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物育种信息》2006,(4):F0004-F0004
航天育种是让种子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宇宙射线辐射等条件下诱使种子发生变异,这种变异和自然界植物的自然变异一样,只是速度和频率有所改变。这种突变只是一类基因产生与原来不同的等位基因,如高秆变矮秆,早熟变晚熟,产生的染色体突变本质上与杂交水稻育种产生的遗传、分离和重组一样,所以专家们认为,不存在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航天育种是利用航天技术,通过返回式卫星或其他可回收型空间飞行器,将农作物种子和微生物带到200-400千米的太空中,经过太空特殊的环境(空间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交变磁场等因素)对种子和微生物进行处理,使作物种子产生有益的变异,返回后经地面选育、试种,培育出高产优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航天育种,双被称为太空育种,是利用航天技术,通过返回航天器(卫星或飞船),将作物种子、苗木带到200~400km的太空、大交变磁场等特殊空间环境条件对种子、苗木的作用,诱使作物种子或苗木发生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经地面种植,筛选出发生有益变异(如籽粒或  相似文献   

4.
种业资讯     
我国启动大规模航天育种联合攻关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航天育种卫星返回种子地面育种工作启动会”上,农业部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成立了以该院院长翟虎渠为组长的“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负责组织全国相关单位全面开展航天育种的地面研究工作。航天育种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创的一项农作物育种新技术,是将成熟的诱变遗传操作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技术相结合,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将农作物种子带到200至400公里的太空中,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对农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据了解,自19…  相似文献   

5.
《种子世界》2006,(11):24-24
随着“神六”载人飞船安全返回地面,市场上出现许多贴着“太空”、“航天”标签的农业种子,说种植“航天种子”可以增产增收。日前,有关农业专家提醒,要科学地看待航天育种,不要神化和迷信,更不能乱贴“太空”标签。农业专家介绍,航天育种是指将植物种子搭载于返回式航天器,利用空间磁场、失重、辐射等环境因素,使种子基因发生突变,在返回地面后,通过育种专家的精心培育从中挖掘优良丰产新品种,从而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6.
张宝树 《种子世界》2011,(11):45-46
冬小麦航麦二号是石家庄大农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运用航天育种技术——太空诱变育种选育的冬小麦品种,2009年通过天津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09001。航天育种也称为太空诱变育种,是利用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载入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加重离子,多种宇宙射线,大交变磁场和短期过载等因素,诱变作物种子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经地面选育出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种子世界》2007,(12):4-4
航天育种准确来讲叫航天诱变育种,就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通过空间环境中高能粒子辐射、微重力、高真空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早熟、抗病良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从1987年到现在进行的21次航天育种试验表明,航天诱变育种具有变异频率高、  相似文献   

8.
太空育种,又称航天育种、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太空技术,通过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的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等诱变材料搭载到200~400km高的宇宙空间,利用强辐射、微重力、高真空、弱磁场等宇宙空间特殊环境诱变因子的作用,使生物基因发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利用太空环境的综合物理因素对植物或生物遗传性的强烈动摇和诱变,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突变种质材料和基因资源,选育突破性新品种,由此开辟一条植物育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种业导刊》2007,(2):39-40
一、什么是航天育种 航天育种也称为空间技术育种或太空育种,就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高空气球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的诱变作用以产生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山东鲁花集团公司提供的104克花生种子搭乘我国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太空遨游18天后,2004年10月15日成功返回地面,从而翻开了中国花生航天育种史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作物育种信息》2006,(2):16-16
本品种由中国航天育种研究中心育成。利用航天技术,将小麦种子带到距地面400500公里的太空对种子进行处理,使之生物变异,然后返回地面试种选育而成,它不仅具有矮秆、大穗、高产、优质的特点,而且抗病能力强,蛋白质含量高,是特高产、优质小麦育种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作物诱变育种方法--航天育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侠礼 《种子》2004,23(9):94-95
航天育种,也称空间诱变育种,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飞船等航天器、将作物种子、组织、器官或生命个体搭载到宇宙空间,利用宇宙空间特殊的环境诱变作用使生物基因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选育,培育新品种、新材料的作物育种新技术.它是航天高科技与农业遗传育种相结合的产物,是综合了宇航、遗传、辐射、育种等跨学科的高新技术,是传统诱变育种方法在高科技情况下的延伸.航天育种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目前地面诱变育种方法难以获得的罕见基因资源,培育出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3.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水稻航天育种技术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随着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育成一批水稻新品种(组合)进入商品化生产,同时还发掘和筛选出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新种质。本文综述了水稻航天育种的特点、理论依据及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航天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航天育种利用的是太空微重加重离子、多种宇宙射线、大交变磁场和短期过载等因素,诱使农作物(小麦)种子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经地面培育选育出新品种。这样的环境条件对尚需搭载的种子的要求是严格的,故需做好搭载前的种子准备。  相似文献   

