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野外采样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豫西地区有效Zn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锌肥的施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豫西地区土壤全Zn含量介于63.437~164.675mg/kg,平均81.483mg/kg,有效Zn含量介于0.272~7.020mg/kg,平均1.147mg/kg,表现为山地<丘陵<平原。土壤有效Zn与全Zn、海拔高度、全N、速效磷、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0.558、0.201、0.291、0.296、0.222,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16;有效Zn与全Zn、pH值的关系用直线方程可以较好拟合,有效Zn与有机质、全N、速效P的关系可用幂函数拟合,有效Zn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宜用指数函数拟合;通径分析表明,各因子对有效Zn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海拔>全N>速效P>pH值>有机质,海拔对Zn有效性的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苏南典型区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典型区,研究农田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昆山市土壤全Cu含量平均为28.48 mg/kg,变异系数为34.23%;全Zn含量为114.79mg/kg,变异系数为89.55%。土壤有效态Cu含量为3.17~23.51 mg/kg,平均8.37 mg/kg,变异系数为56.31%。土壤Cu的活化率为31.02%,变异系数为34.79%。土壤有效态Zn含量为0.99~16.53 mg/kg,平均3.73 mg/kg,变异系数为87.15%。土壤Zn的活化率为3.56%,变异系数为78.09%。(2)土壤全Cu含量是影响有效态Cu含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0.01 mm黏粒含量也是影响有效态Cu含量的重要因素;全Zn是影响有效态Zn含量的相对重要的因素。<0.01 mm黏粒含量是影响Cu活化率的最主要因素;pH是影响Zn活化率的相对重要因素。(3)土壤有效态Cu,Zn含量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土壤Cu的活化率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化工区和中部平原区含量较高。土壤Zn的活化率在不同功能区表现为菜地区显著高于化工区和印染造纸区,在不同地貌区以北部洼区较高,南部湖荡区较低,差异不显著。(4)土壤有效态Cu,Zn含量和土壤Cu,Zn活化率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合理地调整农药用量、控制果品品质提供依据。[方法]研究苹果种植土壤中铜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讨论地质条件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土壤中铜的分布影响。[结果]铜在土壤中呈现明显积累的趋势,且随剖面层次的加深,铜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外源铜主要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产生较大影响。研究区内铜在植物体系中的分布为叶〉茎〉根〉果实,且对果实影响很小,表明铜容易在植株中富集。[结论]铜在研究区表层土壤中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且主要来源是含铜的杀菌剂(蓝矾、波尔多液等)。 相似文献
4.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有效态钴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典型区,研究农田土壤有效态Co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全Co含量平均值为12.58 mg/kg,高于全国平均值11.2 mg/kg,变异系数为13.59%;土壤有效态Co含量为0.05~0.80 mg/kg,平均值为0.26 mg/kg,变异系数为81.63%;土壤Co活化率平均值为2.17%,变异系数为94.24%。(2)在土壤全Co含量变异较小的情况下,土壤有效态Co和土壤Co的活化率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均以指数模型拟合更优;回归分析表明,pH值是影响土壤有效态Co含量和土壤Co活化率的主要因素,说明研究区内土壤酸化直接导致土壤有效态Co含量增加。(3)全Co含量在不同的经济功能区和不同的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有效态Co含量和土壤Co的活化率在菜地区极显著地高于化工区和印染造纸区;有效态Co含量和土壤Co的活化率以南部湖荡区较高,南部湖荡区土壤有效态Co极显著地高于中部平原区。(4)土壤有效态Co含量及Co的活化率在土壤剖面上均以表层为高。 相似文献
5.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有效态铅、镍含量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典型区,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研究了农田土壤有效态铅、镍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昆山市土壤全Pb含量平均值为28.11 mg·kg-1,变异系数为38.60%,全Ni含量平均值为35.96mg·kg-1,变异系数为18.24%.土壤有效态Pb含量为1.04~12.04 mg·kg-1,平均值为3.75 mg·kg-1,变异系数为56.26%.土壤Pb的活化率平均值为15.64%,变异系数为46.88%.土壤有效态Ni含量为0.25~2.38 mg·kg-1,平均值为1.31 mg·kg-1,变异系数为39.91%.土壤Ni的活化率平均值为3.38%,变异系数为49.65%.(2)回归分析表明,pH、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有效态Pb含量影响相对更为重要,pH对土壤有效态Ni含量的影响最大,达极显著负相关,<0.01 mm黏粒含量影响次之,pH是影响有效态Ni含量的主要因素.CEC对土壤Pb活化率的影响相对较大,pH值是影响Ni活化率的主要因素.(3)土壤有效态Pb、Ni含量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土壤Pb、Ni的活化率在不同功能区和地貌区差异均不显著.(4)土壤有效态Pb、Nj含量和土壤Pb活化率和Nj活化率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6.
