 11mm。不同品种的株分蘖数为1. 55~4. 55个,胜利者和巴燕1号的分蘖数最多,为4. 55和4. 33,天鹅的分蘖数最少,为1. 55。不同燕麦品种的茎叶比为1. 87~3. 01。6个燕麦品种的干草产量为15 395. 81~23 227. 90kg/hm~2,干草产量最高的是天鹅,为23 227. 90kg/hm~2,其次是胜利者,为21 844. 74kg/hm~2,再次是青燕1号,为19 333. 74kg/hm~2。不同燕麦品种的粗蛋白含量为6. 89~8. 74%,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胜利者,为8. 74%,其次是青海444,为8. 26%。各燕麦品种的RFV为83. 91~122. 92,RFV最高的是胜利者,为122. 92,其次是天鹅,为101. 35。参试燕麦的种子产量为3 280. 66~7 229. 91kg/hm~2,产种量最高的是天鹅、胜利者和青燕1号。综合评价得出天鹅、胜利者、青燕1号、青海444是适宜在攀西地区作为饲草生产,实现高产优质的燕麦品种。天鹅、胜利者既可用于饲草生产又可以进行种子生产。  相似文献   

19.
播期、肥料种类及其配比对燕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陇燕3号为试验材料,在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研究不同播种时期、微生物菌肥和化肥的不同配比对燕麦生长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肥料种类不同配比对燕麦的叶绿素含量、株高、干草和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燕麦在高海拔地区不宜早播,4月中旬播种有利于燕麦生长和产量提高.与全部施用化肥相比,菌肥+75%化肥和菌肥+50%化肥更能促进燕麦生长和干草及种子产量的提高,并降低了化肥用量和生产成本,因此,在高寒地区燕麦生产中可用微生物菌肥替代25%~50%的化肥.  相似文献   

20.
试验对松嫩平原盐碱地引进种植的5个燕麦品种春播后的株高、茎粗、鲜重、干重、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等进行测定,并进行相关性研究,以评价不同燕麦品种在松嫩平原的生产适应性。结果显示,野马的株高、鲜重、干重高于其他品种,分别为121 cm、5 534 kg/hm2、1 707 kg/hm2;白燕2号相对饲喂价值(RFV)高于其他品种,可达113。研究表明,燕麦品种野马产量高于其他品种,白燕2号RFV值较高,这两个品种更适宜在该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