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六斑刺鲀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品种,如何驯养成功并提高成活率是其目前人工驯养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难题。本文介绍了如何针对野生六斑刺鲀自然习性,选用适宜的活饵料,通过投喂过程中逐步调整不同饵料混合比例,使野生六斑刺鲀在人工驯养条件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成功提高六斑刺鲀在人工驯养环境下的驯养成功率和成活率,从而为下一步实现其人工繁殖与规模化养殖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自2016年起致力于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人工繁育技术的探索研究。通过不断摸索,已初步掌握了六斑刺鲀亲本人工驯养的技术和方法。在对野生亲本强化营养后,于2017年6月26日获得首批约320 g受精卵,经孵化培育获得初孵仔鱼2.3万余尾。截至目前已培育平均体长(21.5±2.5)mm的仔鱼约2 100尾,仔鱼可正常摄食、生长状况良好。我所科研人员已初步掌握了六斑刺鲀亲本培育和人工育苗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经过多代全人工配合饲料驯化和选育后,为查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的斑尾刺虾虎鱼营养成分和品质变化,试验选择驯养F3代斑尾刺虾虎鱼肌肉开展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评价。结果显示,驯养的斑尾刺虾虎鱼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1),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野生斑尾刺虾虎鱼(P<0.05),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方面:两者均检测到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必需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39.47%)>野生斑尾刺虾虎鱼(31.74%);必需氨基酸指数为驯养斑尾刺虾虎鱼(73.65)>野生斑尾刺虾虎鱼(66.76)。脂肪酸方面:驯养斑尾刺虾虎鱼中共检测到25种脂肪酸,而野生为24种;驯养和野生斑尾刺虾虎鱼肌肉脂肪酸中均含有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9.58%和40.91%;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显著高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野生斑尾刺虾虎鱼低于驯养斑尾刺虾虎鱼(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正>六斑刺鲀隶属于鲀形目、二齿鲀科、刺鲀属,俗名气瓜仔、刺规等。分布较广,在我国各海域均有分布,栖息于岩礁区之浅水域,肉食性,以贝类、棘皮动物及螃蟹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六斑刺鲀肉质鲜美,鱼皮富含胶原蛋白质,深受市场欢迎。近年来,因其具有食用、药用及观赏价值,刺鲀越来越受到关注,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六斑刺鲀均为  相似文献   

5.
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为辐鳍鱼纲,鲀形目,二齿鲀科的一种,为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浅海礁石区、软质底海域或开放性水域.六斑刺鲀肉质鲜美,鱼皮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六斑刺鲀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资源量随着渔民过度捕捞成锐减趋势.由于六斑刺鲀的资源群体数量不稳定,捕获量具有明...  相似文献   

6.
正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隶属于鲀形目、二齿鲀科、刺鲀属,俗名气瓜仔、刺规等。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仔、稚鱼时期随着大洋漂游生活,成鱼后则栖息于岩礁区之浅水域,不善游泳,行动缓慢。六斑刺鲀肉质鲜美,鱼皮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深受市场欢迎,最高时可达200~240元/千克。目前六斑刺鲀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资源量也随着渔民过度捕捞呈锐减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隶属于鲀形目、二齿鲀科、刺鲀属,俗名气瓜仔、刺规等,为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仔、稚鱼时期随着大洋漂游生活,成鱼期则栖息于岩礁区之浅水域,不善游泳,行动缓慢。六斑刺鲀为肉食性,坚硬的颌齿可咬碎贝类、棘皮动物及螃蟹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其肉质鲜美,鱼皮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市售六斑刺鲀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已有资料证实其资源量随着渔民过度捕捞呈锐减趋势,而且其资源群体数量不稳定,具  相似文献   

8.
<正>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自2016年起致力于六斑刺人工繁育技术的探索研究。通过不断摸索,已初步掌握了六斑刺亲本人工驯养的技术和方法;在营养强化后,野生亲本于2017年6月26日获得首批受精卵,约320g,经孵化培育获得初孵仔鱼2.3万余尾,截止目前已培育平均体长(21.5±2.5)mm的仔鱼约2100尾,可正常摄食、生长状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  相似文献   

10.
2011-2013年,利用野生和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 Siniperca scherzeri )亲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地欧酮( DOM)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HRH -A3)组成的混合药物催产,在17.8-25.4℃水温条件下,斑鳜亲鱼群体的效应时间为24-46.5 h,存在产卵高峰期,产卵持续时间一般长达1-1.5 d。自然产卵高峰期的受精率较高,最高可达80%以上,早期和晚期的较低;而孵化率差异不大,最高可达86.7%。人工授精的受精率可达91.3%,孵化率可达89.3%。未经人工驯养的野生斑鳜亲鱼人工催产的受精率、孵化率都明显低于经人工驯养的。  相似文献   

