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松茸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尚勤 《食用菌》2002,24(2):27-28
为了最终能人工栽培松茸,从松茸的生态条件,诸如温度、湿度、气体、营养,以及松茸在自然界生长所需的松树特殊因子等进行人工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松树汁等营养丰富和满足最佳温度、湿度、气体等生态环境条件下,松茸在室内人工栽培能形成原基。  相似文献   

2.
松茸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松茸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布、菌种的分离培养、现代生物技术研究、人工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松茸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浙江食用菌》2008,(5):23-23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TAKARABIOINC公司日前宣布,该公司已成功培育出松茸菌块。这意味着本来只能野生的松茸将可以进行人工栽培。松茸作为高级保健食品深受日本消费者欢迎。2007年日本松茸销售量为1656吨,其中日本本国产只有56吨,绝大多数松茸都是从中国进口。中国产品约占日本市场份额的90%。尽管日本也想提高产量,但日本能够出产松茸的松林有限,且逐渐减少。而人工栽培技术的成功应用将帮助日本实现松茸生产产业化,产量也将大幅提升;同时也会对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构成威胁。另外,日本开发的人工栽培松茸据称为松茸中的高级品,目标瞄准附加值高的高端市场。日本市场松茸消费量在2000年高达3633吨,其后有所反复,呈不断下降之势。特别是日本媒体对中国食品的恶炒,以及我个别批次因偶发原因被检出药残,对我国松茸输日造成了很大影响。据报道,TAKARABIOINC公司是一家基因技术公司。目前开发的人工栽培技术还没有进入实际应用阶段。日本成功开发松茸人工栽培技术 中国输日松茸将面临挑战$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  相似文献   

4.
姬松茸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姬松茸人工栽培技术丁湖广(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协会352200)近年来日本市场出现食用姬松茸热,这是因为姬松茸不仅肉质脆敬爽口,杏仁香味,且有一定的抗癌活性、降血脂、改善动脉梗化等药效作用,誉为营养丰富的“保健食品”。姬松茸,别名小松菇、巴西蘑菇,原为...  相似文献   

5.
徐瑞雅  王立安 《食用菌》2007,29(3):31-31
目前人工栽培姬松茸主要利用稻草、麦秸作原料,管理模式采用双孢菇栽培管理模式。试验利用北方杨树叶作为原料栽培姬松茸获得成功。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姬松茸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姬松茸是一种珍稀食药用菌,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我国姬松茸栽培得到逐步推广,但栽培技术尚有待提高。该研究从驯化栽培史、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等方面综述了姬松茸栽培研究进展,旨在为姬松茸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生产的关键技术,在于配料、灭菌、接种和温湿度控制等环节。姬松茸筐式栽培技术,主要针对姬松茸发酵料在农牧区分散栽培过时,在发酵料转运过程中易造成二次污染,筐式栽培正好解决了规模发酵与分散栽培的生产问题,为农牧区零星栽培姬松茸等食用菌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菌,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经济价值极高,深受大众欢迎,野生羊肚菌供不应求.羊肚菌人工栽培迅速发展并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羊肚菌室外栽培已趋于成熟,但室内栽培和液体发酵仍处于发展阶段,有待继续突破.该研究回顾了国内外研究人员有关羊肚菌人工栽培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总结了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到目前为止取得的进展,主要介绍了羊肚菌菌种制备技术、大田栽培技术以及工厂化生产这3个部分内容,并提出了羊肚菌人工栽培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能给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继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希政 《食用菌》2016,(2):57-58
正桑黄的人工栽培仍处于零星栽培模式,人工段木栽培技术的推广需要同其它食药用菌一样,必然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才能更好的为广大消费者造福,才能真正体现桑黄的价值,彻底打破我国桑黄资源被国外疯狂掠夺的现状,让越来越多的人工栽培产品替代野生产品,从而实现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化利用,达到资源保护的目的。因此,桑黄人工段木栽培技术的成熟性是其规模化栽培的关键。现将其段木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时间安排  相似文献   