15.
寒地早粳水稻航天育种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寒地水稻种品种龙粳14和龙花00-233,返回种子进行地面种植筛选,创制寒地优异种质新材料或选育新品种,并对寒地早粳航天育种技术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SP1代出苗率降低,有小部分不正常苗出现,SP1代~SP3代有变异株产生,以SP2代较多。寒地粳稻航天育种的变异存在很大的随机性,部分有益农艺性状变异如株高变矮、穗变长,穗粒数增多、千粒重增加、结实率升高、分蘖增加等出现比例较高,可见育种卫星搭载是创造寒地粳稻种子资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1 航天蔬菜花卉在甘肃天水闪亮登场:日前,由甘肃天水市农业局与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合作种植的航天蔬菜、花卉新优品种,近日开始陆续上市。航天育种是将作物种子搭载于返回式地球卫星上,借助太空超真空、微重力及字宙射线等特殊处理,使种子的遗传性状发生较大变异,再经地面种植后获得稳定的遗传性状,培育出作物新的特色品种。中科院遗传研究所已为天水市提供了36个航天蔬菜瓜果和花卉种子,其中黄瓜、辣椒、西红柿等蔬菜个大味美,营养丰富,抗病性强,明显优于传统品种,经济效益可观;而凤仙、仙客来、美国石竹、二色堇等花卉在花色、花期、花形、株形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异,像万寿菊的花期由原来的4个月延至9个月,醉蝶由传统的紫色变成了白色、  相似文献   

17.
航天搭载小麦种子SP3代的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航天搭载对小麦籽粒的诱变效应,给航天诱变育种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利用酸性聚丙烯酰胺电泳和SRAP技术对航天搭载小麦品种白硬冬2号SP3 代种子的醇溶蛋白和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航天诱变能够诱发醇溶蛋白和基因组DNA发生变异。在15个SP3代材料中,有8个材料的醇溶蛋白组成发生了变异,醇溶蛋白四个分区对航天诱变的敏感程度不同,以ω区最为敏感,产生的变异最多。利用25对SRAP引物对15个SP3代材料的基因组DNA变异进行了分析,共扩增出227条多态性条带,15个小麦航天诱变后代材料与对照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21-0.937。  相似文献   

18.
实践八号种子卫星诱变水稻Ⅱ-32B的形态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诱变具有诱变频率高、有益变异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利用我国第一颗育种专用卫星"实践八号",对Ⅱ-32B水稻干净种子进行航天诱变,经过4代的定向选育,SP4代各株系已稳定,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各株系相应性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剑叶长变异系数最大,穗长的多样性指数(H')最高,与结实率呈负相关的性状最多.形态多样性变异谱广、变异幅度大的这些材料将为航天诱变水稻的育种与遗传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1.“太空牡丹”长势强壮:2002年9月植于菏泽百花园的“太空牡丹”目前存活56棵,其中15棵呈现亲本性特点。据介绍,中国首批200粒“太空育种牡丹”种子曾在2002年3月25日至4月1日间,随“神州3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08圈,这是中国首次在失重条件下对牡丹进行变异实验。这批种子在2002年9月栽植,2003年3月开始发芽,共长出80多株幼苗,现存活56株。这批牡丹与正常牡丹相比,表现出长势强、枝干壮、遗传基因明  相似文献   

20.
航天育种又称太空育种,俄、美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空间生命科学研究及空间遗传变异研究,迄今为止已有40多年的历史,先后培育成功太空植物100余种,作物包括高粱、番茄、萝卜、甜菜、甘蓝等.我国在1987年第1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现已成功地进行多次太空育种试验,已培育出水稻、小麦、青椒、番茄等多个农作物品种,并在生产上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些成果标志着我国航天育种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开辟了作物诱变育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