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4-叔丁基环己醇为内标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武夷岩茶‘肉桂’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内标物的色谱峰未干扰样品色谱峰,内标物重复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6.50%,方法稳定性良好.对‘肉桂’的主要香气成分2-戊基呋喃、对伞花烃、糠醛、芳樟醇、水杨酸甲酯和戊酸进行的定量分析表明,这些成分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R~2均接近1.0,回收率为91.8%~109.5%,所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度.与归一化法相比,以4-叔丁基环己醇为内标物能更准确地反映茶叶香气物质的含量,可作为评价茶叶香气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分析手段,对仙人掌果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离鉴定,通过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从仙人掌果中分离鉴定出24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其中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为正己醛(32.301%)、反-2-己烯醛(15.028%)、正辛醇(10.056%)、乙酸异戊酯(9.251%)、α-鸢尾酮(7.280%)、顺-3-己烯醇(叶醇)(5.709%),共占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的79.625%。通过成分可量化香气值比较,确认了7种主要香气贡献成分,分别为己醛,乙酸异戊酯,反-2-已烯醛,2-戊基呋喃,2-甲基丁基乙酸酯,乙酸叶醇酯和辛醇,确认仙人掌果以靑香为主,果香为辅的香气特征。本研究可为仙人掌果的深加工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帮助。  相似文献   

3.
设施栽培与常规栽培绿茶香气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设施栽培环境对绿茶香气的影响,为绿茶设施栽培方式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提取设施栽培茶叶和常规栽培茶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GC/MS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及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并采用内标法对香气组分进行定量,采用密码审评法对2种茶样进行感观审评。【结果】共鉴定出57种香气成分,其中设施栽培茶叶51种,常规栽培茶叶43种;常规栽培茶叶的香气指数、香气总量分别是设施栽培茶叶的3倍和1.38倍;设施栽培茶叶含有较多的低沸点物质,但其芳香族化合物及萜烯类风味物质更为丰富和广泛。感观审评结果显示,设施栽培茶叶清香浓郁,常规栽培茶叶带有花香。【结论】2种茶叶香气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相似,但香气类型、香气物质的组成比例、香气指数、香气物质的总量和大多数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4.
文心兰不同花期及花朵不同部位香气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香水文心兰不同花期及花朵不同部位香气成分的变化规律,为了解文心兰香气的形成及释放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测定香水文心兰不同花期和花朵不同部位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并对其中的变化进行探讨.[结果]香水文心兰花蕾期的香气组成成分有7种,始花期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快速测定薰衣草香气成分的方法。[方法]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新疆代表性薰衣草品种太空蓝的常温下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与采用挥发油提取装置提取的薰衣草精油成分进行对比。[结果]2种方法共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其中,吹扫捕集法鉴定出41种化学成分,挥发油提取后直接进样法鉴定出26种化学成分,2种方法的共有成分为24种。主要化合物类型以乙酸酯、醇、烯烃化合物为主。[结论]2种方法得出的薰衣草香气成分无论在化学组成还是在组分的相对含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突出优点在于前处理过程相对比较简单,且分析过程中不会造成强挥发性组分的损失,能较真实地反映样品挥发性香气的原始组成。  相似文献   

6.
为印度松露品质判断、采收期的选择和松露香料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采用HS-SPME结合GC-MS联用法测定松露中的挥发性成分,对影响松露中挥发性组分的萃取条件(萃取头种类、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解吸温度及解吸时间)进行优化,研究松露中香气成分的变化及特征差异。结果表明:HS-SPME结合GC-MS联用测定松露中的挥发性成分的最佳萃取条件为采用黑色萃取头,萃取温度70℃,萃取时间50 min,解吸温度250℃,解吸时间2 min。该条件下6次测定的松露中各挥发性组分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58%~26.83%,说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可用于松露中挥发性成分含量的测定。采用该方法对云南不同产地来源的7个印度松露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发现印度松露主要含有醇类、酯类、醛类及酮类等物质,其中含量较多的是酯类和醛类,平均占比为31.89%和23.90%,其中,产自云南省富民县的印度松露(4#样品)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91个,其总量为83.6%,在7个样品中均为最高,表明该样品的香气丰富度和浓郁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7.