外源镉铅铜锌在土壤中形态分布特性及改性剂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18,他引:53
采用盆栽、田间试验及连续浸提分组方法,研究了外源Cd、Pb、Cu、Zn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规律及石灰 钙镁磷肥施用对重金属形态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状土中Cd主要以有机结合态为主,外源Cd污染土主要以残渣态和交换态为主。原状土中Pb、Cu、Zn主要以残渣态为主,而外源重金属Pb、Cu、Zn在土壤中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外源重金属土 石灰和钙镁磷肥后使土壤中的交换态Cd、Pb、Cu、Zn下降,而碳酸盐结合态Cd、Pb、Cu、Zn含量增加。pH提高,使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下降,pH降低使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广州市从化区农田土壤有效硅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我国粮食主产区水稻产量增长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采用描述性统计、地统计学、相关性分析与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的方法对从化区土壤有效硅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为60.31 mg·kg-1,总体偏低,并呈现中度变异;在中心区域、粮食主产区和丘陵地带,土壤有效硅含量较高;有效硅含量与土壤pH、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呈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成土母质对其也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在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中,成土母质对从化区农田土壤有效硅的影响程度居于首位。 相似文献
8.
海南农田土壤有效硒含量与分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海南主要乡镇面积较大的水田、果园等土壤,对耕作层土壤样品和土壤剖面样品进行有效硒含量测定,研究海南省各市(县)区域农田表层土壤中硒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有效硒含量在0.9~84.8μg/kg之间,平均值为21.717μg/kg,集中在全国高水平8~20μg/kg内的占全岛土壤总面积的76.38%;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355 mg/kg,73%属于全国中高等水平(0.175 mg/kg);52.03%的土壤样品有机质处于中等偏下水平;p H值集中分布在5.0~5.5之间,占全省总面积的69.19%,强酸性(p H4.5~5.0)样点占39.62%;海南农田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 H指呈负相关,与全硒、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海南农田土壤硒含量高、活性强、分布广,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酸碱度,有助于提高土壤硒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汉中市农业生产中存在施肥措施不当,致使部分地方土壤微量元素养分供给能力失衡,限制了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产量的提升等问题。本研究在汉中市11个县区共采集土壤样品6142个,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法统计分析了土壤有效锌的含量和分布。结果表明:汉中市土壤有效锌含量主要分布在0.51~1.0 mg/kg和1.01~1.5 mg/kg这2个区间,占总量的34.80%和30.80%,而有效锌含量低于1.5 mg/kg的土壤样品占总量的78.3%,即汉中市78.3%的土壤有效锌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以下,47.4%的土壤有效锌含量处于低和很低的水平。水稻、玉米产区土壤有效锌平均含量为1.11 mg/kg,其中水稻耕作区为1.15 mg/kg,玉米耕作区为1.07 mg/kg。水稻耕作区土壤有效锌含量高于玉米耕作区,略高于平均值。土壤中有效锌含量与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有效磷含量都呈现负相关。综上所述,汉中市耕作土壤有效锌总体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但在部分缺锌地区,建议加强锌肥、有机肥的施用,减少土壤缺锌对作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本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土壤性状、理化性质和人为活动对土壤有效硼含量的影响。以扬州市1984、2005、2020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土壤有效硼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4、2005、2020年扬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硼平均含量分别为0.27、0.28、0.43 mg·kg-1,整体上均处于较低水平;1984—2020年有效硼含量增加0.16 mg·kg-1,增幅达59.26%;1984、2005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主要集中在Ⅲ、Ⅳ级水平,分别占耕地面积的98.33%、92.47%;2020年耕地土壤有效硼含量大幅提升,Ⅱ级和Ⅲ级占比高达99.37%。土壤性状对土壤有效硼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成土母质中,黄土母质和基岩残积物的有效硼含量较高;不同土壤质地中,轻黏土的有效硼含量较高;土壤理化性质中,土壤pH和有机质对土壤有效硼含量有显著影响。人为活动中,施肥结构和耕作方式等的改变也是影响土壤有效硼含量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需注重硼肥的补充,可以通过调整土壤pH值及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等提高农田土壤有效硼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广西农业生产效率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提高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方法]利用DEA模型对2004~2013年广西14个地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采用Moran's I和LISA指数对其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总体上来看,从2007年开始广西农业生产效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只有北海市农业生产效率一直保持有效值;规模效率下降是广西农业生产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除梧州市和防城港市外,其他地市农业规模效率均呈不变或递减状态;区域农业生产效率发展极不平衡,呈从南向北、东向西递减空间分布格局;2012和2013年广西农业生产效率逐渐开始出现集群效应,并以北海市为中心,发生了从低—低聚集到高—高聚集效应的变化.单位农机投入、单位化肥施用强度、政府投入、教育扶持力度对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农业科技对广西农业生产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建议]应强化政府引导、促进经济与农业同步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互补、发展优势产业、增强北部湾经济区的辐射作用、发挥区位优势、强化空间溢出效应、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等,以实现广西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湘西植烟土壤有效铜含量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湘西植烟土壤有效铜含量分布状况,测试了湘西主要烟区488个土壤样本的有效铜含量,并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湘西植烟土壤有效铜含量适宜样本分布、县域差异、土壤类型差异、海拔差异及空间分布。结果显示:①湘西植烟土壤有效铜含量总体上属偏高水平,平均值为2.125mg/kg,变幅为0.024~7.840mg/kg,变异系数为69.98%,处于适宜范围内的样本占13.81%。②不同县之间的植烟土壤有效铜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按从高到低依次为:凤凰县>花垣县>泸溪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③不同土壤类型土壤有效铜含量差异极显著,按从高到低依次为:水稻土>红灰土>黄棕壤>黄壤>红壤>石灰土。④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烟土壤有效铜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且以海拔(600m,800m)组土壤有效铜含量最高。⑤植烟土壤有效铜含量Kriging插值图显示,湘西植烟土壤有效铜含量总体上呈斑块状分布态势,但有从南向北方向递减的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4.
