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畜禽业》2014,(10)
<正>近几年来,苍溪县多次出现养殖业主饲喂污染了黄曲霉毒素的粮食和饲料后,动物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病例。黄曲霉毒素中毒给畜牧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成为阻碍养殖业健康发展的一大威胁,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养殖者的重视。在此,针对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和人体的危害,提出一些预防措施,与同行互相学习。1黄曲霉毒素的来源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T)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  相似文献   

2.
<正>4黄曲霉毒素B1对鱼类的危害4.1对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鱼类采食黄曲霉毒素后,可导致其采食量下降。同时,增重也随之下降,其影响程度与鱼类品种、年龄、接触黄曲霉毒素的时间和剂量及饲养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系。Deng等(2010)报道罗非鱼在20周的染毒实验过程中,饲料中含245μg/kg或更高剂量的AFB1显著的抑制了罗非鱼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表现为较低的增长率和较低的饲料效率。而最高剂量组  相似文献   

3.
<正>黄曲霉毒素是二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易污染食物、药品原料、农副产品及其制成品,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强的致癌物质(马红岩、马涛,2007)。黄曲霉毒素目前已发现有20种之多,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在所有已知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其毒效相当于砒霜的68倍(黄莹,2011)。AFB1本身并不致癌,其毒性大小取决于体内的代谢活化过程和修复机制(瞿红艳和黄天壬,2007)。  相似文献   

4.
<正>一、黄曲霉毒素B1(AFB1)对细胞色素酶的影响AFB1代谢主要在动物的肝脏中进行,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酶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s)是动物体内参与多种药物及毒物代谢的主要酶类。细胞色素酶P3A4(cytochrome P3A4 CYP3A4)作为CYP450s的同工酶,主要参与肝脏中AFB1的代谢,AFB1普遍存在于饲料及原料中,对动物有着极大的危害,进入动物机体内的AFB1经CYP3A4代谢产物中的一部分与DNA、  相似文献   

5.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疾病之一。此病以肝脏受损,全身性充血,腹水,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症状为特征。根据国内外普查,以花生、玉米、黄豆等原料最易感染黄曲霉,含黄曲霉毒素最多。家禽对其最为敏感,尤其是幼禽。雏鸡一旦黄曲霉毒素中毒,将会造成严重损失。2003年11月,山东东营某鸡场发生一起黄曲霉毒素中毒。现报告如下,供同行参阅。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 AFB1)对黄颡鱼幼鱼生长、肠道消化酶及肝脏功能的影响,用添加不同梯度黄曲霉毒素B1(AFB1)(0、50、100和200μg/kg)的4种等氮等脂配合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6.00±0.10) g的黄颡鱼幼鱼8周。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AFB1对黄颡鱼幼鱼的存活率、饲料系数和特定生长率等均无显著影响,但使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而高含量AFB1(100和200μg/kg)显著降低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2)随着AFB1添加量的上升,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汁酸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升高,肝脏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3) AFB1添加组的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100和200μg/kg AFB1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各组无显著差异;(4) AFB1添加组肝脏sod基因及炎性因子il-1β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200μg/kg AFB1组cat基因及炎性因子il-8、il-10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5)通过组织学观察,AFB1会引起部分肝细胞出现轻微萎缩、肝细胞核移位、细胞界限模糊和肝细胞内空泡化的现象。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AFB1含量低于200μg/kg不影响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但饲料中AFB1≥50μg/kg时会影响黄颡鱼幼鱼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引起肝脏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造成肝脏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7.
4黄曲霉毒素B1对鱼类的危害 4.1对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鱼类采食黄曲霉毒素后,可导致其采食量下降。同时,增重也随之下降,其影响程度与鱼类品种、年龄、接触黄曲霉毒素的时间和剂量及饲养环境等都有密切的关系。Deng等(2010)报道罗非鱼在20周的染毒实验过程中,饲料中含245μg/kg或更高剂量的AFB1显著的抑制了罗非鱼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表现为较低的增长率和较低的饲料效率。  相似文献   

8.
我国麻痹性贝毒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贝类毒素是海洋藻类产生的天然产物,能引发赤潮的海洋藻类有260多种,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由于许多有毒的藻类,被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摄食,其毒素在这些生物体内蓄积,这类毒素称为贝毒,人们食用染毒的贝类可发生中毒,根据中毒症状可分为5类:①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  相似文献   

9.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且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真菌毒素中毒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发病不很普遍,也很少有过这方面的报道,因黄曲霉毒素中毒性疾病发病前鱼类一切活动正常,对养殖户具有一定的麻痹性,不轻易被发现,呈慢性中毒症状,但到后期发病时,就很难控制。鱼类一旦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死亡率极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10.
徐爱民 《水产养殖》2008,29(3):41-4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人、畜共患并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真菌毒素.由黄曲霉毒素引起中毒在水产养殖中发病率不为普遍,报道很少,也不被重视.黄曲霉毒素中毒性疾病发病前鱼类一切活动正常,不轻易被发现,对养殖户具有一定的麻痹性,从中毒到发病时间周期长,呈慢性症状,一旦发病很难控制,死亡率极高,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11.
《畜禽业》2014,(10)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由各种曲霉如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毒性代谢物。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常见,黄曲霉毒素B1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在实际生产中常常以检测黄曲毒素M1来判定牛奶被黄曲霉污染。当奶牛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后,毒素随奶牛的粪便、尿液和奶排出体外。当人饮用被污染的牛奶后,会引起各种疾病如:肝细胞癌,瑞氏综合征和慢性肝炎等。文章使用ELISA方法对荣昌县远觉镇某奶牛场分5个时间段对鲜牛奶进行抽样检测,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M1阳性率极低。  相似文献   