海棠不同品种果实香气物质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研究不同海棠(Malus sp.)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及果实成熟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为寻找苹果属物种中具有特异香气的种质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 MS)技术,分别测定了‘Red splender’、‘Strawberry parifit’、‘Pink Spire’、‘Radiant’、‘Sparkler’、‘Flame’等6个海棠品种成熟果实的挥发性物质,并对‘Red splender’和‘Strawberry parifit’果实成熟后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6个海棠品种成熟果实中共检测到3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醛类、酯类和醇类。2-己烯醛是最主要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略有差异,分别占果实挥发性物质总量的45.37%、21.98%、33.56%、32.21%、38.6%和45.88%。果实成熟后,香气组分变化较大。‘Red splender’果实成熟后,2-己烯醛仍为最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下降为42.89%,醛类、酯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分别减少了12.16%和7.18%,醇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增加了13.86%;‘Strawberry parifit’果实中环己醇成为最主要香气成分,含量上升为46.43%,醛类、酯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减少了23.74%和9.34%,醇类物质在总组分中所占比例增加了49.03%。【结论】海棠果实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2-己烯醛、3-己烯醛、己醛、2,4-己二烯醛、苯甲醛、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醛类物质是对这些海棠品种果实风味贡献最大的挥发性物质,酯类和醇类是构成不同品种海棠特异香气的重要组成。‘Red splender’、‘Strawberry parifit’果实成熟后,醛类和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下降,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固相微萃取法与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茶叶香气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2种提取方法快速分析定性茶叶香气的可行性,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茶叶香气成分,用气质联用仪进行测定,结合Nist2008和Wiley275谱库鉴定各成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利用2种提取方法共从茶叶中鉴别出74个化合物,其中固相微萃取法得到了41个化合物,而同时蒸馏萃取法得到了39个化合物,但共有的化合物为8个。结论:2种提取方法得到的茶叶香气成分有明显差异,其香气特征成分主要集中在固相微萃取法所富集部分;将2种方法结合起来,能得到对产品的挥发性物质的综合评价。但采用快速、高效、低成本、低污染的SPME-GC/MS法已能够完成对呈香物质的判断。这为茶叶香气成分类型定性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贺州8种红茶茶样的挥发性物质,确定其主要香气成分,为开发优质、特色的红茶产品,以及进一步提升贺州红茶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贺州8种红茶茶样(福云六号、迎霜、春波绿、金牡丹、梅占、金观音、开山白毛茶和桂绿)的香气成分,比较分析各品种红茶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与呈香特征.[结果]贺州8种红茶样品中挥发性芳香物质达70多种,筛选鉴定出主要香气成分31种,包括醛类(5种)、醇类(13种)、酯类(2种)、酮酸类(2种)、烃类(6种)和其他(3种).其中,醛类物质是8种红茶的最主要成分,相对含量为19.343%~35.460%,以迎霜的相对含量最高,桂绿最低;其次为醇类和酯类,相对含量分别为15.598%~25.863%(梅占相对含量最高,福云六号最低)和13.322%~20.814%(桂绿相对含量最高,迎霜最低).异戊醛、异丁醛、己醛、异戊醇、苯甲醇、苯乙醇、叶醇、芳樟醇、环氧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香叶醇、乙酸乙酯和乳酸乙酯等13种成分的相对含量达50.000%~60.000%,是贺州红茶的最主要香气成分,呈现出贺州红茶的青香、花香、果香特征性香气.[结论]贺州8种红茶茶样均具有茶叶的青香香气,兼有花香、果香等混合香气,符合我国红茶的香气特征,研究结果为贺州市开发优质、特色的红茶产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黑茶是我国特有的后发酵茶叶总类,包括普洱茶、六堡茶、康砖茶、茯砖茶、青砖茶等。