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4.
5.
生物黑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用生物黑炭0(CK)、8、16、32、64t.hm-25个水平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用量的生物黑炭处理与CK处理相比,0~20cm土层土壤pH值提高0.19~1.72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酸降低0.79~3.96cmol.kg-1,土壤盐基饱和度提高20.98%~173.67%,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0.80~2.46cmol.kg-1;20~40cm土层土壤pH提高0.05~0.61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酸降低0.20~2.14cmol.kg-1,土壤盐基饱和度提高27.72%~56.5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0.57~1.12cmol.kg-1。土壤改良效果随生物黑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对0~20cm土层土壤的改良效果大于20~40cm土层土壤。施用生物黑炭各处理春茶鲜叶产量分别为CK的106.61%、105.62%、99.89%和99.23%,各处理及与CK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内丘陵区紫色土的酸化,主要由城市工矿环境污染与坡麓局部水分过度集中和持续淋溶造成。土壤酸化后养分多贫乏,并伴有金属的活化与积累以及作物宜种度下降等生态环境问题,盆中低山紫色土壤的酸化,主要是由于生物气候作用而使紫色土黄壤化,盆边中山地势相对高差大,水热垂直分异明显,土壤酸度随海拔增高而增加,山地紫色土的酸化是植被恢复后的自然过程,地势较高且人为扰动较小的缓坡,土壤酸化是紫色土向地带性土壤发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探讨了各种人为因素,如施用化学肥料、酸沉降、酸性矿坑水排放、土地利用以及植物体被移去、皆伐、全树利用等诱导下的红壤酸化机制。通过比较分析,导致酸化发生的两个基本过程:一是增加H+,二是减少盐基;任何有利于这两个过程进行的人为因素都将导致或加重土壤酸化。对各种酸化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14.
添加作物秸秆对土壤酸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6个月的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大豆、花生和玉米秸秆的土壤酸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培养结束时,添加3种作物秸秆的土壤pH并不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添加大豆秸秆20 g/kg对改良酸性土壤的效果最好,提升的幅度最大,为0.97;对交换性酸、交换性Al~(3+)的降低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降低了0.37 cmol/kg和0.34 cmol/kg;土壤交换性钙和盐基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相关分析表明:添加3种作物秸秆能够明显提高土壤中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钾的含量;土壤的pH与交换性钙、盐基饱和度、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表明添加3种作物秸秆均可以有效地缓解土壤的酸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