10.
珍稀菌蕈杏鲍菇特性及覆土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杏鲍菇学名 Pleurotus eryngii(Dc.exFr)Quel,又名刺芹侧耳.其肉肥厚,质脆嫩,色泽乳白,味道纯美,含有杏仁香味,营养丰富,是当代一种深受欢迎的珍稀菇品.杏鲍菇原产于欧洲南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匈牙利、苏联;非洲北部高山草原、沙漠地带.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新疆、四川西部.法国、意大利、印度先后进行人工栽培研究.目前泰国、日本、美国、台湾省农业实验所都有小批量栽培试验.我场于1996年引进杏鲍菇菌株,在开发姬松茸、茶薪菇等珍稀菇品的同时,对杏鲍菇进行不同培养料、不同栽培容器、不同栽培方式进行试验,掌握了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及袋料覆土栽培技术.实践表明:杏鲍菇袋料覆土栽培,充分发挥土壤特有的功能作用,使生物转化率达100~120%;而且菇体商品性状好,效益提高15~20%.  相似文献   

11.
利川市莼菜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文远  李晖  倪垭  牟绪华 《蔬菜》2014,(12):54-55
人工莼菜栽培效益显著,主要从莼菜特性、菜田选择、整地、品种选择、栽种及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莼菜人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尤泽胜 《花卉》2015,(13):112-113
南方红豆杉属红豆杉科常绿大乔木,其树皮、枝叶、种子中含有可治疗癌症的特效药紫杉醇。由于红豆杉资源紧缺,人工栽培会产生很高的经济价值。但是南方红豆杉人工栽培初期生长缓慢,7年之后才开始加快生长,39年还未达到数量成熟,所以对南方红豆杉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重点探讨了红豆杉的特性和其人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姬松茸无公害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进路 《食用菌》2016,(3):51-52
姬松茸又称巴西蘑菇或柏拉氏蘑菇,是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食用菌,不但菇体脆嫩滑爽,具杏仁味,鲜美可口,而且含营养物质十分丰富. 近年来,姬松茸社会需求量逐年增长,价格稳中有升.但漳州市食用菌产业受到国内外市场影响,市场行情不好,价格低迷,造成广大菇农亏损,栽培面积逐年减少.笔者利用现有双孢蘑菇菇房改栽姬松茸,两者生活习性、栽培工艺基本相似,同时有利于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现将姬松茸无公害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人参人工栽培概况和愿景,从精选良种、培育优质种苗、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总结普通长白山人参人工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野生豆腐柴在宜昌市夷陵区进行人工栽培已有两年的历史,已基本具有产业雏形,进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制定栽培技术措施,保障产业发展势在必行。该研究主要技术内容为:野生豆腐柴在夷陵区的生物学习性观察及生长规律研究;野生豆腐柴快速扩繁技术研究;大田移栽与管理技术研究;鲜叶采摘加工技术研究等,并进行栽培技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6.
陈为 《北方果树》2010,(3):42-42
<正>2002年初,在辽阳市首山乡首次进行北五味子人工栽培,之后在辽阳市栽培面积逐年增加,2007年达到顶峰,面积260 hm2,主要集中在辽阳县吉洞、市南环路南侧、首山乡下洼子等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定植后不易成活、产量低等系列问题。为解决农户在栽培中遇到的问题,辽阳市农林科学院于2005年开始对北五味子进行人工栽培试验,经过4年的试验,总结出适宜辽阳地区北五味子栽培技术,通过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不仅栽植成活率达90%以上,而且666.7m2产量达750 kg,效益在2万~3万元。现将其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7.
姬松茸大田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庆旺 《食用菌》1998,20(3):30-30
姬松茸又称小松菇、巴西蘑菇、AbM菇等,是近年引进的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菌类.姬松茸营养丰富,口感脆嫩、抗凝血、降血糖安神及改善动脉硬化症等药用功能.为普及、推广姬松茸生产,现将其大田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 生物学特性1.1 形态特征 在人工培养基上,子实体单生或群生.不同的子实体生育期,其大小、形态和色泽有较大差异.成熟期菌盖呈灰色至混合杂色,直径8~20cm,肉厚,粗短的菌柄变细长.生产上一般要求在生长中期  相似文献   

18.
从适合云芝人工代料栽培高产云芝菌株的筛选、菌袋的制作、出芝方法等方面研究总结出一套云芝人工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姬松茸的生物学特性、人工栽培历史及高产栽培技术。根据文献,综述其栽培技术发展进程和主要内容,资源利用和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并从培养料、发酵技术与产品质量、菌株选育,以及生产经营模式等4个方面展望我国姬松茸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竹荪为名贵食用菌,素有“真菌皇后”之美称。我国人工栽培竹荪始于20世纪70年代,多产于竹源丰富的江南山区。20世纪80年代末期,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竹荪获得成功,使北方平原地区人工栽培竹荪成为可能。自2000年以来,以农作物秸秆为栽培原料,探索出竹荪与粮菜间作套种高效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