茶叶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香气成分的检测分析对于黑茶品质的评价非常重要。目前黑茶香气成分检测主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气相色谱-嗅闻仪(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等技术。本文对近5年黑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和检测分析技术进行梳理,追踪了普洱茶、茯砖茶、青砖茶、六堡茶、康砖茶等5种黑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为黑茶香气成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日常饮茶中,茶叶若因加工或贮藏不当污染了一定量霉菌毒素,同时对于冲泡过程中的浸出率及实际的摄入量,仍欠缺深入了解。为建立茶汤中赭曲霉毒素A(OTA)的提取方法,为饮茶所摄入生物毒素的安全评估提供更合理的分析方法,研究使用乙腈作为提取溶剂提取茶汤中的OTA,然后加入盐离子使乙腈和水相分层,去除杂质后,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检测,通过对比4种不同方法的准确度、线性、精密度、灵敏度等指标,选择最合适于茶汤的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方法M4通过用含0.1%甲酸酸化乙腈提取,用氯化钠和硫酸镁使乙腈和茶汤分层,在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等指标上,均优于其他3种方法。方法M4在茶汤中OTA添加浓度为1~45 µg·L-1时回收率为82.5%~99.8%,标准偏差为1.4%~7.3%;该方法添加回收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971。在日间和日内验证试验中,高浓度毒素组日内回收率为90.9%,相对标准偏差为2.2%,日间回收率为87.5%,相对标准偏差为3.2%;低浓度毒素组的日内回收率为91.9%,相对标准偏差为5.2%,日间回收率为92.4%,相对标准偏差为6.7%;该方法的定量限为1.1 µg·L-1,检出限为0.33 µg·L-1。不同类型黑茶茶汤验证实验发现,该方法的回收率均高于88.65%。对比这4种方法,方法M4在分析结果上均好于其他3种方法,适合用于茶汤中OTA的检测,该方法对于OTA在茶水冲泡过程中浸出情况及安全风险评估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湖龙井茶香气成分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香气是评价茶叶品质优劣的最重要因子之一,探明茶叶香气的化学组成可进一步丰富茶叶香气化学理论,为改善和提高茶叶香气品质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GC×GC-TOFMS)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西湖龙井茶的香气成分,比较两种分析技术在分离性能上的差异性;结合质谱数据库匹配、化合物保留时间、结构谱图及峰面积等对通过GC×GC-TOFMS分离得到的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及相对定量分析;进而结合相对高含量化合物(≥0.5%)的气味特征分析西湖龙井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结果】通过与GC-MS的总离子流图及色谱峰对比,GC×GC-TOFMS在分离性能上显示出了强大的优越性;定性分析及相对定量分析表明,采用GC×GC-TOFMS技术鉴定出西湖龙井茶样品中存在的522种共性香气成分,归为烯醇、烯、胺、烷烃、醛、烯醛、醚、醇、酯、内酯、烯酯、烯酮、酮、酚、酸、含硫化合物、氮杂环化合物、氧杂环化合物、芳香烃及炔等20类化合物,其中芳香烃的数量最多(77个),烷烃(50个)、烯(43个)、酯(43个)、酮(41个)次之,炔类最少(3个);戊烯-3-醇、顺-3-己烯醇、芳樟醇、α-松油醇、香叶醇、丁烷、甲基环戊烷、2,2,4,6,6-五甲基庚烷、十二烷、二十一烷、二十四烷、三十一烷、乙醛、戊醛、己醛、糠醛、庚醛、苯乙醛、壬醛、乙丙醚、2-乙氧基丁烷、乙基丁基醚、1,2-二乙氧基乙烷、戊基乙基醚、正戊醇、叔丁醇、苄醇、苯乙醇、植醇、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酞酸二丁酯、乙基-2-(5-甲基-5-乙烯基四氢呋喃-2-烯)丙基-2-烯碳酸酯、顺-己酸-3-己烯酯、棕榈酸甲酯、乙偶姻、2,4-二叔丁基苯酚、异戊酸、壬酸、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二甲基亚砜、苯并噻唑、吲哚、咖啡碱、芳樟醇氧化物(吡喃型)、2,3-二氢苯并呋喃、乙苯、丙苯及1-甲基萘这50种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较高(≥0.5%),对西湖龙井茶的香气品质具有重要影响。