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迁"害虫是影响水稻安全生产的重大害虫,常年在湖南发生较重。笔者对"两迁"害虫在湖南的发生规律及特点进行了分析,一般来说,"两迁"害虫发生量与迁入时间等关系密切,迁入早、峰次多,则虫量大,反之虫量小。虫量还受气候条件影响,年度间发生程度迥异。据此,提出了加强健身栽培、加强监测预警、推进专业化综合防控与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合理用药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2.
2007年稻纵卷叶螟在修水县水稻上大发生,尤以一季稻受害重。其发生特点是:迁入早,迁入峰次多,峰期长,蛾量大。为害重的田块白叶率达98%,亩虫量最高达5万头。从栽培制度、气候条件和防治技术等方面对该虫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2012年又是稻飞虱大发生的一年,为了进一步摸清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及规律,为下一步防治稻飞虱害虫探讨最佳防治方案,特总结如下: 1发生特点 1.1迁入早 今年灯下见虫为5月6日,比一般年份早15d ~ 20d,比去年早32d,属偏早年份.迁入偏早稻飞虱可多繁殖一代,危害多一代,大大增加主害代虫源基数. 1.2迁入量大 5月7日全市普查,均见白背飞虱、百蔸虫量平均30头,往年田间零星见虫,百蔸虫量不足5头. 1.3迁入范围广 5月21日全市普查,全市主产水稻乡镇均见白背飞虱,往年5月份仅在我市西部顾家店、白洋等镇见虫.  相似文献   

4.
2007年秀山县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秀山县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原因是迁入峰次多、虫量大、气候条件适宜、三(2)代残留基数高、四(3)代田闻蛾蜂持续时间长、田间虫卵量大、用药质量差.对此提出了加强虫情监测、准确预报、充分利用物理防治、科学开展化学防治和"压前控后"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余庆县2007年白背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种植面积1.1万hm<'2>,全县白背飞虱发生面积1.933万hm<'2>次,综合发生程度4.8级;其中,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第五代为中等发生.全县累计防治白背飞虱面积1.8万hm<'2>次,占发生面积的93.10%,累计挽回损失1 251万kg,仍损失323万kg.发生特点为:始见期比2006年晚、与历年接近,第二代、第三代迁入峰次多,第三代迁入主峰期田间成虫量大,第四代补充迁入大.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田问虫量三代重于四代,后期第五代发生程度中等,重于2006年和历年.6月5日田间成虫量是预报第三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6月下旬第三代白背飞虱残存虫量和第四代补充迁入虫量是预报第四代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7月下旬白背飞虱田间成虫量多少决定第五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从江县稻纵卷叶螟连续出现偏重发生,局部地区部分稻田大发生,发生面积大,分布广,为害重。迁入虫量大、迁入峰次多、气候条件适宜、为害高峰期持续时间长、抗药性增强及田间栽培管理条件有利,是造成稻纵卷叶螟重发生的主要原因,对此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稻纵卷叶螟近年来发生重,危害大,严重威胁秀山县水稻的安全生产,出现了1998-2000年和2002-2004年2次连续3年重发生和自1998年以来危害卷叶率在10%以上的现象。分析认为,其重发生的原因是迁入虫量大、迁入峰次多、主害代有迁入虫源、高峰期持续时间长、抗药性增强、气候条件及栽培技术有利等,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稻飞虱是万安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由于受迁入虫源、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化学防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稻飞虱大发生频率提高。万安县是单双季水稻混栽种植区,稻飞虱的防治更加复杂,特别是2008年、2012年和2014年稻飞虱发生严重,每百丛稻飞虱虫量近1万头,严重威胁万安县粮食生产安全。通过农技人员科学指导,综合防治,确保了水稻丰收。1发生规律1.1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9.
2012年重庆地区稻飞虱发生原因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重庆地区水稻生育期延迟、稻飞虱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大和环境条件有利于稻飞虱的繁殖与为害。分析2012年稻飞虱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蓝妮春 《广西植保》2005,18(4):14-16
稻纵卷叶螟是崇左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量主要取决于当年迁入虫源量的多少、迁入后的气候条件、水稻生育期以及上代的残留基数.2004年由于气候等因素影响,造成第3代稻纵卷叶螟的暴发为害,其严重程度为近年来所罕见.为此,根据田间虫情及苗情调查结果,认真分析其大发生特点及原因,探索科学合理的防治对策,对今后的测报及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20年,稻飞虱在浙江省大发生,呈现迁入量大、田间增殖速率快、增殖倍数高的特点.分析认为,域外虫源基数高、气候条件有利、多种病虫叠发及药剂抗性等综合因素,是造成其2020年重发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加强监测预警、强化科学用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8年,荆门市水稻稻纵卷叶螟呈现出迁入时间早,迁入虫量大等特点,其发生、为害为近年来偏重年份.  相似文献   

