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采用灯光诱捕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9~2013年贵州道真县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种群消长动态。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在道真县1年可发生6代;不同年份间灯下白背飞虱始见日基本一致,集中于5月上、中旬;5年中灯诱白背飞虱高峰日和单日发生量存在差异,2012年最早出现高峰日,单日诱虫量达17650头,2013年高峰日诱虫量仅为130头;全年灯诱总虫量在不同年份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年份早栽田白背飞虱发生量与晚栽田的基本持平,2010年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日集中在7月中旬和8月中旬,2011年和2012年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日集中在7月中旬;两种类型田中白背飞虱长翅型成虫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经调查,宁夏灌区甜高粱田间主要虫害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棉铃虫和二斑叶螨。玉米蚜6月中旬至7月上旬达到危害高峰,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禾谷缢管蚜8月下旬危害达到高峰;亚洲玉米螟6月上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高峰期,中旬以后逐渐降低;双斑萤叶甲在6月中旬始发,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危害高峰,8月中旬以后种群开始消退;棉铃虫6月中旬左右1代幼虫达到第1次危害高峰,6月下旬至7月上旬形成2代幼虫,第2次出现危害高峰,7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经调查,宁夏灌区甜高粱田间主要虫害有玉米蚜、禾谷缢管蚜、亚洲玉米螟、双斑萤叶甲、棉铃虫和二斑叶螨。玉米蚜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禾谷缢管蚜8月中下旬种群数量达到高峰;亚洲玉米螟6月上旬开始出现,7月上旬进入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逐渐降低;双斑萤叶甲在6月中旬始发,7月中旬至8月上旬为高峰期,8月中旬以后种群开始消退;棉铃虫6月中旬左右(1代幼虫)达到第1次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2代幼虫)出现第2次高峰期,7月中旬以后种群数量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温室韭菜地迟眼蕈蚊种群动态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棋盘式取样及黄板诱集等方法对北京市顺义区日光温室韭菜地中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的种群动态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全年有2个发生高峰,分别在5月上旬、6月下旬;成虫全年有3个发生高峰,分别在4月底、5月底、6月下旬,其中5月底的峰值最高;7月中旬至8月下旬未观察到韭菜迟眼蕈蚊;4月下旬后,被害株率已超过80%。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防治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地区通过春季剖秆进行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发育进度调查,利用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监测雄性成虫动态,研究田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2019-2021年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百秆越冬基数为8.6~9.5头,存活率为85.0%~89.1%,化蛹始见期为5月20日左右,化蛹盛期为5月26日至6月18日,化蛹高峰期为6月10日左右,羽化始见期为5月27日左右,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虫越冬代高峰期在6月17日-24日。综上明确了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即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在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到中旬达到化蛹高峰期,5月末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田间出现雄性成虫高峰期,二代亚洲玉米螟雄性成虫田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6.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 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地控制白背飞虱的为害,我们于1976至1983年间,对杂交水稻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药剂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生动态(一)灯下成虫消长动态据1976~1983年资料分析,镇江丘陵地区白背飞虱成虫于5月下旬始见,迁入盛期为6月底至8月底,主峰期常年在7月上、中旬,有些年份7月下旬到8月上旬也可出现迁入峰.9月中旬后虫量逐渐减少,10月下旬终见,全年发生4~5代.按照灯下成虫的消长动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发生型(图1).  相似文献   

8.
根据广东肇庆病虫测报站24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的灯诱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褐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高峰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中旬至11月下旬间。终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发生高峰的日诱获量、候平均诱获量、旬平均诱获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来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褐飞虱发生重,而8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趋轻。  相似文献   

9.
为掌握宁南山区杏园食心虫发生规律,2018年和2020年采用性诱监测方法对彭阳县杏园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成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监测。结果表明,宁南山区杏园梨小食心虫成虫田间发生期为4月上旬至9月中旬,发生高峰分别为4月底至5月初、5月下旬初和6月中旬末至下旬初,7月上旬后零星发生,无明显峰期。不同坡向虫口数量分布呈现东坡>南坡>西坡,不同坡向的上、中、下坡位虫口数量均以中、下层坡位分布为主。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期为5月中旬或下旬至8月下旬或9月初,发生高峰分别为6月上旬或中旬初和7月中旬或下旬;李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期为5月上旬至9月上旬,发生高峰分别为6月上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宁南山区对杏园3种食心虫防治可以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理化诱杀和生防技术,大发生时加强药剂适期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5、2016两年5—9月设玉米田桃蛀螟性诱试验田,并在附近设虫情测报灯,定期进行田间普查,几种数据相比较,得出滁州玉米田桃蛀螟最佳测报方法,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每代桃蛀螟比玉米螟发生期提前7d左右; 7月下旬前灯诱效果很差,越冬代性诱有蛾高峰,灯诱没有高峰; 1代性诱剂与灯下蛾高峰基本吻合; 8月下旬后性诱效果很差,2代性诱没有蛾高峰,灯诱有蛾高峰;田间虫量从8月上旬逐渐上升,3代达到高峰,各代桃蛀螟以蛀茎为害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该项目在山西省糯玉米主产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调查研究,旨在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适期有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该研究采取成虫诱集、卵和幼虫定点和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结果]调查结果表明,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年发生两代,世代基本不重叠,两代间有较明显的间隔。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6月上中旬,一代成虫盛发期为8月上旬至下旬;一代卵盛期为6月上旬末至6月下旬初,二代卵盛期为8月上旬中期至8月下旬。亚洲玉米螟对不同生育时期糯玉米的产卵趋性表现为,在糯玉米抽雄之前,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增强;而在糯玉米抽雄之后,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减弱。生育时期基本相同、长势基本一致的糯玉米上的落卵量较普通玉米上为多。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一代发生危害轻二代发生危害重。一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早播田重于中播田,而晚播田基本上不受一代幼虫的危害,由于一代幼虫发生轻,不论早播还是中播糯玉米虽然受害但一般较轻。二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晚播田重于中播田,早播糯玉米在二代幼虫危害初期即采收,一般年份不受二代幼虫的危害或受害较轻,由于二代幼虫发生量大,因而对晚播和中播偏晚播种的糯玉米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糯玉米果穗穗腐病的发病率与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密切相关,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者,穗腐病发病率高。[结论]糯玉米产区应加强中、晚播糯玉米田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2.
白背飞虱灯诱种群数量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以来,在广东省肇庆市设置诱虫灯监测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表明:白背飞虱各年的始见日在3月或4月内,始盛日在4月或5月内.年发生动态为双峰型,即早稻和晚稻高峰,早稻高峰多在5月上旬至7月下旬之间,晚稻高峰多在9月上旬至10月中旬之间.全年高峰有些年份是早稻高峰,而有些年份则是晚稻高峰.末见日多在11月下旬.根据24年发生高峰日的日诱获数量、旬平均诱获数量及全年的累计数量比较各年的发生严重程度,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白背飞虱的发生严重,而90年代末,直至本世纪初发生较轻.  相似文献   