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表明,具有愉悦气味特征的烯醇、醛、醇、酯及芳香烃等化合物是西湖龙井茶优异香气品质的主要化学物质基础,而无特殊气味或散发难闻气息的烷烃、醚类、酸类、硫化物以及部分低阈值的香气化合物对西湖龙井茶香气品质的贡献程度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结论】该技术在茶叶香气成分分析上的成功应用,可以弥补一维气相色谱分析上的缺陷,使可分析的香气化合物数量提高5倍以上,为后续深入研究茶叶香气成分的化学组成以及揭示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机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春季不同时期生产的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差异,为评价信阳毛尖茶品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6年3月25日(样品1)、3月30日(样品2)、4月5日(样品3)和4月9日(样品4)生产的信阳毛尖茶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其香气成分,分析春季不同生产时期对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从4个信阳毛尖茶样品中共检测出61种主要香气成分,其相对含量总和为81.99%~86.81%;4个样品共有的香气成分为34种.清明节前生产的茶叶样品香气组分中醇类、醛类和酮类的相对含量高于清明节后,酯类、碳氢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杂氧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等香气组分的相对含量则相反;酮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着生产时期的延后而逐渐降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春季不同生产时期的茶叶样品共有香气成分间呈极显著相关(P<0.0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时期对信阳毛尖茶中的香气成分有重要影响,清明前的茶叶样品l和样品2聚为一类,清明后的茶叶样品3和样品4各自聚为一类.[结论]春季不同生产时期对信阳毛尖茶中香气成分的含量和种类影响存在差异,清明节前后信阳毛尖茶中的香气成分存在差异.因此,香气成分可作为信阳毛尖茶生产时期判别的指标,也可作为评价春季信阳毛尖茶品质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选取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1芽2叶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富集香气物质,GC-MS检测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鲜叶中香气物质种类单一,香气物质数量较少,芳樟醇、香叶醇等醇类香气物质占比超70%,随着加工工序的展开,茶样中香气物质种类愈加丰富;摊青过程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失水和茶叶内部物质的转化,醇类、醛类物质含量降低,酯类、酮类芳香物质含量上升;揉捻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的戊醛、青叶醇含量达最高,分别为6.03%、4.14%和4.07%、6.65%;在热作用下,以顺-茉莉酮、吲哚、(E)-4,8-二甲基-1,3,7-壬三烯为代表的高沸点物质在杀青、炒青和烘干过程中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烘干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产生大量的二甲基硫醚,其含量分别为14.08%和19.39%,该物质与青叶醇等一起构成炒青绿茶的新茶香。  相似文献   

15.
为茶叶品质安全提供有效检测方法,以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为基础,考察不同提取溶剂、净化方法及质谱条件等对茶叶中苯醚甲环唑残留含量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丙酮提取溶剂、Agela TPT-spe小柱净化及GC-MS/MS选择326/267和323/265共2组离子对条件下,检测到茶叶中的苯醚甲环唑为顺反异构体混合物,并有双峰出现;当苯醚甲环唑含量为0.05~4.00mg/L时,基质的标准曲线为y=37.19x-253.10,r0.999,检出限为0.003mg/kg;在添加苯醚甲环唑标样为0.020~2.00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76.5%~87.0%,相对偏差10%。因此,该方法的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抗干扰能力较强,可用于茶叶中苯醚甲环唑残留的准确定量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龙井茶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龙井茶品质特征差异明显,香气类型也各异.本研究通过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20个品种龙井茶进行香气评分,结果显示,样品主要呈现清香、花香和栗香.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成分组成及其相对含量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出74种主要香气成分.通过...  相似文献   

17.