湖南邵阳烟区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布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邵阳烟区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布状况,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于2012年分析了邵阳烟区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适宜样本、不同pH组、不同有机质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邵阳烟区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处于适宜水平,平均值为112.70mg/kg,变异系数为32.70%,处于适宜范围内的样本占40.50%。②邵阳县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极显著高于隆回县和新宁县。③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从中部分别向西南部和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④耕层土壤pH与土壤碱解氮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⑤土壤碱解氮含量有随有机质提高而增加的趋势。⑥与2002年相比,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样带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沿青藏公路,以跨越山地荒漠、高寒草甸-草原和山地灌丛-针叶林等地带的样带为研究区域,在23个样点采集土样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分布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样带水平方向,不同植被下整个剖面的SOC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森林>灌丛>草甸>草原>荒漠;在垂直方向上,森林、灌丛和草甸植被0~10 cm土层SOC含量、草原植被20 cm以上土层SOC含量皆显著高于其下各层,荒漠植被各土层SOC含量分布均一.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样带内SOC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随样带内水热条件的改善,降水对SOC分布的影响逐渐降低;降水和土壤粘粒对表层SOC分布的影响较大,土壤粉粒和砂粒对底层SOC分布影响明显.土壤容重和pH对SOC沿剖面分布的影响逐渐降低;植被生物量是影响不同植被下SOC分布的重要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环境要素作用下重庆农田土壤硫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重庆农田土壤全硫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剖面深度、土壤类型、地形、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H和有机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土壤全硫的平均值为262 mg·kg-1,处于我国土壤硫平均水平,高于作物缺硫临界值150 mg·kg-1。全硫含量空间分布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渝西、渝东北大于渝东南、渝中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呈现出自上而下逐渐降低的分布特征。全硫含量在不同土壤类型中表现为黄棕壤土最高、潮土最低,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表现为中山最高、台地最低,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则表现为未开垦农地最高、旱地最低。土壤全硫含量与pH对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有机质含量对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类型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全硫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pH、地形、土地利用方式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硫酸盐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硫素,在植物代谢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研究矿区土壤硫酸盐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淮北临涣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研究区34个土壤样品,利用连续提取法测试分析样品中不同形态硫含量,结合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探讨土壤硫酸盐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中总硫(TS)含量变化范围为60.70 ~ 447.90 mg·kg-1,平均值为162.52 mg·kg-1,其变异系数(CV)较高,表明土壤TS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2)土壤中无机硫主要以硫酸盐形式存在,硫酸盐含量变化范围为11.08 ~ 59.18 mg·kg-1,平均值为25.38 mg·kg-1。(3)土壤硫酸盐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表现为固废堆积区>农田土壤区>对照区,土壤硫酸盐与有机质(OM)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土壤污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于2020年7月至8月在北部湾北部海域设立50个站位对浮游细菌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探讨浮游细菌空间分布以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表层浮游细菌丰度变化范围为0.33~91.47×105cells/mL,平均值为12.61×105cells/mL;中层浮游细菌丰度变化范围为0.22~7.48×105cells/mL,平均值为2.15×105cells/mL;底层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范围为1.76~71.33×105cells/mL,平均值为17.74×105cells/mL。浮游细菌丰度在水平方向上呈近岸沿海向远岸深海区域逐渐降低的趋势;垂直方向上浮游细菌丰度与深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近岸海域浮游细菌丰度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趋势,但远岸海域表层和中层丰度接近,底层丰度大于表层和中层的丰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丰度与盐度、pH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硝酸盐、亚硝酸盐、硅酸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中层丰度与温度、磷酸盐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硝酸盐呈显著正相关(P<0.05);底层与铵盐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浮游细菌的空间分布受到温度、盐度、pH、营养盐等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