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丽水市地处浙南山区,地势高峻,山脉连绵,具有发展生态型畜牧业的良好自然环境。近年来,该市有关部门通过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发展战略,如养殖-沼气-种植循环模式,大力发展山区生态畜牧业,着力构建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畜产品供给能力,促进畜牧业与种植业、农村生  相似文献   

2.
目前,一些偏僻山区区县的畜牧业生产总体仍然落后,养殖仍以农户散养方式为主,存在点多面广,饲养分散,管理不尽科学等诸多不利因素,导致防疫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搞好山区农村散养畜禽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畜牧工作者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选取地处皖南山区的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通过对2008至2010年全县动物防疫跟踪调查,走访县、乡、村防疫工作人员和养殖农户、查阅有关资料,对该县养殖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3.
亚热带山区草地农业系统分析——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面临环境和贫困的双重挑战,建立兼顾生态和民生需要的农业生产系统,是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以贵州省晴隆县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作物生产系统、山羊生产系统及农牧结合系统这3种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农户生产系统的纯收入以农牧结合系统为最高,山羊生产系统次之,作物生产系统最低,说明实行草地农业系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退耕种草使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农田转变为多年生草地,提高了植被覆盖度,显著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草地放牧利用促进养分返还土壤,从而降低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风险,生态效益显著。该县发展以多年生放牧草地为基础的山羊生产,加上服务中心在技术和市场销售上的支撑作用,为破解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和贫困难题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贵南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2014年畜牧业产值58980.8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牦牛该县农牧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但是由于受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养殖效益低下,搞好牦牛饲养管理,提高生产性能是提高牧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绒山羊致富于山区农民的调查刘金清吴宝玉董惠平李卫东(河北承德市畜牧水产局067000)干湿沟村是一个远离丰宁县城50余公里的偏僻山村,辖6个居民组,163户,604口人。1992年,开始开发山场资源,发展绒山羊,经过5年努力,已初具规模。1996年底...  相似文献   

6.
畜牧业是龙泉市农业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龙泉市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发展战略,探索山区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走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道路,提高了畜产品自给率,加快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义圩乡──偏僻山区暴发炭疽的教训义圩乡那荷村、朔晚村、安东村是田东县偏僻山区,1993年5月28日至7月22日,这三个村暴发炭疽,有8头黄牛,5匹马患炭疽死亡。11人感染炭疽,经住院治愈10人,死亡1人。据查该乡自1970年至今从未开展过炭疽菌苗的免...  相似文献   

8.
1997年,吉林省遭受历史上罕见的一重干旱.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据气象部门预报.去秋今春雨雪稀少.春旱已成定局。为了战胜干旱、确保吉林省670多万公顷水田灌溉用水.夺取今年农业大丰收.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搞好开源节流.战胜干旱。现对如何搞好水田的开源节流.谈几点看法。一、关于开源问题所谓开源.就是千方百计地开辟水源.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对于吉林省东部山区和半山丘陵区来说.要依据山区降雨量大、闪多地表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千方百计地扩大水源.出路有三;一是拦住桃花水.截引江河水.将地表水引入水库中蓄…  相似文献   

9.
冷水沟村,地属历史文化悠久的王舍人镇,地阔物博,人杰地灵。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刘春财的带领下,冷水沟村切实践行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0.
<正> 小蚕共育是养蚕生产上稳定蚕作,保证丰收,提高养蚕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为使小蚕共育能在落后的山区逐步推广实行,1985年我们分别在县河乡的关沟、梁台、红升、田沟村、桑场,进行了以联户、专业户共育和开办蚕店三种形式的小蚕共育试点,均收到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关沟联户共育效果更为明显。1、共育的效果: 关沟村地处三乡之间,全村有86户养蚕户,占总农户的三分之二。1985年养蚕  相似文献   