12.
《畜禽业》2001,(12):24
将120只1日龄肉鸡分成4个日粮处理组:(1)对照;(2)加纯黄曲霉毒素B(AFB)(3mg/kg饲料);(3)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每天800mg/kg体重);(4)以与1和2组相同的剂量加AFB和NAC.结果表明,AFB+NAC可以对AFB对体重(57.8%)、日增重(49.1%)、饲料转化率指数(21.4%)、血浆和肝总蛋白浓度(45.2%、66.7%)、血浆丙氨酸转氨酶(67.4%)及肝谷胱甘肽-S-转移酶(18.8%)的有害影响提供部分保护,单独加NAC没有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复合生物制剂降解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效果,寻求一种安全、绿色、高效的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方法。方法 将嗜热链球菌、戊糖片球菌和布氏乳杆菌混合发酵产物、酵母细胞壁提取物、杜仲叶提取物复配制成生物制剂,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酶烯酮(ZEN)和呕吐毒素(DON)进行体外降解试验,并探究降解饲用玉米中霉菌毒素的复合生物制剂适宜配比。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生物制剂与各组分单独使用相比,其对AFB1、ZEN和DON的降解率有显著提高(P<0.05),降解率均达到90%以上;复合生物剂添加量为1%时,对饲用玉米中3种霉菌毒素的降解率最高,均超过90%。结论 复合生物制剂对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酶烯酮毒素和呕吐毒素具有显著的降解作用,其适宜添加量为1%。  相似文献   

14.
1 黄曲霉毒素的致病机理 黄曲霉毒素耐高温,在食品、配合饲料加工过程中难以被破坏.黄曲霉毒素分子中的双呋喃结构,是产生毒素的重要结构.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的细胞毒作用是干扰信息RNA和DNA的合成,进而干扰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动物全身性伤害.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报告,黄曲霉毒素B1能与tRNA结合形成加成物,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15.
王静  郭冉  苏利  夏辉  崔敏 《水产学报》2012,36(6):952-957
实验设置黄曲霉毒素B1(AFB1)为0、400、800、1200,1600、2000μg/kg6组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0.3±0.02)g的凡纳滨对虾,经过8周的生长实验观察饲料中AFB1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营养成分组成、肝胰腺显微结构以及血淋巴和肝胰腺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FB1的增加,各组全虾粗蛋白量无显著性差异,1600μg/kg组和2000μg/kg组的全虾粗脂肪量高于其他组。AFB1为1200μg/kg时对虾增重率最低(304.67%),2000μg/kg时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组,但成活率最低(58.33%)。随着饲料中AFB1的升高酶活性普遍呈下降趋势。2000μg/kg组肝胰腺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下降(P<0.05),1600μg/kg组肝胰腺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微量ATP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最低,但血淋巴中GST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从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组织切片可观察到,饲料中含有的AFB1越高,肝胰腺被破坏程度越高。随着饲料中AFB1含量增加,对虾肝胰腺中AFB1残留量逐渐增加,2000μg/kg组对虾肝胰腺中AFB1含量最高(95.49μg/kg),各实验组肌肉中无AFB1残留。  相似文献   

16.
少数真菌(约100余种)可引起人类及畜禽发病,这一类真菌称为“病原真菌”。根据致病作用,将致人和动物疾病的病原真菌分为几类:一类为真菌病的病原,如流行性淋巴管炎囊球菌等;另一类是真菌中毒病的病原,如镰刀菌等,人和动物食后引起中毒;还有少数真菌兼有感染和产毒性,如黄曲霉、烟曲霉等可致禽类霉菌性肺炎并产毒素而引起中毒。常见的致病真菌有以下几种:1流行性淋巴管炎囊球菌本菌系不完全纲含珠菌目的一种酵母样真菌,又名假皮隐球酵母菌。可致马属动物流行淋巴管(结)发炎、肿胀、溃疡,为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1.1…  相似文献   

17.
饲料原料及产品保管条件不好,最容易发生霉变。特别是玉米、豆粕等含糖、蛋白量较高的原料,在夏季温暖高湿的气候下,寄生在其中的黄曲霉、镰刀菌、赤霉菌等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资的霉菌会大量繁殖,产生毒素。饲喂这种霉变饲料后,易引发畜禽饲料中毒。仔猪和妊娠母猪对霉变饲料中毒  相似文献   

18.
<正>1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集蜂曲霉(A.nomias)和黑曲霉(A.niger)等产生的一类结构相似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中由前两种霉菌产生较为多见。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二呋喃香豆素衍生物,见图1。因在紫外线下  相似文献   

19.
杨君宜 《畜禽业》2007,(9):38-39
<正>霉菌毒素是真菌在谷物或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猪霉菌毒素中毒是由于猪采食了发霉腐烂的饲料后引起的一种中毒性疾病。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发生该病,妊娠母猪和小乳猪更为敏感。目前对养猪业危害最大的霉菌毒素主要有4种:黄曲霉毒素、镰刀霉毒素、玉  相似文献   

20.
重金属Cu2+既是水产动物所必须的矿物元素之一,也是水体常见的污染源.水体中高浓度Cu2+会对水产养殖动物造成急性中毒从而致死,而亚致死剂量C u2+也可造成水产动物慢性中毒,对其组织器官、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本文对水产养殖中常见杀虫剂硫酸铜对水产动物慢性毒性、急性毒性、安全浓度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