11.
《水产养殖》2021,42(8)
正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为辐鳍纲,鲀形目,二齿鲀科的一种,属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浅海礁石区、软质底海域或开放性水域,其肉质鲜美,鱼皮含丰富的胶原蛋白,深受市场欢迎。作为具有重要开发潜力的品种,目前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资源量也随着渔民过度捕捞呈锐减趋势,总渔获产量不高,市场供不应求。目前其人工繁育技术已获得成功,但关于幼鱼的运输方法还未见相关报道。现对六斑刺鲀幼鱼的运输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池养无毒暗纹东方鲀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姜仁良 《水产学报》2000,24(6):539-545
研究了温室(18~25℃)池养暗纹东方鲀性腺发育、人工繁殖和河鲀毒素.试验结果表明池养暗纹东方鲀雄鱼成熟系数二、三月份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1480±0.0100和0.1317±0.0l40;三、四月份雌鱼成熟系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2440±0.0400和0.3058±0.0460.与野生的暗纹东方鲀相比较,经统计检验,P>0.05,成熟系数无显著性差异.池养暗纹东方鲀不经降海洄游,性腺完全能发育成熟,能进行人工催产并孵化得苗,并且证明活体各部分均无毒或弱毒,这对于大规模开展暗纹东方鲀的人工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产养殖》2011,(9):3-3
日前,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自主实施的东海绿鳍马面鲀人工繁育研究获得成功。研究人员自2010年下半年始,全面开展了东海绿鳍马面鲀野生鱼的驯养、饲料开发、性腺促熟、孵化及苗种培育等方面的系统化研究,最终在2011年7月底育出平均全长2.5cm的苗种4.71万尾,苗种培育成活率约为20.9%。  相似文献   

14.
半刺厚唇鱼的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闽江中上游水域中捕获的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进行了人工驯养、亲鱼培育和人工繁殖实验,并观察了亲鱼性腺发育情况。结果显示:野生半刺厚唇鱼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能够生长,性腺发育至成熟。在繁殖季节(5—6月),对培育的亲鱼通过人工催产和人工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雌鱼催产率为54.0%,受精率为83.3%。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经过62 h发育,仔鱼脱膜孵出。仔鱼经过55~65 d的培育成全长25~35 mm的鱼苗,鱼苗成活率为43.8%。  相似文献   

15.
南海常见河豚鱼品种及其毒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智禹 《福建水产》2011,33(1):40-44
本文对南海采集的河豚鱼进行了品种鉴别,并采用直接竞争酶联免疫法研究了河豚鱼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南海常见的6种河豚鱼棕斑腹刺鲀、暗鳍腹刺鲀、月腹刺鲀、黄鳍东方鲀、菊黄东方鲀和黑鳃兔头鲀;TTX在河豚鱼种和鱼体不同部位间的差异极显著,月腹刺鲀的毒性最强,卵巢毒力高达251.4MU。  相似文献   

16.
收集长江野生鲶亲鱼后驯养于温泉水鱼池中,在繁殖季节前用流水诱导和加速亲鱼的性腺发育。在2007年3月至5月,LRH--A2和HCG对长江野生鲶进行人工催产繁殖,共获得309万余粒受精卵,孵化出仔鱼140余万尾。3~4月为鲶的最佳繁殖季节,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分别达到92%和79.7%:进入5月后,受精率和孵化率逐渐下降,最低分别为60%和27.2%。加温措施能将鱼类繁殖期提前,亦有提前结束其繁殖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小裂腹鱼全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对人工驯养 3年的珍稀野生小裂腹鱼 ,选择性腺发育成熟良好的亲体进行人工繁殖试验获成功 ,催产率 (人工挤卵 ) 1 0 0 %;受精率 77 5 2 %;室内静水孵化 (水温 1 0 0~ 1 5 1℃ ,平均 1 2 6℃ )条件下孵化 ,孵化约 1 6 2h受精卵开始出膜 ,出膜过程达 4 8h ,获鱼苗 1 86 8尾 ,孵化率为 6 8 42 %。  相似文献   

18.
野生圆斑星鲽的驯养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野生的圆斑星鲽必须经过驯养后才能做为人工养殖亲鱼使用。野生亲鱼开口摄食是驯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活虾和冰鲜虾是野生圆斑星鲽很好的开口饵料。营造好的驯养环境,与人工繁殖的鲆鲽类混养和及时药物处理可缩短驯养时间和提高成活率。试验共驯养野生的圆斑星鲽27尾,最终成活20尾,成活率为74.1%。  相似文献   

19.
吴立敏    朱杰  熊伟 《重庆水产》2007,(4):38-41
收集长江野生鲇驯养于温泉水鱼池中,在繁殖季节前用流水诱导刺激其性腺发育。2007年3月至5月,用LRH—A2和HCG进行人工催产繁殖,共获得3097)"余粒受精卵,孵化出仔鱼140余万尾。3~4月为鲇的最佳繁殖季节,受精率和孵化率最高分别达到92%和79.7%;进入5月后,受精率和孵化率逐渐下降,最低分别为60%和27.2%。加温措施能将鱼类繁殖期提前,亦有提前结束其繁殖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是一种调节雌雄激素平衡的基因。为初步探究暗纹东方鲀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在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过程中的作用,通过RACE及荧光定量PCR技术,成功克隆出暗纹东方鲀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共1786 bp,编码514个氨基酸,与红鳍东方鲀及星点东方鲀同源性最高。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但不存在信号肽序列;性腺型芳香化酶含有38个磷酸化位点、4个N-糖基化位点、2个跨膜保守结构域;其氨基酸序列在哺乳动物和鱼类中均十分保守,且含有跨膜区、Ⅰ-螺旋区、Ozol′s肽区、芳香化酶特异性保守区和亚铁血红素结合区等功能保守区。表达分析显示,暗纹东方鲀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主要在肌肉和卵巢中表达,其次在其他组织中也有少量表达,而且在幼鱼不同发育期卵巢中的表达量呈现出逐渐升高再降低的表达趋势,在精巢中则基本不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很可能参与了暗纹东方鲀雌鱼性腺分化后卵巢的发育、雌性特征的维持和其他组织的发育等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