11.
试验结果表明,干旱半干旱山区农户养羊适宜规模在30~50只,适龄母羊比例为65%,户均种植0.67hm2左右的紫花苜蓿,实行放牧与半舍饲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同时,加强科学饲养管理,搞好驱虫与防疫工作,养羊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2.
我县南阳镇联义、新联、南坑等村曾出现不少耕牛蹄腿肿大、溃烂,群众称为“大脚罗”、“肿蹄病”,造成许多耕牛死亡和迫宰,对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带来很大损失,本人试用中西兽医结合治疗该病36例,治愈28例,有效率78%,现将发病及治疗经过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 联义、新联、南坑等村地处偏僻山区,村民习惯将收割后的稻草堆垛于室外露天或牛舍等低矮阴湿处,入春后由于连续阴雨,堆垛的稻草极易霉烂,而此时,耕牛也不能放牧而在舍内饲喂这种稻草,3~4天后便开始出现牛病,发病牛中水牛26头,占72.2%,黄牛10头…  相似文献   

13.
发展石料生产振兴山区经济张晓仲青州市邵庄乡立足山区资源优势,从强化管理,搞好服务入手,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石料生产,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步伐和农民脱贫致富。邵庄乡山头林立,沟壑纵横,在不足5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大小山头109座,全乡有30个村,238...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紧扣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美丽金太仓"的总体目标,探索开展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生产,有效弥补了恶性农业循环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足,走出了一条以优化发展生态产业、保护和修复生态涵养、节约减排生态保护、资源集约生态循环为主线的生态友好型农业新路径,成功打造了绿色生态循环生产"东林模式"。一、创新经营模式,理顺合作农场发展机制紧扣"城乡一体化发展"主题,通过  相似文献   

15.
农×师十九团农场是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较好的农场。自1950年建场以来,畜牧生产在山区以养羊为主,农区除了役畜外,主要是养猪。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有水无肥是难于把农场建成稳产高产保收田。大抓畜牧生产和积肥工作,已成为当前农场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工作,发展养羊,已被提为议事日程上了。该场于1958—1960年为了解决山区羊群越冬缺乏饲草困难,才在冬初配种前将羊群赶回农场,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区旱作农业发展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南山区降雨偏少,降水年际变幅大,季节分布不均,且80%集中在7、8、9三个月,干旱严重的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笔者根据这一资源特点,进行了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研究,针对性提出了旱作节水技术发展目标与对策,构建起旱作节水农业发展体系,大幅度提高了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6年的开发试验结果表明,在草场,土地资源丰富的丘陵山区,把草业开发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运用农业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理论开展综合立体开发,走“以草促牧,以牧促农,农牧结合,科技兴区”的道路,实现“草多,畜多,粮多,收入多”的生产,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是加快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进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江安镇在综合治理畜禽粪污的过程中,顺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将农村清洁能源建设与循环农业经济、农村生态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攻坚克难,拓宽思路,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充分发挥沼气建设在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纽带作用。着力做好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现了"养殖、积肥"同步,"种养、治理"并举,"经济、生态"双赢,探索并实践出全面推进农牧结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覃以智 《猪业科学》2010,27(11):72-75
养猪业是现代农业中的主要产业,在我国发展养猪业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养猪一是解决人民的主要肉食,二是为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有机肥料.几千年来我国一直采用农牧结合的方式发展农业生产,保持着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新中国成立后在国营的农牧场开始了规模化养猪,起初仍处于初级阶段,解决农场职工的肉食问题,为大片农场耕地提供大量的农家肥料,有着"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之说,把养猪业当作农业中的副业,农业生产仍然处于生态平衡之状态.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农牧业发展方向的探讨   总被引:33,自引:11,他引:22  
西北地区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内,适于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取代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系统。草地农业系统是以草地为主体的大农业生态系统,对其建设主要体现在农牧结合,以牧为主,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特色农业以及抢救生态资产向生态产业转型等。其具体措施为:在牧区建立人工草地,在农区施行草田轮作,对农区和牧区施行系统间的耦合发展。讨论了建立草地农业系统的依据,农牧业发展战略、策略与技术导向以及西北地区农牧业分区发展方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