13.
于2007年6月和9月对秦皇岛亚洲玉米螟在春玉米田间落卵量和亚洲玉米螟为害春玉米的严重程度及7月29日分别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第二代亚洲玉米螟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该地区全年共发生两代,产卵高峰期分别发生在6月中旬和8月上旬,高峰期卵粒数分别达到了800粒和748粒;田间花叶率、百株蛀茎孔数、蛀茎株率和百株蛀穗孔数、蛀穗株率分别达到了78%、340个、96%和102个、74%;松毛虫赤眼蜂在春玉米地和夏玉米地卵块寄生率分别达到了80.00%和81.44%,在夏玉米地,放蜂区和对照区相比,蛀茎虫孔减退率为53.05%,蛀穗虫孔减退率为69.63%。通过本文分析得出亚洲玉米螟在秦皇岛地区发生及危害严重,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2009年4月-2010年3月对深圳市某荒地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虫口密度以及蚁巢密度进行了自然消长动态规律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红火蚁工蚁全年的活动表现为明显的多峰型,第1个高峰出现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个高峰出现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第3个高峰出现在次年2月下旬...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地区大豆蚜在大豆田中的迁飞扩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两年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大豆田中大豆蚜有翅蚜的发生与大豆蚜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蚜有翅蚜的发生在大豆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共出现4次峰值,分别为6月初、7月中旬、8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第1次为迁入期,数量较少,在大豆田中只是零星出现;第2、3次迁飞数量较大,直接影响到大豆蚜在大豆田中的发生量和分布;第4次为秋迁期,大豆蚜由夏寄主迁至冬寄主上越冬。  相似文献   

16.
云南绵壶蚧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1 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6 月中旬产卵,卵期很短,故孵化与产卵几乎同步,孵化期从6 月中旬到8 月中旬,高峰在6 月底到7 月初。雄成虫羽化始于8 月下旬,延续到9 月中旬,高峰在9 月上旬。防治适期掌握在6 月底7 月初若虫孵化高峰期进行化学防治,结合管理修剪,清除虫枝,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08-2009年,在山西忻州市糯玉米田进行了玉米螟卵赤眼蜂消长动态、玉米螟卵优势种寄生蜂以及释放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调查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卵期没有采集到赤眼蜂寄生的玉米螟卵块,二代玉米螟卵初期始见赤眼蜂寄生的玉米螟卵块,田间赤眼蜂寄生率的时间变化具有典型的害虫-天敌跟随现象,后期田间赤眼蜂自然寄生率很高;玉米螟赤眼蜂为当地糯玉米田玉米螟卵中的优势种寄生蜂;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可有效控制糯玉米田二代玉米螟的危害,玉米螟卵块校正寄生率达79.73%~96.71%,雌穗被害率被控制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甜菜夜蛾种群数量年度变动规律与季节性消长规律,2002—2012年在临海城郊蔬菜基地应用性诱剂监测办法进行定点系统监测。结果表明: 11年来甜菜夜蛾种群年序变化呈自高向低螺旋式波动曲线,大发生频率455%;其季节性时序变化呈“W”型曲线,始蛾期年度之间差异大,早发年份在4月上旬,迟发年份在6月上旬,大多为4月底5月初。在5月上中旬有的年份出现初夏小高峰,整体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在11月上旬有的年份也出现秋末小高峰,终蛾期一般在12月上旬,个别年份在12月下旬。气温因子建模结果显示,田间发蛾的起点区点温度为旬平均气温12 ~ 14℃,当旬平均气温处在18℃以上时随气温升高而增加,当旬平均气温处在28~30℃时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测报技术,在江西安福地区应用信息素诱剂和诱木连续3 a分别监测松墨天牛成虫消长和羽化规律。结果表明:诱木内松墨天牛越冬代成虫4月底或5月初羽化出孔,5月中旬进入盛期,平均每年的羽化出孔期和高峰期分别为61.0、21.6 d。该地区每年约有10%的幼虫化蛹羽化成第1代成虫并于7下旬或8月上旬出孔;平均每年的羽化出孔期为36.7 d。林间诱捕于4月下旬始见成虫,5月下旬进入盛期,整个发生期平均182.0 d,发生盛期平均97.3 d。研究表明,利用信息素诱剂可以准确地监测林间松墨天牛成虫的种群动态,为防治工作提供可靠的测报数据,且较诱木监测方法简便,省工省时,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