利用滴定标准曲线法测定核桃青皮中单宁质量分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体积分数30%的乙醇作为单宁提取剂,提取效果稳定性好,精密度高,相对标准偏差为1.27%,加标回收率为94.91%。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间挥发性致香成分含量的差异,为研究云南清甜香烟叶风格特色关键致香成分和低次烟叶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个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9个非典型碎烟为原料,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ATD-GC/MS)分别对2类烟叶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典型片烟中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作为分析目的,深入挖掘2类烟叶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挥发性致香成分,并找出2种方法分析结果存在的规律性。【结果】运用GC/MS对所制备的11个烟叶样本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成分,包含17种酮类、10种醇类、4种醛类、5种杂环类、2种烯烃类、1种酸类和1种内酯类化合物,典型片烟的酮类和内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非典型碎烟;典型片烟有14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P< 0.05,下同),分别是甲基庚烯酮、2-乙酰基呋喃、4-环戊烯-1, 3-二酮、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环氧化物、桉油烯醇、脱氢二氢-β-紫罗兰酮、3, 4-脱氢-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通过ATD-GC/MS对2类烟叶样本设定的14种重要致香成分进行半定量对比分析,发现典型片烟的成分总含量明显高于各非典型碎烟,而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和3-氧代-α-紫罗兰醇这8种成分在典型片烟中的相对含量也显著高于非典型碎烟。2种分析方法存在含量显著性差异的致香成分中有7种致香成分一致,包括β-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的4个同分异构体、二氢猕猴桃内酯和3-羟基-β-二氢大马酮。【结论】通过2种分析方法对云南清甜香典型片烟和非典型碎烟的挥发性致香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发现2类烟叶间部分挥发性致香成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且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5种不同开花程度的粉红色和白色紫芽茶树花进行SPME/GC-MS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红色和白色紫芽茶树花的芳香物质成分大体相同,但含量差异明显。两种茶树花挥发性成分可分为醇类、醛类、酯类、酮类、杂氧类、烷烃类、烯烃类、含氮类(呋喃/吲哚/吡喃)、萘/苯类。粉红色紫芽茶树花主要香气成分是苯乙酮、苯乙醇、芳樟醇、香叶醇、苯甲醇、α-甲基-苯甲醇、水杨酸甲酯、α-金合欢烯、大根香叶烯、摩勒烯、依兰烯、二十烷、2,6,10,14-四甲基十六烷、8-Isopropyl-1-methyl-3-methylenetricyclo[4.4.0.02,7]decanerel;白色紫芽茶树花主要香气成分是苯乙酮、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吡喃-3-醇、吉玛烯。两种不同颜色的茶树花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异最大的是苯乙酮、水杨酸甲酯、芳樟醇、8-Isopropyl-1-methyl-3-methylenetricyclo[4.4.0.02,7]decanerel。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粉红色和白色茶树花香气成分受茶树品种影响较大,以及粉红色茶树花不同开花阶段香气成分相对于白色茶树花的差异大。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一种基于单链抗体的蔬菜中杀螟硫磷残留快速检测方法,测定了前期通过核糖体展示所获得的抗杀螟硫磷单链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并建立了基于该抗体和BIAcore X系统检测蔬菜样品中杀螟硫磷的方法。结果表明,获得3株高亲和力单链抗体,其与杀螟硫磷的解离平衡常数分别为4.56×10~(-10)、1.42×10~(-9)、2.66×10~(-10)mol/L,与除对硫磷外的其他有机磷农药的交叉反应率0.1%(与对硫磷的交叉反应率≤2.8%),说明获得的单链抗体对杀螟硫磷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样本添加回收率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介于95.8%~102.2%,相对标准偏差(RSD)≤2.13%,说明该试验方法可靠,可用于实际蔬菜样品中杀螟硫磷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