13.
通常情况下,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是由迁入虫量或上代残存虫量太大所造成。但通过重庆市秀山县2006年农药直补示范片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特大发生原因分析,明确了除迁入虫量或上代残存虫量之外,其生态因子等也可能是导致其重发生的主导因子,从而提出了该虫防治中应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03年江苏省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3年稻纵卷叶螟在江苏稻区特大发生。在总结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分析特大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成虫迁入虫量大、气候及苗情适宜、残留虫量基数高、自然控制作用弱等因素有关。并根据各地防治工作实践,提出要加强监测,准确把握防治适期,科学用药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沿江稻区褐飞虱重发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05年~2010年褐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资料,总结出了近年来沿江稻区褐稻虱迁入期提前、峰次多,以及短翅成虫始见早、后期补充迁入量大的发生特点,进而分析得出水稻生长后期褐飞虱暴发的主要原因是前期繁殖虫源量大、暖秋气候及生育期延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据此提出了强化测报、治前控后、综合防治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南稻区白背飞虱,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西南稻区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和水稻种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情况与我国东部稻区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 迁飞特点有:贵州东南部迁入期较早,全区迁入虫量大,白背飞虱为春季迁入的优势种;云南境内,从南向北地势逐步抬升,迁入期和主要为害时期亦逐渐推迟,虫种由褐稻虱较多而变成白背飞虱为优势虫种;四川盆地迁入始期和主要迁入期由东向西推进;主害代的迁入虫源路径多;夏季短、中距离的迁飞频繁,有的年分在中稻上常造成两次主害时期等。发生特点有:常年三省的东、南部地区发生程度重,三省的西、北部地区发生程度轻;近期迁入虫量是中稻或晚稻上主害代的主要虫源;虫量相应集中,加重为害程度;另方面天敌种类多,数量较大,对飞虱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上述迁飞和发生特点可作为拟定西南稻区对两种稻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2013年襄阳市稻飞虱发生情况复杂,田间虫量差别悬殊、区域差异极大,呈现出前期(3代)偏轻,后期(4代)偏重;东北部偏轻,西南部偏重;白背飞虱偏轻,褐飞虱偏重的发生特点.分析原因,气候条件是关键影响因素.台风对稻飞虱的迁入影响明显,夏季异常高温、持续干旱抑制了3代稻飞虱的发生,入秋早,有利于第4代稻飞虱的暴发,阵性降雨和灌溉条件的差异是造成稻飞虱发生区域差异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此外,后期迁入虫量大,褐飞虱比率高,是导致4代稻飞虱暴发的内因.  相似文献   

18.
川东北地区是水稻稻纵卷叶螟常年轻发区,2007-2009年该虫在南部县大发生,特别是在2009年大面积暴发,其根本因为是大量迁入的虫源、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质丰富的饵料、化学农药施用不当等.在此提出水稻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时策.  相似文献   

19.
2007年秀山县两迁害虫迁入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虫源充足是暴发的基础,凉夏暖秋的气候条件是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而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的变化、害虫自身致害力的变化、长期滥用农药造成两迁害虫抗药性增强,加上防治技术不到位造成的防治失败,形成了2007年多灾并发局面。  相似文献   

20.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两大重要迁飞性害虫(简称水稻两迁害虫)。2005年,受"凉夏暖秋"气候和热带风暴活动频繁、雨水偏多等因素影响,水稻两迁害虫在江南大部、长江流域、江淮大部和华南稻区等地严重发生。据初步统计,全国稻飞虱发生面积2400万hm2,经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00亿kg,实际仍造成稻谷损失20亿kg。田间发生表现为:迁入峰出现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虫量上升迅猛、发生为害期延长等特点。稻纵卷叶螟已连续多年严重发生,2005年全国发生面积达1700万hm2,也造成了很大损失。为总结两迁害虫的发生概况、迁飞规律和暴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